80 90后:尿不湿一代 鸟巢一代 | |||
| |||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以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起家,近年来,在"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关系" 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为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作出了重要阐释。4月 28 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就影视发展话题专访了张颐武先生。 张颐武教授说话语速特别快,稍不留神,他的语流就从你耳边淌过去了。他是个电影迷,曾将北京电影资料馆中的电影看了个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偶然一次与学生探讨电视剧《渴望》,张颐武受到很大启发,突然感觉到,很多跟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亟需理性解读,于是他以一个文化学者身份开始介入影视。 《千万次的问》与《我和你》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的热点是上海世博会,一如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对这些热点你怎么看? 张颐武(以下简称张):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举足轻重,综合国力上升了,大事都办得了,而且办得很好。世博会是在北京奥运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新的象征性的起点,一个世界各国跨文化沟通、 世界和中国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记:我们往往很关注开幕式。张艺谋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其实是在执导一部关于中国与奥运的电影。 张: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我想起刘欢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唱的《千万次的问》,从这两首歌中我们会发现中国、西方和世界的关系,原来中国人讲西方、讲世界,基本上是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北京人在纽约》讲的就是中国人到美国纽约的生存之梦,这首歌唱道:"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这就好像谈恋爱一样,中国拼命追西方,西方人就是不理你。中国人对西方人是仰视的,充满了焦虑。 但是,15年以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就不一样了。过去是刘欢一个中国人在声嘶力竭地唱,向西方人唱,现在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共同唱,这个变化是非常深刻的。从"仰视焦虑"到"比肩淡定",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两首歌,十五年的距离,跨越了世纪,见证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成长。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