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6-13 10:33
标题: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
余其芳
笔者听了许多语文课,发现观摩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我们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教师们怎样上第一课时?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听了26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课。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不可缺少的应有“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这三个重点。但回顾我所听的课中,把握住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这三大方面重点的为数不多,相反的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现象之一:小题大作——缺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现象之二:走马观花——越位
与上述单一的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相反,教师在一节课中完成了揭题导入→识字学词→学习课文→回归整体(这一序列包括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在内)的教学,让人分不清究竟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由于教学涉及的内容多,安排的环节杂,因此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时间就不足。这样,教学目标定得虽多,因走马观花,真正得以落实的却不多。
现象之三:轻描淡写——低位
此种教学与第二种方式有相似之处,只是对字词教学极不重视,只是简单地认读就完事。倘若真的如此教学生字,学生能够把字词记牢吗?学生接触生字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如此简单地一读带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记不住,写不对。
现象之四:断章取义式——错位
这里的“断章取义”指的是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直奔重点句段进行研读、品味。学生没有充分读书,甚至连最基本的字词障碍也没扫除,就直奔文本主题,去理解感悟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去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呢,学生字音还没读准,书也没读流畅,学生的“悟”就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的解读。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实也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该怎样做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米佳的愿望》(鄂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
1. 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能说说你们的愿望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的愿望真美!一个叫米佳的小孩,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的愿望,你们想听听他的愿望吗?
2. 明确要求,逐字逐句尝试读。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19页,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画出难读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生读)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自己读这个故事吗?
(学生自读课文,以读准读通课文为目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3. 巧妙反馈,整合字词检查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生字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
第一组:佳 脸 油 夏 香 苹 梨 逗)
师:谁会读?(学生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出示
第二组:累 澄 缤 纷)
师:哪位小老师能带着大家一起齐读!(小老师带读)
(出示
第三组:
绿油油 五彩缤纷 黄澄澄 兴高采烈 果实累累)
师:谁来读?(学生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能把这画面读出来吗?(学生试读,齐读)
师:能用上组词语中的一些词语来说一段话吗?(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总结概括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确实读得很认真,所以收获不小,读书就要这样投入地读。可是光读准了生字、读懂了词语、了解了主要内容并不够,还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情味来,愿意试一试吗?(学生按要求抓住四季的特点,读出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米佳的哪些愿望?
(学生很快找出了写米佳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许下的愿望)
师:这四种愿望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在小组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 精读感悟,体验米佳的愿望。
师:那米佳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后回答)
师:是呀!春天真是个多彩的季节呀!难怪,他会快乐地对父亲说——(学生齐读)
师:谁能让我们看到你快乐的表情?(教师指名试读)谁能让大家听到你快乐的心情?(教师再指名读)谁能让我们带着这快乐的心情,和着这美妙的音乐,再次走进春天,感受它的绚丽与多彩。(配乐齐读)
师:在其它季节里,米佳又干了什么,许了些什么愿望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
这是一节比较符合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的课,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启示: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也说过,书不熟读不开讲。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应在“读通课文”上。要把课文“读通”,字词必须读准。特别是中低段年级,教师更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学字学词,舍得给机会让学生反复读文,达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悟精华。
二、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离不开“有层次的读”
从上则案例可以看出,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明显在读上体现渐进的过程:激发情感、有兴趣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反馈、读通课文——精读品味、读出情趣。前三个环节可归纳为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读通课文。没有这个“读熟读通”为基础,第二层次的品读课文也就成为空中楼阁了。
第四个环节应根据年段、课文内容特点来设计,如果是低年段,只需引导学生反复读通后说一说整体印象即可。而中高年段必须引导学生读议部分内容,至于如何取舍安排,可考虑遵循同一内容不割裂的原则安排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
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能出彩
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检查到位就行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可创新的,也难出彩。
其实,第一课时也有可探究之处,拿字词反馈这一环节来说吧,就很有研究的空间。对字词的教学不应孤立进行,应该改变单纯识字的作法,将字词教学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及理清文章脉络等能力结合起来,使生字词语的教学“活”起来。上则案例在反馈这一环节中,有如下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借助认读词语想象,训练思维能力
在指名认读“绿油油、黄澄澄、五彩缤纷、兴高采烈、果实累累”这些词语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孤立地、枯燥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认读,而应该让学生先读词语,再让学生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把画面读出来吗?由词想象画面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词语的理解就不空洞、单调。学生不一定能用极其准确的语言将这些词语在字典、词典中的解释说出来,但能借助自己所见、所想来描述其画面,这比单一地用文字解释词语不是更添情趣?更易训练学生的思维?融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朗读,词语就不再仅仅是词语了,而是化成了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意境。
2. 借助认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更妙的是,在学生想象画面读词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说话,从说一个词开始到逐步将几个词语都说进去,使词语“活”起来。这样抓关键词语训练说话,轻而易举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无形中就教给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另一种方法:抓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会枯燥,功能也不会单一。
3. 借助读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生认读生字后,不少老师特别是低段的老师应给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这时,教师应巧妙连缀,在学生朗读时将文章的思路自然引出。可以让学生概括,教师小结,也可教师提示串连,学生朗读。这则案例中教师就巧妙地用“四季”串连课文,让不同学生读不同季节的“愿望”,自然就将文章的思路读出来了。
4. 借助认读词语,引发深入理解
有思想的教师会在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时,巧妙找出其联系点、核心点,以此作为第二层次阅读的切入点,自然引入品读课文的环节。《米佳的愿望》课文线索明显,教师很容易找出来。有的课文就需要教师精心捕捉,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田忌赛马》时,出示这样的一组成语: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胸有成竹、疑惑不解、目瞪口呆。首先让学生认读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说:看到其中的哪一个成语,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畅所欲言、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师就及时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物,他的神态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疑问深入课文,去细细品味。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好的教学也会引起无限的遐想。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