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管氏五翰林”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6-13 12:07
标题:
谈“管氏五翰林”
2009莒县图书馆第五届莒文化讲座
谈“管氏五翰林”
刘汉中
大家都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说管氏五翰林是莒州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从2004年开始,我利用两年时间,对小窑村管氏、大店镇庄氏共13位进士,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查阅地方志书、走访家族后人、查看家谱、进士实物遗存,然后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子监等单位,查看了两家进士的会试卷、殿试卷、奏章、著作和相关资料。在国家图书馆调阅了他们在全国任职地方的史料,并先后到山西省长治市(管廷鹗)、河南省汝州市(庄谦)等地进行了实地感受和采访。写出了纪实文学《凤出青山》和《南“庄”记》,收在《凤山青山》一书中。现在介绍管氏五翰林。
一、小窑村和“五翰林”
小窑村,背倚双凤山,南面迎吉山,一条小河从中蜿蜒流过。小窑村坐落在迎吉山落脉上,犹如一茎莲花,亭亭而立,回望着山下河套小平原。一次,管氏十一世祖管徥在山上放蚕,遇到州县著名堪舆家管京西,求其卜地。管京西在岭上小盆地(溪水从中泻下流入小河中),看后说:“此地东北双凤山,凤鸣长空,横开玉屏;东南迎吉山,落脉跌宕而下,深邃兜收,两山带河,曲流回环,顾恋此地,如兰亭赋诗。数千年来,未得其人而彰,若用此地,必发科举,家道兴旺。”果然到了第十六世,出了“五翰林”。风水好,是客观环境好,并不全是封建迷信。
管氏五翰林获得成功,有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要有物质基础。
管氏祖上勤劳致富,种地、放蚕、烧窑。十三世(管廷献的曾祖辈)兄弟四人,各有分工,管廷献的曾祖管瑾身体弱,脑子灵,进学读书,其他三人搞经济。一次去日照岚山头做海货生意,回来遇雨,贩了一车辣椒,发了财。最后发家致富,有3000亩耕地、30多个铺号。
二是要有名师指导。
中国封建社会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源于荀子的著名论点:“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亲自授业的为受业师,考官和做过帮助的人,为受知师。受业师又分蒙师、业师、课师、问业师、书院疑业师等。而且随着学业长进,一次拜师,一个新的新起点。以管廷献为例,从他的会试卷中的履历看,他有12个受业师、32个受知师。12个受业师中在不同阶段,有生员1人、廪生1人、岁贡3人、举人2人、进士2 人、翰林3人;32个受知师中,有状元1人、榜眼1人、翰林17人、进士7人、会元1人。他先后到莒州城阳书院听同治朝癸亥科进士、莒州知州彭子寿的讲课,到府设景贤书院听道光朝戊戌科翰林杨子厚的讲课,到济南泺源书院听道光朝庚子科翰林、曾任礼部侍郎的匡鹤泉的讲课。这些老师知识渊博,经义修明,是管氏子弟登科及第的关键人物。
三是勤奋的学生和聪明的家长。
五翰林中式之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管象晋8岁作诗,自然合律,15岁参加府试,为古文第一。管廷献,在家学时,陪老师在村后河边散步。路过一片麻地,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路边麻,伸手要啥?”管廷献眼睛迅速扫了一下四周,见不远处,菜园矮墙内,几棵花椒树,碧绿的碎叶中,挑出一簇簇绿豆大的红红的果粒,亮鲜鲜的,立即答道:“园中椒,瞪眼向谁?”对得十分工巧。管廷献家已成富户,其母葛氏,亲自下厨给教书先生做美馔佳肴,制订了五日内不重样的菜谱,说是“以心换心”。其父管镇一次陪教书先生在村后绿野上走走,碰上家人赶着一群牛在河过吃草。教书先生夸赞小牛长得油光水滑,多么肥嫩。管镇笑而不语。第二天,教书先生的餐桌上便上了鲜嫩的牛肉。教书先生惊讶之后,深受感动。管镇还经常做一些舍药施棺、救助穷人的事情,在村后,修了“三法寺”,供村民祈福和休憩,对后来五翰林的做官为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管廷献兄弟、父子、叔侄经过艰苦的诵读经史,诗文、楷法俱佳,开始了应考岁月。清代科考竞争激烈。据史料记载,江苏苏州人沈德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入县学成为生员时21岁,以后17次乡试落第,到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年已66岁,考试期间长达45年,加上考生员时间,当在50年以上。与进士管廷纲同榜的江苏青浦人张心镜,直系七代人应试,其中两代因应考殒身早逝,还有三代人耗尽钱财,最后捐过监生,整个家族前赴后继作出了重大牺牲。
管廷献兄弟、父子、叔侄以过人的才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大缩短了科举中式的时间。从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仅用22年,加两头挂是23年。即使从管廷献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时间算起,也不到30年。如此高科甲、高密度(相隔时间短)、高集中(出在一个家庭),而且出科早、年龄小,在中国科举史上是罕见的。具体是:管廷献25岁中举,36岁光绪癸未(1883年)科会试第29名,复试第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三名,为探花,(二弟管廷俊,27岁去世)。管廷鹗,管廷献三弟,先管廷献7年考中进士(管氏第一个进士)。他22岁中举,第二年参加光绪丙子恩科会试,连捷成进士第35名,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管廷纲,管廷献四弟,31岁中举,35岁光绪壬辰(1892年)科进士,身体病弱,腕力不足,放弃朝考,未入翰林。管象颐,管廷献子,19岁中举,24岁光绪庚寅(1890年)科会试第14名,殿试二甲第55名,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管象晋,管廷献二弟管廷俊子, 29岁戊戌(1898年)科,殿试二甲第53名进士,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五翰林,中举平均年龄24.2岁,中进士29.8岁,比全国中进士平均年龄小10多岁。
以上说明,管氏五翰林中,有探花1人、翰林3人、进士1人。叫五进士更贴切些(进士是共同点),叫“五翰林”表达了莒州人对他们的景仰。所说兄弟、父子、叔侄皆翰林,即兄弟: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父子:管廷献、管象颐;叔侄:管象颐、管象晋与他们父辈。状元曹鸿勋为他们题匾:一门五进士,两代九登科。
二、“五翰林”的人生业迹
清代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至咸丰朝,清王朝亦即整个封建社会,进入了“行将就木”的衰亡阶段。此时欧美大国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迅速发展。他们恃其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不断到中国沿海叩关破门,清政府竭力维持的闭关锁国的局面,再也推持不下去了。1875年光绪登基,慈禧太后以“皇帝幼冲,时势艰危,不得不听从臣下之请,出面垂帘”的理由,再次把持了清朝政权。两次垂帘听政的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无尽的贪欲,对内横征暴敛,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于是渐渐长大、图治心切的光绪皇帝和丧权辱国的慈禧矛盾加剧。管氏五翰林就在这种充满危险和变数的复杂局面中,尽一个中华儿女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一)忠心为国的直臣——管廷献
管廷献(1846—1914年),字士修,号石夫。先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后掌四川、贵州、福建、京畿道署,兵刑工三科给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直隶永平府知府,加盐运使。6年后调任承德知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护理热河兵备道。
家谱上描绘了他的形象:仪容俊伟,美须髯,声若洪钟,目炯如电,不苟言笑。
1、忠直敢言,不避权贵。一是弹劾李鸿章误国。1894年(甲午)6月,日本海军顺利实施了牵制我北洋水师计划,从海上应援侵朝陆军第三、第五师团占领了汉城,9月15日占领了平壤。9月17日在黄海大鹿岛附近海面,向此洋舰队开战。李鸿章下令水师提督丁汝昌“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意外疏失,定惟水师是问”。使北洋水师处于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境地。日军遂以朝鲜为基地,在我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向辽东腹地大举进攻。电影《甲午风云》是个片断或缩影。
黄海海战,清海军惨败,对李鸿章耗费国家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关键时刻采取“避战保船”的做法,使国家危急,人民蒙难,全国人民切齿痛恨。这时新科状元张謇挺身而出,弹劾李鸿章,一批御史、翰林聚集在张謇的周围,管廷献更是首当其冲,他上书光绪皇帝《请罪李鸿章》,抨击李鸿章“非但败战,并且败和”,恳请“另简重臣,以战言和”。
勤政殿充满了肃杀的气氛。管廷献言词犀利,他以监察江南诸地,吏民人等的愤怒情绪说:“倭寇犯我海疆,精良水师,南游北巡,避战保船……此次战败,主事之臣不得不咎。”矛头直指李鸿章。
李鸿章极力为自己辩解,说什么“兵为国之本,无兵何以国存,唐弃河湟(安史之乱时,吐蕃占领),宋割土给辽、夏,俱为以屈求伸、徐图自强之计”等等。
管廷献以例批驳,说昔日左(宗堂)大将军与俄人激战于伊犁,打得俄人闻风丧胆,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签约伊犁,何等扬眉吐气。管廷献慷慨激昂。
晚上,管廷献回到住处细想,也出了一身冷汗。李鸿章是什么人?他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清廷授为太子少保。多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为疆臣之首,肩负拱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他坐镇北洋,摇控时政,凡内政外交,清廷常倚为主,被清廷赏戴三眼花翎。清朝定制,三眼花翎是专赐皇族的冠饰,此前获此殊荣的,只有三、四个满族大员。况且李鸿章在清廷经营多年,除有后台慈禧太后外,他的哥哥李瀚章任湖广总督,他的门生故旧多为高官大员。他们广结党援,内唱外合,参他无疑如搬动一座大山。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管廷献中探花的那一年,翰林院编修梁鼎芬,抓住事实,弹劾李鸿章有六条可杀之罪,被慈禧太后以“莠言乱政”的罪名革职。另一个是,1883年12月法国发动侵越战争,李鸿章认可法国对越南的处置权,出卖了黑旗军的抗战成果,危及我国的边境。时任驻法公使的曾纪泽,在英法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法国的侵略行经,受到法国政府的冷遇。李鸿章惟恐破坏了他的“和戎”政策,撤换了曾纪泽,调他回国,先是任户部的管库大臣,后调到远离政事的同文馆任职。曾纪泽空有报国之志,寝食俱废,郁郁而死。
使管廷献感到意外的是,事情有了转机。李鸿章太不得人心,礼部侍郎志锐、工部侍郎汪明鉴等一批大臣,先后上书弹劾李鸿章贻误大局,请光绪皇帝另派重臣到天津督师。更重量级的人物,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军机大臣翁同龢与同治帝师、军机大臣李鸿藻上书主张对李鸿章一要严厉申饬,二要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光绪皇帝决定对“严议”暂不进行,只给他“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的处分,也给了慈禧太后一个面子。
二是上《请节糜费疏》。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管廷献在监察御史任上,看到赋税沉重,民怨沸腾,而官场腐败,贪贿成风,宫廷用度更是没有节制,已危及大清的根本。管廷献奋笔上《请节糜费疏》:“我朝岁入之款,乾隆之前,不过三千余万,今则税釐加征,增至七千余万。列祖列宗,有鉴前明之失,丁赋之制,有增无减……今之所入,每年应余五千万……惟是连年糜费半由中饱,积习既深,固结难除,致民间贫匮,众志日离。昔日兵虽少而战必胜,攻必克;今时兵多,而坐困于区区之岛国,痛也……宜饬部臣,审慎出纳,皇上亦力矢俭约。若果能外廷严杜弊端,宫中用度概复旧制,国事犹可为也。”
这篇《疏》触动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前明之失”何等可怕,明末崇祯,苛捐杂税,连年加征,致使义军蜂起,埋葬了朱明王朝,也使爱新觉罗氏得以入主中原。莫非天道轮回?光绪皇帝不寒而栗。再说官场贪腐之风,正是皇室奢华带来的结果。1889年,光绪大婚,花去黄金4100两,白银483万两,是清朝10位皇帝中气派最大、花费最多的,而归政后的慈禧太后,颐享天年,修建颐和园花费3000万两白银,挪用“海防捐”几百万元。
正在家中休病假的肃亲王隆勤(皇太极长子豪格的七世孙)看了奏疏,立即叫人抬着进勤政殿,奏清光绪皇帝,亟行管御史疏。对此,光绪皇帝心情复杂,一方面革除时弊,培育元气,需要这样的直臣谏官,另一方面他揭了皇室的短处,使皇帝很丢面子。而且对一些“问题大臣”还不得不利用。也是为了保护管廷献,他决定调管廷献为永平府知府。永平府很重要,为京东第一府,负有拱卫京师、保护皇陵的重任。
2、就国计民生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任御史6年,上书数十。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十七日,上《银行宜设,流弊宜防疏》。时任直隶海关监督的盛宣怀,总办中国通商银行。管廷献对银行章程,提出了5条修改意见。光绪皇帝看了此折后,批示“着王文韶(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盛宣怀悉心核议,并将该御史所奏逐条声复,以凭核办”。可见光绪皇帝的重视程度。
3、悉心为民。在永平府任职6年,勤政俭约,深得民心。在调任承德知府不久,人们发现知府官署后面的山上,每天有7个人跪在那里朝着官署叩拜。原来这7人是建昌县贫民,管廷献给他们平反了冤案。
4、举办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直隶省永平知府管廷献奉命为总办,将府办敬胜书院改为永平府立中学堂。1905年召收的第二届学生中,有李大钊(李耆年),李当年考中秀才,因废科举,而入府立中学堂。因此可以说,李大钊是管廷献的学生。
5、管廷献撰《莒州志稿》,有诗集《梅园诗钞》、《梅园诗文集》。
(二)教育家、诗人——管廷鹗
管廷鹗(1854年—1907年),字士一,号荐秋。曾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武英殿协修、功臣馆撰修、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湖北乡试副考官、河南、陕西乡试主考官、太常寺正卿、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
1、学识渊博,文章秀拔。他的朝考卷《夙夜惟寅论》、《刚健中正疏》,为朝臣传颂。他除编史、撰文还为皇室子弟讲学,成为皇帝的文史顾问。吏部尚书锡珍,每次向皇帝上书前,都要请管廷鹗对奏章加工润色。
2、三长成均(古代大学),四持文恒,为国培养选拔人才。三长成均,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四持文恒”,即光绪十四年任山西学政,负责院试、组织乡试;光绪八年任湖北乡试副主考;光绪二十三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光绪二十九年任陕西乡试主考。主考官由皇帝任命,有不经研究,独自决定录取的权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管廷鹗任陕西乡试主考,遇到了一个有争议的考生,即泾阳青年学子于右任。于右任才华横溢,通晓六艺诗书,善作制科行文,但思维活跃,时常有令人尴尬的“时评”传出来。同考官把他的卷子送到管廷鹗手中,管廷鹗一看,文章虽在旧式穴臼中,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有一股清新之气。录取他是有风险的,主考官是为皇家选拔各级后备干部的,弄不好要丢掉身家性命。管廷鹗使人对于右任作了一番调查。于任右主要是对甲午赔款,人民不堪重负,特别秦地连年荒旱,无法生存,有不满情绪,并没有什么越轨行为。管廷鹗决定录取他为第10名举人。后来于右任受聘为商州中学堂监督(校长),1905年又与震旦学院离校师生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再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锋,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国内著名书法家和诗人,这是管廷鹗始料未及的。
管廷鹗一生办教育。父亲病故,回家居丧时,办了“凤山塾”。又先后在莒州城阳书院、沂州府景贤书院讲过课。除了任国子监祭酒,还受聘担任山东齐鲁学堂监督。之前光绪十四年(1888年),担任山西学政,除了颁行学校政令,还巡视全省,察辨教师的优劣、生员的勤奋与怠情,奖优惩劣,三晋学风迅速改变,成为全国办学的样板。任国子监祭酒时与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改革学制,实行政艺分开,培养专门人才。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经验丰富的教育家。
3、才华横溢的诗人。管廷鹗校阅经史,编书著文,使他胸有千秋史,眼荡万里云。那纵横捭阖的英雄,那引领历史的伟人,那灿若群星的哲人学者,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沉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他用情感解悟历史,把精神和智慧通过诗表达出来。他在莒地写下了大量诗歌,有6首收入县志。他的诗风雅高古,大气磅礴,有的则清新俏丽,朴若山花。尤其在山西学政任上35岁,人生的黄金时代,眼光敏锐,豪情万丈,他的诗才发挥到了极致。写出《晋轺吟草》,把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历史波澜,写入诗中。
如三晋大地有众多的关隘和古战场。历史在这里铺陈,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诡谲,在这里演化着令人惊心动魄的沧桑。他在经过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20里处)时写下了《吊长平》:
一坑四十万降人,白起台边草不春。
终古丹川淘碧血,至今黑夜走青燐。
茫茫沙碛埋锋镞,往往天阴泣鬼神。
不见杜邮伏剑后,新安惨报苦相循。
这里写了两件事,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大破赵括指挥的40万赵军,并将这些降卒全部坑杀。这地方又叫“白起台”,连草都不长了,河水改名叫丹川、丹河,一直流着碧血……第二年(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再次命白起攻赵,白起拒绝受命,秦昭王先撤其职,又赐利剑让其自裁。白起自杀在杜邮(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4年后,即公元前206年,项羽大破章邯指挥的20万秦军,在新安(在今河南省渑池古城南30里处),将这些降卒活埋,成了冤冤相报。
如写履行职责的《试院夜雪》:
锁院夜沉寂,天花散有声。云低周幕暗,月落助窗明。
咏絮才谁擅?煎茶梦不成。最欣糊眼候,神鉴忽冰清。
环境、心态写得极为传神。
在沁州写感念四弟管廷纲:
与君从束发,同室受诗书。自我谬通籍,频年感索居。
西河稽使节,北地滞公车。回望南飞雁,离思正苦予。
兄弟浓情,溢于诗中。
管廷鹗在山西与太原杨虬麋、山东潍县刘子秀、东昌府(今聊城)傅达泉等一批文人,以诗结友,创作了以潞州(今长治市)名胜党门为名的诗歌丛书《党门集》,《晋轺吟草》是其一。《晋轺吟草》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字体俊爽,使人如睹幽兰翠竹,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管廷鹗一生写了七部诗。山东省志载有莒县两位诗人管廷鹗、于学谧。管廷鹗去世后,翰林柯劭忞(胶州人,清史馆馆长、《清史稿》总纂),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朝廷赐给他的谥号是“端介”(不贪贿、不结纳、躬身尽职的典范)。
(三)精明善政的边官——管廷纲
管廷纲(1858—1911),字季张,号澹园。先后任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东兰州知州。身体弱,中进士前,他非常关心家族成员。三兄管廷鹗在山西任学政“躬身尽职,劳深病久”,他常去探望,作些帮助。翰林管象晋在 管廷纲1913年重葬时致词说:“为我迟十年官,难得口传心传。”非常感激他。
1、不畏艰难,毅然赴任。柳州这地方,古称岭南地区。是朝廷流放谪臣的地方。这里山昏林暗,瘴气四溢,北方人身体很不适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柳宗元在这里吃尽苦头。再是这里的人,少受儒家教化,性格犷悍,不受节制,工作不好开展。亲戚朋友劝管廷纲,两位兄长在京为官,何不求其调节,在京做官,或调近任职。管廷纲说:“汉元帝时王尊,是个靠牧羊谋生的孤儿,吃尽千辛万苦,最知人间冷暖,后来入仕做到县官。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益州刺史。此前琅琊人王阳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走到邛崃一带,见崇山峻岭,道路极为艰险,就热汗变冷汗,哀叹说:‘父母给我生命,为什么要冒这个险!’退缩了。等到王尊被任命为益州刺史,王尊大声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他在益州勤政为民,推行教化和政令,得到当地人的尊重,成为千古做官的榜样。况且我并不是贬官谪臣,是朝廷选拔的,哪能不去。”毅然赴任。
2、整顿社会秩序,赢得民心。巡抚张联桂让管廷纲先到怀集关整顿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了商贸市场,采取了减税养商的办法,国家和群众双增收,皆大欢喜。不久又被调为省城警察总巡,打击恶霸势力,追究官府后台,平反群众冤案,省城呈现社会安定的局面。
到雒容县上任,当地有个闻名柳州的匪首叫柳润珠,手下有数百名匪徒,明火打仗,四处劫掠,闹得整个柳州地域人心惶惶。柳州知府曾悬赏千金捉拿未果。管廷纲到任,欲擒故纵,匪首闻其名,暂作收敛,过了一段时间,猖狂起来。管廷纲密使人摸清了匪徒的全部情况,立即抓捕了柳润珠。经过两昼夜围捕,匪徒全部落网。为表彰属下奋不顾身的精神,管廷纲请求柳州府发给他们一定奖金。知府找借口拒绝了,管廷纲拿出自己的奉禄,奖励了部属。
管廷纲任雒容县令多年,杀掉了十恶不赦的盗匪,没有错捕一人,即使到了任期结束,也没有发生匪患。在提拔为东兰州知州赴任时,雒容县民簇拥相送,泪洒长路。
翰林庄陔兰为管廷纲写家传,其中有这样几句:“昔子厚留爱柳州,而先生树绩于雒容,后先济美,谁谓古今人不相及欤!”相提并论,评价是很高的。
(四)理财大家——管象颐
管象颐(1867—1926),管廷献子,字养山,号梅痴。主要在户部任职。由翰林院编修改任户部主事、江南、陕西两司正主稿。担任户部两大管理机构之一的北档房领办,管理捐纳,稽查七仓,兼管银库等,是户部的核心业务。由于工作得力,很快被提拔为户部郎中,成了司局级干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改为度支部,下设十司,机构的裁并设置,以及规划派员,都由管象颐拿出初步意见。为此,光绪皇帝对他赏顶戴花翎,加三品衔。在十司中,管象颐担任制用(币)司司长,这个司还总办财政支出,包括掌核库银、发放官俸,位置十分重要。管象颐两袖清风,廉洁勤政,常说:“天下苍生,滴血汇海,我不能上负国下负民!”
度支部尚书铁宝臣查办苏州、南京库银短缺案,侍郎陈雨仓检查各省铜币制通情况,都带着管象颐。管象颐由此被提升为度支部左参议(高级顾问官、部长助理)。
1911年,清理各省财政,朝廷决定管象颐代理江南财政正监理官。江南为风华膏腴之地,是全国财税重点区域。度支部江南司管苏州、南京财税,兼两淮盐务及江北镇特别支款。全国各省设财政长1至2人,江南司特设3人。管象颐不要副使,一人独掌大局,决断事务,显示了游刃有余的大将风度。办公地点在南京。他到职之前,江南税赋管理混乱,中饱私囊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管象颐不怕上压下冲,强力进行查处。裁减冗员,杜绝滥支,短短时间查归白银200多万两。
辛亥革命后,管象颐回到故乡莒州小窑村。1913年,袁世凯窃任大总统,拉拢前清干员,管象颐被选为众议院议员(这不是他的意愿)。袁命财政总长周子仪,请管象颐任财政委员及财政次长,管象颐坚决拒绝了。
(五)黎明的先觉者——管象晋
管象晋(1870—1921),字康锡,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纂修、奉天仕学馆总教习(训练五品以下、八品以上京官,各省道员以下、教职以上官员),后以知府职,赴安徽省就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的第二年,管象晋赴京探亲(大伯管廷献时任监察御史,三叔管廷鹗时任乡试磨勘官,堂兄管象颐任户部主事),目睹了朝廷腐败,国家处于危亡阶段。这年四月《马关条约》正式生效,康有为在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与1300名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动全国。尽管工部给事中余联沅参其“惑世诬民,非圣无法”,要烧掉康有为的全部著作。但朝内有识之士,翰林学士徐知清、张百熙等上书推荐,急切图治的光绪皇帝,仍中康有为为进士,授职工部给事中。变法的观念被朝廷一线领导班子接受了。
回到家,管象晋在攻读经史时,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大同书》产生了兴趣。特别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喊出“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的口号,对管象晋震动很大。
1898年,戊戌科翰林管象晋,被任命为奉天(沈阳)仕学馆总教习。他在讲学中,引据古今事迹,国外新学,融进康有为的《大同书》和梁启超的《改革起源》的观点,说明“强国之根在法新”。引起吏部的担心,将管象晋调任安徽财政提调(厅长)。他严格管理,改变了全省财政混乱局面。
管象晋精明干练,引起同官的嫉妒,也堵了官员贪贿的路子。他们层层诽谤管象晋。管象晋气愤难忍,慨叹“树高千尺,因蛀而枯,垂危成局,微力枉张”,愤然辞职回家。他的叔兄管象颐在《弟康锡行略》中写道:“弟夙有匡世之才,而愿难偿,逐发狂疾,天不假年而溘然而逝”。可见是被气死的。
三、五翰林后人今何在
管廷献独子管象颐。管象颐有三个儿子,管荣祜在莒北抗战中,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管荣禄生管恩升(临沂电业局长);管荣祺出嗣顶管象晋枝。
管廷鹗四个儿子,曾孙管恩灼,山工大毕业,青岛农机局高级工程师,很有文才。他根据族谱和村人传说,写成《双凤山下人家》一书。
管廷纲,孙子管荣华,到美国留学,任台湾陆军医院内科主任;孙女管荣惠的一儿一女,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并在留学国任职。管廷纲的曾孙辈管恩炜等,多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企业高管。
“管氏五翰林”大体介绍到这里。赋诗一首作总结:
双凤翩翩抱英台,科甲奇葩次第开。
庙堂有声神器立,黎庶无语福祉栽。
十部诗文成经典,四级杏苑育良才。
欣看今日新杰出,春山脉脉朝阳来。
详细情况可看拙著《凤出青山》。其中《南“庄”记》记述了庄氏八进士,可以看到庄谦与魏忠贤、庄瑶与林则徐、庄陔兰与孔德成的相关史实。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莒州网 作者:刘汉中 发布时间: ( 2009-7-6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