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校园文学与课程开发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6-17 15:54
标题:
·校园文学与课程开发
·校园文学与课程开发
钟湘麟 龚太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学校和教师就有权利和义务对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和探讨,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可靠保障。而校园文学在课程开发中尤其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课程开发及其重要意义
1.
地方、社区、校本课程及教材的涵义
⑴ 地方课程、社区课程与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与管理者的不同来区分,在一个较大行政区域(省市区、地州市、县市区)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事务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可称为“地方课程”,在一个基层社区(包括农村乡镇)开发的课程可称为“社区课程”,在一所(有时也可以数所)学校开发的课程可称为“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实际上,地方或社区也会组织所属学校共同开发、管理,这样的课程也可以视为该地方或该社区学校共同的校本课程。
为了行文的方便,在不会产生歧义时,本文将以“校本课程”统称上述三类课程。
⑵ 地方教材、社区教材与校本教材
与上述三类课程相对应,我们把在不同范围内使用的相应教材称为“地方教材”“社区教材”“校本教材”。为了行文的方便,在不会产生歧义时,本文将以“校本教材”统称上述三类教材。
需要指出的是,在同一门类教材编写时,下一级教材不要因为追求所谓“全面”“完整”而与上一级教材重复,只应该作为一种补充、扩展。
2.
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重要意义
地方课程、社区与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课程政策与权力的再分配是我国课程开发的起源之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开始了我国课程开发的新纪元。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随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促使了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及教材不再是国家一手包办,而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进行决策,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校本教材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种教科书。这种教材的课程资源能充分展示一个地域的人文特点和经济特色,能够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化,打破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
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观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等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必须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具有概括性的原则规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和质量的指南,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从而提高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操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开发的效力。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
1.
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
“校本”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课程开发应考虑下列因素:
⑴学校(地方、社区)条件。例如:是否能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相当的领导、管理力量和物力、财力以及整体研究的氛围等。
⑵师资状况。例如: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教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课程开发的认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等。
⑶学生状况。例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必要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状况等。
⑷学校(地方、社区)业已存在的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例如:已开发的有一定特色或经验积累的校本教材、活动,学校外部环境中可供利用的人文、自然资源等。
要在充分认识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稳妥,幅度、范围恰当,方式、步骤合理。
2.
开发目标上以人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不应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仅仅变成对相应的高、中考科目的拓宽与加深。当然,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并不排除对该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应纳入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中。
例如,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要注意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把长远性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语文特长发展目标综合起来考虑。
⑴长远性目标:把培养基本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其他语文实践能力)和形成健全人格(特别是养成基本道德、健康个性、竞争精神、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作为学习语文的核心任务。
⑵学段目标:主要依据为课标、大纲的要求。
⑶学期目标:是学段目标的分解,也是长远性目标的具体化。
⑷语文特长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某些单项上突出发展,如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笔好字,会编对联,会写诗填词,会演讲,会辩论,会当小编辑、小记者、小主持人等。
3.
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上应摆脱传授式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式地投入,即让学生自主把握校本课程目标、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主进行校本课程评价。
应当让学生对前述四个层次的目标心中有数,让他们自己把握、选择和调整目标,克服盲目性的“题海”的影响,也避免在众多书籍、报刊及其他信息渠道面前的无所适从。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无论是选修课程、活动类课程,都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利用课前活动,课外阅读和写作,“四小”(小报、小刊、小书、小论文)竞赛,演讲、朗读、辩论、书法等竞赛,广播站活动,文学社活动等。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还是过程的设计、具体的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否则,就是不可思议的了。
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上,也应成为主体。学生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也应成为语文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的主体,这中间,自然包括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三、
校园文学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1.
校园文学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总的说来,要以课程开发为中心任务,以校园文学为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途径。具体地说,就是要用文学作为载体形成地方、社区、校本教材,用文学教育手段、校园文学活动方法去实施地方、社区、校本课程。校园文学实现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校园文学的价值。
2.
校园文学在校本教材形成中的作用
校园文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积极健康的校内文化和校外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活动。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和文学联姻的成果,它在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教育而言,它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学生成为格调高雅、审美情趣高尚、情感丰富、情商高超的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
以校园文学作品为校本教材的载体,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教育资源和学校优势建构校本教材,凸显乡土特色和学校特色,将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地方社会心理文化的改造相结合,建构校本课程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将社会生活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有机融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收集整理成有体系的教材篇目,建立一套真正用于教学的教材。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且通过教材的教学实验达到打造新理念、新思维的目的,探求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以校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校本教材,
因其独特的生活化、本土化、个性化、形象化的内容,独特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以逻辑思维为辅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体系反映形式,独特的以艺术感染人,以情动人的功能,更容易为学生喜爱,为教师采用,为学校和社会认可。
3.
校园文学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文学教育手段和校园文学活动的方法。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多重功能。
中学语文课要培养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章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民族文化、民族品质,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教育担负着独特的任务。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文学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的理解力、鉴赏力以及联想力与想象力,更可以启迪思维,非常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教育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中具有能够引起读者产生美感效应的诸多因素,展示出鉴赏真、善、美的众多领域,如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诚挚而美好的思想情感、深刻而蕴藉的灼见哲理,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校园文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鉴赏与创作相结合,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形式的生动性方面独具特色,最适合实施于校本课程。
四、
有校园文学特色的校本教材编写思路
1.
统筹兼顾,恰当选题。
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配合国家课程,辅助语文课本,服务学生发展(能够培德益智审美增能),推进地方、社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明建设。在选题上要立足本土文化,立足学校(地方、社区)特色,立足学校(地方、社区)办学方向;
在内容上基本能反映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形式上,相对国家级教材而言,更注重其活动性、多样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制定纲要,编教有据。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种自组织管理系统,从教材开发的理念、特征、价值取向来看,它是来自学校(地方、社区)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管理,它是一种时段性的工作,具有时效性。文学是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校园文学是为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质量服务的,编写教材的方向性要与指导学校教学的方向性相吻合,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先行制定校本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编写纲要时应当注意:
⑴教材的方向性。
教材的开发必须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观。任何背离政治和政策的文学都是不允许存在的。
⑵教材的需求性。
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是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校本教材开发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园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编写应突出其文字性、文学性、鉴赏性和批评性,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互补,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为主要目标。
⑶教材的系统性。
教材的编写要形成一定的格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按学生学习时段、接受知识程度进行编写,或按地域文化特色及经济特色进行编写,也可按校外文化及校内文化系列进行编写,总之,教材的编写要有科学的规划性,既要考虑短期效果又要考虑长期效应。
3.
抓住特色,突出亮点。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突出本土特色、学校(地方、社区)特色,能够反映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编写教材要针对学生实际,校园文学特征,考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文学性和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例如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就不要编成百科全书式的志书简编,罗列现象,罗列史事。要发掘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民情风俗、地方文化史料、杰出人物、传奇故事、经济特产等方面的资源,形成具有文学艺术性的教材。
4.
生动形象,寓教于美。
校本教材的编写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体现文字美、文学美,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校本教材的选文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生动的艺术性,语言优美,词汇丰富,
要有强烈的可读性、浓厚的趣味性,
力求故事性强,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要选用各种体裁的文学或新闻作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得到收益。
5.
典范得体,适于教学。
校本教材选文在思想性、文学性、语言规范性等方面应有示范作用。
校园
文学类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可包括
文学性原则、精简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等。语文
校本课程是对语文教学的某些板块和专题的拓展和深入,所以一定要和统一教材的教学相呼应,便于进行听、说、读、写、做的多种训练。
6.
注重实践,读练结合。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做到注重实践和应用,注重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原则。在每组课文中间或单元后,应设计若干组校园文学活动的实践性训练项目。可以设计调查、访问、网络链接、实践探究、写作、演讲、辩论、朗诵、表演、评价赏析等相关的练习,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7.
广辟渠道,师生共创。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更不是个人著书立说,需要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强调指出,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是影响校本教材顺利开发、校本课程持久实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和条件。要多方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才能取得成效。主要做法是:⑴以学校教师为主要队伍形成基本阵营;⑵争取社区、家长参与,广纳社会贤才,取得社会力量的支持;⑶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收集、调查、采访、写作;或进行专题写作活动,利用校园文学活动以及学校刊物开辟专栏等,选取写作精品编入教材内容。
8.
统一协调,分工合作。
编写校本教材必须在学校行政乃至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的支持下进行,编写人员要搞好分工合作。具体做法:⑴建立领导班子。班子必须有校内行政人员和校外行政人员参与。最好聘请知名人士或政府主要人士参加教材的编写,这样,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如给教材编写以权利的支持,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支持,配备教材编写的专职人员或给予编制的支持,协调各种关系上的支持。⑵建立教材编写专业小组。校长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负责人,指导教材编写的思想理念和方向,协调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营造良好的编写氛围,研究解决教材编写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等等。其次是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中拥有教材编写组织的权力,是学科专家和教材专家,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教材的方向、内容、作用,是教材的设计师,教师从原来的“怎么教”转换成“教什么”,所以教师也是教材编写的主体。⑶整体设计,明确分工。校本教材编写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系统,形成具体的明文细则。明确教师责任,发挥教师的专长,有时可以一人负责一个部分,有时也可以几个人共同负责一个部分。教师从个体写作再到合作编写,这样有利于在编写过程中对原则、内容、形式形成统一意见。
【参考文献】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01(4)
徐洁 李世彬:《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教学与管理》2001(9)
钟湘麟
:《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想法
》,
《文学教育》2005(12.)
校本课程开发编委会
:《
校本课程开发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童庆炳:《
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http://wenyixue.bnu.edu.cn/html/jiaoshouwenji
钟湘麟:《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http://www.eduwx.com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