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应有新的作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6-20 15:06
标题: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应有新的作为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应有新的作为
作者:杨奇瑞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08年第4期

今天中国城市在经济持续有力发展的情况下,其在美学的追求与建设兴盛未艾,不少建筑与环境设计突破常规格律,将艺术性放在首要地位,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频频出现。不少作品的造型和理念作为绘画和公共艺术等造型艺术曾经有过相当的或类似的创作与探索经验,至于大作为则只能存在于梦想之中。

城市雕塑在过去一二十年曾是城市艺术的重要角色,在当今日益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的需求面前,自身的改革愈发显得迫切,再固守于泥塑技术体系。价值观与模式未有实质性改观。其道路将愈来愈窄,势必将在城市艺术中局限为纪念性人物、塑造类题材创作设计。从西方城市艺术的发展经验来看也是如此,单纯以雕塑造型为重点的传统观念,终将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更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次要角色。所以现在不少艺术家执意以更广泛,更时代性更符合现代城市文化特点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雕塑的升级概念,公共艺术应是城市造型艺术环境设计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综合概念。
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公共艺术学院正是预见到城市文化与建设的趋势,恪守“以美育普惠社会”的人文理想,坚持“学以致用”教育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为大学教育之本。艺术史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一种艺术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是和人的生活、社会发展的条件息息相关。中国城市发展当今的特点决定了公共艺术在中国一定有个特别于其他国家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发展。
去年杭州市与中国美术学院确立了合作关系,反映了在当今城市生态结构中“美”成为事关重要的元素,反映了一个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生态中对艺术的全面而系统的需求。
在美术学院承担参与的城市项目中,公共艺术学院策划和设计了杭州市中山路有机更新保护工程——公共艺术一条街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其为表达公共艺术理念的一次系统的多方面的探索实践活动。
杭州中山路是杭州一条最具人文特征的街区。目前正在进行保护性的改造。中山路历经千年沧桑之变,朝代更替,街区的长长的历史脉络串联起不同文化特征、空间形态的章节段落。历史遗存、历史街巷、传统业态,史实与民俗、传说与掌故、风水与地缘,内在发展动力和被激发的活力等等,都按照自己的历史与空间定位,附生在这条的脉络之中。
中山路现代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应体现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的建设文化品质,是文化艺术多元时代的反映。文与野、雅与俗、独乐与众乐,各种艺术在此找到自己的演绎的平台。就像史上中山路名士、文人雅集民艺荟萃的盛景一样。中山路的公共艺术,布局尺度依空间点、线、面聚散有度、起承转合、节奏、风格依文化特色形成整体脉络,面对着悠长的人文历史和地方生活的时空脉络,活化人文与历史资源,创造与地域、文脉契合、空间环境相协调、传统与现代艺术共融的空间艺术环境,打造中山路公共艺术精品长廊,塑造杭州文化品质形象。从而营造融入中山路生态的文化艺术。生活品质第一街的公共艺术长廊,应有别于其它城市,是“大俗”之地,也是“大雅”之路。
   
杨奇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浙江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杨奇瑞受教于、后长期执教于中国正统的美术学院。1992-1995年游学欧洲,对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有深刻的了解。但这年来,他的作品风格特立独行执守着一种追求,呈现出非西方的、非中国的、非传统的、非前卫性的特征,他的艺术立场和观点来自于他的生活和位置,他的作品风格包含着浓郁的“根土”信息,源于生活,而又悖于常理,既熟悉又陌生,有视觉上的意外,又深含着思考力度。(许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