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为教学内容确定量体裁衣式的课型
[打印本页]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7-26 10:24
标题:
为教学内容确定量体裁衣式的课型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 陈连林
避免过度追求课堂效率而陷入误区
提及课堂教学,绕不过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主题词。研究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管理者从学生和教师的层面来进行评价和研究,乃至进行实践操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根据笔者观察也有如下误区:
误区一:把提高听课的频度当作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管理措施。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管理者为了促使教师精心备课,通过频繁听课来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喜欢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他们觉得这样一方面可以调研到课堂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授课教师心中有无形的紧张感,促使他们精心备课,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笔者认为,听完课后“抬腿走人”式的听课,是仅仅把听课作为对教师施加心理压力的手段。而听课不应该盲目追求量的积累,听课者应该带着课型意识进课堂,这样对课堂的诊断才能做到“因课施评”。
误区二:把加大课堂题目训练的容量当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许多教师把课堂效率和训练题目画上等号,包括一些教学管理者也把学生“课堂思维的紧张度”作为高效率课堂的衡量标准。而这种紧张度的主要表征就是问题多、题目训练多,使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没有“喘息”和“开小差”的机会。一些以课堂作业纸、课堂教学案、当堂训练题等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以提高课堂训练题目的量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熟能生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不研究课型特征,只是紧紧抓住题目训练这根“救命稻草”,盲目训练,认为练得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虽然课堂上需要题目训练和问题意识,但是怎么练、练什么,还是需要根据课型来决定。如果教师带着课型意识进课堂,备课中精心“备练习”,那么课堂练习则会根据课型的特征来设计,课堂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
笔者认为,在提高课堂效率的道路上,注重课型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备课时研究课型对于自身专业的成长很有帮助,因为课型的设计是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对学生认知程度研究基础之上的,更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寻最佳教学效果的表现。假如把上课比作开掘矿藏的过程,那么研究确定课型就是为开矿找寻到一条路径,如果连路径都不甚明了,那么开矿的过程就会缺乏目的性。只有当教师走进课堂,对于本节课的课型了然于胸时,才能够对课堂的环节、课堂的问题、师生的互动、训练的形式有确切的把握,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7-26 10:24
不同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课型
假如把课堂当作人的生命存在,要使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就需要对这个“人”的喜好进行研究,喜好就好比课型,人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对应不同的课型,才能相得益彰,互为映衬。
课型总能体现学科的特点,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特点应充分认识,并依此设计课型,才能获得预期的课堂效果。譬如语文课的一些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特点,语文课型的吟咏蕴藉的特征体现得较多,课堂上更侧重让学生感悟语言、揣摩写作技法,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都得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主要借助形象思维活动完成对语言的分析。又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的实践特征比较明显,课堂效率的体现就是学生实践参与度的多少。如在研究课“银针天地---刺绣”这一课题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刺绣的熟悉及认可程度,要求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你喜欢刺绣吗?你知道刺绣的四大流派是什么?你认为有了机器刺绣,还需要人工来刺绣吗?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还带上了自己的刺绣作品,在问卷过程中向行人推销自己的作品。在学生的分工合作下,调查实践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如果不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在教室内进行刺绣专题的讲座,显然无法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另外,从课的形式来说,即使同一学科也要研究不同的课型,然后根据课型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以数学新授课来说,就有数学概念课、数学命题课、数学解题课等课型,不同的课型课堂表现特征不同:数学概念课侧重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数学命题课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数学解题课突出思维过程,在例题的配置上,以探索性问题为主。作为数学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课的内在特点,在备课时才有可能制订适合本课型的教学方法。
因此,量体裁衣对于教师的课堂来说也同样适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提之一是教师有课型意识,只有依课选型,才能在备课时有的放矢,对于教学内容裁剪自如,去留得当。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7-26 10:24
课型与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在有了课型意识后,教师还应该对于不同课型培养学生的何种素质也做到了然于胸。因为课型指向课堂效率,效率的体现指向课堂目标的达成,而在教学目标中就包含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一节语文课,要求学生在20分钟时间内背诵40句吟唱春天的诗句,教师心中要明白这是强化记忆的课型,属于知识的积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利于个体形成较强的接受信息、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依靠外在压力获得的教学效率。如果在20分钟内学习《春望》这首诗歌,教师不研究课型,还是按照上述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比如5分钟会翻译诗歌,5分钟说出诗歌意境,10分钟写出描写春天的小作文,在规定时间内也能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强压式的课堂表面上效率很高,因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看,显然没有研究课型特点。古代诗歌教学需要给学生品味、感悟语言的时间,在对语言的揣摩过程中,往往是“心有戚戚,而无从言语”,即心灵内化的“无语”阶段。而上述教学过程显然缺失了古代诗歌教学的课型特征,以单位时间内任务完成的信息接受课型代替了“含英咀华”的诵读品味教学课型。
如果教师想在短期内取得知识教学的效果,在课型设计时,就需要挖掘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潜能,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或者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因为这种课型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排除杂念,靠爆发力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那么就需要创设利于学生思维舒展的课型,因为这种课型给予学生自由、舒展、流畅的思维飞翔空间。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挖掘学生在突破旧规范方面的潜能。而思维的紧张虽然可以增加记忆储备信息的效果,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型时,需要明确课型与培养学生素质的关系,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课型的错位,导致能力培养的缺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研究课型,准确的课型定位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需要教学管理者研究课型,这样听课才心中有数,评课才心中有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