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化话题的特点及其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6-25 08:50
标题:
文化话题的特点及其写作
文化话题的特点及其写作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近年来,各省市卷的作文题注重注入文化内涵,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2006
年北京卷要求撷取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等“符号”作文。“北京的符号”就是北京的文化,就是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的文化底色。这一作文题可谓别开生面,俗中见雅,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从往昔到今天甚至未来的北京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含有传承传统,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文化的命意。
2007
年湖北卷作文题则要求围绕“母语”写作,同样另辟蹊径。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考生反观自己一天也不可或缺的的母语和母语文化,是饶有趣味的。
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不说远古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也不说古越国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单是今天的茶文化、丝绸文化、浙商文化等等就已令人如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精彩目不暇接。可以说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像钱塘江水一样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而且越到后来,越蔚为大观,波澜壮阔。放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上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浙江卷,尤其是卷中的作文题,对文化色彩、文化内涵有着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已成为鲜明的特色,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肯定。
2004
年引导讨论“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内在关系,
2005
年品味“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微妙哲理,
2005
年祈望“生有所息”或感叹“生无所息”,
2007
年要求“行走在消逝中”,四年命题,四个话题,对文化的关注和追求是一以贯之的。
将文化引入作文话题,具有人文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人文性就是具有人文的内涵、文化的品格。“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这是
2007
年浙江卷作文话题“行走在消逝中”的导入语,从历史到现实,从个体到群体,关注的是“你”,是“我”,是人类,是历史,是文化,一句话,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人文思考。
2007
年广东卷“传递”话题的导入语也是如此:“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传递”的是生命、是历史、是文化、是情感……在世人高度关注的高考作文题中注入文化内涵,赋予文化熏陶的功能,应该说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是泽惠学子,泽惠后人之举。
思辨性就是具有哲理的品格,带有理论思考的色彩。大与小、长与短、新与旧、个体与群体、消失与新生、有限与无限、历史与现实……世界充满矛盾,人类充满矛盾,人性充满矛盾,而矛盾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当中的,或走向对立、冲突,或走向同一、和谐。高考卷不乏赋予思辨品格的作文话题,像
2004
年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2007
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一步”有时成就人的一生,有时毁灭人的一生;一步是短暂的,一生是漫长的;“不积
跬
步,无以至千里”,人的一生是由一步一步组成的。在所有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浙江卷的思辨性最为鲜明,而且一以贯之。“人文素养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思辨论题,人文素养制约发展,而发展又呼唤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一枝一叶一世界”,枝、叶是微细之物,是个体,是具象,是局部,而“世界”是混沌,是整体,是大千世界。“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管中不妨窥豹,小中可以见大。“生有所息
/
生无所息”更是矛盾统一,相反相成,充满了辩证色彩。“行走在消逝中”,是实有,也是虚无,有消逝,更有新生,是消逝中的新生,新生后的消逝。吟哦这六个字不禁令人联想到“蝉蜕、涅
槃、脱胎”等等出生入死、生生死死的词语。
开放性就是写作话题能给考生提供驰骋才思的宽广天地。话题作文往往提供一个情境、一个范围、一处“根据地”,让考生由此出发,展开联想和想像,辐射“心路历程”,它具有写作思维的开放性和文章内容的多元性的特点。
2004
年福建卷要求“选择下列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人物是“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是“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且不说提供的人物和文学形象有
10
个之多,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单说就算选定某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也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观照,来表现。每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都是一个“多面体”,考生可以从四面八方眺望,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想像。“‘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唤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反贼,一段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这是《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的开头,视野开阔,联想丰富,行文富有气势。
那么,文化话题的写作应该注意什么呢?
扬长避短,选写自己熟习的文化。例如,“北京的符号”,它是城市“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你可以写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还可以写“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等等。“符号”林林总总,考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众多的材料中,我们应该选写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有一个考生从自己最熟悉的老舍切入,拿到了满分,其中写道:“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看得出来,考生对老舍的作品如数家珍。唯有熟悉,得于心应于手,文气才会贯通。半生不熟,一知半解,极易造成失误,极易贻笑大方。
小中见大,选取独特的表现视角。文化话题,往往有比较大的开放性,我们不能漫天撒网,不能天狗吞月,而应该从特定的视角出发来表现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独特认识。一篇高考作文立意、构思乃至行文的角度独特,自然而然不同凡响,容易吸引阅卷者的眼球,从而获得高分甚至满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片树叶可就不是一片树叶了。它是丰富的信息的载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的飘落,能够推断季节的变换;它如果被压在地下,成为化石,便成了至宝,可以推断地球的运动、当时的气候、植物的进化;如果,它被夹在一本借来的书中一起还给书的主人,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首隐晦的情诗。我们使用
010101
的二进位编码,可以把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放进一个小小的磁盘中,那么,从理论上说,把整个世界的信息承载到一片叶子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它承载的是一个蕴藏丰富信息的世界。”这里从现代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角度来审视“一片树叶”,果然有新的发现,新的天地,难怪得到了阅卷者的青睐。
深思熟虑,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有多与寡、深与浅之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尽力表现出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007
年北京卷有篇题为《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的优秀作文这样写道:“李煜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便终日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说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的心头。他的寂寞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批曰:‘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忧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作为一个考生,作为一篇考场作文,对李后主的“薄命君王”与“绝代才人”联系起来思考,揭示出其中的内在关系,应该说还是很深刻的。另外,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也令人叹服,因为这毕竟是考场作文。
(
原载《教育信息报》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