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田园
早晨天还不亮,老人们便背着锄挑着担进山园了。柑树果实累累,沉甸甸的枝头压着了地面,穿行林中,要躬着腰,小心翼翼。农人掰下树枝,把垂地的枝头撑起来。看样子果子很快就要转红了。杨梅园里,八十四岁的管大伯挑着壅,给越冬的杨梅树施一把肥,他的肩膀袖口和裤脚管上粘满了紥手的莽草、山苍子。
村口有三棵树。樟树、苦槠树和罗汉松,树龄都好几百年了。石匣庙前的红楠标着三百五十年。我想,这村里大概没有一座保存了三百五十年的老屋了。如果这样,这棵红楠就成了这村落历史唯一的见证。已经是霜降立冬的季节,绿油油的树叶子还浓得化不开。百亩茶园一片葱茏。是土地肥沃?是日照充裕?是气候温度适宜?也许多种因素并存着。
李王尖和倒垄坑
李王尖,海拔四百六十米,状如斗笠。毗邻处有烟墩,可远眺龙湾、永强及出海口,视线所及一览无遗。南北还有两处开阔而隐蔽的山坪,广约数顷,村民称之为“校场”,即古代训练兵员集结军队的地方,据地理位置分析很可能与明代抗倭有关。李王尖村交通甚不方便,出入要挑担走山路,经龙岗寺由瑶溪出山进城。我站在山坡的密林中,透过间隙,对面的大罗山巨崖逶迤到无尽的远处,如华山一般险峻,山体光滑,呈蛋清色。一簇簇深绿色林地顽强地生存于零星的崖缝里。这就是山之阴和阳的区别吧。一条深而广的长长山谷。谷底便是倒垄坑。虽少了些阳光,水流却很湍急,林木依然茂盛。
觉海寺与管氏家族南迁
山上有多处寺庙,小的如盘古庙、石匣庙;大的有妙智庵、觉海寺。民国初,温州游嬉巷真莲女法师独守妙智庵,苦修七十多年,直至一百零六岁圆寂。妙智庵近年扩建,把山腰的觉海寺也移到山顶上来了,寺庵合一,通称“觉海寺”。山门有苏渊雷题的匾额。张鹏翼写的对联:“投身觉海,护法灵山”,指的就是真莲大法师。寺前长着一棵古老的朴树,巨如华盖。树下的闲亭叫做朴亭,由曾耕西孙曾一琰题写。细看碑文,方知寺建于北宋初,管氏南迁后之淳熙年间又行重修,距今已八百多年矣。关于管氏族人南迁的原因,族谱上并未细述。宋金对峙,宋室摇摇欲坠,人心涣散,皇帝被俘,丞相亡命天涯,北方流人当然越逃彻底越安全。而温州偏安一隅,各类人才汇聚,永嘉学派正崭露思想的锋芒,为南宋温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