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注教研员的工作智慧[zt]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8 08:39
标题: 关注教研员的工作智慧[zt]
关注教研员的工作智慧
——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的调研与策划
- 作者:柯孔标   
  为构建有效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浙江省教育厅决定由省教研室负责全省教研员培训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教研能力的结构要素、教研员培训的内容体系、教研员培训的主要方式等作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研员培训方案,并成功地组织了首届新教研员研修班。现把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们一起讨论交流。
一、前期调研分析
  2006年12月,我们向全省各市、县教研室通报了全省教研员培训的初步计划,并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基层的情况。截至2007年1月30日,共收回问卷507份,其中男297人,女210人;30岁以下6人,31~40岁205人,41~50岁231人,51岁以上65人;对开放性问题作出回答的有206人,占40%。有效问卷样本的性别和年龄结构与全省教研队伍现状非常接近,说明本次取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教研员的学习意向
在回复问卷的507名教研员中,调入教研室前的身份大致有以下4类: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教研室的12人(占2.4%),以基层优秀教师的身份调入教研室的337人(占66.5%),以基层普通教师的身份调入教研室的83人(占16.4%),以基层管理干部的身份调入教研室的105人(占20.7%)。从教研员的构成看,近三分之二的教研员是从基层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但只有五分之一教研员有基层管理经验。教学和教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想从骨干教师成长为骨干教研员,宽阔的教育研究视野和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十分关键。在岗位锻炼基础上,通过专题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业务和管理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大家对培训活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教研员说:“我进入教研系统虽有十余年时间,专题培训还没参加过。我想适当的规范培训还是有必要的,目前的所谓‘经验’只是自己的零星积累,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有19位教研员希望建立教研员定期轮训制度,使这项工作能有系统有计划进行下去。有的教研员恳切地提出:“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希望活动能长期坚持,常态开展。
  (二)对培训内容的意见
调查表明,97.6%的教研员对开展教研员专题培训持赞成态度,但对“新老教研员是否区分开来培训”,“教研员培训应以学科培训为主,还是综合培训为主”等问题,意见分歧较大。60.7%的教研员认为没有必要将新老教研员分开培训,42.0%的教研员主张以综合培训为主,58.0%的教研员主张以学科培训为主。因此,新老教研员可以一起培训,培训内容以“教研通识”为主,后期适当增加学科教研专题。
  调查结果显示,56.0%的教研员认为自己很了解教研室的工作职能,43.6%的教研员认为自己基本了解教研室的工作职能;54.6%的教研员感觉自己的创新愿望还很强,45.0%的教研员自认为自己的创新愿望一般,仅0.4%的教研员认为自己的创新愿望已不强。教研员对自己目前定位的估计见表1。
表1 教研员对自身素质的基本估计
  
  从表1可以看出,55.2%的教研员认为自己“实践较强,理论一般”,约17.8%的教研员认为自己“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强”,约19.3%的教研员觉得自己“理论与实践都一般”。上述数据说明,多数教研员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工作热情,而理论素养的欠缺是造成教研员自身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教研员培训在传授教研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教研员的理论素养。
  大家希望培训能真正提高教研员的专业水平。有33位教研员在问卷中特别强调培训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有5位教研员希望培训能系统一些,12位教研员提出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有的提出:“培训内容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注意信息的及时性”;有的呼吁:“我们渴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系统讲座”;有的希望:“教研员培训要走‘轻负高效’之路,少漫谈多针对性,多安排实践性活动,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
  教研员最为关注的培训内容,依次为: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51.1%)、教学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43.8%),教学评价理论与技术(34.9%)、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29.6%)、教学设计理论(23.0%)、教学测验的命制(11.6%)。不同群体的倾向有所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教研员对培训内容的倾向性意见

  教研员普遍重视 “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分析”,各年龄段都有过半的教研员关注这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就“组织实施教学研究课题”而言,女教研员比男教研员重视,年轻的教研员比年长的教研员重视;对“教学评价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关注,和对“教学研究课题”的关注特点刚刚相反,男同志与年长的同志相对更重视这两个领域;对“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的关注,基本保持在1/3左右;大家将“教学测验的命制”列在最后,倒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不过其分布结构类似于“教学研究课题”,女同志与年轻同志相对更重视些。
  很多教研员提出,教研员的操行修养和学术修养同等重要,培训内容要“德艺兼顾”,一方面要重视对教研员进行工作性质定位及工作精神的教育(事业心、责任心、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教研员工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此外,还要加强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如品德课教研员应该学习“德育原理”,语文教研员要学习“中外文学史”等;教研员要加强体验性培训,使教研员学会“如何培训老师”。
  (三)对培训形式的意见
  教研员比较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为:现场分析(60.6%)、参观考察(47.9%)、专题讲座(44.0%)、系统讲座(22.7%)、伙伴论坛(12.6%)、研修作业(7.3%)。不同群体的倾向有所差异,具体见表3。
表3 教研员对培训形式的倾向性意见


  多数教研员希望通过现场分析、参观考察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研修。有趣的是,教研员年龄越大越喜欢现场分析,年龄越小越喜欢伙伴论坛、研修作业等培训形式。调查显示,有43.2%的教研员对博客感兴趣,有40.8%的教研员希望学习掌握视频系统的有关应用,35.9%的教研员希望进一步了解网络论坛的教研应用,28.4%的教研员对BBS的应用有兴趣。看来,大家非常喜欢了解和学习网络教研知识,但同时也说明网络在教研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还不甚理想。
  大家希望教研员培训能少一些枯燥讲座,多一些现场研修和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观摩,多一些小组参与式培训和横向交流;培训之前先收集问题,然后在培训中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具体问题的案例分析进行理论学习和探讨;培训形式应以现场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外出参观、异地交流、网络教研为主。有教研员建议采用“导师制”模式,和优秀教研员结对学习,请优秀教研员介绍成功经验,安排优秀教研员成长事迹介绍等;有的教研员希望能有脱产培训、到高校做访问学者等进修机会;有的教研员还建议在课堂中、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研水平、优化培训的效果。
  (四)对培训工作的建议
  大家希望通过培训 “既武装头脑,又锻炼手脚”,“周期要短,期数要多,让每个教研员都有机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培训”,希望从繁杂事务工作中脱身出来,对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希望“加强与高校的理论互动,多元平台架构培训系统,增强培训的选择性”,希望有参与本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组织实施的机会,希望有一流专家带领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并进行课堂研究方法的培训。有的教研员提到“集中培训与所在地培训相结合”的思路。有的教研员还提出在“省级教研活动后,可以对市县教研员进行现场分析培训”的设想。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一些“弱势学科”(如幼儿教育、技能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等)教研员要求培训的呼声特别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面向这些教研员群体的培训项目,以促进“弱势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教研员能力结构分析
在被问及“什么是一个优秀教研员最重要的能力”时,大家提到最多的能力要素为:(1)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2)试卷与作业的编制和学科评价的设计能力;(3)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4)教研工作与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5)培养骨干教师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能力;(6)横向沟通交流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一)研究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
  研究和指导课堂教学,与善于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码事。作为从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的教研员,除了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和课程教学理论外,还必须理解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理论和原则,还要研究和琢磨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形成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要善于透过课堂教学现象,发现教学思想、教学技术的闪光之处和关键性的问题。这不是一般的模仿所能实现的,也不可能在一两次讲座后便马上变化,这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的共同促进。
  (二)试卷与作业的编制和学科评价的设计能力
  试卷与作业的编制和学科评价的设计是教研员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导向。教研员的一些不经意的作业处理(包括一些阶段测验的命制)往往会影响学生的阶段学习,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所以以规范的流程、科学的准则、必要的技术和原创的精神来编制作业与试卷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能力。经历过标准测验和高考、中考等命题工作的教研员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的涵义已不局限于考试,体现学科特点的过程性评价成为学科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老师们普遍缺少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与设计能力,教研员必须在这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三)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认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实践的活动。教研员既要自己开展教学研究,又要指导老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目前,大家对教学研究的认识还有一些偏颇,有些把研究等同于写论文,以为发表论文就是研究;有些把研究等同于做课题,忘记了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平常教研活动,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改进教学实践。怎样在教研员群体中形成一种“研究文化”,以研究的方法去指导工作,用研究的方法改进实践,有效地利用课题载体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入,是提高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效益的切入点。所以,研究的组织策划、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实践的深度调研、研究与工作的结合等,将是教研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学习要点。
  (四)教研工作与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
教研员往往通过具体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传播教学思想,提高基层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解析一些优秀教研员的工作实例时发现,教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总结的领域,这也是教研员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过去,在这一领域往往靠经验传承,其实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和培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教研员应该要把教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作为研究对象,经常结合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五)培养骨干教师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能力
  有人问,教研员是干什么工作的?有教研员回答:“教研员是指导老师如何教学的老师。”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衡量教研员的人格魅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教研员享受职业成就的重要方面。但是这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如何营造促进教师成长的氛围,如何为教师提供关键性的辅导,如何发现培养学科教研“苗子”,如何设置教师进步的台阶,如何构建团队进步的机制等,需要教研员进行研究和探索。
  (六)横向沟通交流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虽然教研员是业务工作干部,但每个教研员所代表的是一个“学科方面军”,因此,有许多沟通交流和组织协调的工作需要完成。教研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处理事务的能力,善于纵横向地沟通与协调。这一能力不是教研员能力的核心,却是教研员落实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当然,教研员的工作能力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上述六点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素质,也是我们策划教研员培训的基础思考。
三、教研员培训的内容框架
  在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将以下四方面作为教研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教研工作的性质
  要让教研员了解教研工作的职能与定位,了解新时期教研工作的背景与对教研工作的新挑战,明确教研工作的使命,学习交流教研工作的组织策略,促进教研员的自身修炼。
  (二)教研工作的岗位技能
  我们将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分析、教学研究及其组织实施与网络教研、学业测验的命题与分析、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等五方面作为教研员的岗位技能,设置培训专题,通过若干讲座、实践活动和研修作业,让教研员在接受理念的同时,通过实际任务的操作提高岗位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理论
  课程改革仍将是教研工作的重心。一些综合性的课改思想和做法目前进展困难,譬如过程性评价、学科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要在学科层面真正落实这些改革,促进教研员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将“过程性评价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两个专题作为研修专题。
  (四)优秀教研员经验介绍
  教研系统是有着优秀传统的工作团队。在实践中,各地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教研员。他们在整体工作策划和具体活动组织方面,有着许多智慧与经验,取得了许多工作成果。所以,优秀教研员的经验介绍是教研员培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教研员培训的实施策略
  尽管教研员也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但他们是一类特殊的教师。他们的培训也应该有合乎其特点的实施策略。我们在策划中力图体现以下策略。
  (一)以促进教研员自主发展为目标
  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通过强制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培训,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在策划教研员培训时,从教研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为教研员自主发展提供帮助的角度切入,设置具有一定选择性的课程和研修作业,让参加培训的同志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当前最需要的方面进行重点强化。同时,我们在参培对象的确定上,采用报名制,通过基层推荐,自愿参加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团队,让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研员先来参加培训活动。我们通过培训策划来提高培训质量,并期待培训激发基层教研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以唤醒教研员思考教研工作之道为目的
  我们过去往往通过经验的方式继承传统。广大教研员对学科本身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如何开展工作思考不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展开,工作影响和效益也有限。任何工作都是有“道”的。教研工作的筹划与教研活动的策划,都是教研员用研究的眼光来开展工作的表现。这应该是下阶段提高教研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也是教研工作寻求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本次培训特意请一些有基础教育研究背景,特别是有教研工作经历的专家和优秀教研员,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提炼,来唤醒教研员对教研工作策略的思考。
  (三)以综合主题切入,体现学科特点为原则
  过去教研员的工作交流往往局限于本学科的教研员团队,因而综合视野相对不足。也正是这一背景,提示我们下阶段教研员素质提高的较大空间在综合领域。我们将关于教研工作的许多共性问题拿出来,共同研讨,在提高大家的综合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以期取得更大的效益。譬如,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命题与过程性评价、综合性学习等等,都是综合性的共通的领域。但是,在加强综合的同时,仍然要注意学科特点的体现。譬如理科的命题与文科的命题是有区别的,技能性学科的评价又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又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分析也会特点纷呈,所以,我们特意安排半天的学科教研活动现场分析,请学科导师组织大家从学科特点出发,进行课堂研究方法的讨论和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的剖析。
  (四)以任务驱动,在培训实践中提升岗位技能为策略
  最有效的培训是“学以致用”的培训,是将学习主题与工作实践及时、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培训。光说不练的培训肯定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把研修作业作为培训的一个重点。
  研修作业
  
  研修作业又分短作业和长作业。我们要求教研员们在第一次集中期间,以已组织或即将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例,从教研活动有效性的角度,写一份教研案例或故事。我们还要求教研员们在半年时间内,选择完成课例、试卷及分析等研修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教研员们本应完成的岗位工作,研修作业只是要求教研员们导入研究分析的方法,完成以反映实践智慧为主的研究文稿。这体现了基于实践,又超越实践的意图,并为第二阶段集中学习的两个主题准备了素材。
  (五)以源于实践的经验、案例和理论为素材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发现,多数教研员希望的学习仍然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呈现实践的现象,而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所以,我们培训的基本素材是以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案例为主的,也有一些源于实践的理论。因为,这样的理论往往与教研员们的实践是相融的。
  (六)以关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与生成为特色
  我们不要仅仅把培训视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而要把培训视为知识与经验的生成与提升的过程。也只有在经历与体验了这样的过程,培训才转化为受培者的“财富”。如果我们的培训活动都是“报告会”,那培训生成的丰富性、培训团队的交流和与学科的联系就会削弱。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了两个单位时间,分别进行“学校教研活动现场分析”和“教研活动策划(研修作业)的交流”。同时要求班组认真记录和保留大家研讨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传到网上,这是后续教研员培训的最好材料。这次培训将尝试应用网络教研技术,大家共享培训的收获。
  正如一位教研员在调查回答中所说的,“教研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重视和共同维护。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促进交流,使全省教研系统的同志们融成一家,形成共同进步的态势与团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教研员对工作本身的研究,要及时总结挖掘基层优秀教研员的实践智慧,通过表彰奖励和学习推广,形成教研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柯孔标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训部副主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