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居室的变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21:04
标题: 居室的变迁
居室的变迁
龚文锋

    我们中国历史上闹过多少次波澜壮阔的革命,目标大都是为了达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居屋,历来就是每个生存着的人毕生的追求。我就为自己的居室奋斗了好几十年。
    50年代——
    我的父母,解放前既非“有其田”的耕者,也非“有其屋”的居者。种的是地主的租田,住的是地主的庄屋。解放时我刚懂事,地主已经被打倒了。我家种的田是分的地主的租田,住的屋是分的地主的庄屋。这庄屋经过一番改造,就成了农村极其普遍的两间房一间客厅(堂屋)的“连三间”式的建筑。我父母有5个子女,我最小。记得直到上学,我还睡在妈妈的房里。十几岁后,我闹着要和哥哥们一起睡,父母才让我到屋旁临时搭建的一间土坯房里与三哥同睡。那个土坯房,小得也就只能放两张“床”(其实就是破板子拼凑起来的一个小“铺”,上面堆满稻草就算是“床”了),这样一直睡到我上中学。那时,我就称我的住室为“狗窝”。
    60年代——
    到了最困难的年代,我的哥哥们也相继长大了。他们要结婚、生子。我要上中学了。无奈之下,全家人省吃俭用,又在老屋外面用自己脱的土坯砖做了一厢与老屋同等大小的“连三间”土屋。土屋虽土,可是新墙新瓦,总算是一间很像样的屋子了。可就是这样总共拥有四间房的两厢房子算起来还是没有我的份儿。父母、三个哥哥都分占了。好在我们家住房附近有一排生产队闲置的牛棚,我收拾了一间住了下来。一般上学时间住到学校去了,只是假期才回来睡几天。但毕竟是我的独立空间,我已经十分满意了。中学读完,我又出外教书,在家住的时间更少。住在“牛棚”里,真是“牛气”十足,我真不知那个时候那么“牛”的气味是怎么“闻”过来的!那时,我的住室就是这样一间十足的“牛棚”。
    70年代——
    到了恋爱的年岁了。父母让出了他们的那间房,住到经过改造的“牛棚”里去了。我总算有了一间“正房”。可这时我回来得更少了,因为我去到更远的地方教书去了。新建的学校刚刚竣工,新建的校舍只建了教室,没有建住室。我这个唯一的外来教师只好住在那间还没拆除的工棚里。工棚只有5个平方大小,高不到3米,伸手就可以摸到“屋”顶。当时我已经结婚,一家三口挤在里面。热天实在难以入睡,就只能在外面露宿;冬天北风直往“屋”内灌,一家人抱成一团蜷缩在一起睡。这个“屋子”又在校门出口处,到了雨天就更难住人了。瓦上的水往下漏,外面水往内灌,没一处干的地方。有一次,阴雨连绵发大水,“屋子”全被水淹了。好在我们跑得快,人没出事。东西却全被冲走了。我那时的住室就是这样一间十足的“工棚”。
    80年代——
    调到中学教书,我的住室有了“质”的改变。因为我住进了学校真正的“寝室”——废弃的学生寝室。睡的是学生睡垮了的上下铺木床,搁东西的也是学生睡垮了的上下铺木床。寝室门是早已破垮不堪,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算“补得”有点像“门”,可还是怎么样也关不拢、锁不上。不过家徒四壁,又没什么东西怕被别人偷,也就只能白天开着门,晚上睡觉用根棍子把门顶起来。为了拥有一张搁书的“桌子”,我曾把学校一张废弃了的学生书桌拿到“寝室”搁书,还跟后勤人员大闹了一场。书桌被强行拿走了,我还是没有搁书的桌子。那时,我们住的就是这样的一间“公房”。
    90年代——
    我终于拥有了一套50几平米的“套房”了。虽然十分简陋,厕所还建在外面,可那时已经是十分“时髦”的住室了!套房有“两室一厅”,都只有10来平米;有一间2平米的厨房,有一间1平米的厕所。我也有一间书房,虽然那是儿子的住室,可儿子也可以在这书房里受到些许文化熏陶。时间一久,不少新的住宅大楼拔地而起,我们的套房渐渐落伍了。与后来逐渐新建起来的套房比起来,已是相形见绌了。但是我还是十分喜欢我们住进的第一批福利分配的“套房”。
    新世纪——
    我的住室从“狗窝”到“牛棚”,从“牛棚”到“工棚”,再从“工棚”到“公房”、“套房”,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印证着我人生的脚印。我在老套房一住就是20年,20年的风雨,20年的悲喜,20年直住到我退休,20年养大了我的儿子。儿子长大了,儿子结婚要置买新的房子了。新套房比我的老套房大了一倍多,有130多平米。房间、客厅、厨房、厕所都十分宽敞。楼层又高,极目四望,城市乡村尽收眼底,真让人心境大开。采光、通风条件又好,住在此,想心思,观世界,真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大大的阳台直接耸在空中,我每天可以在这里进行晨练。每当此时,晨光披露,微风轻拂,别说有多惬意。每当夜幕降临,站在阳台看西下的夕阳,残阳似血,余晖满天,暮霭沉沉,归鸟啾啾,此乐何极!
    故乡要修村间公路了。我遗留在故乡的那间小房子挡住了正在改建的乡间水泥路。村里来人要我让出一间房的地面以成全道路的总体规划。我们商量再三,不如趁此机会拆掉老房子重建一间乡下小“别墅”。就这样,我又在故乡建造了一间小屋,准备以后回乡养老。“别墅”虽小,好在这里远离尘嚣,贴近田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实在是一个养老休闲的好去所。
    当我住在“狗窝”、“牛棚”时,年纪尚小,天真烂漫,整天都是乐呵呵的,不是乐于贫贱,只是不知愁滋味。当我住在“工棚”,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感同身受,几度潸然而泪下!即使住进了“公房”,没有书房,甚至没有书桌,我的心情何曾欣慰?有了套房的居住,安居了,也乐业了。我的教学,我的教学研究,进入到最佳状态。一直教到学生不愿意让我退休离开。
    居室承载着历史,居室的变迁透射了时代的进步!
   
   
    写于2009年9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