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1 11:46
标题: 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上海李春华


0
推荐

“耗课”现象是目前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一“灌”到底,学生成旁观者,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做练习、讲练习——月月练、周周练、日日练成了教学的“主旋律”。
“耗课”耗掉的是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耗掉的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耗掉的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更有效率,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倾注心血研究的现实问题。
举措一: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备课,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现在与时俱进的教育,仅凭个人经验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才能提高备课水平,增加课堂教学实效。也正因如此,集体备课越来越倍受青睐,业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并成为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误解:
一种是把集体备课理解成“教案之和”。具体表现为:为应付检查,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这样的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其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另一种是把集体备课演变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具体表现为: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在组长的倡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不管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加以选择和取舍地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
有价值的集体备课主要分几步:首先教师自己先钻研课标、教材、教法,进行自我备课,然后在规定的时间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统一思路,最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充、修改,整理出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形成“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集体反思”的基本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不让集体备课走过场,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一)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记录。
(二)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学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了。
集体备课时,教师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每人做到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使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地展现与提高。
(三)安排人员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各教师,以便教师参考、设计下周的教案。
(四)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五)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学校要求教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集体备课不仅定时间、定地点,内容上要求不仅备单元教学设计,更要细致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求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情、备学法,要求每章节必须有主讲人,同组集体研修。教研员定期深入学校备课组活动,给予指导。集体备课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
举措二:教学设计突出“实”字
为了让“实”成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有三点经验:一是备课内容符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二是教案书写实用,因人而异,讲求实效;三是教学反思真实,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省、思考,教学中的疑难才能得到解决。
正像有的教师几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几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是因为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批判反思的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
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把关,少走弯路;青年教师用自己的新思想以及对教学的热情来感染老教师焕发教学激情,互补长短,精心设计,摒虚务实。新老教师互帮互助,可以大大提高备课与教研的实效性。
举措三:花大力气反复磨课
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中体现在课堂,课堂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要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设计教学方案,正是有了痛苦的“磨课”经历,才能真切感受到“好课是怎样炼成的”,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以及对任教学科的认识也会在磨课过程中进步。所以有人说,上公开课是教师最好的炼炉,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当然相对于日常教学而言,公开课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平平淡淡的 “家常课”,如何在这些课上做好文章,真正做到“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这是我们更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尽量多听课、评课,校内或者校外,本学科的或者其它学科的,有经验教师的或者青年教师的课,以及录象课,多听多琢磨,对自己业务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的益处。
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的一点是反复磨课。教师应以研究课、精品课为载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着力打磨。
学校应通过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课活动、结合竞赛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积极承办各级研究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打磨。组织骨干教师现场授课、说课,学科组长点评;组织教师参与“同说一课”;录制各类研究课、精品课等。
研究课活动,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确立主题后,个人先粗备,然后集体研课,之后再个人精心备课,备出个人风格,然后由一人示范上课,大家集体评议。
以精品课为磨课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各个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注重记录过程中的反思,以此为有效教学的突破点。
精品课主要采用“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行动模式。同一节课可以让三位教师上三轮,每一次都有大家的集体议课,提出不足与优势,每次上课后都有进步,也有新的问题。三位教师上完课后,最后上课的教师哪怕是最年轻的教师,他的课堂也可能是最精彩的。当然,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一节精品课,而在于这一活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这种研讨活动集备课、讲课、反思、研究为一体,引领教师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在反思中创新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尽可能将教材内容生活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并做到以下五点:仔细揣摩教材,主动驾御教材;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