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20:00
标题: “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
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
——2007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文/浙江临海市大田中学    孙如明

浏览一下今年刊登在各种报刊的一篇篇满分或高分作文,就可以惊喜地发现,往年的普遍流行的套话作文几乎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写实之作。这些写实作文现实的原汁原味浓,个性色彩鲜明而突出,它们或描绘生活中的细节,或叙写触动心灵之事,或抒发个体的酸甜苦辣,真正改变了往年高分或满分作文的形象。
这些变化可谓真正体现了2007《考试大纲》的精神。新的《考试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也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不良的文风。
显然,高考作文阅卷这样的一个转向主要是因为严峻的现实。近年来,考场作文普遍流行套话作文。根据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第二,文章结构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或诗文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套话作文中又以一种所谓的“文化作文”最为普遍,但出现在我们视野的大多是一种“伪文化作文”。这类作文最大特征就是古诗文等“文化”内容的大量引用。内容完全是“为文造文”,作者将一些名句串起来拼成文章,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却缺乏材料背后的深度思考和感受。看上去句句精彩,实际上并未深入“心灵”;看似文笔不错,实际上却在用名人的诗句掩盖感情和思想的贫血。令阅卷老师乍看兴奋不已,细看失望叹息。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套话作文不仅在考场中大量出现,而且在中学生平时的习作中有非常大的市场,且往往被学生所追捧,认为是一种时髦。平时习作或考试时更是被当成一种救命稻草。因为写这类文章,不需要深厚的写作功底,不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不需要多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需要深刻的思想,而只要掌握了拼装的技巧,就能在短时间内组装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能骗过老师的眼睛,就能获得他(她)想要的结果。
显然,套话作文的流行使中学写作教学严重偏离了的正常轨道,也扭曲了一大批学生应有的写作思想,使他们错误地以为写作就是套作或抄袭,他们忘记了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真实的感受,需要自我的抒写。
因此,浙江今年作文阅卷采取重大举措打击套话作文,获得了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与肯定。高考作文向来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风向标,高考阅卷的这种倾向,将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可以预见,中学作文教学从此将逐步打破死读书,读死书的格局,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心家人家事,关注百姓话题,瞩目世界风云,并教他们学会体验和积累、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意识的培养辨证思维能力,从而让真实质朴的文风成为写作主流,使写作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相信今后中学的作文教学因此一定会慢慢地走出套话作文”的泥潭,一定会真正脱离“假、空”的现实。
面对这一拐点明显的现实,我们可预见2008高考的作文命题也肯定会面向现实,会保持健康格调,关注考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直面人生,感悟人生;同时,涵盖理性,看重思辨,注重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因此,08届学生的作文备考,就得遵循作文的规律,按作文的规律备考。作文是要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作为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人们的思想实际、社会心理、精神状态、传统文化等,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感受、体察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或生活积累,或阅读积累,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让作文真正地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尤其是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高考中取胜。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生》高中作文版2008,02)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