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填多少东西课堂才会“满”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22:27
标题: 填多少东西课堂才会“满”
填多少东西课堂才会“满”
文/刘加民
广播说重庆的中学校最近开了一门通识课,在这门课里学习修马桶、换灯泡、打扫房间之类的生活技能。同时,电台连线了驻日本、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记者,介绍了他们国家的类似情况,原来,这种生存技能、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训练,早就是他们基础教育的常规课程,而且家庭社会联手,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中国狠抓素质教育很多年,却将应试教育推到了极致,令高层始料未及。重庆的这个改革,其实是全国各地无数改革措施之一。通过增加课程的花样是普遍采用的办法。似乎不论什么事情,只要装进了课程表,进入教材,就万事大吉了。书法美术不用说,武术戏剧也曾经因为进课堂引起热议。
我觉得学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把无限的学习内容挤巴到有限的科时课堂内,是一个不聪明的办法。为什么不换个思路,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在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就把那些本来可以“不学自通”的本领“自学”掌握?
把学生封闭起来“圈养”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没有一个确切的分界点。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应试教育的加强,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不约而同开始了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持久战上来了。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基本不需要孩子操心,孩子成了专门为考试而生的动物。每天起床,饭菜已经摆好,鸡蛋已经剥皮,牛奶已经不凉不热。出门外衣妈妈给披上,书包爸爸给放车里。一路父母贴身护卫往学校赶来。下午还是如此,早有大车小辆候在学校门口,放学了,家长把孩子完完整整接回家,接到书桌前,打开书包,拿出笔盒,写作业到深夜。学校课程满满的,放学回家有作业,写到深夜不轻松,周末还要被家长牵着奔走于各种辅导班。放假了似乎应该轻松一些,但是“新东方”这样的超大课外英语辅导班,已经全国连锁,无孔不入,布下天罗地网,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自由的走进田野,走进街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个朋友的孩子,家在农村,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植物学系。大一结束后,我问他学了什么。他说学习辨认各种植物花草。他列举了几种,什么是白菜萝卜,什么水稻杂草,什么木本草本。我乐了。我说你父母和爷爷奶奶,还有老家没有上中学的同龄人,肯定能够考出好成绩。因为你学习的东西,早就是他们生活的常识,司空见惯。但是这个成绩优良的孩子,从小到大,完全在一种封闭的考试集中营里长大,跟他周围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接触,更谈不上参与、体会。到了大学,才有机会以课时的方式学习。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个大课堂,投入生活就是一种教育,把孩子当正常的健康的人来养活,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把孩子“放入”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参与、体验他们的家长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这些事情很琐碎,很细小,可是很管用。哪怕是逛一次菜市场,组织一次远足,或者访问一个农村/城市家庭,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到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素质”和“能力”。
当我们的孩子吃鸡蛋不会剥皮,出小区们不知道南北,脏衣服邮寄给父母洗涤,女研究生被农民拐到山村成亲,遇挫折想到跳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们很难说这教育是成功。
让孩子回到生活中来,给课堂减负,换一个思路高教改,也许让我们豁然开朗,事半功倍。
2009-12-30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