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文之“情感养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7 22:58
标题:
作文之“情感养成”
作文之“情感养成”
——养成训练系列之一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赵克明
作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
1924
年所著的《作文论》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句话,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而实际的情形怎样呢?诚如《中学生》杂志刘加民先生在倡导“新作文行动”时所指出的,不只是接近成人的高中生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就连刚学作文的孩子也习惯了“编”作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谎话、大话、空话、套话。如此背离作文本真的做法在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教学中可谓愈演愈烈。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一些考试研究“大腕”在不厌其烦地鼓吹“考场写作绝招”,一些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地面授制造考场作文“亮点”“机宜”,一些教辅报刊也在连篇累牍地兜售“考场写作秘笈”。于是乎,充斥应考学生四周空气里的全都是作文“应考术”:什么开头或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什么文章构思采用“独出心裁”的“另类法”,编拟合同式,对话访谈式,说明书(广告)式,网页制作(网聊)式,数学证明式,等等;什么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甚至还有什么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等等。于是乎,学生们满脑子只想着“蒙”高分敲开高校的大门,
为了高分“胡编”作文,为了高分“玩弄”技巧(其实只是花招),为了高分“牺牲”父母(因“战胜脆弱”考题需要而让父母双亡),为了高分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特别是话题作文题出台之后,这种“宿构”、“伪作文”更呈泛滥之势,某些专营“弄巧”者竟堂而皇之打着“创新”的幌子炮制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
作文被糟蹋到这等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疼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被高考逼的呗!命题者变着法子考学生,我们怎能不帮学生想些法子应付呢?”可是我要说,这种“蒙骗作文术”后果堪忧啊!它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
作文训练一定要回归到本真上来,要把握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那么,什么是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呢?就是作文的养成训练。要而言之,
一是情感养成,二是思维养成,三是语言养成。
这里先说说情感养成。
唐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今人钱谷融先生指出:“一个作家总是从他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冲动首先总是来自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激起的感情的波澜上。这种感情的波澜,不时激动着他,逼迫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作文是情感的表达,无情则无文,情真则文真。而青少年学生情感素养的现状,人们普遍感到不够满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只求别人理解自己,从来不去理解别人;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患上了“贫血症”,亲情、友情冷漠,激情冲动偏执;还有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爱心缺失症”,欺负弱小者,残忍地对待生命,甚至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养成既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情感的养成源自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之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这里举出几种仅供参考。
“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
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尽人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人性情中的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学会感动可以说是情感养成的奠基工程。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无论是对做人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所以,就可以用“难忘那一瞬间”这个总题,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瞬间感动都述诸弊端,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自然也发掘出了很有价值的写作资源。
“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这差不多是莫能自解的,当情兴起的时候,浑然地只有这个情这个感,没有工夫再去剖析或说明。待这时候已过,才能回转去想,于是觉得先前的时候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从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来看,经常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自己情感的陶冶,也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不妨设计这样几个系列作文题——
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怒火中烧”“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
②“真的——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讨厌”“憎恨”,等等。
③“多想——”
题目由学生补充完整,可以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
“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
“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感恩佳话。不独我们中国人有感恩之心,整个人类都是如此。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的斯蒂芬·霍金曾来中国访问,有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在投影屏上显示出一串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想见,正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世界,霍金才能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用瘫痪之躯站到了科学的颠峰,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一个人拥有感恩之心,不只能表现出品德高尚,而且能使感情变得丰富、细腻,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
开展“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这样,学生在写中做,在做中写,投入真感情,写出真体验。
本文已发表于《满分作文》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