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和高一新生聊聊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8 09:24
标题:
和高一新生聊聊语文
和高一新生聊聊语文
文/赵克明
常言道“卖啥吆喝啥”,咱教语文的,就和新生们吆喝吆喝语文,吆喝吆喝咱们的母语。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上届学生见面课上的回答是:“为了高考呗
!
”(其实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也是这样回答的)错了吗?没错,学好语文是要顺利应对高考。但是这仅仅是学习语文的浅层目标。学习语文,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不但能顺利过好高考关,而且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必备的基础;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让自己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台湾学者刘墉语);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也许有人说:语文能担当得起民族大任?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最怕说大道理,我的语言是苍白的,就请大家去问问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和小佛朗士吧。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其实,语文也是天生让人生爱的。
汉字,并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方块文字,而是形体优美、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生命体。汉字研究学者萧启宏就是这么认为的。他释“儒”:从人从需,讲的是人的需要。需要什么呢?一需食物,二需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起,教育从孺子起,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与“乳”“孺”同音。他释“羞耻”:“羞”字,从羊(与“差”同部)从丑,此事做得差,看起来很丑;“耻”字,从耳从止,耳朵还没听到吗,还不停止你的行为吗?
这当然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汉字的,加进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元素。其实,考察汉字意义的演变,也能发现它们很深的文化内涵。例如“伐”字,从人从戈,人扛着戈(古代兵器),自然去打仗,故有讨伐、攻打之意。古人师必有名,战前须先下战书,列举对方罪状,故有声讨之意。打仗就要将对方打倒,伐木也要将树砍倒,故有砍伐之意。古人打仗打死对方割下耳朵,以备战后请功,故有功劳、功业之意。割下的耳朵越多,受赏就越多,可以据此自夸,故有夸耀之意。如此一探究,我们真会觉得汉字意味无穷!
成语,可谓我们母语之精华,它们颇具文化内涵。成语中有中国历史,如“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成语中有历史人物,如“墨守成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等;成语中有天文气象,如“风和日丽”“云消雾散”等;成语中有各类生物,如“落花流水”“草菅人命”“声色犬马”“狐假虎威”等;成语中有传统美德,如“知恩图报”“雪中送炭”“见贤思齐”“诲人不倦”等;成语中有哲学思想,如“过犹不及”“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等;成语中有数字,如“一目十行”“成千上万”“挂一漏万”“五十里笑百步”等;成语中有修辞,如“鳞次栉比”(比喻)“翻江倒海”(夸张)“祸起萧墙”(借代)等。
汉语,一进入使用状态,更可谓奥妙无穷,普通的语句一经转换,就变得或凝练,或典雅,或生动,极富意趣。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品味品味——
走私贩毒,罪行没有比它更大的了。 → 走私贩毒,罪莫大焉。
替老百姓讲话,有什么罪过? → 为民请命,何罪之有?
雨后,阳光一闪一闪地动。 → 雨后,阳光很活泼,像活蹦乱跳的孩子。
考完试,我轻松极了,玩了个痛快! → 考完了,终于考完了,又一次“死里逃生”。作为发泄,我与朋友去地铁城猛逛了一圈,去肯德基猛吃了一顿,回家猛睡了一觉,晚上却爬起来猛看了一通电视。
看着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很忧伤。 → 弯弯的月亮,载着我弯弯的忧伤。
说实在话,班主任很黑,个子也不高。 → 说实在话,班主任真是黑,相信漂白几次后也不会输给包公的;班主任海拔不高,头顶到地面距离为1.6452926m。
汉语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可以随意调遣,抒写自己的情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后屡次遭贬。第一次被贬郎州,十年后应召回长安,他借游玄都观赏桃花作诗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二次,他被贬连州,十四年后再度应召回京,又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净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看似信口吟来的句子,实则可见诗人率性言情,调侃了反对“革新”的保守派,显出了豁达的胸襟和不屈的性格。能够帮助人如此尽兴地抒情,恐怕非汉语莫属了。
汉语凝结的经典,时时在触发引动人们探索创作的灵感与欲望,时时在浸润人们的心灵世界,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他在物理学上的造诣,得益于《老子》《庄子》《墨子》的影响,尤其是《庄子》的“混沌”给了他探索灵感的启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他在初中时利用两个假期熟读、熟背《孟子》一书,这对他人格的形成、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科学研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女作家桂文亚回忆她小时候,听从父命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那些美妙的句子使她对世界万物产生了无数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的翅膀那样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么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猎豹的眼睛那么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么温暖。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
汉语,我们的母语,有如此之魅力,有如此之魔力,叫我们怎能不爱她呢?
爱母语,爱语文,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亲近她,撩开她美丽的面纱,凝望她绰约的风姿,与她进行心灵的交流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