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孙金荣:自信,源于持久的耐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6 17:06
标题:
孙金荣:自信,源于持久的耐性
孙金荣:自信,源于持久的耐性
作者:孙金荣
作者简介:
孙金荣,男,1960年4月生于湖北钟祥,大学本科学历。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现任钟祥市教育局副局长,钟祥一中校长、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节目、《人民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处发表文章240余篇,18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孙金荣作文教学论文选》等编著30余种公开出版。“学生自我教育指导研究”、“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等省级课题先后结题。指导学生写作,有160余人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800余篇,培养了2名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1名全国中学十佳优秀文学少年。《人民教育》、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多次报道他的教育教学成果。
自当民办教师算起,我已经在教育这块园地整整劳作了26年。从年近 20,口袋里装着中师毕业证书正式加入中学语文教师的行列,到32岁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37岁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是持久的耐性,让我拥有了自信。
幸运:1977
1960
年,我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听老辈人说,那时,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我的父辈们一日三餐很少见到米粒,他们的脸上都是菜青色,好多人的小腿跟大腿一样粗。我母亲生下我的第三天就偷偷地到麦地里捡收割后遗留下的麦穗,熬麦米粥以增加营养,想让我有一口奶吃。结果可想而知,我瘦得皮包骨头,年满3岁,头上一根毛发也没长出来。
我出生的时间和地点,昭示着我的一生要想有所作为,注定要比其他同龄人吃更多的苦。14岁初中毕业,我的体重不足34公斤。能不能继续读书那是由不得自己和父母的。因为那时根本不用考试,全凭贫下中农推荐。好在那时读书就是“开门办学”,不是插秧便是除草,读高中的诱惑力不是很大。我记得,7月20日拿到初中毕业证,7月21日我就上了水利工地。当时我们生产队的地段全是碾子石,男劳力的活儿就是打眼放炮挑石头。打眼放炮要两人一组,一人抡大锤,一人握钢钎,轮换交替。8磅大锤我是敬而远之,只握钢钎的好事,我又找不到合作伙伴。我只有义无反顾地选择挑石头。1天、2天、3天……30天,我的两肩由头一两天的磨破流血,到后来结痂磨破长出新肉,我硬是没有接受大人们的劝说去干属于女劳力干的活儿——用铁锹往土筐里装碎石。30天,尽管我还是那样瘦弱,但我的双肩已经长出了厚厚的一层新茧。
刚满14岁的孩子,白天劳累一天,晚上倒在铺上就呼呼大睡,只知劳作,没有企盼,不经意中已经到了8月下旬。一天晚上,父亲大老远从家里赶到工地,给我送来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就这样,我成了我们生产队的第一个高中生。
高中两年,学工学农学医,间或“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农村、工厂的时间多,在学校的机会少。我在班上年龄最小,个头儿最矮,大男大女的事儿我也不懂,他们交往也不要我掺和。那时的体育活动也单调,主要是打篮球,我在球场边好不容易抢个球,往往被大个儿同学夺过去,一来二去,我便不跟同学们玩了。他们玩的时候,我就找书看。不论是字书,还是画书,只要是书,只要弄得到手,我都看。环境逼着我养成了广泛阅读的好习惯。临近毕业,同学们不论谈论什么问题,我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同学们在商量大事小事时,我还能出一两个“馊主意”。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绰号“小点子”。
高中毕业后,大队支书和民办戴帽初中的校长相中了我。初为人师,我感到了知识的贫乏,我边读书边教书,竟然赢得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
1977
年初秋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一个山坳里专心致志地耕田,忽然从高音喇叭里听到了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的消息。这消息让我驻足停犁,惊喜不已。
收工后,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几个比我长几岁的同事,鼓动他们报考,我也好有交流的地方。可他们全给我泼冷水。想想也是,沉积了10年的高中毕业生,尤其是还有一批“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再加上当时武汉、上海等大城市下放来的一大批知识青年,他们的实力远远不是我等能比的。他们不敢报考,可我怎么也不愿就此罢休。《儒林外史》中范进的一句“自古无场外举人”最终让我坚定了报考的决心。
为了慎重起见,我选择了报考中专。白天上课备课改作业,晚上集中时间和精力复习。说是复习,其实很无奈,一无教材,二无资料,三无人交流,根本无从下手。加上当时山村没有通电,煤油定量供应,多的只是漫漫黑夜里的冥思苦想。尽管如此,我从不懈怠,仍然搜肠刮肚,把我所有的知识存货全都盘点出来,归纳整理,温故知新。
熬过了一个多月的紧张,我走进了考场;熬过了3个多月的祈盼,我终于得到一张中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幸运!要是没有1977年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要是没有我不言放弃的耐性,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天的收获的。
起步:1984
中师毕业到重点中学任教,先天不足使我时刻提醒自己:别人娱乐,你要学习;别人学习,你要更加努力。20多年来,我参加过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函授旁听学习,参加了荆州师专中文函授学习,通过自学考试,先后获得了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和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除此之外,我坚持读书读报,每天的阅读量平均在5000字以上。阅读,给我很多启发;阅读,使我的课堂教学日趋生动;阅读,让我也产生了从事教材教法研究的冲动。
1984
年,我悄悄开始了教材教法研究。因为那时学校尚有一大批“文化大革命”前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我,一个正在进修专科的中师毕业生,应该说没有实力从事教学研究。但为了我的教学能得心应手,为了我的学生都能远远超过我,我别无选择地走上了艰辛的教材教法研究之路。
我当时的想法很实在,如果教材研究不能出成绩,我至少更熟悉教材了;假如教法研究弄不出名堂,我还可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基于这种认识,在教材研究上,我以阅读欣赏为切入点,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在教法研究上,我以作文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努力探讨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我知道,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而最能体现语文水平的还是写作能力,可以这样说,写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坚持多读多写,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当时,我阅读了50余部中学作文教学专著,仅中学作文刊物我就订有20多种。我读这些专著和刊物,一是为了把握全国各地中学作文教学标高;二是为了向学生推荐典型的出自中学生手笔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可望可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指导语言永远贴近中学生。一句话,我是为教学而读书,为学生而读书。至于写,我主要是写一些教材研究文章,有时也写一点下水作文,而坚持得最好的是为有个性的学生作文写较为详实的评语。仅为学生习作撰写评语一项就达80余万字。
1984
年,是我从事教材教法研究的起步之年。这一年,我的第一篇教材研究文章《喜在言外喜不尽——读杜甫诗〈春夜喜雨〉》发表在《陕西教育》 9月号上。这是我第一次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文章,我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更值得我激动的是,我于当年下半年推荐的两篇学生作文也先后发表于省级报刊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1984年良好的开端,我暗自下决心,通过我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尽快走出“中师毕业教中学”这一笼罩在我心头的阴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第一个向全校教职工宣布:我的课堂全天候开放,欢迎所有领导和全体教师随时到我的课堂听课。这样要求自己,虽说时间紧一点,但正是在忙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能力。
自信:1992
从1984年起步从事教材教法研究到1992年,8年间,我先后在《教育时报》、《语文教学之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节目等处公开发表教材教法研究文章60余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985年,我开始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的作文教改实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即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用好教材“例子”,鼓励研究探讨;培养阅读习惯,锻炼修改能力;突出训练重点,教点作文技法。让学生“活用于课外”的探讨主线是:开展课外阅读,扩大知识视野;编辑文学社刊,提高鉴赏能力;组织社会调查,丰富情感体验;自编作品专集,展示自我价值。由于我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成绩都能稳步提高,而且每届都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特长生。至1992年,我任教的两届120余名学生中,有52人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报刊发表作文200余篇。学生蒋晓琴发表作文82篇,个人作品集《蓝色的梦》1989年 12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1990年10月23日播放了报道她写作成果的专题片《她在多梦时节》,1991年被评为首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1992年《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青少年日记》同时在5月号将她作为“封面人物”,向全国青少年写作爱好者作了报道,同年被武汉大学新闻系提前免试录取。正是这一年,我被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成了当时湖北省荆州地区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
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我也逐渐拥有了自信。在后来的这10多年里,为了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为了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人生的价值,我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我的目标是:明天要更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要求自己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政治学习和党员学习外,做到每天的新闻广播必听,每天的党报必看,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我规定自己每年都要有教材教法研究文章公开发表,指导学生作文,每年发表不得少于20篇,业务上做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可以这么说,我在38岁以前没有在深夜12点钟以前睡过觉,每天早上6点钟照常起床上班,节假日,尤其是周休日,大多是在办公室读书思考写作中度过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当时的愿望只有一个,趁着年轻精力旺盛,身体健康,多学一点,多干一点,免得老来后悔。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吃了很多苦,但我感到很幸福。
1992
年至今,我又先后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教材教法研究文章160余篇。任教的三届210多名学生中,有68人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当代中学生》等报刊发表作文560余篇。学生施蕾发表作文 60多篇,个人作品集《中学生活随笔》1997年1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湖北卫视1998年4月17日播放了她学习写作的专题片《阳光女孩》,1998年荣获第三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称号,并被《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青少年日记》作为“封面人物”向全国中学生隆重推出。学生郭婧发表作文40余篇,2002年被评为第四届“雨花杯”全国中学十佳文学少年。《语文报》、《语文学习》等10余种报刊20余次开辟专版、专栏和出专辑,集中发表我任教学生的作文80余篇。
在长期坚持教材教法研究的同时,我还积极从事课题研究。我主持的湖北省“九五”规划课题“学生自我教育指导研究”,2000年10月顺利通过现场会议评审,得到全国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居湖北省领先水平,建议在全省推广”。由我主持的湖北省教育科学“九五”滚动课题“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2001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鉴定。评审委员会认为该课题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扣住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既体现面向每一个学生,又关注写作特长生的脱颖而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自信,源于持久耐性。我是一个幸运者,少年时的磨炼培养了我的耐性,在20年的教育教学中,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优秀教师的影响和传帮带,让我时刻不敢懈怠。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再总结……我始终相信,只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只要拥有持久的耐性,总有一天会成功。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教育局)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