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诗歌修改十讲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19 17:07
标题:
诗歌修改十讲
诗歌修改十讲
作者:王君敏
第一讲:找到唯一合适的字
人的认识不会是一次完成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总要经过不断的雕琢和打磨。而修改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芜取华的过程。
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诗歌用字要准确,能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情状,如实地表达
诗人
的情思。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的时候,曾对他说:无论你要描写的是什么,形容它的最恰当的词只有一个,你的任务就是把那个词找出来。小说如此,
诗词
更是如此。《容斋续笔》中说:“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附’,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为什么最后
诗人
决定用一个“用”字呢?其实,并非“用”字好,而是其他几字不好。用“占”字,似乎有霸道的意味;“附”字似乎有寄人篱下之感;其他几个更说不通,所以,反是最笼统的“用”字,在这里最贴切。
在下准每一个字这方面,唐朝
诗人
可以说是我们的典范。钱秉镫说唐近体诗设词造句佳者,皆“由苦吟而得”,认为“句工只有一字之间,此一字无他奇,恰好而已”。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
。有一年仲秋,高适巡察浙江,路过杭州清风岭,下榻于岭上寺庙,在僧房中写诗一首: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天赶路,观赏钱塘江,发现江水少了许多。原来这江水是月亮升起时随潮而涨,月亮落下时随潮而退。“前村月落一江水”写得不够准确,应该是“半江水”才对。但公务在身,只得继续前行。
过了一个月,高适巡察回来,专门取道清风岭,准备将“一江水”改为“半江水”。可来到僧房, 一看原诗已被人改了。僧房的人告诉他,一个月前,有位官人经过此地,读罢言诗颇佳,只是“一”字不如“半”字好,便改后就走了。高适闻后感叹不已。这么一改,便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情况,所以“前村月落半江水”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在表现事物的时候,仅仅是一般化的描写还不够,还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精选词语,不要随便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去替代,这样才能表现的更准确、生动。
如,陶行知《南京佘儿岗儿童自动学校小影》原来是这样写的:
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诗歌写出来以后,有个学生提出:“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奇怪的?”先生一听,觉得有理,就将第二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这样一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自动学校的特点,而且准确地表现了
诗人
的惊喜之情。
再如,吴玉章《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诗中,有一句是“回乱成荒地”,吴老觉得“回乱”用得不太妥当,就在上面加了一个引号。后来,斟酌再三,还是不对。于是,最后“剿回成荒地”。经过怎么一改也就稳妥了。因为,“回乱”虽然加上了引号,但是仍然把造成荒地的责任放到了回民身上,既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情况,也不能准确真实地表达
诗人
的思想感情。
艺术的力量在于真实。修改诗歌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实质,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感情,这才可能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