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养低与媒体的缺位 |
青网 |
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中国青年报》9月28日) 缺乏科学素养的危害显而易见,正如报道中提到的,鼓吹只吃绿豆、茄子就能治病的张悟本刚被戳穿,道士李一的行骗就接踵而至;最新的消息是,张悟本又在微薄上肆虐了。而在一些媒体上,不少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医疗广告也大肆泛滥,糊弄百姓。 科学素养的普及,与专业的科研人员自然分不开。科普工作之所以在中国当下没有很好的展开,除了如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提到的,科普工作难以让科研人员出名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媒体的缺位。 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除了社区、学校等途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就是媒体。美国成年人获得科普知识,主要就来自媒体,美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是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撰写有关科学、健康和技术等新闻报道的记者和编辑。 对于中国而言,媒体已经像空气一样渗入了公众的生活。通过媒体进行科学素养的普及,覆盖面会非常广,影响力也非常大。然而,目前我国开展科学报道的媒体只是极少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晚报等,几乎都没有设置科学新闻的版面。这些报纸一般都有专门的时政记者、娱乐记者、体育记者和财经记者,但鲜有科技记者。报纸上即使有科技新闻,一般也是安排在比较靠后的版面,篇幅不大,可读性更不强。 至于电视,科普节目同样不多。某地方电视台的一个科普栏目有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张悟本、有争议的杨奕等都上过这个节目。虽然该节目比较好看,收视率也较高,但这是科普节目吗? 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缺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普新闻不好写,而且更不容易带动广告,基本属于“公益事业”。一些媒体在经营压力下,显然会尽量减少这方面的支出,包括减少版面,不设置或少设置这方面的专业记者。如果出了重大的科技新闻,媒体只能从时政、财经记者那里抓几个去应付。 当然,很多报纸也有健康版面,一些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开设了健康类栏目。但做这些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普及健康知识,而是做软广告,通过推荐新药、医院等形式,来获得收入,其准确性和科学性难以保障,最典型的就是夸大宣传。这样的“健康普及”,其危险性可能更严重,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刘福利)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