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
《独唱团》:是独唱还是狂欢 |
《独唱团》内页:罗永浩与《秋菊男的故事》 这不是韩寒一个人的独唱,而是一群人的狂欢。这些人有民谣歌手,有教师,有著名的翻译家,也有台湾主持人、香港导演、赛车手、专职记者,甚至不到六岁的小朋友王子乔也带着他的那首随手涂鸦写下的诗《风在算钱》加入了狂欢的行列。咪蒙的《好疼的金圣叹》绝对赚够了读者的眼球。这篇文章被许多网友评为《独唱团》创刊号中最好看的一篇文章。 咪蒙擅长写历史题材的文章,现代人的思维讲述的历史故事,古与今、庄与谐、雅与俗交叉融会,有点无厘头,读起来却也津津有味。《好疼的金圣叹》由五个部分组成——广告×金圣叹、狱警×金圣叹、同学×金圣叹、施耐庵×金圣叹、归庄×金圣叹,分别从五种视角对金圣叹的形象进行了勾画。广告×金圣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给读者勾勒了一个金圣叹的速写图。 且看这广告词是怎么说的:“他是16世纪的精神先锋。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恶毒的文学批评家,视规则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他属于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这短短几句话,使用的完全是现代广告语言,噱头十足,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极其矛盾而又复杂的金圣叹,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可是接下来的第二部分——狱警×金圣叹,马上把金圣叹从高高的座椅上拉了下来,而且是通过一个ID为“《越狱》是部脑残剧”的南京狱警发布在天涯社区的帖子。这一部分作者利用了现在最为流行的论坛形式,通过三篇狱警的爆料帖,给读者呈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金圣叹:“金圣叹很难搞。一会儿摆出高深莫测的装B样,一会儿又很亢奋地跟我讨论一线城市房价。”这个清代狱警不但会上论坛发帖子,还很会经营,不但为了监狱形象工程的奖金忍耐自己想打人的冲动,而且还囤积了100本金圣叹书籍,搞到了他的亲笔签名,开了淘宝网店,在爆料帖子的最后还不忘打广告。 三个帖子的内容一个比一个劲爆,万千网友、各大媒体、狗仔队纷纷出动,翘首以待后续发展,接下来狱警又公布了金圣叹的遗书内容:“大儿子,你要看清楚,咸菜和黄豆一起吃,有核桃味道。这个独家发明一传,我就死而无憾!”具有悬疑小说家潜质的狱警很会吊观众胃口,两天之后又补上了金圣叹砍头细节。金圣叹为了让刽子手先砍自己的头,用耳朵里的银票贿赂刽子手,结果那耳朵里的两团纸一个写着“好”字,一个写着“疼”字。好疼的金圣叹!这一节融合了许多现代时尚流行元素,比如淘宝、天涯论坛、房价、签名售书、狗仔队、天朝电视台、花美男、同性恋等等,把现代人的生活移植到了金圣叹的时代,达到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最重要的是整个文章在调侃的戏说之中透露出的浓厚的娱乐精神,这种特质恐怕正是《独唱团》创刊号极其重要的内涵之一。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依然是延续这种调侃戏说的风格,分别从金圣叹的同学的爆料帖、记者采访施耐庵、反金圣叹小组组长归庄的视角讲述着金圣叹的种种。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最后在杂志的左侧留白处还煞有介事地写下了参考文献共十一种,仍然是娱乐精神的延续。 其次,《人人都是谬误家》、《耐克来兮》、《绿皮火车》等呼声也很高。就来说说《人人都是谬误家》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争议是比较大的,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充满了想像的空间,有的不喜欢的读者则认为它文理根本不通,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这篇文章不长,由十九个人的小故事组成,故事性不强,淡淡的讲述,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也有一点后现代的感觉,想像力很丰富,具体意义比较模糊。比如说第四个人的故事:“人们都不知道,仙人掌是很喜欢鼓掌的植物。仙人掌又害羞又喜欢鼓掌,所以喜欢跑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悄悄地鼓掌。一到漫天风沙的时候,他们就互相鼓掌,一直鼓到自己烂了为止。”这就像是一个儿童的呓语,又像是一个无聊的人讲的冷笑话。它是可以多角度解读的。 《独唱团》唱的是什么歌?不是独唱,而是狂欢,是大合唱。这里面糅杂了多种声音,不完全一致,却也颇能自得其乐。 《独唱团》特有的幽默 王 祎 从题目自称“秋菊男”起,老罗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调侃,有时愤怒却又无奈、想报复又没胆量、时常冲动但关键时刻又有些懦弱,作者为自己塑造的这个形象让读者倍感亲切;从结构和语言上看,老罗的这篇文章颇有些漫画的感觉,从外语学校到法院、报社、民事诉讼立案庭、郊区网球场乃至最后表哥的车里,场景一环扣一环地变化着,对于几个出场人物的描述,虽都是简单几句,但很形象,像是把脸由正方形拉成长方形的韩国校长、教委里抽烟喝茶的中年马脸男,都让人忍俊不禁;“在回家的路上,在表哥的车里,在推推搡搡的打闹和七嘴八舌吹牛的声音中,我感到巨大的委屈像童年时常常感受到的那样,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自成一段,让整篇文章的气氛霎时改变。读者也同他一样,一旦从前面的闹剧中抽离出来,便能感受到原本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委屈与无奈,反过来再看,原本的调侃也暧昧地表达出了许多其他情绪。 咪蒙的《好疼的金圣叹》,乍看之下有点“高考体”,就是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那种调侃古人的文章。但仔细读下来,还是要比想像中高明许多。首先,作者确实搜集了资料,做了准备,费了一番心思去了解史实,正因为如此才能将众多史料融会贯通进行调侃,它将金圣叹评《西厢》、改《水浒》、骂乡试甚至哭庙案的事,都与现实社会巧妙联系起来,金圣叹这一史书中的怪才在作者笔下又被赋予了许多现代人的特性,让许多不熟悉金圣叹的人读起来也有几分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作者显然对于时代关键词有着极强的敏感性,狱警、超男、爆吧、微博、高考作文……文章里明着暗着涉及的时代关键词不下几十个。在语言上,作者采用的也是博客文体,语言短、节奏快、高潮迭起,这给整篇文章增加了不少时尚元素。不过,在结构安排上,作者采用的仍是片段的叠加,片段之间彼此独立没什么联系,这样的结构有点类似人物通讯,但作为小说,多少有点拼凑的感觉。 |
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