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自由撰稿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7:59
标题: 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

一种新兴的职业形式。自由撰稿人和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项职业,也并非只有少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做好。在没有介绍怎样做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哪些人才适合做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的从业资格  根据自由撰稿人的职业特点,我们认为在下列几个方面都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你才具备了基本的“从业资格”。
  1、要有最基本的文学功底或最起码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差,就算有再好的构思也不能形成文字,假如勉强用拙劣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但缺乏表述技巧,同样等于制造文字垃圾。
  2、要有充分的写作时间,如果是专职写作,就要有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的准备,尽管职业中有“自由”一词,但必须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就是说只有相对的“自由”。如果是兼职写作,那更得考虑第一工作是否允许从事这种第二职业。
  3、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管从事哪类文章的写作,素材均来源于生活,一个优秀的自由撰稿人总会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可以形成文字并很有卖点的东西。
  4、要善于收集整理资料。针对要撰写稿件的类型特点,要留心并充分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必要的时候要做好笔记或在电脑里面备份。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为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而烦恼不已。
  5、要有一种钻研的精神。除了不断的钻研写作基本功外,还要钻研报刊钻研读者,正如从事其他商业活动一样,只有把顾客研究透了,才能更快更多的推销产品。
  6、要有耐心和坚持下去的信心。一般来说,开始从事自由撰稿的时候,总是写得多发得少,有时甚至所有寄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但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的必经之路,只有咬着牙坚持下去才能逐渐在这一行业中立足。
  7、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或会用电脑撰稿。如果写出的字连自己都不愿意看,那最好不要幻想让编辑皱着眉头改稿帮发表。
  8、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可以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关于写稿投稿的有关规定,不要因为写稿挣钱给自己找来了官司。当然,还可以依法理直气壮的向一些不规矩的报刊索要应得的报酬。
  具备了上述几点,现在就可以尝试着从事自由撰稿这项职业了。

自由撰稿人之路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走上写稿挣钱的道路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修炼“内功”。  这里面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多读多写:一个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一个大杂家,除了要向前人学习写作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只有知得多才能写得好。除此之外,就是坚持每天要写出一定数量的文字,不管是眼前要投寄的应时作品还是暂时还没有买家的“库存商品”,总之多写为宜。这一方面可以尽快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让自己拥有一大批随时都可能为自己带来创收的“商品”。
  2、了解时事:所有的报刊和广播电视都首先是政府的喉舌,所以只有了解当前政局或政府的意向,才能写出各种新闻媒体正急缺的文章。就算是写一些技术性的稿件,也不能在冬天就要过去的时候投寄《狐狸越冬五注意》。
  3、紧跟时尚:现代人的生活追求的是短平快,没有人会有耐心坐下来阅读一篇长篇大论,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质量问题。因此,现在的许多报刊都开设了一些时尚栏目,比如网络、都市另类、服饰、休闲、心理保健与心理调节等。这些应时的“速朽”作品有时根本就和文学不沾边,但它们却是报刊新宠,靠写作它们捞外快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二、修炼“外功”。 

 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媒体,二是掌握投稿技巧。
  1、研究媒体:正如向顾客推销产品是一样,必须衣食父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才能把自己的东西卖掉。不管是向报纸杂志投稿,还是向广播电视投稿,都要把它们相关的各个栏目研究透了,然后“对口送货”,这样才是有的放矢,不至于没有目的乱放空枪,结果钱没挣到不说,倒先赔了不少的邮资。
  2、掌握投稿技巧:一般说来,不管什么媒体,短而精的稿件更受欢迎,但并非所有的稿件都能做到这点,而编辑的时间又很珍贵,所以要想让稿子在千万篇自由来稿中脱颖而出,引起编辑的注意,那必须得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一个短而精的说明或一个充满幽默感的自我介绍,有时均能帮上很大的忙。如果是手抄稿,字必须很好认,同时又很特别,才能给编辑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是打印稿,得考虑到修改和编辑排版的方便。对于反对一稿多投的报刊,还得特别注明为独家专奉稿。对于纪实的稿件,最好配一些图片,同时还要签字盖章保证真实性,因为原则上都要求文责自负。 三、准备“硬件”。  这其实是做一个自由撰稿人的首要条件。
  1、有自己的写作空间,比如自己的工作室之类的;还得有必备的工具书,字典、辞书要案头常备;还要有必要的办公用品:胶水、浆糊、笔墨纸张等;如果想高产高收,不妨考虑使用先进的电脑写稿,或配个几百元的打印机,或写成后通过“伊妹儿”发送均可。
  2、可以通过专业的报刊投稿软件来投稿,专业的投稿软件提供了国内外的大量杂志、报刊的征稿信息跟E-mail地址,可以便捷的选择要投稿的媒体,然后就能将作品送到编辑的E-mail。国内著名的投稿软件有傻博士投稿软件等。

自由撰稿人的写作方向  如果你想作一个自由撰稿人,那你最好先为自己确定一个写作方向。不要看别人写什么,自己就写什么。在做自由撰稿人之前,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看看自己会什么,能写什么。就电脑文章的写作而言,有很多内容可以写,如软件应用、硬件介绍、网络知识、网页制作、游戏功略等等。但是这些方面不一定都是你的强项。你可能对其中某一个方面很了解,那你就只有先从这个方向发展,不要朝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展,不然你写的稿子肯定要被编辑枪毙。
  下面介绍一下自由撰稿人可以写的稿子的方向。以下几个方向是各位编辑要稿子要得比较多的。 1.计算机类型的稿子。  这种稿子的买方主要是一些IT报纸、杂志和网站。如《电脑报》、《电脑爱好者》和天极网,他们的办报(办刊)思路是编辑拿选题,然后约作者写出来。那么现在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编辑发现你的写作才能,然后他们在有选题之后,就可以找你约稿了。不过,即使你不认识编辑也不要紧,通常他们都有投稿信箱,你可以把你写好的稿子直接发到他们的信箱中就可以了。如果你的稿子不错,他们也会采用的。 2.时尚类报刊杂志。  这类杂志如讲手机的《数字通信》,讲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还有其他一些如讲旅游,化妆、服装等方面的杂志。这些杂志因为比较专业,所以稿费也较高,不过对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经济管理类刊物。  如《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这些杂志对稿子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不过他们对稿子的质量要求很高。 4.社会评论类的刊物。  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特别是《新周刊》,不仅文章的稿费比较高,而且图片的稿费也很高,通常一幅图片的稿费是100元,如果你对摄影有兴趣,那把你的经典图片投给《新周刊》也是不错的选择。 5.给报纸和杂志写评论。  这通常是一些报纸或杂志写股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文章。不过报纸和杂志对这种类型的作者要求很高,如要求股评作者必须具有证券分析师资格,所以你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然后再写稿,不然你可能要“白费蜡”。
  因为电脑类的刊物对稿子的需求量最大,电脑类的作者比较多。软件使用技巧是比较好写的,把使用软件的基本过程,像写日记似的一步步记下来,再写上你的名字就叫以拿去投稿了。这样的文章相对简单,经常别人被称之为骗稿费的文章。
  硬件文章不是很好写,因为要想写硬件类的文章必须先亲自动手试用这些硬件,这样才有发言权,写出来的内容才真实,但硬件可不像软件,可以很方便的从网上下载。玩硬件是要花银子的,除非你本身就在电脑公司工作。
  随着网络的发展,关于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笔者一年多来发表过近百篇文章,广受大家欢迎的大部分都是网络类文章。这也是新兴的写作方式,广大网民将这一平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虎歌虎歌文化
  游戏大家都爱玩,但游戏功略可不是很好写的,游戏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东西,写游戏功略要先把游戏用最短的时间玩通关,再要将重要的环节一一地记录下来。不是一个超级玩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01
综述:女自由撰稿人现状(组图)
2003年05月06日新浪娱乐


术术


汪继芳
  伊夫
  经过十年的发展,自由撰稿人在新闻界早已司空见惯,即使对于读者,“自由撰稿人”一词也不再陌生。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自由撰稿人,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全国的知名度方面都遥遥领先,其中不少人在全国已是鼎鼎大名。但是,同任何职业一样,自由撰稿人队伍也鱼龙混杂,从业者也同样包括着平庸、落伍、甚至败类等多种类型。
  汪继芳:
  提起自由撰稿人,就不能不提到最早以写圆明园画家生存状态脱颖而出的汪继芳。90年代初期,辞掉湖北电台记者职业的汪继芳随丈夫来到北京定居。当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丈夫李幸找到工作后,北京广播学院文学编辑系毕业的汪继芳却变成了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城乡结合部的京城南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总是重复着教女、做饭、养花、喂鸡和擦地这些单调内容。
  身处中国的文化中心,而自己竟然被排除在外,很快,汪继芳就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但是在户籍制度的“铁幕”下,不具有北京户口的汪继芳在当时是难以找到工作的,特别是在对口的新闻界。
  南方的父母来京看探,为了不让习惯于体制内的父母焦急。每天早晨汪继芳要提着书包假装上班,傍晚再定时“下班归来”。躲在公园里的一天,看书和看报。几天后,突然,她找到了新的希望——重操旧业写文章!
  写文章不难,难得是如何发表和如何采访。闭门造车写小说、散文,自然无须四处采访,但没有读者和市场,只能写贴近现实生活的纪实文学或“大特写”。可是没有记者证如何采访呢?在一个进入某个普通小机关都要详细填写的社会里,没有单位的人被一古脑儿列入“社会闲杂人员”。而社会闲杂人员势必要遭到有正当职业的人冷眼和疑惑的。
  所幸采访的对象同自己一样,也是脱离体制独闯江湖的。这些经济落魄却痴心不改的画家们,艰辛地在北京西北郊一带群体挣扎。汪继芳同他们一起在农家的小院里,露天喝稀粥、煤油灯下嚼鸡腿。房东们不解这些人为何背井离乡要聚在这里受罪,而一个月后,汪继芳则用十几万字,向所有疑问者公布了答案。
  《圆明园画家村》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从而也确立了汪继芳在自由撰稿人中的显耀位置。93年,《中国日报》正式向国外介绍了“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汪继芳就是“四大之一”。有了名气,约稿便纷至沓来。“汪继芳专栏”迅速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四面开花,从圆明园的画家到散落在京城的摇滚人,从实验戏剧到“地下”电影以及现代舞,所有前卫艺术都被汪继芳一一记录在案。
  从采访别人到被别人采访,汪继芳用了三年多时间。94年,《中国妇女报》图文并茂专题介绍汪继芳的写作生活,由此,引出了新闻界对她及自由撰稿人现象的报道、评说之热。95年,中央电视台在《十二演播室》和《半边天》节目里,又分别拍摄了汪继芳的写作生活。与此同时,海内外已经有百余家报刊与她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96年,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又跟随李幸告别北京落脚南京,一度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但不久因时间冲突而再次辞职,专事采访、写作,近两年先后出版作品集《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和《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等丛书。新近,因为她在公安题材报道上的成就,破例成为体制外第一个可以自由采访公安系统的自由撰稿人。
  赵彩霞:
  赵彩霞来自山西,不甘忍受家乡的落后与闭塞,毅然辞去公务员的公职,只身来到京城。因为热爱文学,从小有志成为一位作家。因此,她决心宁肯贫困也要文学。
  北京的房价之高,令每一个外省人咋舌。尽管抱有过清贫日子的思想准备,但在市中心租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至少也得800元钱的冷酷现实,着实给赵彩霞当头一棒!
  作为想独自一人安心从事创作的赵彩霞来说,放弃城区转移郊外是唯一选择。距市中心25公里外的通州房价是降了下来,但交通成本则上去了。打车进城单程一次起码30元。此外时间成本也随之上扬。来回一趟要想低于4小时是痴心妄想。
  或许是赵彩霞被这些令人烦恼的现实搅乱了心境,或许赵彩霞缺乏韧性和耐力。相对平静的“世外桃源”生活抹去了她的创作灵感,在抱怨北京物价全面高昂的时候,她又偏偏不屑于做饭这类琐事。但是下饭馆的潇洒又不属于她。结果,一方面她将三顿变为两顿甚至一顿,一方面只好放弃高雅的文学梦,决定改写投资小、见效快的电视剧剧本。
  但是,北京影视界不认识这位怀才不遇的才女,她投石问路的一个10集剧本自从脱稿后就再没有被第二个人拜读。“产品”积压不能缓解经济危机,而且更挫伤了她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这时,有几个专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给她指路,让她改写“短平快”的文章,先占领报纸市场,有了资金积累后再圆文学梦。不过赵彩霞不肯屈就,她认为那会使自己“做倒了行市”,执意起点要高,要一鸣惊人给北京和家乡以及全国人民看看。
  一年以后,像互联网企业一样,赵彩霞本来就不多的只出不进的“启动资金”告罄。赵彩霞再支付不起每月250元的房租和一日二餐的费用,便被迫返回城里,开始与人合租。
  合租的结果是再无安心创作的空间。室友是个三陪小姐,虽然作息时间冲突不大,都属于夜间忙碌一族,但生活水平与生活理念则悬殊太大。赵彩霞尤其忍受不了花枝招展的室友那施舍的眼神和口吻:“这瓶洗发液你用吧,我的头发全让它毁坏了。”言外之意,你赵彩霞的头发毁坏与否无关紧要。
  在这样屈辱的环境中,赵彩霞的创作激情被消磨殆尽。恰巧这时结识一个来自安徽的音像公司企划人员。不久,赵彩霞就搬到男友那里同住。男友每天早晨上班时,赵彩霞仍在呼呼大睡,晚上男友回来,不见热腾腾饭菜。赵彩霞称自己不饿,习惯于饥一顿、饱一顿了。
  但是,男友更期待劳累一天回家,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当男友提出下馆子时,赵彩霞兴高采烈打破惯例,兴冲冲陪同就餐。男友时不时问她:“你每天写什么?以前一个人时怎么生活?”赵彩霞坦然而自信地回答:“我写剧本。这可不是豆腐块文章,两年可以不写,但写他本就够吃两年!”
  两年后,男友发现她还是只字未写,家务不做,但电话费急剧膨胀。不免产生厌倦心理。郑重谈过几次后,每次赵彩霞泪流满面表示好好照顾情人,做个贤惠妻子,如果当不成作家或编剧的话。但往往一周后,又故态复萌。最后,终于分手。
  劳燕分飞的赵彩霞,打游击似的今天住大兴的老乡家,明日到怀柔的熟人家借宿。但是,她美好、高雅的文学梦依然没有破灭,尽管可能愈加遥远。
  术术:
  术术是北京女孩,有父母在身边,有自己的住房和体面的工作——语文教师。年轻也漂亮,她本可以不选择自由撰稿人的生活道路,找个有钱的老公,做个阔太太,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帮助丈夫应酬。
  然而这个从高中三年级时,文科成绩就排在前几名的女孩子,偏偏对于文学异常痴迷。不知听谁说“作家一定有学不好数学的经历。”她索性放弃了讨厌的数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后,她发现做语文教师与自己的梦想实际相去甚远。由于要夜间写稿,因此白天上班迟到、昏昏沉沉就在所难免了。
  术术愈加发现:自己不太适合当老师,学校狭小的天地是收不住她的心。业余时间,她给电台做节目,给电视台做撰稿、策划,写晚会,活跃在各个剧组。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的主持人张越曾经做过当个好老师,再当个好主持人的梦,后来她失败了。术术想:自己早晚也得像张越一样离开了学校。
  98年的8月,术术跳槽到一家杂志社做了记者。新的工作给她提供了将黑白颠倒过来的自由,任凭在夜色的掩护下,轻松地敲击自己喜爱的文字。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理直气壮的过起了昼伏夜出的日子。
  下午采访、夜间写稿,凌晨5点关上电脑。这就是术术的生活内容。
  渐渐地,术术又感觉杂志社限制了她的发展和自由。于是再次辞职,自由自在的活跃在电视台的剧组,做着圈子里最年轻的小策划人和小撰稿人,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跳来跳去的伶俐女孩儿。
  女孩子爱打扮,靠自己赚的钱过日子,远比大款手中的金丝鸟舒畅。置办自己喜欢的服装,术术可以毫不犹豫。除了聪明,女人的个性和美丽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追求个性和打扮美丽一样需要钞票。当老师时,每月的收入是700多,工资只够维持日常生活,衣物的消费是家里的事。用了别人的钱就要听别人的话,如今任意穿各种各样的名牌,职业装、皮衣、羊绒大衣服连牛仔裤都是名牌,随心所欲的买自己喜欢的中式大棉袄,合体的蜡染上衣,彩条粗布衫,让衣服和人合了拍。术术说:在衣着上张扬个性的女人一定自食其力,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完全依了自己。
  衣食无虑的术术,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采访、写作、参加聚会和朋友不分白天黑夜的褒电话粥,买书、读书、打保龄球、减肥、喝茶、泡酒吧……
  自称热爱自由和求新求变的术术,半开玩笑地讲:爱我的男人像个女人似的说:“爱你没有安全感,三分钟一个主意,说变就变。”作为一个灵魂深处向往自由的人,生命最极至的追求是要做飞翔的自由魂。
  没有汽车和别墅,也没有少年得志的超人成绩,但术术能经常对自己有暂时性的满足感——因为活得比较充实和自由。不过,最近她表示可能要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状态,去某外企公司做一阵白领丽人。当然,她很可能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再次回复到自由撰稿人的队列。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05
徐林正立志打响品牌自由撰稿人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07日 16:43: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石新荣     1998年5月,徐林正从浙江来到了北京,选择了当时并不被外人看好的职业——自由撰稿人。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不仅靠写稿所得在北京买了房子、娶了妻,还出版了《文坛剽客》、《老李飞刀》、《先锋余华》等8本专著。日前,徐林正对记者袒露了其从事自由撰稿职业的心路历程。
   
和许多自由撰稿人一样,徐林正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梦想成为独立撰稿第一人     徐林正199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在浙江兰溪担任了两年乡村教师。1995年10月在浙江《金华晚报》担任文化记者、编辑。1998年3月,从《金华晚报》辞职,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我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厌倦了看别人脸色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胧想法。我渴望‘落魄江湖仗笔行,独立苍茫自咏诗’。我相信,只要有笔在,任何艰辛的生活都会变成充满讴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当年对梦想的渴望。
    “我当时的所有积蓄有6000元,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从容地游玩和思考。”
    正式决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钱买了一台传真机,在西苑挂甲屯附近租了一间带电话的平房。考虑到日后可能会经常搬家,又特意去双榆树邮局租了一个信箱。这样,就有了此后被很多编辑们熟悉的“北京双榆树邮局17号信箱”。自此,这个信箱与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一张张面额从数元到数百元的汇款单成了他的“工资”。
    徐林正告诉记者,从开始做自由撰稿人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定位为“四独立”的自由撰稿人,即: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采稿,也可称独立撰稿人。
    “我这个人似乎凡事都喜欢争第一,当时我就想做中国独立撰稿第一人。我认为,要做独立撰稿人,必须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为此,我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不向任何人借钱,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赞助。为了做到独立经济,我发奋写稿。仅2003年,就发表、出版作品达50多万字。至今,发表、出版的作品已经超过了100万字。”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费尽心机看单位领导脸色,不用挖空心思处理同事关系,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着装整洁举止得体。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须要看生活的脸色:小到一支笔,大到电话费、打车费、房租、饭费。
    事实上,为了让稿件有与众不同的卖点,自由撰稿人必须独立撰写稿件,尽量采写独家新闻。徐林正那时的投稿对象主要是省会城市和一些地市级报纸。每篇稿件每次投20多家媒体,每周一、三下午14时到17时,不少媒体会准时打电话来约稿。正是在理想与生活的重压下,他的《当代十大文坛剽客排行榜》、《八国联军侵华留下哪些文化后遗症?》、《人民文学诗歌奖为何颁给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茅盾文学奖缘何矛盾重重》等一些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文化稿件,几乎覆盖了全国主要媒体。一篇好稿件甚至累计收到了上万元的稿费。靠这些收入,徐林正在颐和园边上买房、娶妻,过上了许多自由撰稿人梦寐以求的安定生活。
    “与许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坚持‘四独立’、不投机取巧,使我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我与众不同的采访开场白:‘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也被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所接受。”谈及此,他显得异常兴奋。
    “富得只缺钱了”     据记者了解,徐林正曾梦想做一名深入虎穴、揭露真相的记者。其实,即便选择做自由撰稿人,他仍旧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仍旧坚持独立批评的声音。6年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他写了“文化批判三部曲”:《文化突围》、《文化嘴脸》和《文坛剽客》。
    其中《文坛剽客》出版于2002年6月,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剽窃抄袭的书”。书中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一些他经过深入调查的“文坛剽客”。该书出版后,《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均以显著位置报道了此事。
    “我在做批评报道时非常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以便使每一篇批评文章都言之有理,不怕对方打官司。对某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批评对象,出于自我保护,我往往会‘留一手’,不把证据全部发表。在写《文坛剽客》一书时,我左边放着《民法》,右边放着《著作权法》。”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坛剽客》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其实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来,莫言的话是对他们的期望与肯定。
    但现实情况是,在常人看来,所谓“自由撰稿人”似乎不是一个光彩的称谓,无论是新旧社会,自由撰稿人的阶层总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就有一些依靠寻章摘句、移花接木生存的文坛剽客。
    “某些自由撰稿人确实生活懒散、沉迷酒色、穷困潦倒,一些自由撰稿人甚至不惜移花接木、当‘包打听’、唯钱写稿……对于这些,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向优秀采访对象学习,尤其是优秀的自由撰稿人学习。如自由撰稿人李敖和余华,他们一个在面对困难时永远保持微笑,一个在文学上特立独行、灵气十足。”
    “自由撰稿人无规律的生活,往往会导致身体状况不佳。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生活规律从熬夜改成了早起,坚持锻炼。2003年9月,我参加了北大自行车协会,每周一三五训练。近期,我计划单骑走全国,一方面积累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充分享受骑车的乐趣。”徐林正说。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了徐林正对于自由撰稿这项职业的热爱。徐林正认为是自由撰稿使他变得富足,以至笑称:“我富得只缺钱了。”
    渴望得到尊重     “博尔赫斯的那句话‘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非常符合我刚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时的情景。我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呼机,没有手机。我把自己扎扎实实地弄丢了,如同隐在森林的一片树叶,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徐林正告诉记者,做自由撰稿人以来,他时常有找不到自己身份的苦恼,有一种深切的精神上的苦闷和孤独。无论是在办信用卡、租用邮局信箱这样的生活琐事上,还是在做批评报道时,常被要求“开单位证明来!”在徐正林看来,这是对自由职业者、对公民个人身份的一种歧视。
    尽管“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内的自由职业人员的身份,将他们同样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无业游民”,这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在买房、办理信用卡、出国等方面,由于没有“组织”和单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烦很多。
    其二,写批评文章遭遇报复时,感到很无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评的对象,常借助单位或团体的势力打压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备感势单力薄。
    其三,大部分互联网在转载稿件时,均不支付稿费,这对于靠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几乎成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不少人被迫改行。余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专栏写作维持生计。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17号信箱的稿费单越来越少,但我依然习惯有空就去17号信箱看看,17号信箱已经成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会寂寞的。然而,有一天,当我打开17号信箱时,发现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广告,而没有一张稿费单。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如同自由撰稿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血卖不出去的恐慌。我担心自己如同许三观一般,花费心血的稿子突然没人要了,那种多年追求并喜欢的独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突然失去!”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06
都市自由撰稿人的生存状态透视
    文/花房臻儿     来源:青年一代
隐伏在各种媒体背后的自由撰稿人,好像理所当然地被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归入了SOHO一族,与弹性工作制、无纸化办公、休闲私生活和高薪酬阶层放在一起等同齐观。但是,在真实生活中,这些另类职业人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在网上几个自由撰稿人聚集的站点,笔者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浏览论坛的发贴,悄悄掀起了“自由撰稿人”这层光鲜的时尚盖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地认真打点了一番。

透视之一:兼职型撰稿人    与大多数人的臆测相反,所谓的自由撰稿人,其实还以“不自由者”居多——大部分都有传统意义上的正规职业,比如公司白领、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在校学生……甚至还有警察、都市打工仔和家庭主妇,五花八门,各路英雄豪杰人才辈出。

    写作的时间,是充分实践鲁迅先生那两句名言的精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还是有的;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上班途中,别人坐在班车上打盹,他们则在天马行空地构思;午休时间,连工作狂都趴在桌上小憩了,他们却精气神十足地躲在角落里码出草稿;下班回家,当电视机霸占着家人的眼球,他们却优哉游哉地打开电脑,修改草稿、发E-mail投稿、用QQ和编辑联系、在撰稿人的网站搜罗最新的征稿讯息……把撰稿当成“正业”之余的另一份兼职,忙得不亦乐乎。

    兼职型的撰稿人,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文笔少了几分匠气,多了一些真味,因为不靠稿费养家,所以投稿中否无关利害,不中则一笑而过,发稿则加菜一碟,真正自在、洒脱得很。

透视之二:全职型撰稿人    而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是那些以撰稿为第一职业的全职写手们。只有他们才和SOHO、弹性工作制等这些时尚前沿的新概念真正沾边。全职型的撰稿人,来源不外乎以下几种:

    1.兼职型升级为全职型。有的业余写手,具有文字方面的天赋异禀,可惜始终未被发掘。自从业余写作以来,不仅越写越顺手,越顺越想写,而且借助于网络星火燎原的传播优势,窥见了本职工作这一亩三分地之外的无限前景,终于天生丽质难自弃,炒单位的鱿鱼,破釜沉舟地自己提拔自己为专职撰稿人。另一类,则在是下岗潮中,被单位炒了鱿鱼,或者因为生病等客观原因,不能再从事原来的工作,索性将以前的兴趣,发展为现在的谋生之道,一头扎进了自由撰稿人的海洋中。

    2.由原来的文字工作者转行而来。媒体的从业者本来跳槽、转行就一直比较活跃。有的编辑自己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为他人做嫁衣裳,做久了,眼看着原先自己捧出来的菜鸟作者都俨然成了名写手,风光无限,终于忍不住辞掉了繁琐劳碌又报酬不高的编辑工作,凭借以往的文字功底和积累下的人际关系,享受起不坐班、不用看上级脸色的自由写作生涯。或者原来已经写得风生水起,偏偏单位领导不允许手下人正业之余写外稿,于是被迫辞职,顺水推舟将撰稿进行到底。有一位编辑,原来做着一家青少年刊物的主编,因工作不顺心,便拂袖而去,自立门户。

    3.大学毕业潇洒不求职,加入撰稿大军。笔者认识的一位复旦大学女生,大二起就读金融专业的她跟着新闻系的男友开始写娱乐报道,因为钟情流行乐,后来又逐渐深入到乐评方面,临近毕业,她的手里已经有好几家大刊物的固定约稿,很笃定地听听新歌写写稿子,空余时间为一个校园演唱组合担当经纪人角色。

    全职的撰稿人比起兼职者,时间上多了很多从容,写作上少了很多自由。换句话说,想写的时候可以写,没感觉、不想写的时候,为了柴米油盐的基本生存,还是要把自己铆在电脑前硬着头皮写。当写作成为了职业就很不好玩,不过全职也有全职的好处,起码专业精神是一流的。每个撰稿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新闻纪实、案件直击、情感故事、校园小说、感性随笔、体育时评、财经特稿……最神奇的在于很多人能顺应杂志风格与约稿要求,驾驭自如地写出不同题材、不同笔调、篇幅长短随心所欲的大小文章。

透视之三:撰稿人VS.作家    撰稿人与作家的区别,可能就像稻与黍、歌手与歌唱家、艺人与艺术家那样,彼此间有极深的渊源,然而又有所不同吧。

    区别1:写作目的不同。翻开王小波的书,他的那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俨然将“畅销小说、爱情小诗等等热门的东西”,列入了“墒增的过程”,而他的写作则宣称为“反墒过程”,“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

    而那些以“挣稿费”为己任的自由撰稿人,则喜欢开门见山地说:“我写字,就是为了钱。”这从一些撰稿人在网络上的签名可见端倪:“文不在好,见报则名。字不在多,有钱则行”,“写文字,赚银子”,“不写手发抖/越写手越抖/要问是何故/稿费太烫手”——直白、大胆、目的鲜明。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07
区别2:组织不同。传统作家,有作协供着,无生存危机,还经常有“笔会”、“体验生活”一类的好事临头。随着职业作家体制的改革和纯文学刊物的纷纷改版,于是开始出现了“签约作家”,而且必须按质按期按量交出好稿才能续约。许多荷尖才露的新手们,不得已成了散兵游勇,什么赚钱写什么。是网络,将五湖四海的撰稿人团结在一起,分享着言论自由、不分尊卑、虚拟中的“圈内生活”。

    区别3:写作方法不同。撰稿人不称自己的写作为“写作”,而称为“码字”。这一半脱胎于电脑写作的普及;另一半则是撰稿人写作心态的逼真写照。就像泥瓦匠码砖头那样,码出一堆一堆印刷体的方块字。在花招使尽的当口,只能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写。就像写八股文一样,“老江湖”们熟知各种文体、风格的码字技巧,以保证在灵感枯竭的时候还能照常“出活儿”。一位西安的理科大学生,甚至将工业生产的思路挪用过来,自创出一套“批量生产”情感小说的写作模式。

透视之四:BBS焦点在线    以撰稿为主题的网上论坛,往往人气奇高,是自由撰稿人的藏龙卧虎之地。

    焦点1:曝光收入。撰稿人的收入,始终是一个“谜中之谜”。按国家的规定,千字的稿费是30至100元。以千字百元计,每月至少发表一万字,才有千元月收入,而很多报纸、杂志的稿费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投稿又很少能每投即用。吃粗茶淡饭,写得意文章,一些顶着时尚盖头的自由撰稿人,可能过着最底层的物质生活。好在毕竟还有一些稿酬相对较高的杂志,成为众能人高手竞相逐鹿的热土。这类杂志,通常以“特稿”、“纪实”为卖点,文中涉及的均要真人真事,最好附有人物近照。这类稿件,切中的正是读者“猎奇”与“窥密”的心理,将一些传奇人物、情感隐私、要闻内幕如剥茧抽丝层层扒开,赢取读者的关注。写这类稿件,功夫全在文章外,更接近于新闻稿的采写。专攻纪实稿的写手,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至8000元左右,高时逾万元,可与外企高级白领媲美了。另外,娱乐和财经方面的稿件,以及港、台、海外刊物的稿酬也相对较高,培育出一批高收入写手。

    还有一身多栖者,除了能为报纸、杂志撰文,还能写书稿。书稿有版税和稿费两种支付方式。版税与发行量有很大关系,如能抽取版税,只要写了本畅销书,就能尝到很多知名作家都难以企及的“再版”甜头了,一年坐收十余万元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很多写手限于名气,只能以“枪手”的身份出场,只收银两,大名却不能在封面亮相,也是不无遗憾的事。此外,电视剧编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20集、每集8000字到10000字的剧本,可拿到10万元至20万元的稿酬。所以,在撰稿人的世界里贫富悬殊。

    焦点2: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永远是编辑们最痛恨的事,也是撰稿人最矛盾的事。有时候因为编辑处理稿件不及时,就天女散花;有时候因为投稿给了稿酬低的杂志,也令撰稿人很不甘心。而这种行为的负面效应,是很可能遭到媒体们的集体封杀。

    焦点3:狙击文抄公。传媒的发达给撰稿人的天敌——“文抄公”以可乘之机,甚至可以说没有哪份期刊没有挨过文抄公的“宰”。比文抄公更有争议的是“文套公”。即将别人作品的精华部分或掐头去尾,或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文本出现。不过文套公的最大特征是其文意始终没能超出原文,一旦抽掉抄袭部分,文章就无法支撑住了。

透视之五:自由撰稿人之心情关键词    “天堂和地狱,原本只有一步之遥。”这句《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台词,用在这里是如此合适。撰稿人的每一天,正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最郁闷的事:退稿。

    最快乐的事:收到稿费。

    比收到稿费更快乐的事:码字。为了码字失去了多年的女友,这是一种坚持。男写手的不解心结:养家。为了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全职以撰稿为生就意味着要过上收入不稳定、有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女写手的不解心结:养颜。写字是容易耗心血伤肝脾的苦事,电脑辐射更是美容大敌。写字的女人很可能又与咖啡、烟、酒、熬夜、穷思极虑、多坐少动都有些瓜葛。现在更有无数美眉为了写字花容失色、身材走形、两眼一抹黑。但是她们说:我愿意,我喜欢。没辙。在时尚的盖头下,每个撰稿人都有一段甘苦自知的心灵体验。

透视之六:撰稿人之白金兵法:    在写手们的圈子里,也有类似“撰稿宝典”这样的心诀要领。现笔者就将网上某个撰稿中心一位署名“北京文章贩子”的编辑兼写手,在论坛里发表的精华帖子“假如你想成为自由撰稿人”,部分摘录如下:

    1.你的笔名是你终身经营的品牌。

    2.如果你能够成为报刊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你就战无不胜;报刊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标题上:头版标题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封面标题是杂志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07
3.一定要经营你的长处;如果你除了写作之外一无所长,建议你还是先找一份职业。

    4.用电脑写作:用E-mail发稿;第一次投稿时最好采用非虚拟方式,并且附上名片。

    5.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你的采访,也不能代替你订阅报刊。

    6.“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舍得多花一些时间研究你的读者,永远把读者当做你的亲人。

    7.“地毯式轰炸”往往得不偿失,但是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稿面还是宽一些好;原则上每家报刊只联系一位编辑,大报每个部门可以联系一位编辑;学会站在编辑的立场看问题;永远每次只寄一篇稿子;和编辑谈稿费,好比和你的科长谈工资,往往吃力不讨好,除非你是王蒙、王朔、王安忆。

    8.写作和投稿都是“滚雪球”,着急没有用,坚持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必有奇效。

    9.做自由撰稿人惟一一条比做官强的是:没有人命令你退休。

    10.如果写作的过程本身并不能使你获得某种乐趣,最好趁早另择高枝。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10
自由撰稿人:一个特殊的写作人群

本报记者 张振胜
  做了一年的自由撰稿人,王彦决定要放弃了:“压力太大了,最多再做半年,就要做别的事去了。”   王彦的压力主要来自经济上:“收入少,去年稿费只挣了8000多。”   在做自由撰稿人之前,王彦在中国散文协会上班,每月的收入最少也有2000多块。   那时他就开始写小说,但工作的束缚使他的创作很

不连贯,为了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他辞掉了工作,开始专职写作。一年之后,他才明白,自由是自由了,可钱没了:“只靠写小说确实没收入,现在我也向《辽宁青年》等杂志投稿,贴补一下家用。”   原本打算做三年的他考虑后要放弃了,他想找点别的事做,开家公司,或者直接当书商。   像王彦这样的自由撰稿人在北京还有很多,自由撰稿人主要指不隶属于固定工作单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又以写作为职业的人群。不必每天朝九晚五,不用看领导的脸色,这种自由让很多人心动与向往。上世纪90年代初,王小波、伊夫等人的成功,也激励着大批青年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实际上在北京居无定所,住地下室,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自由撰稿人大有人在,但他们却只为享受这自由并从中找到快乐。   丁东、谢泳在《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中说,自由撰稿人在中国几乎是与现代新闻出版业同时诞生的。20世纪初,西风东渐,在上海等商埠,现代新闻业和出版业已经发展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以自由撰稿为生的文化人。其中从事通俗小说写作者开了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河,而以宣传社会革命或社会改良、开展启蒙为主旨者则成为以精英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驱。现代商业书局和期刊的出现,也使得文人有可能选择自由撰稿作为自己的谋生方式。   从新文化运动,一直到40年代末,中国文化舞台上自由撰稿人一直十分活跃。许多大文豪、大学者和著名报人都充当过这种社会角色。从鲁迅起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当时民间的书局、报馆可以合法存在。文化人只要愿意,并有一定资金,就可以创办各种形式的报纸、杂志、通讯社。   从50年代初起,所有文化人都被编入单位,成为报社的记者,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和剧团的编导,国家办的各种研究院所的学者,文联、作协的专业作家,各类院校的教师等等。虽然职业的名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于单位的人身依附性。自由撰稿人这一社会角色在中国内地逐渐消失。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又重新活跃起来。   报纸、杂志的编辑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打开邮箱,就能看到很多陌生的来稿,这些陌生来稿中自由撰稿人的稿件占了很大比例。   天涯网站中,“传媒江湖”版里充斥着大量的约稿贴子,事实上很多杂志也是靠自由撰稿人的来稿支撑着。   王彦认为,自由撰稿人是自由的文字工作者。如果不是以此为职业,以此生存,那就不叫“自由撰稿人”,而只能是“撰稿人”或“自由人”。   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形式,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做自由撰稿人的资格,也并非只有少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做好。曾有人根据自由撰稿人的职业特点,总结了几条“从业资格”。   有最基本的文学功底或最起码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充分的写作时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收集整理资料;有耐心和坚持下去的信心;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目前,自由撰稿人队伍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人惟利是图,移花摘木、东拼西凑,甚至全盘照抄;有的公然在网上发布广告,甘愿充当枪手,提供所谓“精湛、快速、专业、全面的写作服务”。   事实上,目前对自由撰稿人的管理还存在“真空”。有关人士建议,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对自由撰稿人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已经有一些行动在展开。1月13日下午,在鲁迅文学院召开了当下中国自由撰稿人现状调研会。会议邀请了在京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代表进行座谈。鲁院将对自由撰稿人的现状、自由撰稿人在当下多元文化中的位置、对于自由撰稿人未来的预期等做些调研,此项调研拟在2006年作代会召开之前完成。   在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自由撰稿人对加入当地作协抱有浓厚的兴趣。王彦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名分,像作家,记者一样的名分。他们也非常希望加强和体制内作者的联系,并且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13
自由撰稿人:文化圈里的“野生动物”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04 

稿费知多少
《合肥晚报》上曾发表过一篇短文《作家稿费揭秘》,如此说:
早先记者约王朔写稿,王朔的口气很牛:“你们报社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2000字就1万元。”当时记者吃了一惊,心想按这个标准,王朔也不要去“玩”影视剧了,光靠“码字儿”也发了大财。不信。后来,果然,最近王朔“息影”了,重操旧业,出书“卖字儿”,新作一本接一本。
写作者出一本书能赚多少钱?答案是:低的几千元,一般的几万元,高的达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能靠写书赚大钱的,一般是三类人:一类是金庸、王朔、余秋雨、易中天等知名作者;二类是赵忠祥、徐静蕾、白岩松等知名人士;三类是各类畅销书如《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的作者(这类书的获利者往往是一个群体或数人)。而对于出版社来说,只要能拿到他们的作品,开机印刷,“就像印钞票一样”。
目前,出版社给作家稿费有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付稿酬,自前些年稿费调整以来,稿酬一般是千字40至150元。当然,一些报纸杂志为了约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千字开到200至300元,稿酬最高的杂志可能是《知音》,千字能开到l000元;另一种方式是付版税,标准是8%至l0%,当然也要看作者,版税拿到20%甚至更多的也并不少见。所谓版税,就是作者拿的钱是按照上述比例,从总码洋中提取。
版税及书价一旦确定,作家拿多少钱就取决于印数,而印数取决于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本身的价值。贾平凹《怀念狼》的起印数是15万,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是20万,余秋雨作品的起印数也相当高。以《美人赠我蒙汗药》为例,王朔的版税拿l2%乘以起印数和书价16.8元,他一本书能赚40万元之多。
当然,作者拿的钱当中,还应该扣掉个人收入调节税。
曾有传言,说赵忠祥靠《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两本书赚了200万元。当记者向他核实时,赵忠祥回答:“《岁月随想》赚的钱不到l00万元,还要上税;《岁月情缘》的钱也不是一下子就拿的,依版税是卖掉多少,出版社给结算多少。”这意思是说,差不多?
还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直截了当——“稿酬大战又起硝烟,千字纪实稿最高5万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下纪实类名杂志高稿酬情况:
近年来,随着报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稿费越涨越高,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自去年起也从原来的千字20元至40元增至千字40元至l00元。为了夺得好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读者,一些有实力的大报大刊不惜重金求稿。近日,广东省《家庭》杂志在其今年六月推出的“头条”征文大赛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凡在其杂志上发表的头条纪实稿件,可获稿费l.5万元,同时,还可以参加头条大赛佳作奖评选和每年一度的《家庭》佳作奖评选,一等奖的奖金分别为1.5万元和2万元。如果一篇稿件有幸能发为头条并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话,那么这篇几千字纪实稿件的稿费可高达5万元!
如此高的稿酬,在令同行咋舌的同时,也难免引起一些不景气报刊的叹息,这些报刊连支付国家的最低稿酬标准都有困难,要跟上攀升到如此之高的稿酬标准,显然力不从心。其实,以《家庭》、《知音》为代表的生活纪实类杂志的高稿酬制度由来已久,且一直实行,至今未变。他们就是用这种策略吸引了大量“好稿”(包括各种“内幕”、“猛料”、“惊险刺激”的内容),从而吸引读者,使发行量大大提升。发行量上去了,广告、利润也就随之攀升,付给“好稿”高稿酬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也算是“良性循环”。
自由撰稿人的不自由
有一位自由撰稿人兄弟深有感触地说,所谓自由撰稿人,其实是“不自由撰稿人”——
明明一个十分完善而能够把握中心命脉的选题计划,可只要老编一开口,你就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大刀阔斧地宰得面目全非。而且,此过程中不得有半点杂音,否则你的东西就只有胎死腹中的厄运了。
我所遇见最为惨烈的事件,莫过于当一本书稿完成以后,通知你说选题计划有变,需重新写;等眼睛都看痛了,手打字都酸痛了以后,好不容易作如释重负状,兴致勃勃地交稿,得到的消息是此选题计划本社已经取消。完,所有的功夫全白费。
做“不自由撰稿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忙和累。
“自由撰稿人”中的自由,大家都知道不过是写什么和什么时候写的自由。至于说谁给你发、发多大的豆腐块、给你多少报酬,那你可完全没有自由。
说实话,走自由撰稿人的道路是需要勇气的。
一位编辑说:我在文艺副刊干了l0年,我的很多作者都是放弃了固定的工作岗位而走上自由撰稿人道路的。他们最初可以说经年累月,连一分钱都拿不到。辛辛苦苦写出的文字最后连敝帚自珍的信心都没有了。况且那几年电脑还没有这么普及,誊抄是很费工夫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15
[size=+2]职业调查:自由撰稿人 我要的是自由自在
胡雅杰
      
■摄影/陈澍祎

  陈海燕

    26岁 湖北人 199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某中学任教一年后离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本期调查时间:

    2001年3月12日

    调查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日报》社院内陈海燕租住地

    ★每个月可以挣到三四千元

    ★每个月写两万多字

    ★平常也做书,也许会有十几万的收入

    ★纪实作品有不少是虚假的

    ■您为什么放弃了正常的工作而从事自由撰稿?

    做自由撰稿人最重要的是自由,而在其他单位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的左右。同时自由撰稿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收入也还可以。

    ■您在学校时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钱?现在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

    在学校时一个月能拿到一千三四百元,现在完全靠稿费,收入不固定,平均是两三千元吧。最多时一个月拿到过4000多元。

    ■您现在主要给什么地方写稿?

    报纸、杂志都有。稿件的线索一个是自己去找,还有就是一些比较熟的报纸杂志的编辑给选题然后去采访。很多的关系都是慢慢建立起来的,我从大二的时候就开始投稿,那时在班里算高收入。

    ■您现在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一般是早晨8点多钟上街逛逛,感觉感觉外面的情况,或者看看书做点手头的工作。下午基本上会去采访,晚上在家写稿。

    ■您作为自由撰稿人没有任何的相关证件,采访上会不会有困难?被拒绝过吗?

    我还从来没有被拒绝过。我一般都是事先与采访对象约好才去采访,如果需要去采访一些案件,就会找平时合作得好的杂志开介绍信。

    ■您现在写的稿件都是按自己的兴趣写的吗?

    也不一定。我现在主要写两类稿件,一类是纯文学的,符合我的兴趣但不来钱,另一类是纪实的,我不太感兴趣但来钱。没办法。写纪实类的稿费高,可以拿到每千字200多元的稿费。

    ■您每个月写多少字?

    大概两万多字吧。这稿费基本上就够我生活的了。我租房子每个月用600元,自己做饭用四五百元,再加上其它开销,肯定够了。

    ■那您其他时间干什么?

    我正在与其他人一起做两本书,做好了拿到十几万应该没问题。说起来要想有钱也会很快。

    ■现在所谓的纪实类作品据说有不少是虚假的,是这样的吗?

    有这个问题。虚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大型的杂志,他们刊登的作品主线是不失实的,但具体描写会失实。另一种是小杂志,刊登的作品杜撰、拼凑的就比较多了。

    ■您以前做过这种事吗?

    刚出道的时候也做过,比如曾编造“我”是个女的,因为婚外恋离开了丈夫,经过一些挫折又回到了丈夫身边这样的故事。我现在早就不会这么瞎编了。造假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您知道在北京有多少纯粹的自由撰稿人吗?

    这不好统计,总在几百人以上吧。他们一般分几类,有专写小说的,有专写纪实作品的,有专门写纯文学作品的,也有给书商写书的。有的生活挺苦的,我很佩服他们,他们是纯粹为了文学理想在奋斗。

    ■自由撰稿人一般会一稿多投吗?

    我是一稿多投但不一稿多发。这是我在大学时就定下的规矩。就是说一篇稿子会同时给几家投稿,谁先决定用我就会告诉其他家不要再用了,这有一个信誉问题。

    ■您觉得什么人才能做自由撰稿人?

    我觉得自由撰稿人应该首先是个记者、编辑,同时也该是个作家、思想家,但在我国这一点很难达到。因为严肃的东西市场小,稿费低,通俗的东西市场大,稿费高,大家为了生存只好屈就市场。自由撰稿人的素质相应也越来越差。这挺可悲的。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09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17
互联网时代的自由撰稿人 酸甜苦辣在心中



    上海一家报社的文化版编辑说,只要在“西祠胡同”网站的论坛上留个言,跟10个网上自由撰稿人约稿,不出两个小时肯定会有10篇稿件出现在这位编辑的电子邮箱里。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化媒体与自由撰稿人的互动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之间的互相需要已经到了“缺了对方无法生存”的状态。     
    上海某出版公司负责人、自由撰稿人杨葵说:“那些网络写手就像北影厂门口的那些群众演员一样,既需要养家糊口,也想以此为跳板,抓住某个机会大红大紫。”杨葵告诉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尤其在北京,有一批青年为了扬名专门进京,租简易的房子,到某个著名网站、论坛上“混”,写文章期待获得别人的注意。他们同时也留意媒体编辑在网络上发出的“指令”,随时准备“抢”到写一篇稿件的差事,以获取稿费和名声。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在网络上一般都有比较专业的小圈子,如书评、影评、旅游、餐饮等。在一些时尚杂志里,这样的写手尤其多见,他们使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一般每个月会有两、三千元人民币的收入。这些自由撰稿人可能也会在报刊、杂志谋一份工作,但会不停地换工作,保持“漂”的状态。   
    虽然大部分网络写手还是籍籍无名,但确有一些长期混在网络上的写手“写”出来了。上海《东方早报》评介版乐评编辑蒙莺告诉记者,她把撰稿人分为“一线”和“二线”,所谓“一线”就是比较有名气的。她说,几年前网络刚刚兴起时的第一、第二代网络写手,其中的佼佼者都已经“功成名就”,因为他们都已经进入主流媒体,不再依靠网络生存。“过去他们是把稿子贴在网上希望有人能采用,现在是媒体一再跟他们争取首发权,先发表在媒体上再贴上网。”蒙莺说。   
    一位自由撰稿人提到,有一位笔名赵赵的著名自由撰稿人,专门靠在各媒体上写随笔谋生,几乎每天一篇,现在已经“买房买车”。因为名气已经出来,现在有人找赵赵写剧本,赵赵不再撰写随笔。再者,一位名叫徐江的诗人,靠写专栏生活,也已经在天津“买房买车”。
    网络十分轻易地制造了许多小圈子,媒体编辑与自由撰稿人的供需也绝大多数在这里完成。在一些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那里,他们的电脑随时开着MSN聊天软件,一人同时与几十人进行交谈,不停地有人上线下线。他们时常到一些网上论坛、BBS去“逛”,获取供需信息。但实际上,这些自由撰稿人之间、自由撰稿人和编辑之间,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互相认识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18
《了望东方周刊》杂志一位编辑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收到近百个电子邮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稿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文化都有。稿件以述评为主,很少纯新闻稿件。这位编辑告诉记者,新闻稿件讲求真实准确,不能由社外人员完成,而言论、述评一般不涉及具体事件,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编辑如要采用稿件,就会以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作者,希望其不要再投给其他报刊。        自由撰稿人杨葵今年30多岁,曾在事业单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现“下海”经商,物质生活优厚。杨葵几乎为北京所有市场化媒体撰写过稿件,且都是应约而写。杨葵的稿件主要有两类:生活小随笔和书评。一般六七百字可在半小时内挥就。杨葵一年大约能写100篇稿件,他认为自己写的是快餐文化。   
    自由撰稿人除了专职以写稿为生的外,还有兼职写稿的。对不少自由撰稿人来说,“爬格子”是乐趣,十分看重自己的文笔,为此不惜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充电,撰文行事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准则。   
    在江苏昆山海关工作的自由撰稿人龚震告诉记者,他为了写作爱好放弃了很多朋友聚会、迎来送往。“我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可能单调,但我自己不觉得单调。我对自己作为自由撰稿人的状态很满意,因为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去。”龚震说。他平时将大量时间耗在图书馆里,甚至还发动妻子一起去图书馆读书。他说:“人总是有惰性的,看书一天比一天少,最终就荒废了,所以要通过外力压迫自己看书学习。”(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21
谢泳 丁东: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

标签: 王小波
谢泳   丁东   
一、作为自由撰稿人的王小波
    作为小说家,王小波的作品并不晦涩。但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并充分地理解其价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理解作为小说家的王小波之前,我们想先在理解作为自由撰稿人的王小波方面作一些尝试。我们认为,这是走进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必须穿越的一扇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视野放远,先回顾一下中国自由撰稿人的坎坷历程。

    自由撰稿人,在当今中国,这个概念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指不隶属于固定工作单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又以写作为职业和经济来源的人。而在英文里,自由撰稿人Freelance,与我们国内通常的理解有所区别,它是指未签约的自由作家。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度里,自由撰稿人都是一种正当的职业。在发达国家,作家、记者、学者中的一个相当的比例,是自由撰稿人。他们这种自由表达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比如英国诗人弥尔顿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富于自由精神和天才的人,他们显然生来就宜于研究学问,而且是为着学术本身而爱好学术;他们不为金钱和其它的目的,而只为上帝和真理服务;并且追求一种流芳百世的声名和永垂不朽的赞誉,这是上帝和善良的人们对于出版书籍促进人类福利的人乐于赠与的”(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中译本27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自由撰稿人的产生,是伴随着市民社会而来的。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才有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是自由撰稿人生存的起码条件。 (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自由撰稿人这种称呼,但文人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入仕作官,二是在野为民。虽然士的普遍理想是入仕,但隐逸山林的自觉者也不鲜见。还有不少文人入仕不成,于是舞文弄墨,一吐胸中块垒。如曹雪芹、蒲松龄等人笔下的千古不朽之作就是这样产生的。但古代中国还没有形成在野文人卖文为生的社会机制。曹雪芹文章写得那么好,仍然是举家食粥酒常赊,所以,他们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自由撰稿人在中国几乎是与现代新闻出版业同时诞生的。自由撰稿人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而在未有电子媒介之前,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表现方面就是新闻出版自由。在中国,民间办报是从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进步士绅开始的。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和其他几位具有改良思想的士绅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并创办了《中外纪闻》,由梁启超和他的朋友麦孟华撰写有关时事方面的文章,不久便在北京的士绅官员中广为流传,最多时发行三千份左右。第二年,在黄遵宪的推荐下,梁启超又开始了他著名的《时务报》笔政生涯(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44-4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月出版)可见,当时已经具备了自由撰稿人的生存空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中规定:“凡欲以记载物件出版发行者,可向出版发行所在之巡警衙门呈请注册,其呈请注册预备两份,并各详细叙明记载物件之名称,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出版发行人之姓名、籍贯及住址,出版发行所所在,有股可分利人之姓名、籍贯及住址,及各种经理人之姓名、住址”(刘哲民编《近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2-3页,学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对于违反者的处罚规定为:“所科罚锾不得超过银一百元,监禁不得超过三个月”(同上)。这说明清末建立的新闻出版的法规也是相对宽容的。20世纪初,西风东渐,在上海等商埠,现代新闻业和出版业已经发展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以自由撰稿为生的文化人。其中从事通俗小说写作者开了以大众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河,而以宣传社会革命或社会改良、开展启蒙为主旨者则成为以精英文化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驱。现代商业书局和期刊的出现,也使得文人有可能选择自由撰稿人作为自己的谋生方式。吴福辉在一篇讨论现代期刊的文章中谈到:“中国期刊的稿酬正式成为制度,据说始于《小说月报》。该刊1910年创办时,即首订征文条件:‘凡投稿中选者,分四等酬谢:甲等每千字五元,乙等每千字四元,丙等每千字三元,丁等每千字二元。’当时的物价,查鲁迅最早1921年的日记,《李太白集》一部四册是2元,三人在广和居吃顿饭是3元,到日本医院看病,初诊费是2元,比较贵的是洋行的领结一个6角5分,进口皮鞋一双5元4角。 可见商务的报酬,足够养育一勤奋的作家了”(吴福辉:《三十年代人文期刊的品类与运作》,《东方》1996年6期,22页)。 (
    从新文化运动,一直到40年代末,中国文化舞台上自由撰稿人一直十分活跃。许多大文豪、 大学者和著名报人都充当过自由撰稿人这种社会角色。从鲁迅起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当时民间的书局、报馆可以合法存在。文化人只要愿意,并有一定资金,就可以创办各种形式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虽有严酷的限制,查封报刊也是常有的事,但毕竟从制度上和法理上没有否定私人的出版权利。比如,1930年的出版法即规定:“本法称发行人者,谓主管发售或散布出版品之人”(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法史料》乙编510 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民间报刊存在的合法性,不但使得一般的自由撰稿人拥有了生存与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些职业革命家,也可以靠自由撰稿维持日常生活。夏衍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到,“我的生活靠稿、版税,除了皖南事变后中央要我从桂林撤退到香港,组织上给我买了飞机票,以及1946年恩来同志要我去新加坡,组织上给了我一笔旅差费之外,我一直是自力更生、卖文为生”(夏衍:《懒寻旧梦录》611页,三联书店1985年7月版)。以至他 担任上海市军管领导成员后,被问及每月从组织上领多少小米,竟无法回答。 (
    从50年代初起,所有文化人都被编入单位,成为报社的记者,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和剧团的编导,国家办的各种研究院所的学者,文联、作协的专业作家,各类院校的教师等等。虽然职业的名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于单位的人身依附性。工资从单位领,住房靠单位分,职称靠单位评,职务靠单位提,看病靠单位报,出门须单位批……总而言之,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命脉掌握在单位领导的手里,人首先是单位的一员,然后才是他自身。只有主动放弃工资的巴金、主动放弃单位的傅雷和称病回避编入单位的无名氏等极个别的文化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单位人”的例外,自由撰稿人这一社会角色在中国大陆上逐渐完全消失。
    自由撰稿人重新出现的萌芽要追溯到“文革”。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红卫兵运动期间,曾经自发地办了很多小报,其内容虽然多属幼稚的革命狂热,但也不无精彩的文章,比如遇罗克的《出身论》就发表在《中学文革报》上,而这张小报不过是几个青年学生自己办起来的。青年人随便办报的好景并不长。大约一年多的时间便被官方禁止,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由表达思想的冲动还在,他们在上山下乡等运动中被分散到农村、农场、工厂等非文化部门,于是在做工种田之余,又拿起笔来。其中一些人,只要能够维持起码的温饱,便把这种自发 的写作当成了主业。于是,产生了一批自外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下文学、地下学术。杨东平 在《城市季风》中这样描述:“前红卫兵把他们的组织行为和活动方式也带到农村。在陕西、 山西的一些知青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油印的知青刊物,相互交流和联系。知青之间进行有目的的跨地区的访问、串联和考察。更大量的是通信交流,是在每年冬天返回北京之时。在众多的家庭聚会中,他们讨论交流各自的思想成果。大约在1970年冬季,在北京知青的‘政治沙龙’中刮起了所谓‘张木生旋风’。张木生是1965年自愿到内蒙插队的北京知青,他的‘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大胆接触了当时的现实,他明确表示反对‘学大寨’,鼓吹‘三自一包’,后来被打成反革命。这可能是这一代人中研究农村问题的最初努力和开端。在冬天的‘沙龙’中传播过和引起重视的思想成果,现大多难以确知,据说,包括赵京兴的《历史哲学》,以及徐浩渊进行的社会调查等”(杨东平:《城市季风》417页,东方出版社1994 年版)。多少年之后回过头来看,其中一些作品竟成为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极宝贵的一页。当然,这些作者当时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自由撰稿人的萌芽。因为当 时不管持什么思想,都不可能通过撰稿本身直接获得经济收入以维持生活。整个“文革”期间,取消了稿费。投稿甚至需要加盖公章,否则编辑部无法为不相识的作者承担政治责任。自由撰稿人的重新出现始于70年代末。当时出现的自发刊物的作者之中就产生了一批具有自觉意识的自由撰稿人。这些自由撰稿人虽然数量不是很大,在当时也没有条件以自由撰稿为生,但自由撰稿人独立的精神品质就是在他们身上开始再生的。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是参与体制内的改革。因而那些在社会上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强的知识分子往往寄希望于对政府的改革进程施加积极的影响,其存在方式一般仍是在单位的角色规定内活动。他们的身份仍然是作家协会的作家、研究机关的学者、大学的教授等等。 (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自我意识加强。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我的价值由我自己决定,我的存在靠我自己证明。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文化人摆脱了单位的束缚,走上了自由撰稿人的道路。 (
    王小波是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于1992年辞去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他的选择有一种象征意义。虽然他不是最早选择自由撰稿作为生存方式的人,但在自由撰稿人中,他是最有自由知识分子自觉性的一个。他清晰地意识到在目前的生存环境中,选择自由撰稿人的生存所能享受到的思维的乐趣。他的妻子李银河这样回忆:“小波作了自由人后的感觉非常强烈,就是觉得太好了,是那种自由了的感觉。接下来不是有人将自由撰稿人干脆就简称为自由人吗,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着按点上班,用不着去处理人事关系。在中国哪个单位都有这些事。小波这个人也不是太擅长人际关系的,所以从他这个人的个性和他 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生活状态来说,做自由撰稿人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199-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版)。他也清晰地意识到他 的选择,意味着他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分子开始发言。他在临终前最后一天给远在美国的 朋友刘晓阳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
    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从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一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 就从我辈开始。是不是太狂了?(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422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年7月版) (
    这既是王小波最后的遗嘱,也是理解王小波人生选择的钥匙。
     
    二、自由撰稿人的表达空间、传播空间和市场空间
    《沉默的大多数》和《思维的乐趣》,是王小波生前为自己两本随笔集所拟的标题。理解王小波,就不能不先弄清“沉默的大多数”的含义。而“思维的乐趣”,不过是思想自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在《思维的乐趣》一文中写道: (

    谈到思想的乐趣,我就想到了我父亲的遭遇。我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50、60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如同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惧。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王小波:《思维的乐趣》2-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
    虽然讲的是父亲的经历,但又何尝不包括自己的感受?王小波直到去世,仍有大约半数的作品未能与读者见面。无论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是“思维的乐趣”,说到底,还是是否拥有表达空间和传播空间这个问题。 (     自由撰稿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表达空间。在毛泽东时代,是不存在自由撰稿人的表达空间的。当时的舆论空间里只有一种声音,用当时的一句流行口号来形容,那就是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九亿中国人,只有一张嘴有发言权,其他都是留声机。70年代末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否定了“两个凡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而否定了历史上多次“左”的错误,这就从深层上粉碎了现代迷信和个人崇拜。从对现代迷信的信仰危机开始,中国人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走向多元化。自由撰稿人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公开走上舆论舞台。自由撰稿人群体之所以能够日益扩大,不止要依赖于一定的表达空间,更依赖于一定的传播空间。传播空间实际上就是市场空间。据李桂海估计,全国现有2000多种报纸,“一年用稿量1200亿字”。如全国有20万从业记者,“一年也只能写500亿字的稿件,还有700亿字要依靠社会供稿”。他归纳,社会的供稿者大体有三类:一是学者、专家和作家,二是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三是所谓的“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是稿件市场的产物。最早的自由撰稿人出现在江、浙和辽东半岛的一些小县城,现在条件好的大多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信息灵通的大城市。他们多以写报告文学和纪实新闻为主,对象以文艺体育明星为目标,有的还购置了电脑,收集了某一方面比较齐全的资料,所以他们已经变成某一方面新闻写作的权威和专家。他们一般一个月能写几万字的稿件,投稿的命中率也较高,稿费都在千字百元以上,所以一个月下来,也有几千元的收入。”“报纸如果一年需用外稿700亿字,按千字 20元标准计算,共需稿费14亿元,假如其中有1/10是自由撰稿人所写,是14亿元。 按一个自由撰稿人一年平均3万元稿费的收入,可以养活4000多自由撰稿人。如果再加上图书与刊物的用稿,大约可以养活万人的自由撰稿人的队伍。从现在看,全国以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估计不足千人,所以随着图书报刊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这支队伍还会扩大” (李桂海:《抢好稿:新一轮报刊竞争》,《北京青年报》1996年4月10日3版)。 ()
    目前中国大陆的自由撰稿人的创作成果大致可分为四类:大众文化消费品、纯艺术作品、纯学术作品、社会见解的独立表达。第一类以大众文化为基本取向,后三类以精英文化为基本 取向。 (
    大众文化消费品的表达空间虽然还达不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它的传播空间和市场空间连意识形态话语也难望其项背。由于作品的巨大市场效应,这些大众消费品的生产者靠自由撰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接受者也空前广泛。 (
    以精英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表达空间虽然并不狭窄,但其传播空间和市场就不能与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比肩了。目前,中国大陆以精英文化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自由撰稿人大致有如下几条表达渠道。 (
    一、出书。一些自由撰稿人已是拥有广泛读者的知名作家。他们的书虽然决非大众文化,但在市场上仍可盈利,所以出版者积极性很高。自由撰稿者也能获得相应的收入。 ()
    二、在精英文化圈子里的刊物发表。
    三、在报纸的副刊、星期刊、周末版发表。这些报纸版面本身的性质是大众文化。但有一些有眼光的报社,如王小波经常撰稿的《南方周末》等,也辟出随笔专版或其他专栏,面向知识分子,用精英文化提高自身的品位,这在无形中也给以精英文化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自由撰稿人提供了传播空间。 ( )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造成了许多国内外信息传播的渠道。社会的变迁,已经使知识分子不再视在海外发表文章为畏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报刊和出版机构也需要和欢迎来自中国大陆的真实信息。挣国外的稿酬也成为一些自由撰稿人衣食无忧的保障。 (
    西方社会中的自由撰稿人,主要强调的是不按团体的路线自由行动的人,是未签约的不属于任何公司的那些人。这种自由撰稿人只有在已经完全实现言论自由的体制内才可能出现。 (
    当然,为市场写作并不等于自由。市场规律本身意味着另一种不自由。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有自己的口味,完全不照顾消费者口味的文化产品是没有市场的。因此,为市场写作本身潜伏着驱使撰稿人媚俗的诱惑。有一位名叫何顿的自由撰稿人曾这样表达自己的选择:“我是一个好作品主义者,绝不愿意生产读者读了就迅速忘记或者根本就读不下去的‘文字垃圾’。我写每一部小说都是抱着极认真的态度去写,这是因为我确实特别喜欢干文学,而且深深觉得文学是我目前的一切!我要是对文学不认真,我就是彻底背叛自己了。我纯粹是要吃饭才写作,而且不但自己要吃饭,还要靠写作养一个今年要读一年级的女儿,附带还要养老婆,因为老婆工资很低。所以我很勤奋,必须每天写才会有饭吃。我没有工资可拿,我的每一分钱都是面对电脑干出来的,哪里稿费高,我就往哪里跑”(何顿:《写作状态》,《上海文学》 1996年2期,37-38页)。金钱的压力会使许多自由撰稿人为了赚钱,于不知不觉中放弃精神王国的跋涉,而滑入对大众文化消费潮流的拼命迎合之中。这对于以大众文化为价值取向的撰稿人来说顺理成章,但对于以精英文化为价值取向的撰稿人来说,却无异于失去自身。王小波没有迎合,但他的特殊性在于,他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李银河回忆:“说到市场这问题,我们是讨论过的。文学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纯文学,一种是娱乐性的。就像电影也分两种:一种是纯艺术片,一种是商业片。娱乐的和严肃的这两种东西之间有明显区别。做纯文学的人在世界各国都是最穷的。你要是打算走这条路,你就别打算发财。所以他经济动机可以说是没有的。再有我们确实也没什么后顾之忧,哪怕他一分钱不挣我们也能活下去。做纯文学是他一生的宿愿”(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200-20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版)。这一点,目前国内多数自由撰稿人还做不到,或者说还没有条件。从长远看,对自由撰稿的制约因素将主要来自于市场。 (
    自由撰稿人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和发展,有如一只报春的燕子。虽然他们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但用发展的眼光看,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王小波虽然过早地去世了,但他无愧为90年代中国出现的自由撰稿人的优秀代表。人们从他的选择中,看到了某种希望。这正是他去世后引起从事各种专业的知识界人士的真诚悲痛与长久思考的重要原因。(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26
“麻辣烫”:中国自由撰稿人生活揭秘
来源:互联网
文章内容 90年代的一些媒体之所以能够火起来,从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们:自由撰稿人。
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帮人,一支钢笔,一台电脑,是他们全部的武器,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南征北战,纵横捭阖,频频向记者和作家的专利问鼎。稿子一篇篇地抢占了报刊版面,倒让那些“正规军”哑口无言。
  由于他们,中国报刊清汤寡水的局面打破了,文人“穷文富武”的现实改变了。虽然主流文坛从不正视他们,但他们仍然骄傲地把“自由撰稿人”五个字印在名片上。他们中,有来京朝圣的“文青”(文学青年),也有求职无门的大学才子。可以说,一个自由撰稿人,就是一部当代生活的心灵史,时代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无不在他们的生存状态中得到昭示。
  布满神秘色彩的自由撰稿人群落,是现代都市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
  有人说,当一名自由撰稿人,只需要“麻、辣、烫”三大件就行了,所谓“麻”就是行文要尽力迎合大众口味,哪怕搞得肉麻兮兮也在所不惜;所谓“辣”,就是要手段老辣,别人不敢写、不会写、不屑写的题材,也要大胆去写;所谓烫,就是要抓热门题材,什么演艺明星、公众热点、奇闻轶事,都要及时反映在笔下。此话虽然偏颇,但从某种程度上,也确能反映了当代自由撰稿人的生存状态。
  一夜之间他杀出重围
  在北京自由撰稿人中,最值得深思的“个案”也许当数杨光,在我们采访的自由撰稿人中,他占了几个第一,年龄最小(23岁)、学历最低(小学文化)、速度最快(从写作到发表处女作不到六天)。当这位来自大西北的电脑评论家坐在我们面前海阔天空时,我们还以为他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想不到他说:“哪里,我只是放羊娃的出身。”我们以为他只是幽自己一默,想不到他全是实话实说。
  杨光出生于宁夏平原一个封闭的山村,由于从小性格与环境格格不入,初中才上了一个多月就退学回家,这一“出格”举动自然无人理解。
  无事可干,他放着家里的几只羊,想象着只在电视上见过的现代都市。几年后,他怀揣四十多元钱,把理想的羊群放牧到了北京。刚到北京时他还没见过真正的电脑,甚至在北京的最初两年里,电脑也只能是他的梦中情人。他换过若干工种,吃过不少苦头,所挣不多的工资全都买了电脑书籍和报刊。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预备购买电脑的小老板请他当购物参谋,在中关村,杨光验货侃价大刀阔斧,竟省下了两千元。客户大悦,杨光也就挣了平生第一笔“大钱”:800元。他又东拼西凑,买了一台二手386。他想借此机会多做一些电脑生意,但对身无分文的他来说,“空手套白狼”只能是画饼充饥。百无聊赖,把自己的电脑派上了用场,他把学习电脑的心得体会整理出来,投寄几家报刊,想不到不出一周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到月底,十来笔稿费汇到他名下。歪打正着使他信心大增,在毫无心理预备的情况下,他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由于初次出道,路径不熟,他一下子撞上了“黑客”。常跟他打交道的一家报刊发过他六七篇稿,但到结稿费时却一拖再拖。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光发现,这是一家挂在其他报社名下的“皮包报社”。直觉告诉他,自己的一千多元稿费有可能鸡飞蛋打。
  他多次去找责任编辑江×,对方置之不理。他又到报社财务室去查,会计说稿费已经被江代领。杨光索要,江避而不见,他找主编,主编也推三推四。
  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杨光苦思对策。在零下十多度的冰屋子里,一个念头使他浑身发热。告状!他买回大量法律书籍,并找了律师,写了诉状。在诉状中,他并不像其他原告那样狮子开口漫天要价,而是一分不多一文不少,只要自己的一千多元,但是他的另一条款却破了中国纪录:要求被告在包括中心电视台在内的一百家媒体上公开向他道歉。
  一纸传真发到报社,一切迎刃而解。在“最后通牒”期限内,拖了两个月的悬案顺利解决。
  此事在北京传开了,再有报刊跟他打交道时都开宗明义:“我们是正规报刊,不会拖赖你的稿费”,有些报刊还开绿灯,预支稿酬。
  一切都像是个神话,仿佛一夜之间,杨光杀出资历的重重包围一举成名,创造了一个信息时代自学成才的奇迹。自1998年10月至今,他的论文接二连三被《北京青年报》、《网络世界》等四、五十家报刊发表,并被《电脑报》、《作家文摘》等多次转载,有的刊物还特辟专栏连载他的自传。他的论文涉及软件、硬件、网络、企业文化等多个领域。现在,杨光正在构思两本书,一是长篇自传《从牧童到作家》,一是《给比尔?盖茨上课》。
  对这两本书的出版,他并不着急,他预备在即将建立的个人主页上连载。
  
  没有路费的“独立制片人”
  与杨光比起来,林教头要倒霉得多。虽然出道多年,林教头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林教头毕业于安徽某大学政教系,做过几年中学教师。上班期间,就一直因为“不务正业”遭到四周人们的孤立,穷乡僻壤,只有发表过的几个屈指可数的中篇是他的唯一安慰,一本省作家协会会员证为他带来不大不小的名气。可惜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稿费只是一种饿死肉体撑死精神的幻像,加上学校工资时不时要延期才能发下来。他索性把目光对准了北京。他 没有冒然辞职,而是请了长期病假。北京的确是个布满竞争的城市,但这里的竞争远非他想象中的优势竞争,劣势竞争也时时显山露水,一个人的能力跟机遇并不是正比关系。他在公司写文案,妙手文章自是赢得老板称道,然而到发工资时却并不比几个只会溜须拍马的闲人更多。他像误入白虎堂的林冲,一怒之下,他跳槽来到另一家公司,以期工作环境的改变能为自己带来好运。想不到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况愈下,天下老板一般黑。老板的面孔像走马灯一样在他面前飞来飞去,他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婆家”,兜里的银子反而比刚来北京时更少。
  上班实在让人疲惫,他无比渴望回到写作中去。在一间只有七平米的小屋里,他啃着馒头榨菜苦干了两年,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杀青。他兴冲冲去找出版社,但在十几家得到的答复全都一样,经济风险太大,出版费用得由作者自己负担。这时有一个好心的编辑给他出谋划策,说书稿卖给出版社作者吃亏,有经验的作者都是自己找投资,到时候作者自己可以拿百分之十的版税。林教头去找了几个书商,但人家看都没看稿子就拒绝了他。林教头犟劲上来了,你们不出,老子自己出!他到印刷厂一打听,发现出书利润极大,一本售价二十元的书,成本只有四块钱,按一万册算,每本可以赚十六万!林教头茅塞顿开,四处活动借钱,老家的亲友都以为他在北京发了大财,竟然都肯借给他。八万元到手,房东也对他刮目相看,也拿出两万元存款入股。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0-7 18:27
十万元在手,该到出版社弄书号了,谁知此时上面有文件,禁止买卖书号和变相买卖书号,他请遍了熟悉的所有编辑也没弄到书号。而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正在着急,他结识了一位在某草台剧组扮过配角的青年。初步了解了一下,林教头觉得出书太亏,不如搞电影,当一个独立制片人岂不比当作家更好。他又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四下里拉赞助。他认为企业家都像他的故乡人一样轻易说服,拉个儿百万不成问题。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一无所获,假如有收获,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大老板的派头。他已经不适应独自一人生活,而是喜欢前呼后拥。   他从办照公司那儿办了一个注册资金十万元的文化公司,从劳务市场雇了几个高考落榜青年为他处理杂务。自己到外面去搞钱,正是挖东墙补西墙。见他能借来钱,那几个青年也乐得呆在屋子里享清福,于是天天好话不断恭维得他晕晕乎乎。项目悬而未决,负债面却越来越大。两年下来,竟负债十几万。房东想驱逐他,但又怕当初的那两万收不回来,只好让他白住房子。
  遭受接二连三的失败后,林教头又想起了出书,他认为出了书电影就好拍了。他变魔术般又不知从哪借了五万元,这才把几年前写的那部作品印出来,他本想印几万册的,只是所有的钱就这么多,就暂印五千册。但多数书店根本不要,除了联系了一千多册代销之外,另外四千册都压在印刷厂的仓库里。
  林教头是带病接受我们采访的。听说我正在写一个自由撰稿人的稿子,他问:其他自由撰稿人怎么样?一个月能不能挣一万?我说:一万元不是人人能挣的,但一两千还不算太难。林教头失望地摇摇头:投稿,那是小打小闹,还是要搞大项目,我的电影要是启动了,一下子就是几千万,它绝对可以直接把奥斯卡奖拿来,成功之后,我一定赞助你!
  林教头的赞助可能永远也拿不到了,倒是我在一家饭馆里赞助了他一顿,对他几个月没见过肉星儿的胃来说,这顿饭过于丰盛,他是捂着肚子从饭馆出来的。
  评论文字论斤吆喝着卖 老白是知名理论家,他80年代的一些闻名论断至今还时时被人提起,他铁面无私、所向披靡的文字掷地有声,他那辆破自行车也给读者留下极佳的口碑。由于这个缘故,他几次遭到批判,在他任教的那所大学里也不讨领导喜欢,无奈之下辞去公职,开始自由撰稿。自由的状态应该给他的写作带来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随着的那辆破自行车换成一辆白色“捷达”,他的文风也开始变得华而不实。
  前不久,我在一次画展上看到了老白。印象中的老白一直很清瘦,但是现在却发福了,他的头发上打了过多的摩丝,肚皮里储存了过多的脂肪。但说起话来还是中气十足。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收起了绝不妥协的风格,而是变成了一只唱歌的鸟儿。他把那位年轻画家的作品抬上了天,参观者们也都像看伯乐一样投去敬仰的目光,几个外国记者把镜头对准了他。几天后,在另一个画展上,老白又出现了,说的还是上次那一套。以后在许多画家的画册上,在 一些美术报刊上,都可以看到他对一些画家的推荐文字。
  有朋友告诉我,现在北京的评论家们也开始做买卖了,非凡是美术评论家和电影评论家。评论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理性和良知的声音,而是成为商业的帮闲,权威理论家把评论文字论斤吆喝着卖,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前几年老白等若干知名人士在某刊物上联名发表了一个批评家声明,凡给艺术家写评论,论字收费,每千字千元。假如是在海外发表,则需以等量美元支付。这个老白也是一专多能,什么都能写,年轻作家出书,年轻画家卖画,年轻歌手出专辑,都要请他,他也甘当伯乐。只是那些拿不起钱的穷艺术家们他是不屑一顾的。
  但无论如何,老白还是颇有气节的,他只在文化圈里混。前不久有位企业家托人找他,让他帮着写一份广告词,酬金是三万,老白大手一挥断然回绝了:那传出去多不好?评论家要有自己的风骨,不能成为商业的附庸!
  编辑也要讲编德
  
  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似乎自由撰稿人是男性的事业,其实“娘子军”也不可小觑。来自四川的马思北比男人厉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虽然只有27岁,来京不过三年,但已经拥有别墅私车,算个中产阶级。
  对自己的操作内幕,马思北直言不讳。前几年有一位探险家死在了西北,媒体一时炒得十分火爆。马思北正好跟探险家有过几次电话交往,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她把跟探险家的交往用夸张的手段、煽情的笔法写了一万字,命名为《探险家最后的红颜知己》,又到街头找了一家打字社,复印数百份,四面八方地抛了出去。凭预感,她觉得这篇稿子能“煽”起来,因为“麻、辣、烫”三大件在她的稿子中一应俱全。果然,几十家报刊纷纷刊登,有的还配上巨幅照片,发了头版头条。虽然此稿一分真实,九分演绎,且犯了“一稿多投”的大忌,但一些贪天之功的主编们也不介意,汇单雪片般地飞来。许多文人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在马思北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对于此举,虽然圈内颇有非议,但马思北火起来了却也让人眼热,电视台要采访,出版社要出书,她真有些应接不暇。
  关于“一稿多投”,马思北自有一番说法。刚到北京那会儿她也想过写稿为生,然而文人无行,接触的编辑令她大失所望。
  许多编辑发她的稿并不是为了她的稿好,而是为了她单身女性的身份,一些报刊发稿不寄样刊也不寄稿酬,有些新闻性强的稿子投了好久不发,她又不敢投到别处,等新闻效应一过就全部作废。“作者要讲文德,编辑也要讲编德。现在,相当一批有功力的作者改行他就,媒体要想生存,就得讲究游戏规则,最要害的一点就是提高稿酬,不可等闲视之。作者一稿多投,也是逼上梁山。不过近些年我已经不那么干了,用不着。”
  话虽这么说,但我们发现马思北出的几本书还是换汤不换药,严重存在一稿多登的问题,区区六七十篇稿,她竟然拼来凑去“组装”了四五本集子,这是不是也算一稿多投的一个变种呢?只有马思北心里清楚。
  虽然自由撰稿人的大量存在给传媒和读者带来了不少问题,但他们究竟使我们的报刊好看起来。比起国外文稿市场来,中国尚存在不小差距,但是比之“百无一用是书生”、“著书难为稳粱谋”的80年代,卖文为生、写稿致富已不是神话,而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潮流。
  “穷文富武”的时代正在过去,在一些文科大学生看来,自由撰槁人不能使人一夜暴富,但至少还是一个相对的高收入阶层,写稿已经是一些大学生择业的首选项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1:59
月入万元的写手谈网上投稿赚钱发布: 2009-3-24 作者: 背包走天下

2003年和我、坏蓝眼睛、尤佳等8人一同杀入西安当编辑的写手之一,曾在《爱人》呆过,现在我也不知道飞哪儿了,当年就是和他两人天天夜里写字,白天睡觉,一天没写5000字不得睡觉。

49857元,是我刚才计算器上跳出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是我这个月在各家报刊媒体上的已发稿量,还有两万多字的东西等待编辑审核,而我排到一月十五号的工作安排表上,还有五万多字的内容等我。
我知道,我现在的成绩在很多高手面前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踏进职业写手才三个月的人来说,自己觉得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2002年12月,或者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很多值得自己在别人面前炫耀的事情都在这个月到来。比如报纸找我开专栏,比如投资商找我写电视电影的剧本,比如,我来到雪夜认识了大家。
你羡慕我吗?你想知道我是如何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从一个新手变成写稿快手吗?你想知道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吗?你想知道如何将兴趣转化为金钱来养活自己吗?这篇,是给象我一样新手的参考,也是算是我今年给自己的一份汇报。

一、这三个月,我做了什么。
我是今年九月十三号来到北京,走上职业撰稿人的道路的。在此之前,写作只是兴趣,只在网络上贴出来,供大家交流。没有想过自己的文字变为印刷体。我这里先感谢《时代姐妹》的编辑——红豆。是她发现了,指点我,鼓励我,让我走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她,我想,我现在还在家乡做一个税务稽查员。
到了北京后,通过一些朋友认识了一些编辑。但是,我的文字投过去,能够发表出来的,很少。很多编辑都给我回话,你的文笔不错,但是,不适合我们杂志发表。说这句话的,包括红豆。
如果解决这个问题?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我也不知道找谁去帮忙。于是,我开始用最笨的办法来提高自己。
我开始看杂志。然后,就用已发表出来的文章的题目、情节、人物自己再来重新写。写好之后比较,自己和别人之间不同点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写不出别人的感染力?
十月份的夜晚对我来说,是孤寂的。因为我在写别人已经写好的故事,因为我对未来一片迷惘。但是,之所以支撑我走下来的,是我一直相信一句老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踏实的人,一定有好结果。
这是很笨的办法,但是,对我来说,很有效果。我就这样写了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到了十一月,我的文章开始得到报纸的接受。到十二月,很多杂志的编辑接受了我的文笔。
就现在而言,我依然保持这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比如上次叶细细征聊斋男女的稿子,我没写过这样的类型,尝试写了一篇,结果是早已预料到的毙。细细公布出当选的结果后,我仔细看了当选的文字,依然花了三个小时时间模仿一位作者的故事,再来写一遍。
我知道自己没必要任何类型都可以写,但是,我觉得,多学一点,总不是坏事。
在一家报纸上频频发文字的时候,主编问我,有兴趣开专栏吗?我能开专栏吗?我真怀疑自己的能力。就此,我还征求了晓洁的意见。但是想想这是一个机会,就算将来做坏了,又能怎么样?所以,虽然心里底气不足,但是,还是胸口一拍,专栏我做了。虽然专栏要春节后才能出来,才能知道效果,但是,我不管这么多了,自己尽力了,就算不能做长久,但是,我也尝试过了。认真努力过,就好。
我写剧本也很意外。我在网络上看了一个人的文章,觉得他写得不错,但是,就是觉得不够煽情。我在回帖中指出了这一点。他给我来信了,希望我详细说。我想就当认识一个朋友吧,认真评论了一下,还进行了中国和美国电影的比较来说明煽情的重要性。然后他约我见面,见了才知道,他是一个导演。第二天他要了我的文章回去,昨天给我电话说很喜欢我小说里的情节安排以及煽情效果,几个人看了都觉得不错,就等投资商点头,希望我们尽快约时间谈合约。
有朋友打趣我说,飞雪你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一些写手三年都达不到的目标。我笑笑,笑里有自豪,也有苦涩。

二、如何提高发稿率。
雪夜里有很多编辑的约稿信,很多人文笔是非常好,但是,还是不当选,为什么?这里,涉及到一个感觉的问题。
个人经验,要是你没真正看过那些杂志,只凭一个约稿的帖子,能够写出合适的文章,很难。除非你是知名写手,大家都在抢你的稿子。
比如大家都说要爱情故事。你凭约稿信,你能看出来各家对于爱情故事的侧重点吗?有的喜欢纪实一点的,有的喜欢浪漫的,有的侧重平凡男女的爱情,有的偏向于白领故事等等。
如何解决?办法是多看杂志。连续看三期杂志,对于这本杂志的定位你一般也会感觉出了。这样,针对他们的喜好再去写适合的作品,这样,编辑认可的程度更高。
说到这里,我们来谈一个市场的问题。
写作算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是,现在杂志都市场化了,所以,做为一个好写手,你也必须要研究市场。这么说,好像很俗,但是,飞雪是一个凡人,我也要吃饭穿衣,现对生活的压力,我很难不让自己保持清高。
蓝鱼问我,自己喜欢、编辑喜欢、读者喜欢,这三点,哪个更重要?
我的回答是:编辑喜欢、读者喜欢、自己喜欢。
编辑喜欢是首要的。因为只有编辑才能将你的文字转化为金钱。读者喜欢是重要的,因为读者不喜欢,没有编辑会继续用你的字。自己喜欢,到底算什么呢?我一直不觉得自己喜欢很重要。因为,我现在没资格只写我喜欢的东西。当然,如果你衣食无忧,那么,你可以继续你自己的兴趣下去。
对我来说,研究市场,是仅次于提高自己文字水平的事情。毕竟,做为一个写手,都是希望自己写出来的,都会被认可。这个时代很浮躁,我不否认一样可以有成为大家的人。但是,我觉得,这只能当作一个梦去做做而已。没有人在传媒上看到你的文字,只凭网络BBS上的粘贴,效果到底有多大?
你要想成为大家,必须先出名,要想出名,你的名字就要有高密度的暴光率,所以,暂放弃你自己的兴趣,去写一些编辑、读者喜欢的文字,是值得的。你一旦出名了,你就是市场的带动者,到时候,随便你喜欢什么写什么。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也要清晰地看自己看自己的文字。
大家看相声小品或者其他喜剧的时候,都知道台下哈哈大笑,但是,表演者依然不动声色。在我们说笑话的时候,如果说的人自己先笑起来,这个笑话就一定会变得很无聊。
写文章,也需要注意到。相关链接从荐稿开始,做一个赚钱的写手!
很多人抱怨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别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感受。或者一方面读者比较笨,没有你那么高的层次,但是,另一方面,你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你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心情完全融合进去,可能,你写出来的,会只是你自己才能懂的东西。毕竟,我们的心态感觉也只有自己才最清楚。我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为故事里的人物喜或悲,但是,我始终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上看文字本身。因为,文字仅仅感染自己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感染别人。你写得那么晦涩,除了你自己能懂,别人都觉得不知所云,那么,还有价值吗?
只有站在故事之外,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表达的问题在哪里。文章脉络有没有问题,结构是否合理,煽情是否到位合适,结局是否能出人意料等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03
        夏爱华:写作经验系列谈(一)   
  
  一个新手,想要写作,必要的准备是,要有一台电脑。
  
  要想居家写作,成为专业写手,必要的准备是,一台电脑,大量的投稿信息。
  
  写作,说起来,是一门技术,有它的门道。不是简单的事。
  
  首先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写作的兴趣,然后,有一台电脑,作为业余作者,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这是必要的硬件设施。
  
  软件设施就是心理上的事了。
  
  写作很苦。吃不了苦的,就算了。
  
  写作贵在坚持。受不了长时间文章发表不了的打击的,也算了。
  
  记得我20年前开始业余写作时,常常收到退稿。两年中,退稿堆得有半人多高,何其多矣。当然,那时还有个退稿,现在与时俱进,什么也没有。好编辑设个自动回复就不错了。大部分编辑都懒得回复,连自动回复也不肯设。所以说,写作需要毅力。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常听有人对我说,我要是像你这样发表文章就好了。天,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切实努力的事。有播种才有收获。天上不掉馅饼。想吃方便面还得自己动手泡一下呢。
  
  光看到别人发表文章,拿稿费时的风光,却不想人家是多么辛苦啊。这种苦,自己能吃吗?当年我们也搞写作圈子,也有好多人写作,可是因为文章总不发表,后来一个个散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努力至今。我成功了,他们现在羡慕我,却不想想,其实,当年如果一起努力,也都成功了。坚持到底,有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好了,如果一个新手,现在目标明确,就是要认真写作,心理准备也做好了。那行,我下一次就开始正式讲写作经验,从头讲起。
  
  所有的写作文体,我会一一讲到。随笔,城市笔记,段子,散文,情感美文,评论,记事,小说等的写法,我会一一讲到。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二:有了投稿地址,我们就可以制订写作计划了
  
  写作是很辛苦的事情,文章总不发表,会打击写作的积极性,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我给大家一个网址,上面的投稿地址真实有效,可复制,收藏一下。有稿就可投寄到这上面的地址上去。只要稿子好,应该是可以发表的。
  
  网址是:http://unstat.baidu.com/bdun.bsc?tn=peixun114_pg&cv=0&cid=1006028&csid=107&rkcs=2&bgcr=F4FDEF&ftcr=0000CC&rk=1&bd=1&tbsz=&tbst=&bdas=0
  
  点击进入,里面的投稿地址非常多。有了投稿地址,我们就解决了写作的第一步难题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制订一个切实有效的写作计划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大胖子。许多人制订写作计划,太庞大,太复杂,坚持不了多久,就觉得没啥可写的,就放弃了。
  
  所以,我们的写作计划要结合实际,不要胃口太大,重在坚持。对一个新手而言,每天写300字的生活随笔,心情日记,就可以了。坚持三个月后,就可以正式写城市笔记和段子。而你写的日记或随笔,来自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是第一手资料,对三个月后的正式创作大有作用,所以,要保存好。每天300字,不多,写什么都行。有博客的,写了贴上来,就好了。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来做就行。不论写什么,每天坚持写就行。重要的,是真实的感受,真情实感。不做作,不虚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细心的网友会发现我每天都写心情日记,一直在坚持,就是在练笔。凡事重在坚持。写个几天谁都行,坚持写下去就难了。要磨练毅力,坚持下去。文笔有基础的,除了每天写随笔或日记外,可以写城市笔记和段子。笔记和段子的写法,我下一次再说。新手有时间,也可以写文章,投寄出去以求发表。这一讲主要讲的是制订计划,切实坚持。有新手雄心大,制订的计划也庞大,比如,每天写500字随笔,写小小说一篇,笔记一篇,段子一则,散文一篇,诗歌一首。我一看就摇头。我的天哪,这样的写作进度,我都做不到。因为写作要有感而发,真情实感。胡编乱写于写作不利。所以,我认为,练笔在于坚持,倒不在于字数的多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05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三:博客文字与发表文章的区别
  
  自从自己有了博客之后,也经常回访别人的博客。发现许多网友的博客其实都写得很好,抒情至极,美不胜收。比如黑子的博客,看后令人感动不已,全是爱情故事。
  
  网友喜欢写爱情故事,也无可厚非。只是,自己写下心情,只为抒发,那当然是自己的事了。可是,要想将自己的网上文字发表出去,在全国范围内见报,那就有讲究了。我所知道的网友中,小唱的网上文字是最好的。无论是爱情感悟还是生活随笔,篇篇都好。而且最好的,是字数还不算太多。要发表,其实不难。而雨荷的文字,优美到家,诗意温馨,很不错,可是有的长了,有的太诗意,像散文诗。好则好,要发表,就有一点难。萤火虫的感悟文字不错,字数也合适,发表不难。我总觉得,一个人,为抒发心情而写,想怎么写怎么写,当然是一种洒脱。可是如果同时能发表了赚钱,岂不更美?
  
  所以,这里就有了区别。博客上的文字,美则美矣,可是有的写得太散了。而发表文章,就有一定的规矩,比如字数的要求,内容的要求等等。
  
  正视现实,那就是,纯文学的东西不吃香。我是搞纯文学的,可是现在,为求生存,不得不跟报纸打交道,写副刊文字赚钱。因为短篇,诗,散文诗,中,长篇小说等,发表困难不说,而且过审周期太长。
  
  现在市场需要的,是两大类文字。一是报纸副刊的城市笔记,段子。一是女性杂志的情感美文。写这两类赚钱快。再细分,就是报纸副刊的笔记,段子,育子,情感,职场,健康等版面。还有小小说。现实的社会对诗的需求不多。散文诗只能在副刊发表,且版面很少。至于短篇,不是写得非常好的,几乎发表不了。情感美文细分呢,就是女性杂志可稍长一点,两千字左右。报纸副刊要短一点,千字左右。许多博客日志,信马游缰,想到哪写到哪,美丽无比,其实空洞无物,有点无病呻吟的味道。须知我们的文字,华丽是外表,朴实是本质。
  
  朴实,真挚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如果你想网上的文字能够发表,那么,首先要注意字数。要有针对性地写。想投报纸,情感美文一千字左右就得打住。想投杂志,两千字足矣。
  
  有的网上文字,写着写着就不知写到哪里去了。而一篇好的文章,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它有一个中心,始终贯穿,最好首尾呼应,才叫相得益彰。
  
  也有许多博友的文章,写得真好。比如抹布的影评,篇篇都好。我心里就想,这样好的文字,要拿出去发表才划算,要不就是一种浪费。不知抹布本人怎么想。总之,我看网友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就说出来了。任何一篇文章,写好了,都不容易。博客是全民写作的时代,人人都可写,想写就写,非常自由。只是,要想把博客上的文章发表出去,却是有要求的。必须按照要求来写才行。
  
  至于笔记,段子,美文怎么写,我以后就讲到。写博客的时候,不妨按字数的要求去写。这样,既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又能赚钱,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四:读与写,应相互交替,坚持下去
  
  我们的许多新手,只顾埋头写,不看书,不看报。这样的文章与高手的文章,一看就有差别,就是不够味。
  
  高手的文章,读来流畅生动,韵味无穷。便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人家写来,也是回味无穷。
  
  这是诗意的回味。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即幽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07
幽默是智慧的高度集中之后的有机释放。看人家写得幽默,读来让人笑掉大牙,回味后觉得确实言之有理,而新手的幽默生涩,干硬。幽默的写作,是恰到好处的表达。不能过。过则熟矣。太浅呢,幽默不到家,人家笑不出来,仿佛做菜,调味不够,吃着就欠着味。不过瘾。
  
  恰到好处的幽默,难得。
  
  而无论是诗意或是幽默的写作,要想写得好,都离不开读书。
  
  现今是个浮躁的时代。就是写手,也以急功近利为多。以我看来,职业辛苦,工作难做,生存艰难等问题现实地摆在任何人面前,想以写作存生存,当然是可以的。可是这些人,把写作二字小瞧了。以为拿起笔就能写,写了就能发。若如此,作者早发大财了,呵呵。
  
  写作其实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你不想想,你的文章上去了,别人的文章肯定是下来了。写作界的竞争更能磨炼人的意志。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经过刻苦努力之后才获得的。这就说到写作的准备与知识的储备。
  
  有了电脑,有了投稿地址之后,我要说的,就是要时刻不忘读书,手不释卷。才行。
  
  十几年前,我在国企工作,是流水线的普通女工。那时候,因为经常停电,我的同事有的打牌,有的织毛衣,有的逛街,有的聊天,打发时间。而我却用来读书。现在效果出来了,我的这些年没有虚度,我读了许多书。现在我来谈谈写手该读什么书。
  
  如果你想写作,文学方面的书不能不读。中外名著,一次买一本,慢慢地读。即可。
  
  文学方面的书包括,四大名著,西游,三国,红楼,水浒。这是最基本要读的。
  
  之后,读一下围城,钱钟书所著。
  
  要读散文,好的散文。中国现代及近代的散文。要读好诗。唐诗,宋词三首诗,是必须要读的。近代诗也应读。除了文学之外,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甚至机械制造,电子科技方面的书,也要看一下。不要光看文学书。要博览群书。
  
  我现在在看三言二拍,以及古诗精选,以及孔子,老子等古人的著作。古文看不懂的人,看白话文也行。清代读物中,白话文的很多。如三言二拍,写得经典,用词恰当。韵味无穷。
  
  常有新手说,写不出来,没有灵感。那就是因为读书太少了。
  
  读书多的人,肯定写得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从书中汲取营养。现如今,报纸是快餐文化,电视作为传播文化,增加视觉享受,却更容易被人忘掉具体细节。只有书,给人绵绵不绝的精神营养。文章写得干巴巴的,还是因为读书少。医生对我说,每天吃一个苹果和一个西红柿,能够保证人体每天正常的健康需求。而我想说,每天读书,就是在汲取知识的营养。不读书,文章一定写不好,这是肯定的。写也能写得出来,可是意境浅,没回味。
  
  书籍是我们心灵需要的精神营养。现在的作者,急功近利,只看到别人文章发表,急得要命,就写了投出去,以期发表。这是短视行为,眼光太浅,往长远看,一定要读书。你的文章才有韵味,才有回味。
  
  坚持读书,希望大家越写越好。写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读书。有了灵感就写,是良性循环的交替,要坚持进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10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五:城市笔记的写法之一,一般的写法
  
  城市笔记,也叫百姓记事。字数要求千字。因报纸副刊版面紧张,更欢迎800字左右的文章。
  
  城市笔记写法基本有四类,一般的写法,幽默的写法,感人的写法,时尚的写法。
  
  今天说说一般的写法。
  
  就是很朴实的写法。都市里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来就行,不要求别的。但写这样的事,要真实,不能瞎编。朴实地写出来就行。只要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让你有所思,有所想,就行。
  
  比如夜市一幕。你看到什么,看不惯的,有所思的,写出来就行。不要求文笔多好,但一定要真实。因为编辑也是明眼人。瞎编的,他一眼看出,不会用的。其实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总是有得写的。一般的写法,就是简单的叙述一件事。不讲技法。把事情说清楚即可。
  
  下一讲,我说一下幽默的写法。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六:城市笔记的写法之二,幽默的写法
  
  城市笔记也叫百姓记事,在全国各报纸副刊中占一定份量。可以说,一般的报纸副刊都设有这样的栏目,或叫城市笔记,简称笔记,或叫百姓记事,或叫民间语文,或叫大城小事,不一而足。名字虽然五花八门,刊登的其实都是都市百姓的生活小事,实质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我简称这种文体为笔记。
  
  笔记的写法,朴实地叙述,称为一般写法。
  
  幽默的写法,是第二种写法。它比一般写法复杂些。因为要幽默,就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既然是都市百姓生活,这幽默就要合理,合适,不能夸张得失真。也就是说,一件都市小事,幽默地写来,作者是虚构的,可是,看上去具真实感。读者认为,这种事,也许有。编辑认为,世界之大,无奇无有,这种事,也许有。就给你发了。
  
  我的许多幽默笔记,比如减肥新招,比如老妈要隆胸,比如帅哥过了个情人节,比如婆婆网恋,比如都是长今惹的祸等文章,是幽默写来,其实全是虚构,但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所以编辑喜欢,就发了。比如,减肥新招,讲吃月饼减肥,结果越减越肥,幽默在里面,故事是虚构,可是看上去似乎像真的。这就需要作者把握虚构的成分,写得恰到好处。虚构也是结合时下热点,正对应时下节日,就是中秋节。所以应景应时,而减肥就是城市女子日常关心的问题。而都是长今惹的祸,是因为看了韩剧大长今受了启发,就写了。也是虚构的。但是看上去很真实。老妈要隆胸也是虚构的。但是紧扣隆胸主题,点出社会热点问题,所以也发了。因为,要写好幽默的笔记,也是800字为宜,不要再长。这是一。
  
  幽默要合适,虚构要合理,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对应时下节日和季节,就好了。比如现在是深秋,你写隆冬的事,就嫌太早。
  
  另外要注意的是,写笔记因为要求是亲历的事,所以一般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显着真实,亲切。幽默的写法,其实是机智的写法。新手尝试写幽默笔记,不是不可以,可是不能幽默过火,会显得假,编辑就不用了。如果想学习幽默的写法,可参看我主页的城市笔记栏目的文章,先看别人的,至少先模仿一下数字和风格,外在的可以模仿,里面却要用自己的内容,就可以了。学习写作,必须是从模仿开始。你要写笔记,至少知道笔记的模式,要求的字数,讲求的风格。所以,先看我写的,是必要的。
  
  风格是朴实亲切的风格。以老百姓讲亲历的趣事和真事的风格去写,不要端着架子写就对了。要亲切,质朴,温和,再加上幽默,一篇好的笔记就诞生了。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七:城市笔记的写法之三,感人的写法
  
  城市笔记,说好写,其实也不好写。它的技法很多。除了一般的写法,幽默的写法外,还有感人的写法。我的一篇母亲的秘密发了不少地方。经常来看主页的人都知道。这一篇其实感人的地方在于一个细节,就是我以为母亲上网是要找老伴,其实母亲在为我的婚事着急。
  
  其实,这篇文章也是虚构的。但是发到了南方周末等大报上,可见连大报的编辑也感动了,呵呵。但是它还是虚构的。为什么能发表?是因为它注重了情节的感人。
  
  因此,我把感人的城市笔记分为两类,一是虚构的,一是写实的。
  
  写实的就是全部真实了,一点不虚构,是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是省事的写法。生活中,感人的事情,比如友情,爱情,亲情,人类的这三大情感中,其实时刻都存在着,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而已。发现人性中的闪光点,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所在,写下来,真实而感人。
  
  这是一类。另一类,就是虚构的感人故事。
  
  除了母亲的秘密外,我的中秋文章也发了不少地方。比如一块月饼,其实也是虚构的。比如两盒月饼,事情是有,可是是经过我加工处理的,就是把它放到下岗送礼的情节中了,也是有虚构的成分。比如推销月饼,减肥新招,全是虚构的。但这种情节上的虚构,依然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真实。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现状和心灵的光辉。
  
  也就是说,写城市笔记,照搬生活是不行的,它有自己的思考,对生活的提升,提炼在里面。
  
  而写好感人的笔记,首先自己要被感动。也就是说,你虚构的故事,它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有自己的思考。因为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事情其实都很小,就需要我们去刻意地放大它,加工它,让一件感人的小事更感人。
  
  要想打动人心,除了情节感人外,文笔的朴实非常重要。你的文章是写给大众看的,所以,质朴的语言叙述就非常重要。我写的感人的笔记很多,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可参看我主页的城市笔记版。
  
  一句话,感人的笔记,首先要能感动你自己。其次,合理的虚构是可以的。只要这虚构不过火,合情合理就行。如果你的笔记让人起疑,读者质疑,这样的事太离谱了吧?不可能发生吧?那就说明,你的笔记是写失败了。好的感人的笔记,写来情深意长,情节设置合理,合情合理,感人肺腑。编辑和读者读后会这样想,这样的事,应该会发生。这就对了,这就是一篇好的笔记。所以,说到底,感人的笔记,允许合情合理的虚构,同时要打动人心。文笔要朴实,语言要温馨。首先能感动自己。友情,亲情,爱情,凡世间种种,能够感动你的,写出来,相信一定也能感动更多的人。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八:城市笔记的写法之四――时尚的写法
  
  城市笔记的时尚写法分三类,一是应节之作,一是流行之作,一是新潮之作。先讲应节之作。
  
  一年当中,比较重要的节日,不外乎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另外再加上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再有,就是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再有就是四。五清明节,九九重阳节。再细分,还有除夕,元宵节等等。
  
  一年要过的节可真不少。另外还有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
  
  还有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农历七月七的中国情人节等。还有四月一日愚人节,甚至12月25日的圣诞节,以及前一天的平安夜等。
  
  洋节也有人过,呵呵。
  
  报纸副刊笔记版讲究与时俱进,作者就要有前瞻思想,快到什么节了,就提前寄相关稿件去。比如前几天的中秋节,正好在10月6日,在大假期间,我就提前两周寄出中秋的稿件,全都发表了。一共是三篇感人记事稿,两篇幽默稿。有的编辑提前发稿,如新疆都市报,10月1日就登了。有的编辑推后发表,如南方日报和福州晚报。所以,应季应节,提前写好寄出。是最好的。
  
  再讲一下流行之作。
  
  所谓流行,就是紧跟现实热点问题。比如韩剧流行,我写了都是长今惹的祸,发表了。比如整容盛行,我写了老妈要隆胸,发表了。比如减肥日盛,我写了减肥记,减肥新招等,也发表了。这流行,就是跟着当今的热点走。比如,可以写写追星族,周杰伦的新专辑什么的。这都属于热点。另外,教育问题,育子心得,也属于热点。还有夫妻兵法,婚姻感悟,也属于热点,是永远的流行话题。最后讲一讲时尚之作。
  
  所谓时尚之作,就是专指网络笔记。虚拟世界的一切,因为深不可测,反而惹人爱看。所以,网络笔记,我写了不少。包括母亲的秘密,那是写QQ的。还有像儿子网婚,网婚难离,奶奶学电脑,父亲学电脑等文章,都写的是网络世界的无限风景。只是要说明一下的是,所有这些笔记全都是虚构的。有我的思考在里面。
  
  这思考呢,主要是情节的设置。要曲折,生动,构思很重要。情节的设置要合情合理,虚构得仿佛真实的事件才可以。所以说,城市笔记不是太好写。绝不像有的人想象得,写出来就行了。不是这样的。好的城市笔记,全国报纸上发表,是不成问题的。
  
  城市笔记讲到今天,就全讲完了。下面准备讲段子的写法。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九:城市笔记写法的总结――混合的写法
  
  本来城市笔记就讲完了。忽然想起来,应该总结一下,所以,这次来总结,下次开始讲段子的写法。
  
  城市笔记,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写法,即――一般的写法,幽默的写法,感人的写法和时尚的写法。
  
  而实际上,城市笔记的四种写法是相互贯穿的,互相渗透的。
  
  比如我的《母亲的秘密》和最新发表的《母亲的博客》是感人与时尚结合的写法。感人的是情节,时尚的是细节。秘密一文是写QQ,博客一文是写博客。而老年人的情感写来是很感人的,把它放到网络世界的时尚生活方式上去写,就获得了成功。所以,一般说来,幽默与时尚比较好结合,比如我写的《都是长今惹的祸》和《吃玫瑰》等文章,是既幽默又时尚的。
  
  说起来,一般的写法是最基本的写法,朴实,不讲技法,一件事,写清楚即可。
  
  这是最简单的写法。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要具备三要素,即又幽默,又感人,又时尚,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又幽默又感人,这是矛盾的。幽默逗人笑,而感人让人流泪。所以,幽默与时尚结合较好。感人与时尚结合较好。
  
  单纯感人,就是朴实的写法,即一般写法。写出来就行。因为事情本身很感人,不须修饰。
  
  为了增加发表率,在感人基础上套进时尚元素,是最好的。比如奶奶学电脑,奶奶发短信,父亲学电脑,母亲写博客,那就是感人加时尚的例子。而儿子网婚,网婚难离,就是幽默加时尚的写法。
  
  而我的《母亲的博客》,说实话,发表得很快,投出才三天,就发表在燕赵晚报上。可是,说真的,它依然是虚构的。只是我想到了时尚元素,就是博客。年轻人写博客,很正常,很自然。可是母亲写博客,就稀罕了。再加上老年人再婚的敏感的社会热点话题,构成了全文的感人风格。写成后,首先感动了我自己。我就想,这篇一定能发表。果然发表了。
  
  所以,好的城市笔记,一般说来,都是混合的写法,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尚元素在里面。而朴实写来,不做一点虚构的写法,就是不讲技法,直来直去。这样的写法,除非写得非常感人才能发表。否则,就很难发表。
  
  城市笔记的写法现在就彻底讲完了。下一讲,正式开始讲段子的写法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十:段子的第一种写法――幽默的写法
  
  段子分两种写法,一是幽默,二是童稚。
  
  段子对字数的要求很严,300至500字,最多500字。超过500字那就是城市笔记了。
  
  段子因为字数短,很多人认为好写。一个段子发表了,几百字,却能赚到60至100元的稿费,让很多人为之心动。有文友曾说过,那我以后只写段子就好了。而实际上,挫折与打击很快就使他垂头丧气了。为什么呢?不要小看段子,越是小巧的东西越不好写。要段子的报纸,我只讲两个大报,一是京华时报胡同版,一是北京娱乐信报。
  
  京华时报胡同版是两种风格兼收统吃,只有一个电子邮箱,你投就是了。北京娱乐信报分得细,有儿童段子和幽默段子两个信箱。投稿时就要分清了再投。
  
  所谓儿童段子,就是8岁以下儿童说的搞笑语言,或者说,借儿童之口道出幽默的话。所谓童言无忌,你注意观察小孩子说话,很有意思的,呵呵。记下来,就是儿童段子。
  
  儿童段子下回再讲。这次只讲幽默段子的写作。段子本身的要求就是幽默,所以,不好玩的,不好笑的就算了,写也白写。要那种一看就逗人笑的段子,才算是成功的段子。
  
  幽默段子的写作也分两种,一是真实的生活记录,不添水份。这是容易写的一种,但是上稿率不是太高。因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达,照搬生活,幽默的程度恐怕就不够。
  
  另一种是思考的幽默。这需要作者注意观察生活,有自己的思考,提炼出生活中的一个幽默场面,加以提升,并与时下最流行的新潮时尚相结合,比如写博客,网络,QQ聊天,减记,戒烟,购物等等。
  
  文友网有两位作者段子写得好,一是成胜祥,一是刘东伟,即龙侠。他们的段子,生动,幽默,有趣,还显得真实。里面真的有生活与现实的影子在里面。但据我仔细研究,也有提炼精华的过程在里面。他们的段子,没有一句废话,短小精炼,真的很好玩,逗人笑,笑后还给人思索的空间。是非常好的段子。
  
  而他们的幽默,源于对生活本身的细致观察,加上读书不少,肚里有货,所以,写得好。
  
  我们的作者,尤其新手,不要埋头光写,还要抽时间读书,读好书。读美文,散文,也读幽默小品。想看好的段子,可以找一下京华时报和北京娱乐信报的电子版来看。来学习。这两个报纸的电子版,我主页琏接的都有。可以点击进入,去看。]幽默段子,写得要真实,至少要显得真实,不要硬来的幽默,一看就是假的。那不行。我有几个段子上了京华时报和北娱,不过全是虚构的。所以说,段子比城市笔记还要难写。这钱可是不好挣。因为它字数少,而且要求必须幽默,难了。
  
  还是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高出的一点,就是虚构的部分。照搬生活,那不叫艺术。写作就是创新,是创造的过程。所有的文章,都有作者的思考在里面。
  
  要把幽默写得恰到好处,而且以极少的字数写出来,真是不容易。
  
  因为生活的幽默虽然无处不在,但,却是很零碎的。有时,家人一句话可以逗得你笑,可是要写成段子,材料就不够,显得空。比如我儿子有一天对他正在抽烟的父亲说:“老爸,你就不能找个其他的一种慢性自杀的方式?”
  
  这话真的很幽默,可是我写不成段子。只有一句话,材料不够,前后情节的设置让我犯难。幽默段子的难写在于,几乎每句话都要幽默,并且文中还有一个抢眼处,即幽默的高峰处,就是那最幽默的一句话。
  
  其实,所有的前面的铺垫,都是为这最后一句幽默的铺垫做准备的。但是,整体看来,这个段子到处都惹人笑才行,还要显得真实,就难了。
  
  幽默段子,400字左右是最好的。不要发城市笔记过去,编辑不喜欢。段子就是段子,字数要求严,必须幽默,这都是硬指标,作者必须遵守。达不到这些要求,段子宁可不写也罢了。好的段子仿佛爱情,可遇不可求。所以,没有灵感就不要硬写,有了灵感也不要放过,就写。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这种心态是最好的。
  
  有段子写手,其他文体不写,只写段子。稿费挣得快,而且不少。可是我不羡慕他,我知道他的辛苦。为了写出一个好段子,绞尽脑汁,誓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勇气,我敬佩。
  
  所以,我认为,新手大可不必非要写段子,只要记住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即可。有了灵感,写出来,投出来,说不定就能发表。没灵感时,还是写笔记算了。因为笔记是普遍式的栏目,全国各报纸几乎都设笔记栏目,文章好发表些。
  
  下一回,我讲儿童段子的写法。
  
  写作经验系列谈之十一:段子的第二种写法――儿童段子的写法
  
  今天谈一下段子的另一种写法,儿童段子的写法。
  
  儿童段子,年龄在8岁以下。也就是说,用8岁以下儿童的语气写出的段子,叫儿童段子。童言无忌,天真浪漫,说出的话逗人笑,是生活中的幽默。
  
  不要硬幽默,强行的写,其实是成年人的幽默,孩子断断说不出来,这就不是成功的儿童段子。注意观察生活就是了。
  
  生活中,幽默无处不在。
  
  这种段子也分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出,不加修饰,就是你的孩子,侄子,邻居的孩子等说出的,新鲜有趣。
  
  另一种是高手写出的,经过了加工,润色,有自己的思考,读来更好玩。
  
  新手不必刻意修改,来自于生活也是好的。
  
  风格:城市笔记整体风格是生活、明快、流畅,很压抑的东东大概不会受好评。即使写郁闷的事,也要写到好玩幽默。当然不同报纸版面需要不同,有些要极幽默的,如凡子的版面;有些要平实的,像真实的生活一样的,如西安晚报的;有些要讽世的,如天府早报、燕赵晚报;有些则十分忌讳讽刺之类,如京华时报胡同。还有一些要故事性强的,近于胡编的。家城的郑州晚报相对杂一些,各类都要。要区别对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14
     杂志投稿新手的三十个注意事项     
  一、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
  
  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
  
  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正文。
  
  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以及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
  
  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
  
  注:如实在拿不准栏目的可以写好“拟投XX栏目”
  
  二、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
  
  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而且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
  
  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
  
  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请勿使用附件投稿。
  
  三、来稿之前知道自己的文字适合什么栏目吗?
  
  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的。你在来稿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在邮件的主题里列出来,编辑在看稿的时候,也有更强的目的性。此外,这么做,也代表着你对杂志的熟悉程度。编辑在文章归档的时候,也方便。编辑都很懒,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呵呵……
  
  允许作者有一定的出入,但至少要思考,这样创作的文章才有可能符合要求,有人将护肤美甲、星座解析发来给我,实在让人比较……
  
  四、一个月来几篇稿子比较适合?
  
  个人觉得,不要超过三篇。有时一个作者一下子给我发来十篇二十几篇文章。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作者信任,将他的文章全部都给你挑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你这么多文章都是没发表过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些都是被其他编辑筛选下来的?别的编辑不要的文章,我要来干什么?
  
  如果都是精品更糟糕,我们不可能一个月用您这么多稿子,每个作者都希望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好的答复,如果造成稿件积压也不是作者希望的结果。
  
  五、截稿时间是什么样的概念?
  
  截稿时间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时间,我们杂志就是每月的月末;二是临时征稿截止时间,应对临时的约稿。对于第一个时间,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太计较。杂志一直做,你这期赶不上,放到下一期好了。对于第二个时间,最好在截稿之前按照要求来写,但是,一旦过了时间,就没必要再写再投了。因为时间一过立即定稿,就算你写得再好,也不会用。
  
  六、字数要求的含义是什么?
  
  简单点来说,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那你就写多少字,不可以任性多写几百一千字让编辑删。毕竟,你字少了,只要文章不错,我空出来的版面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你字多了,虽然你文章很漂亮,万一我懒得删了,多出来的字数杂志放哪里?
  
  具体的问题我在本版中也有说明。
  
  七、为什么不能有错别字?
  
  一个作者在线问我,我给你的信刚发过去,几千字的文章,你怎么一分钟就看完说不要?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我回答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没看就退了,答案是你去注意一下你的文章标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他的标题上有一个错别字。文章中的个别错别字可以原谅,但是,标题都写错了的作者,你觉得他的文笔和责任心会怎么样?文章中的错别字也别太多。多了,编辑会坏了胃口,不想再将你文章看下去的。所以,恳请各位,在发稿之前,至少将文章读三遍,没必要来考核编辑的改错字能力。请写手注意“像”与“象”,“的、地、得”等的使用区别。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问题。
  
  八、编辑是否有义务给作者回信?
  
  应该回每一封信,但是,做起来,不现实。虽然我现在依然做到每信必复,但是,我也怀疑我自己能坚持多久。你要问答案?随便你去一个论坛,一天回两百个帖子看看就能理解我的感受。毕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编稿子和做栏目上。如果我不给你回信,不是不尊重你的劳动,是我实在没时间。大哥,我一天看稿下来,也真得很累。我想我会努力坚持,如果偶尔忘了回信或回信粗略请见谅。
  
  九、是否应该要求编辑给自己修改文章?
  
  可以要求,这也是编辑的职责之一。但是如果修改的幅度太大,请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理由同上。有次,一个写手洋洋洒洒发来3000多字的感悟稿,潇洒地说:您随便改,能发就行。对不起,我不是神!!!
  
  十、我请编辑在线看我文章有错吗?
  
  没错。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因为很有可能编辑在看其他的稿子,在和其他的作者做交流等等。你临时插上一脚,编辑怎么可能会随便分心来满足你?如果我有空,一定会看,因为这样的即时交流也有好处,如果我回复暂忙,稍后看,也请谅解我的冷淡。
  
  十一、留用是否代表一定发表?
  
  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编辑拿了你的稿子,是觉得你这篇适合杂志。但是,我们每一期杂志都会在好稿子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我个人也有稿子在印刷之前被拿下的经历。是否发表,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一般编辑会通知您稿子已用。请大家相信,无论什么结果,最迟2个月,我一定给您答复的。
  
  十二、是否应该按照编辑要求改文章?
  
  必须。只有编辑才知道栏目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在这里别怀疑编辑的能力。一个好作者,必须要学会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自己的稿子。我知道有一个女孩子写稿子还可以,就是对自己太溺爱了。编辑请她自己修改一下稿子,她抛下一句:你觉得我稿子不好,那么就别用啊,我给别人去。大家想想,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编辑以后还会请你写稿子吗?
  
  十三、是好文章就一定可以上杂志吗?
  
  不一定。好文章也要适合杂志栏目设置。栏目设置之外的文章,再好也没法用。毕竟,杂志不会随便迁就作者开栏目。
  
  十四、什么是再好杂志也不用的文章?敏感话题、太颓废故事、畸恋等等等等。杂志要求有十不准。
  
  十五、网络语言和杂志语言的区别是什么?
  
  比如:“我*”、“昏倒”等等网络词汇不要随便出现在杂志上。网络上喜欢用的碎句子,杂志不喜欢。尤其是我们这类较为正统的杂志。我们有“E网打尽”栏目可供大家适当发挥,但非网络题材栏目,除非必要最好别在文章中用太多的网络专用词汇。
  
  十六、为什么杂志喜欢用名家的文章?
  
  杂志定稿名单出来后,很多朋友问,为什么你们那么喜欢用名家?为什么不多给普通人机会?我反问了一句,你看过卡拉OK冠军开演唱会的吗?名家之所以是名家,那是他文章里的确有一般写手没有的东西。但是,究其实,我们对待用稿还是坚持只看文章不看人。我们会一视同人的,只要稿子好就没问题。毕竟,所有的名家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别嫉妒别人眼前的光环而忘记别人背后的艰辛。
  
  十七、投稿需要使用你的幽默感吗?
  
  一个写手给我来稿的时候,信的最上面有一句:字数多了,你删吧,我有点懒。很幽默吗?我相信这个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微笑的,但是,我的回信很简单:抱歉,我比你更懒。虽然编辑删稿改稿是职责,但是,这么无聊地使用自己的幽默感有必要吗?编辑心情好觉得这是你的幽默,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这是什么?
  
  十八、谦虚一点有必要吗?
  
  没必要,除非你硬要让编辑相信你写得很烂。谦虚是美德,但是,你自己将自己的文章说得一无是处,那么,还给编辑看什么?对自己有信心一点,兄弟。
  
  十九、
  
  引用和抄袭的概念是什么?引用只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片断,一个闪光点。但是,你拿人家的文章来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自己心里亏不亏?我在征求职场故事的时候,收到不下于二十篇讲自己在应聘的时候,地上有张纸屑、有个拖把、有一毛钱等等,因为自己做了举手之劳的事情,而被老板看中,一跃而成为公司上层精英。我不管这个故事真还是假,但是,大家N年前就看过有这样的故事出现,现在又拿出来,你说算是引用还是抄袭?而且也太老旧了吧。
  
  二十、为什么我们不欢迎文章发表之前贴网络?
  
  文章不是不可以贴网络,但是,在发表之前你贴网络了,谁可以保证你的文章不被抄袭?我知道的一些地方小报经常在网络上拿文章拼自己版。所以贴网最好也做好保密工作。
  
  二十一、一稿多投的概念是什么?
  
  一篇文章给两家以上的媒体。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做写手写文章,非常希望可以一搞多投,而且我也这么做过。但是,我现在做编辑了,自然要为杂志的利益角度上考虑。毕竟,我们不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杂志都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一般我们会选择放弃。不要事后解释自己不知道,这是行规,现在知道了还不晚。
  
  二十二、需要如此宣传你自己吗?
  
  一个作者给我来稿的时候,文章最后附着自己文章发过哪个杂志第几期,洋洋洒洒十多条;还有一个作者将自己的得奖经历一条条列出来,从区征文到企业工会比赛。我看稿子之后,觉得很奇怪,我又不招聘,你告诉我这么多做什么?你给我来稿,又不是投简历。说实话,一般编辑都不喜欢收到这样的信,收到了,也当笑话看。别说我们这样伤害了你的自尊,但是,你看叶倾城写文章需要告诉别人自己发过哪本哪期吗?用你的文章说话,不要靠你的履历发言。
  
  二十三、可以和编辑成为文章之外的朋友吗?
  
  可以。编辑也是人。很多时候,适当地和编辑聊聊文章之外的话题,能彼此更好地沟通。而且,就为个人而言,也很喜欢彼此之间可以分享除了文章之外的属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快乐。但是,在编辑上班时间,最好别随便打搅。
  
  二十四、编辑和你QQ上说话很简洁代表什么?
  
  说明编辑忙,你最好别打搅。很多人问,你既然忙,那么你开QQ做什么?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幼稚。你手机是不是一天到晚开着?我要是没事就打你的手机和你穷聊,你会很开心?并且,我们开QQ,是为了便于接收那些比较迫切的消息或有事与某位作者沟通。
  
  二十五、一个杂志内部我需要联系几个责编?
  
  一个足够了。很多杂志规定,一个作者只能联系一个编辑。这个是行规,愿意不愿意,都要遵守。为了避免编辑工作出现冲突,也为了对作者负责任。除非编辑明确告诉你,他们不介意一个作者联系多个编辑。或者你已经决定不在和这个编辑联系了。
  
  二十六、我直接给主编邮箱发稿好不好?
  
  不好。一般主编都不亲自参加组稿,所以,除非你是主编私交非常好的朋友,否则,最好别发,因为,发了也等于白发。
  
  二十七、可以请本杂志内非自己责编的其他编辑看文章吗?
  
  最好别。别的编辑手里的作者请我看文章,有时候我真犹豫,因为,我不知道看了该怎么说。我说好,人家责编未必觉得好;我说不好,可是人家责编喜欢怎么办?再说了,你的责编知道我看了你的文章,他会怎么想?要是以为我是在抢作者,那不在编辑之间制造误会么?除非你决定了以后跟我。呵呵……
  
  二十八、有问题我直接打电话找编辑谈好不好?
  
  没什么不好啊。我个人觉得,作者应该多主动和编辑多交流。
  
  二十九、我可以向编辑索取杂志吗?
  
  可以。但是,我们自己手里的杂志也是一定的,不是谁要都可以送一本的,一般是先来先得。所以,编辑说对不起的时候,那只能说明要求太晚了,他手里已经无杂志可送了。
  
  三十、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互为上帝的关系。编辑没有了作者,那么编辑水准再高也没办法展现;作者没有了编辑,那么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自娱自乐。所以,编辑要尊重作者的劳动,作者也要理解编辑的辛苦。但我想,我们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的。

飞雪独樵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