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09年我读过的一些印象较深的文学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8 22:55
标题: 2009年我读过的一些印象较深的文学书
2009年我读过的一些印象较深的文学书
                ——我向《京华时报》《南方周末》推荐的好书榜
谢有顺

1、《我与父辈》,阎连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造物主从来都只提醒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而不会反过来说让孩子“溺爱”父母,因为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很迟才能顿悟,需要时间提醒。长篇散文《我与父辈》对阎连科言,也许更像是一份迟到的领悟:对父辈厚实之爱的领悟,对贫苦之卑微的领悟。它所发出的哽咽声,压抑,沉重,感人。它既是作者对父辈的怀念,也可以说是作者对自我的救赎。真实地写出一段人生,并为一种朴素的人格加冕,这永远是文学能以感动人的核心品质。我以为,阎连科写出了一本很多人都想写的大书。


2、《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沈浩波、符马活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的编选旨意,自由,开阔,有击鼓问天的豪迈,有放下门户之见的勇气。它看重诗人的品质与格局,发掘籍籍无名的优秀诗人,收集诗坛的孤胆雌英枭雄,也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悲伤。把那些散落于民间、网络上的好诗集纳起来,既要有辨析的眼光,也要有一种遴选的耐心。而编者以一种对诗歌的朴素热爱,极力恢复对单纯、勇敢、打动人心的诗歌品质的敬意,进而握住一个时代的诗歌灵魂。这样一部孤绝、灿烂的选本,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就一种精神的先见而言,诗人还是这个时代最敏感、最坚决也最有成就的一批写作者。


3、《格萨尔王》,阿来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格萨尔王的故事传说,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活史诗”之一。这一“活史诗”的传世,主要由父子相承、师徒相授的“仲厦”完成,这些民间艺人,以说唱的方式传授神意。阿来选择格萨尔王的传说为“重写神话”的蓝本,本身就是对一个族群的致敬。《格萨尔王》的背景丰实,境界壮美。阿来化身为说唱艺术“仲厦”晋美,以素朴的语言唤起现代人追随神话的渴望。天人对话,英雄出世,大神显灵,《格萨尔王》为庸常盛世写下了神秘而雄伟的精神注脚。


4、《苍黄》,王跃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权力与官场是主导民生的重要力量,可惜写作者总是难以把握。喜写官场的写作者,要么一落笔则陷入俗套,油猾市井,无所不用其极,要么投鼠忌器,畏首畏尾,不得大方。能把这一“俗”材写好写深的,能把这权力与官场几乎看透的,为数不多。王跃文是其中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他的《苍黄》,不是看热闹式的官场现形记,而是以自己独特、隐忍的视角,看到俗常里的真相,戏剧人生中的悲剧。天行有常,吉凶有道,作者对人心世界有最诚恳、也最值得我们记住的劝导——人心有怕,才能敬畏。


5、《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许多小说家的语言,为书面语大大地拘束,刘震云是一个例外。长篇小说《一句顶万句》保持了刘震云的语言风格,风趣与讽意皆浓。《一句顶一万句》故事虽简约,但寓意不凡。这世上,多少的出走,都是为了对话,但绝大多数的出走,却是无人应答。作者所关怀的,是有关孤独的永久命题,是有关晦暗人生的微弱光亮。从油滑与污垢中刨出苦难,从湿热的土地上挖出清凉,从干涸的心田里引出泉眼,这一艰难的过程,考验作者的眼光、良知及勇气,但刘震云做得比我想象的更好。


6、《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以1942年为当代文学史的起始点,大手笔勾勒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沟壑线条,细心分析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复杂关联,大胆道出对本土文学经验的独特看法。在这个世人轻贱文学、文学也自轻自贱的时代,严谨的学术梳理、思想透视,对文学的发展尤其有助力作用。陈晓明这本有思想含量的史论著作,既保持了理论的严肃面孔,又照顾到文学的亲切天性,难易适中。作者以论带史的做法,更为文学史的写法带来了新的启示。


7、《点亮生命——赵广军和他的志愿事业》,刘迪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9月版。
    一个平凡的人,一段平实的记述,却昭示出了一种不凡的事业,不凡的人格。我读刘迪生的这本书,常常受感于人世毕竟还有爱与温暖,还有不可摧毁的信念,所以卡夫卡说,不要绝望,甚至对于你并不绝望这一点也不要绝望。因为希望有时就遍存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为一些不起眼的人所传递着——我借由赵广军等人对理想的践行,照出了自己的狭窄和无力。


8、《康巴》,达真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
    《康巴》是一部在“生活”中展开同时又深入“人心”的作品,它充溢着自由和真实的精神品质。它将着墨点放在悲悯博大的康巴大地。康巴藏人的历史和命运,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得深沉有力。《康巴》自觉远离修辞的圈套,语言质朴自然,写法平实,即便是悲苦,也纯净坦然,觉不出有半点猥琐世故。这是《康巴》与许多熟练至油滑的小说相区别的地方。《康巴》之复杂与高远,在于作者既认同神秘与神圣,也植根于凡间。


9、《长信宫词》,侯虹斌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我读历史,多半是想了悟一些藏于历史深处的那些幽微的人性。善的和恶的,正直的和扭曲的,何以都能构成影响历史进程的力量?《长信宫词》非常抒情地写出了西汉时期宫廷里洋溢出的欲望气息,以及从欲望里所映照出的那些失败的人生。作者以虚构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的写实。


10、《云南记》,雷平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具情感深度和语言光彩的诗集之一。如此朴素,又如此沉郁;如此尖锐,又如此宽大;有赞美,也有矛盾;有平和的刻写,也有对于事物本质长驱直入的快意。诗歌是身体的语言史,也是创造力的话语魔方,当多数人浮游于嘈杂的世间,雷平阳还在寻找精神扎根的地方,当小说越写越粗糙和欲望化,是诗歌在挽回这个时代的文学尊严,而《云南记》正是这个时代的诗人极为沉潜而优异的表现。


11、《离骚》,曾维浩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这是一个身体的传奇。身体之间的试探、隔膜和彼此取暖,描述出了不同人生之间的艰难对话,而小说中所探讨的身体辩证法,又为论证一种宽大的生存哲学、温润的人性光泽提供了精神证据。《离骚》之后,曾维浩的写作开始落实,并显得越发的饱满、坚定。


12、《村选》,杨少衡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版。
    这是一个村庄的人情和政治,也是当代中国变迁的一个生动断面。那些坚固的,溃散的,重新聚合的乡土精神,通过一个村选事件,得以被照亮和被书写。杨少衡坚持以一个地方性的视角观察中国,他所解析的,其实是人心的基本状况,以及人心变化之后,那些恒常的存在——它可能是脆弱的,碎片式的,但它所描述的,却是乡土中国的真实容颜。变化永远是主流,可杨少衡所察觉到的那些不变的人性暗流,我觉得是理解这个时代更具价值的发现。


13、《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刘克敌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每经陈寅恪的中大旧居,就想,此公的学问和心迹,我辈已难分享,然其气节和风骨,理应是今日知识人的榜样。先生之情寄诗,志则在史,思想常与时代相左,精神却不为世俗所转移,即便晚年目盲足膑,也不自废,著述仍立意远迈。刘克敌穷多年心力,研读陈寅恪之人文诗史,帮助我们探究这二十世纪不多见的大人,大灵魂,大学问,凡对陈寅恪和他的时代有兴趣者,此书不可不读。


14、陈希我:《大势》(花城出版社)
15、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
16、
王十月:《无碑》(花城出版社)
17、于坚:《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太白文艺出版社)

18、张翎:《金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廖琪:《茶道无道》(花城出版社)
20、刘醒龙:《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21、曹征路:《问苍茫》(人民文学出版社)
22、张者:《老风口》(作家出版社)
23、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
24、钟求是:《零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25、艾伟:《风和日丽》(《收获》2009年4、5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