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对一节语文作文课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12 17:16
标题: 对一节语文作文课的思考
               瓶颈与突破
                  ——对一节语文作文课的思考
                                     株洲市景炎学校初一语文组丁俊

    在青年素质教育大赛中,观摩了一堂语文作文课。实际上,这是第二次看这堂语文课。彭老师试上的时候,就是在我任教的班级。当时和现在,其实课堂都是很成功的。老师诙谐幽默,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也很积极。在观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不由的赞叹,然后去模仿,也上了类似的两堂作文课。但作文课上完后,心里就没底了,隐隐觉的有些不对。果然,虽然这堂竞赛课可谓人气很高,但排名并不靠前。
   这堂作文课的主题是“怎样描写具体、生动、形象”。举的例子是一个橘子。然后对橘子进行了细分。比方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橘子?老师分了“外形、质感、颜色、体积、重量”等等大约八九个方面。这都写到了,就可谓具体了。然后,加一点想象,加一点修辞,可就谓生动了。这堂课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都很精彩。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学生以橘子为话题即兴写的话也很有趣。老师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没问题吗?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真没问题。而且这样写出的文章在中考绝对不会吃亏。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呢?看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我之前的疑惑豁然开朗了。这堂课是一堂很精彩的课,一堂很精彩的师本模式的课。在此,我没有丝毫批评彭老师的意思,而是在反躬自问:我是否也有错误?答案是肯定的。
   这堂课可谓轻松幽默,但却是在老师的严谨的操控下完成的。例如,对橘子的描写,老师已经进行了无限的细分。这些细分,一般的老师不仔细想一想,未必都能说得全。何况是学生?可见老师之良苦用心。但这些有必要吗?老师已经把这个圈子画出来了,学生又怎么能跳出来?学生热情很高,但他们在写作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过?这样布局符合写作的一般规律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文形成的一般规律。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胸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情感,要保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简言之,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我们可以归纳为:认识与经验的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三个方面。用海明威的话来说,写作就是个人孤独的旅程。写作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生由于第一方面与第二方面的不同,写出来的作品当然不同。老师对作文的指导,首先要要唤醒他们的对事物的认识与经验,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这两步是必不可少的。而不能直接去代替。我们在作文课中总喜欢教学生“怎么写”,写春天柳绿桃红,写夏天初荷清风。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察对象,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怎么可能一致呢?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79页节选了一个一年级孩子的作文《加州的雨》,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看后很感动。他写的,都是自己所看的,所感的,真实、生动,绝没有老师指导的痕迹。(比方说:记叙文六要素、描写的顺序、祥写略写等)如果在写前我们给他上一堂类似这堂作文课的课,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同理,对于写“橘子”这样的片段,因为橘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学生的认识与经验的准备都有,我们只需要简单的诱发即可。我们如果太过细分,学生就跳不出这个圈子。我模拟上的这堂课,收来的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倒是平常几篇作文,例如写动物的,写校运会的,我都没指导,但每班都会有许多作文让我眼前一亮。
   回到“橘子”这篇作文,有三位同学写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说“我”是一个橘子,然后展开叙述;第二位同学从他到向下奶奶家去摘橘子写起,用大段的篇幅写了橘子丰收时的美景;第三位同学干脆说自己是牛顿,有一天天上掉下个橘子,看着橘子发呆。这三位同学都没有按我讲的写,但却能让我眼前一亮。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老师最宝贵的资源。传统的师本教育,我们太注重怎样教,努力让学生的作文符合考试的品分标准。因为考试的评分标准是很好操作的。开头怎样,中间怎样,用点修辞,用点想象,搞定。其中的潜台词是:同学们,跟着我来,一切搞定!在“跟着我来”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课堂设计得或生动有趣,或诙谐幽默,或集体讨论,或情景表演。杜朗口无非就是挂几块黑板吗,生本无非是小组讨论吗,我也做得到!
    我们从来就不愿也不敢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从来都是在或明或暗是密切操控。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瓶颈。要突破瓶颈,我们只有去学习并接受并真心的实践生本思想。生本教育模式不仅仅是学生小组讨论,不仅仅是课外活动,不仅仅是情景表演,他首先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深刻的思想。教师只有先具备了这种思想,他的教学方法才有意义。同样,教师只要具备了这种思想,他可以设计任何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这是一个痛苦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凤凰的涅磐从来都是伴着烈火的。我们的思想更新之时,就是生本教育瓶颈突破之日。愿此日早日来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