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为教育打造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0-13 14:10
标题: 为教育打造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为教育打造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记全国优秀班主任陈晓华
                                                                             文  /    康光磊
人物素描:
陈晓华,男,1960年生于湖南邵阳。1984年大学毕业任教于湖南省邵阳市二中。现为深圳市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做教师26年,担任班主任24年。他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经典代表,在教育在线、k12等网站上有很高的声誉,是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的资深版主。2007年末,获得由班主任杂志社和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以及全国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联合颁发的“首届全国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创立自主管理模式“部落制”班级管理法。他的教育博客“桃李守望者”,借助网络平台,引领和指导家长教育,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2010年,先后成为《班主任之友》和《班主任》的封面人物。



经典语录
要把自己的爱和欣赏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欣赏你、喜欢你。
怒骂中含情,对话中有情,演讲中煽情,课堂中更是渗透着真情。
无论你将来走到哪里,在天涯海角,抑或是异国他乡,我要对你说,你都走不出老师的心里。
教育是个崇高的职业,触摸的是灵敏的心弦,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教育可以让心灵充满幻想和美好而变得诗意盎然,也可以让本是明丽的心灵变得困惑不堪而诗意全无。
只有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走进教师的心灵。
开始时学生叫他晓华,以后的学生叫他华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叫他华叔,如今的学生叫他老大(包括家长同事)。女儿羡慕他的学生,妻子羡慕他学生的家长和网友。他就是全国著名班主任陈晓华。靠着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真诚和默默无私的奉献,靠着对班主任工作的高度痴迷和对教学的孜孜不倦追求,靠着几十年来酿成的做人品格和踏实苦干精神,他在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中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
“精明都献给了教育”
陈晓华小学辍学的经历,生活的艰难和磨砺,铸就了他沉稳内敛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形成了他善解人意的良好素养,以及充满正义感和爱心的情感。也许是人生道路的坎坷,他对生活、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之心。他常说:“有了感激,就少了抱怨;有了感激,就少了冷漠。感激让我多了一份热情,感激也让我多了一分理解;感激使我有了良好的心态,感激也让我发现了学生的可爱。感激让我的批评变得友好,也让我的教育变得温馨。感激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正是自己不平常的经历,让他很早就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到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任教。初次走上讲台的他,就叮嘱学生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后来,为了朋友,陈晓华抛开在湖南邵阳市二中蓬勃发展的事业,意气风发来到了深圳蛇口育才中学。在这里,他的心依然如故,决心“要做最好的自己,做孩子们喜欢的班主任”。
他把山里人的淳朴带进了课堂,带进了孩子们的视野里。原以为可以感动学生,然而这些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并不买他的账,反而常以此为笑柄。陈晓华曾带了一个高三理科班,班上的孩子非常聪明,也很叛逆。他尽心尽力,然而学生并不领他的情,反而处处刁难他,有的学生甚至将他自行车的气放掉。
不过在他心中,学生踏出小学的校门,走进初中或高中的大门,每个学生都满怀着希望和对生活的憧憬,没有哪位学生一开始就想着要跟班主任过不去,甚至要成为仇人。
因此,面对这样一帮调皮捣蛋的孩子,陈晓华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威严来“镇”学生,而是坚持和孩子交朋友。通过耐心沟通和交流,孩子们渐渐开始“买”他的账了。
由此,陈晓华也悟出了为师之道: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板起面孔的教书先生。如果每天只有责备和威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004年,陈晓华半道接手了深圳市育才中学高三(1)班,这是一个公认的“散兵游勇”班,成绩一塌糊涂,打架闹事屡见不鲜。
这时的陈晓华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一个孩子。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的希望,他们是学校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然而他们每一个都是父母的百分之百。
这年8月10日,是他直面这个班上学生的第一天。“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威’靠魅力和智慧,树‘德’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输。”他这样想。
这天课上,他在演讲中用“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给人生加个意义”“给自己建造房子”来激励学生,整个“就职”演说声情并茂,孩子们有些被他感染了。经过一个月的引导教育,班级各个方面开始出现勃勃生机的局面。陈晓华便思考如何增强学生信心,抓住时机,奋发图强。
于是,就有了9月8日的第二次演说——机遇,其实就在你身边。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学生娓娓道来,“我时常想,假如当初放弃学普通话?假如当初拒绝在系里上课?假如我实习不优秀?假如我工作后马马虎虎?假如我和朋友不在一起编书?平平常常的积累,也许和机遇无关,但没有这些,即使机遇有幸光临,也只能失之交臂。同学们,你们的机遇就要来临,能否把握,靠的就是平时的铺垫!”同学们听得心潮澎湃,有些跃跃欲试。
陈晓华想到,经过一段勤苦的学习,学生总会有懈怠的时候,应该在路上设立一个个“加油站”。于是,他以“为了我们的希望”为主题适时对学生进行动员,“我们曾经信誓旦旦,我们曾经摩拳擦掌,我们曾经表示要创造奇迹……一个多月过去了,我们是否信心依旧?我们是否依然慷慨激昂?扪心自问:面对今天,我们是否分秒必争?展望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信心百倍?……同学们,当一个伟大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千万要忘记自己的渺小。为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我们应该出身汗,瘦身肉,为了我们的梦想,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高三(1)班的奇迹,加油啊!”激荡心灵的演讲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时的陈晓华像一个为壮士举杯饯行的将军,走下讲台,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地和同学们一一握手。
在他的精心调教下,他所带班级的成绩直线上升,令同行刮目相看。他的好朋友绵羊常说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可以说,生活中显得有些“笨拙”的陈晓华把所有精明都献给了教育。近二十年过去了,陈晓华从一个对深圳不太熟悉,甚至方向都有点迷糊的外地人,逐渐成长为育才中学高中教育的一根顶梁柱,名声在外。
“我与你们同行”
初高中正是学生比较叛逆的时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高二的主题帖“让美丽贮满行囊”中陈晓华曾写道,“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即使山不是很峻拔,也用悦纳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水不是很清醇,也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则是“山水”之大幸也。山有巍峨与雄浑,也有幽静和俊逸;水有飞流与壮阔,也有飘逸和清柔。无论是富饶还是贫瘠,也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在教师眼里,山应该是清的,水应该是秀的,也不论是山抑或是水,在我的眼里,你,或者你,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从这里开始跋涉,为师的无论在你的前面还是后面,始终在关注着你!在这一年里,我们一起携手攀援,请大家把手给我,我们牵手前行。你落伍了,我拉着你,我疲惫了,你拉着我,我与你们同行。”
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女孩子性格很孤僻,平时和她妈妈关系比较紧张。一天心情不好的她和母亲吵了架便离家出走,并给好朋友发信息说“从此不再读书”,然后关机。找到时她却坚决不回家,更不想读书。
陈晓华这时也是刚接到这个班,他试着和这个学生预约见面,却被断然拒绝。他随后忘记疲劳亲自去找她谈心,“我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我本来没有面子,但是,我还是希望你给老师一个面子,我们一起回家。我将把你送到家里,明天我会在教室门口等你!”在陈晓华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导劝说下,这个同学终于回家。
不久,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亮起了红灯,陈晓华便找数学老师问明情况,并和她主动谈心,又让学生的父母不要责怪她。在陈晓华和数学老师、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女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后来以686的高分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提到班主任陈晓华,她曾在《每一缕清风都是你》中写到:
你,最让我感动的,应该是你安慰我的那次了。我心情郁闷,我的成绩下滑,任性的我离家出走。让你不顾半夜的寒风,骑着吱吱呀呀的自行车来到我家,我不记得你对我说过些什么了,只记得我们的谈话没有声嘶力竭的训斥,没有惺惺作态的漫无边际的闲聊,没有眼泪,没有欢笑,有的只有感动。你真诚的承诺,你深入心灵的理解,你给人刻骨铭心的关爱,你根植在我心灵深处的那份热切的希望,有如一缕缕清风,托起我成功的梦想。
“当学生把信任交给你,越要珍惜这份厚重的信任;当学生视你为知己的时候,更要善待这份心灵的托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美丽与尊严”,陈晓华如是说。
钟欣是他班上一个非常自卑胆小的女生,恐惧心理让她在深圳市健康教育课题组给班级做的测试中排在最后。陈晓华觉得这样的心理素质在深圳特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很难适应,于是,就开始有意识地帮助她。春游的时候规定每个学生都要表演一个节目,轮到钟欣表演时,她很胆怯地躲在角落,陈晓华用各种“手段”鼓励她,直至鼓起勇气进行表演。
在《班级日记》里,钟欣写道:
车厢里,进行着内耗式的互相摧残,让我们一个一个地表演节目,使得我们朋友内讧,同学相残。当然也有才艺出众的,王怡心的《爱的代价》,技压群芳,一时间车厢掌声轰鸣,没想到平时那么柔弱的她表演起来竟是那么大方。美妙动听,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也有表现极差的,比如我。我的身体已经几乎滑到了座位的底层,正在暗自庆幸,没想到在最关键的时候,我的朋友把我出卖了。我再三推托,还落了个不给老师面子的“罪名”。没办法,还是表演了一个最没意思的节目――讲笑话。结果下面连一声假笑都没有,不过同学们还是热情的给了我许多掌声。但我被评为“最大胆的人”。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MR陈给我的机会,使我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自此,钟欣开始敢于当众讲话了,还在陈晓华的有意安排下担当了班上的课代表。后来也顺利通过了心理素质测试。
在他看来,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比考上大学更重要。在他带的高三(1)班参加高考前夕,他对学生说:“无论你们考得好还是不好,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管你们将来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劳动者,你们都是我的学生!”
他曾说,我班上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但我希望他们懂得感情,懂得亲情,成为一个善于体悟幸福并且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呢?“在生话中体悟正直和美好,感悟人间的至爱亲情,培植同伴之间真诚的情谊,简笔勾画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在未来的学习生话中为自己的人生蓝图添色加彩,追寻有益于社会、造福人类、有益于自己的幸福生话。”(《守望高三的日子》)
2004年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校老师讲话,“在我们迎来新同学的时候,我会时时想起你们,在他们学习松散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严谨;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乖巧;在他们让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们的善解人意;在他们让我烦恼的时候,我更会想起你们带给我的幸福。”
做孩子们的“老大”
一提到班主任,苦不堪言,一提起班主任,伤心泪下。前世是“萨达姆”,这辈做班主任。“当你做好了之后,你就会认为,前辈是修了什么福,这辈才做班主任的。”陈晓华说。
他曾在《追寻教育的诗意》中写道:集体如棋,将帅兵卒各有所能,各显所长,弈者须洞幽察微,让集体的氛围规范个体成员的行为,在集体的期许下让个体从善如流。教育者当引领全局,建立集体的信念。使集体成为个体心灵的归宿,成为打造和张扬个性的熔炉,成为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
班级管理中,陈晓华坚持解放自己,构建管理的“法”。他把班上学生分成七个部,让班上每位同学都挑选七个,背对背的唱票,然后再来斟酌取舍,挑选出七位同学,让他们在下次班会进行演讲。演讲目的是检验他们是否具有号召力。每个部设有部长,班主任根本不用管具体的事情。
他常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操作,想办法,发动他们自己动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在他的班上,人人有事情做,人人有责任。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班级实行自主管理,班上各项事务都井井有条,即使班主任一个月不在,也照常运作。
陈晓华曾在网络上召开互动班会,进行一次亲情间“心理代沟”的大讨论。为此他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向家长发出邀请函:亲爱的家长,您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您想知道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吗?您想知道您在孩子心目的中的形象吗?您想和您的孩子敞开心扉没有芥蒂的平等交流吗?请参与我们关于心理代沟方面的网上互动的主题班会。
活动后,许多家长打来电话,纷纷表示感谢,有个家长真诚的说:“我代表家长向你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为我们的孩子所做的一切,自从这个班会以后,孩子在家明显懂事多了,仿佛突然之间一下子长大了。”
“舍不下的教育在线,割不断的网络情缘”陈晓华是较早尝试以网络为平台实施教育理念的班主任,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他的网络化班级管理在全国影响很大,他的三部著作都源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实践,是“真正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教师成长档案”(李镇西语)。正如他在《怀揣着希望上路》一书后记中写的,“几本书稿中的教育原材料,是十几年的教育积累,而成为书稿,却是教育在线的魅力促成,没有教育在线,就没有这几本书。”
陈晓华的网游历史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经人介绍来到K12教育网站。开始时,他还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人家的言论,自己不怎么发帖,直到K12的斑竹李镇西对他说:“你也写点什么嘛,其实你的文笔还是不错的,积累起来,总会有用处的。”陈晓华才意识到有写东西的必要,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他教育在线的网名叫“红袖”,后来也担任了“班主任论坛”的斑竹,与李镇西一起打理论坛。在教育在线的那些日子,他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之人,常在论坛上发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一同交流教育经验,分享耕耘喜悦,也探讨教育和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桃李部落”是育才中学高三(2)班的博客名称,是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陈晓华也有一个博客,名为“桃李守望者”,孩子们在上面都叫他“老大”。很多时候,陈晓华利用网络和学生们交流。在网上,学生可以用网名和他交流,“这种交流更加平等,学生有什么想法,不好意思当面跟我说的,就在网上交流。”
陈晓华将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感情深厚。高考越来越近,师生即将分离,他与守望的“桃李”,在现实和网络中,互相温暖。学生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在他的博客上留言,他有什么要求也在上面及时提醒学生。
他觉得,当教师在心灵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和学生协调一致,并且在特定的时候,真诚倾听,积极引导,善于调控,主动沟通,利用和引导学生的活水,时时清纯来自学生的水源,再淳清自己的心灵,师生互清,师生互动,就一定会形成一股活力,汇成一片汪洋。
他对学生付出了浓烈的情感,学生也深深地爱着他。他的用心付出,得到了丰厚的精神回报,这些来自他的学生们。
2003年教师节前夕,他走上讲台,在全体学生的热烈掌声中,他接下了一件礼物——装满五颜六色小纸鹤的密封罐。当天他回到家里,慢慢打开,里面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几十只纸鹤精致玲珑,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学生祝词。这时的陈晓华沉浸在学生的情感海洋里,醉了。
一个叫袁茗悦的学生在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清风,你如此简单而又如此丰富,你细细地掸去我心灵上的尘末,轻轻地擦干我们脸上的泪珠。你在我们平淡的生话中,浸润着宁静,激活着热情,让人欣悦,让人难忘,让人怀念。在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人会忘记你。我们的未来,都将有你耳濡目染,有你浸透爱心的陪伴。每一支粉笔都代表你,每一个笑容都有你。在我心里,每一缕清风都是你——我最亲爱的晓华老师……”
一次,他的学生听说他要回湖南老家,就在网上发贴子,“祝老师回湖南一路顺风!(路上小心开车)请陈老师代表我们高三(1)班的全体同学向您的母亲转述我们的问候: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感谢您为我们培养了这么优秀的班主任,衷心地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全家快乐!”陈晓华把这些话带给母亲时,母亲很感动,也为陈晓华感到骄傲。
毕业了的学生在他的博客上留言表示,恨不得把“老大”打包到大学里去;他抽了30多年的烟,却被班上的“林则徐”们软硬兼施,最终完成了戒烟之旅……
这一切都源于他具有浓烈的情感。“教育讲究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魅力。在困难的时候,指挥员不能倒下;在苦恼的时候,引领者不能迷惘。希望始终要小心珍藏,并且要始终飘扬在学生心中。”
陈晓华的教师生涯可以说是幸福的,作为教育长河中的一个摆渡者,他真正体验到了“教育的诗意”。“我们始终只是一个在教育路途中迷惘的探索者,我们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境界的迷惘。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平芜尽处是青山,似乎教育更在青山外……”他如是说道。   
教育启示
优秀的班主任从不缺乏爱与责任,在陈晓华的教育历程中,同样如此。他投身于教育事业,探索出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让教育变得如此美丽。他深深爱上教师这一平凡、清贫、“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的职业,把黄金时代的生命都溶进了育人教书的生活里。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他爱生如友,师生感情笃深,心灵贴近,由此带来的沉甸甸的收获,让他情感愉悦、心灵激荡。在班主任论坛里,他以真诚和智慧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亲近。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从中探索出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轨迹,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师生互相倾听,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在心灵上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情感上和学生协调一致,真诚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的教育不断创造着令人感动的惊叹号。他也在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中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做教师的幸福,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做孩子们喜欢的班主任”的信念不变。
他把所有的精明都献给了教学,对教师这一职业,他怀着一份敬畏和感恩之心。做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交流畅通,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正因为如此,教育有了美丽与尊严,教育工作者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望者,教育才能真正能为抑郁的心房带来鲜活的阳光,给卑琐的心灵带来率直和真诚,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敞亮和清明,给无助的心理带来信心和希望。
很多时候,我们从他的讲演中、教学中、生话中,感受到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激情。他用20多年的教育和管理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孩子要有激情,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在教育的一线上,播种爱心,播种希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由此,他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被媒体称为“有爱心多智慧能奉献会表达”的专业班主任的典范。
诚如他所说的,教育永远没有进入化境的时候,永远没有洞明一切的境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没有一枚能够解开所有学生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教育就好像攀越一座山头,呈现在你面前的又是一座更高的山峰。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更多像陈晓华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坚守教育梦想,守望着教育麦田,追求教育的诗意。
参考资料:
马朝宏:《陈晓华谈如何做班主任:改变心态也许会豁然开朗》,中国教师报,2008年03月31日。
丁光莹:守望一片“桃李”,老大很幸福——高三班主任陈晓华与学生的最后备考时光,晶报,2008年 06月 03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