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要浓厚学术民主氛围 | ||
作者:刘纯银 | ||
迄今为止,美国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全球最多的,这既与美国的教育和科研体系有很大关系,也与它的学术民主等软环境有很大关系。又如德国,在一战后最困难时期形成了量子力学。二战后有影响的犹太籍科学家都已离开,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经济被摧毁,国家面临空前困难。德国科学界在很差的条件下,一方面不断争取政府增加投入,一方面团结德国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创新。在那里很少看到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近年来,德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也逐渐多了起来。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国际顶尖技术还为数不多,特别是至今还没有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公民问鼎诺贝尔奖,这与当前我们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缺少协作和交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更不用说激烈的争论。 按理,现在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创新能力应好于过去,但实际并非如此。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当国人质疑中国科技创造力相对较低的时候,人们总是埋怨投入不够。其实,不仅仅是核武器,新中国的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物质条件相当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正如周光召院士所说:硬环境的创造,比如投资、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固然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何况学术上的是非、正误,只能由其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运动规律来决定。而不能由学阀的专断或“投票表决”来决定。 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学术创新,常常会受到保守势力和观念的抵制、阻挠和压制,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力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的、据实、据理的学术讨论与辩论。只有这样,科研工作者追求真理、探究真理、服从真理、捍卫真理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加强。 真理总是愈辩愈明。同样,学术民主应是探求一切真理所必需。这也是我国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超前的战略部署,没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想取得重大科学成就,不仅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最多是做一些枝节性的研究,或者在人家的重大发现基础上去做一些渐进性的改进。而这与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不相符的。 虽然我国已采取很多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但在理念和制度上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原创性探索,如何在不断加强与市场和企业界联系的过程中,坚持学术职业的核心价值,如何在信息爆炸、知识多元的时代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同时鼓励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乃至国际合作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需解决的问题。 真心期待我国学术民主氛围越来越浓厚,杜绝学术上的“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主观服从客观、错误服从正确”等不良倾向。(刘纯银)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4日第3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