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图文:京楚两文化巨头合办《帅作文》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6:54
标题: 图文:京楚两文化巨头合办《帅作文》报
图文:京楚两文化巨头合办《帅作文》报
2010-11-04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陈建刚 摄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李樵 门天清)秋染香山,红叶传情。京楚两地两大出版传媒集团开启合作的大门。昨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总编辑管士光,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报纸期刊管理处处长周凤荣,本报总编辑张勤耘及近20家媒体记者出席了签约仪式。
江作苏在致辞中说,《帅作文》周报的诞生,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与国家级出版单位实现跨地域合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经营市场细化的积极探索,也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经营体制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这次“联姻”必将在京楚两地乃至全国文化、出版界传为佳话,不仅丰富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种类,也将壮大《楚天都市报》报系的实力。
王涛表示,京楚两大出版传媒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携手打造的《帅作文》周报品牌,有利于扩大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利于提高京楚两家文化单位在青少年读者中的影响力,培养未来的潜在读者群。《帅作文》周报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商定,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公司,负责《帅作文》周报的经营,积极探索新的办报模式。《帅作文》办报宗旨为:刊发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和教师写作指导,摘选名家作品,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品味,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美育综合素质,是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教学辅导类报纸。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欣然应邀担任《帅作文》周报顾问。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
两大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帅作文》的成立,为中国出版集团增加了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新的教辅类报纸,有利于集团产品线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希望即将正式创刊的《帅作文》周报保证导向的正确性,为读者提供一份高品位高品质的优秀读物。”在昨天的签约仪式上,王涛高度评价两大集团的此次“联姻”。
王涛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的“国家队”,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其重要的成员单位,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出版社,拥有众多出版资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全国惟一的一家拥有子报子刊发行“双百万”的大型党报报业集团,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超过百万份。两大集团联合打造《帅作文》品牌,可谓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帅作文》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
打造一流文化传播新品种
合作创办《帅作文》周报,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双方良好愿望的结合。一方面,强大的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需要进一步深耕细作全国市场;另一方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作为地方媒体集团,在发展中有着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有影响力传媒集团的迫切愿望。
江作苏在签约仪式上说,之所以定名为《帅作文》,是想在双方远大目标和良好社会平台基础之上,以一个“帅”字为统帅,打造一流的文化传播新品种。这次合作,双方以良好宽广的胸怀,将各自积累的经验集中到新生的文化产业和新的经营平台上,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江作苏表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勇敢地面对市场挑战,认真服务读者,服务市场,为京楚两地乃至全国广大读者打造一份令人满意的文化产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帅作文》品牌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合作,是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和省级党报集团首次“联姻”。昨日,潘凯雄介绍了这次两大传媒集团合作的缘起以及《帅作文》未来的办报思路及设想。
潘凯雄说,双方经过近一年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后,商定合作创办《帅作文》周报,这是一份集写作、阅读、鉴赏三位于一体的教辅类报纸。周报将采用新的运营机制,使其有着清晰的读者群。
潘凯雄说,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合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途径、新方法的大胆尝试,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以文学为依托向更宽领域扩张的新探索。此次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帅作文》品牌,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李樵 门天清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6:55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帅作文》
http://xnjyw123.blog.163.com/
2010年11月04日腾讯读书
秋染香山,红叶传情。京楚两地两大传媒集团开启合作的大门,11月3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总编辑管士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说,京楚两大传媒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携手打造的《帅作文》品牌,是集团公司产品线建设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北京、湖北乃至全国的品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京楚两家文化单位在青少年读者中的影响力,培养未来的潜在读者群。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说,《帅作文》周报的诞生,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与国家级出版单位实现跨地域合作,更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经营体制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这不仅丰富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种类,也将促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所属的《楚天都市报》报系的形成,进一步壮大《楚天都市报》的实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在讲话中介绍了这次合作的缘起以及《帅作文》未来的办报思路及设想。他说,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合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响应中央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号召,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途径新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以文学为依托向更宽领域扩张的一次新探索。此次合作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帅作文》品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双效”。
据悉,《帅作文》周报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八开24版。合作双方商定,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一家公司,全面负责《帅作文》周报的经营,这也是对新的办报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要的成员单位,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出版社,拥有众多出版资源,与全国的著名作家有着密切联系,占据着文学类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其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等教育教辅类读物更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读者心目中享有盛誉。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全国惟一的一家拥有子报子刊发行“双百万”(《楚天都市报》和《特别关注》杂志)的大型党报报业集团,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超过130万份,位列全国报媒五强行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帅作文》周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经营市场细化的积极探索。两大传媒集团的联姻,必将在京楚两地乃至全国文化、出版界传为佳话,合作协议的签订,也必将提高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6:57
《帅作文》-概述
2010年11月3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总编辑管士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帅作文》周报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八开24版。合作双方商定,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一家公司,全面负责《帅作文》周报的经营,这也是对新的办报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帅作文》-背景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合作,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响应中央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号召,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途径新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以文学为依托向更宽领域扩张的一次新探索。此次合作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帅作文》品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双效”。
《帅作文》-意义
京楚两大传媒集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携手打造的《帅作文》品牌,是集团公司产品线建设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北京、湖北乃至全国的品牌影响力,有利于提高京楚两家文化单位在青少年读者中的影响力,培养未来的潜在读者群。
《帅作文》周报的诞生,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与国家级出版单位实现跨地域合作,更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经营体制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这不仅丰富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子报种类,也将促进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所属的《楚天都市报》报系的形成,进一步壮大《楚天都市报》的实力。
《帅作文》-延伸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重要的成员单位,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出版社,拥有众多出版资源,与全国的著名作家有着密切联系,占据着文学类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其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等教育教辅类读物更是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读者心目中享有盛誉。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是全国惟一的一家拥有子报子刊发行“双百万”(《楚天都市报》和《特别关注》杂志)的大型党报报业集团,有着丰富的办报经验,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超过130万份,位列全国报媒五强行列。 [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6:58
《文学故事报》易名《帅作文》
http://xnjyw123.blog.163.com/
2010年11月04日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昨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
据人文社社长潘凯雄介绍,《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之所以改为《帅作文》,是因为在文学急剧下滑的情势下,《文学故事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改为《帅作文》后,它将变成一份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帅作文》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6:59
《帅作文》约稿函
http://blog.sina.com.cn/u/1857077042
《帅作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合办的权威性语文教辅类周报,全国范围发行。本报由《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以“轻松写作,快乐成长”为口号,由“8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出任形象代言人,以“优秀作文范本,语文考试必备,阅读鉴赏指南”为编辑方针。《帅作文》共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3个版块,定于2010年10月出版试刊号,2011年1月1日出版创刊号,每周一期,。国内统一刊号:CN11-0052,邮发代号1-105。现特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征集稿件:
征稿QQ号:6428575(敲门暗号:帅作文)
常年征稿邮箱:shuaizuowen@sina.cn(投稿请附投稿的版别或栏目,个人姓名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以便寄送样报及稿酬)
编辑部所在地: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
一、 初中版
初中版共设8个版面,紧扣初中课程进行编排。以实用为根本,力求内容和信息的权威性、趣味性。现将各个版面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版:
每期根据时令策划主题,配美图:
1、在临考阶段可以涵盖实用、及时的中考信息和考生考前心理辅导等内容。
2、如果有当期邀请的嘉宾,可以设计嘉宾有约的特色栏目,设计主题。
3、在非临考阶段,可以根据主题(如开学、教师节、母亲节、世博开幕等等主题),设隽永美文、文史知识、编者的话等相关栏目,内容要新颖、可读,能作为作文素材。
二版:阅读备考
主要栏目(每期一个栏目即可,2500字):
1、以《新课程标准》的初三阅读主题为纲,汇集名家名篇、美文精品、时文华章等进行主题阅读讲练,每篇选文后都有适量的思考练习题。目的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如:主题导语+强化训练+思考练习(分一、二、三篇),标题配图
2、考点专攻
中考作文评析:中考文题+写作指导+高分作文一(附成功启示)+高分作文二(附成功启示)
3、考场练兵,内容囊括语言表达的各个知识点,并且含有新题型的讲解、训练,体例为:考点阐述+技法点拨+中考例析+实战演练
例如:以世博会会主题。一、基础知识(30分)二、阅读理解(两篇文章,30分)三、作文(40分)世博,你是我的骄傲
三版:作文练兵
针对中考,模拟作文考场,并辅以思路点拨和佳作点评,还有整版的素材集锦和文题荟萃(2500字)。
模拟考场:文题亮相+写作指导+佳作展示一、佳作展示二、佳作展示三(每篇附模拟评分和点评)+延伸训练(题目)
四版:校园佳作
四、五版刊登学生习作,每篇500字-800字。其中,四版登载可作为作文范例,适合考场应用,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篇幅以短小精炼为主,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以供考生写作实践参考。
记叙文:花开时节、青春思绪、大爱无言、人物写真等
议论文:思域无垠、成长心曲 、人生感悟等
读后感类:开卷有益、光影之间等
每期还可以设“写作之星”栏目,配照片和文章,推荐初中的写作小明星。
五版:个性写作
此版选稿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紧贴校园写作前沿,可以描绘明媚忧郁的青春岁月、情景交融的旅行记录、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也可以是新锐独到的批评檄文、大胆深刻的思想交锋、有独创见解的原创作品。每篇500字-800字。
可加设栏目“零分作文”,即被考场判低分,但是不乏可取之处的作文。
六版:写作导航
模拟课堂作文教学,在教给考生写作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以辅助。每篇500字-1000字。
1、 同题作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升级作文,由语文教师指导,如何对作文进行修改、升级,使三类文、二类文瞬间变为一类文。
3、 考场急救。一些临时改作文的急救方法。
4、写作指导 如:文题亮相+技法点拨+精品素材+例文精评
写作训练 如:文题亮相 +写作点拨(审题、构思、注意事项等)
5、写作技法。 如写作中的蛰伏式续笔等。
七版:口语演练
新课标要求,“口语交际”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应当能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此版主要配合这一要求,每篇500字-1000字,常设栏目有:
1、口语手册(咬文嚼字,一些妙词的用法等)
2、经典辩词、经典台词
3、出口成章(精选演说词加上评点和辩析)
本版注意选材要尽可能新鲜,能配合近期的热点新闻话题尤佳。
八版:素材荟萃
一方面,旨在提高考生的文学素养,陶治考生的文学情操;另一方面,提供议论文拿来即用的素材库。每篇500字-600字。
1、 素材新知(时政、科技、人文故事)+考场运用、话题链接
2、 私家书单
编辑和读者提供书单以供读者阅读,可提及某本书的特点,和对于阅读者的帮助。
3、“文学点睛”开阔考生的文学视野。
如,本期主题如为“童年”
可选不同作家散文:文一、春天里的童年,文二、记忆里的童年……等,每篇配赏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文学佳作,点评不宜面面俱到,只用把握某一个具体的要素,必须是学生写作时可以借鉴的方法。
高中版
高中版应以高考标准为纲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帮助他们熟悉高考作文的模式。此外,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发掘出一些有潜力的写作新秀,鼓励他们的创作。
一版:封面。
每期根据时令策划主题,配美图:
1、备考一线。关于高考备考的信息。
2、可为知名嘉宾设“作家访谈”栏目。
3、“焦点透视”栏目,解读高考、调考文题,或高考语文命题趋势预测等内容(每篇1000字左右)。
。
二版:阅读室
选文可汇集名家名篇、美文精品、时文华章(可用小题花,分大家印、美文印、自然印等等)进行主题阅读讲练,每篇选文后都有适量的思考练习题(2500字)。
如:主题导语+强化训练+思考练习(分一、二、三篇),标题配图
配合栏目:知识谈、金钥匙等(主要讲解阅读方法)
如果接近临考阶段,可约重点中学教师提供阅读测试题或综合测试题。
三版:练兵营
本版专门约稿,邀请北京、武汉两地的语文特级教师专题开设作文讲练课,按照高三学生课程进度设计(2500字)。
例如:题目+同题作文(范文一、二)+解析
四版:校园风
四版和五版刊登学生习作(每篇500字-1000字)。
青春纪(记叙文)、心苑晓(家庭亲情、师生之情等散文)、花季思(青春思绪)、纸围脖(微博上的精彩语丝)等。
五版:新视界
栏目:蓝白红(以自由、个性等等为主题的散文)、藏书斋(读书心得)、锋语锐(社会话题议论文)、禅思哲(人文话题议论文)等(每篇600字-1000字,优秀作品可以1600字以内)。
不少高中生写作水平已经比较高,如挖掘出其中有潜力的校园作家,也可以开设专栏。
六版:口语营
本版开设口头作文、演讲方法、交际技巧、论辩招法、经典演讲、名嘴评说等等栏目,选材尽量配合当前热点话题(每篇500字-600字)。
七版:素材苑
针对高考作文,准备议论素材,(每篇600字-800字)常设栏目有:
语丝凝:析词辨义,也可以是经典的对联、成语、俗语、名人名言的由来。
高分库:高考优秀作文中的原始素材+夺分理由+高考高分(可分时事热点类、时尚潮流类、哲理思辨类、历史文化类、生活真情类、科技环保类、社会反思类)
热话题:针对同一道题目,组织A、B、C几个素材备用,配教师点评。
传奇览:以奋斗为主题的人物掌故、人文故事为主,可以作为作文素材,也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八版:佳文赏(每篇600字-1000字))
诗三百:精选古代及现代诗歌,包括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外国诗人,如普希金、拜伦、雪莱、泰戈尔等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
时文析:精选权威刊物上登载的时文佳作(可读性强,千字文),配简单评析。
青花瓷:词句优雅的经典美文,对其艺术特色做点评。
墨典藏:介绍高中学生喜爱的名著,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05
http://xnjyw123.blog.163.com/
http://xnjyw123.blog.163.com/
http://xnjyw123.blog.163.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07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449-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449-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449-1-1.html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2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勿忘责任” |
访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 |
陈栋 张丹丹 |
|
| 2006年12月27日 | |
|
江作苏,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和湖北新闻奖,出版有《我随东风行万里》、《潮涌大江》、《江河归大海》、《记者心语》、《浙江星火借入楚》等多部专著。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6年获得第七届长江韬奋奖。先后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武汉的冬天有些冷,细雨下的湖北日报大楼却依然气势磅礴。近几年来,这座大楼里发生着不少令人振奋的传奇故事。除了每年收获不少中国新闻奖、湖北新闻奖之外,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杂志发行均超过百万份,成为全国第一个“双百万”报业集团;今年伊始,湖北日报率先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理念,倍受社会瞩目,并成为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对象;同时,报纸实施大规模、强力度的全新改版,多次获得中宣部阅评组表扬……抒写这些报业“传奇”的核心人物之一便是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
“勿忘责任”,这是江作苏20多年新闻实践的深刻体会。做记者,他这样鞭策自己;做了报业集团领导,他更是这样倡导和弘扬。从今年1月1日起,全新改版后的湖北日报报头下方,醒目地标识着“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近日,万忙之中的江作苏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谈到“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深刻内涵与背后故事,江作苏豪情作答、理性解读……
一、 党报应从官方本位到多视角
记者(以下简称“记”):江总,您好!我们一直都很关注《湖北日报》改版。相比其它许多媒体的改版,《湖北日报》今年1月1日的这次改版属于大改,您认为改版之后的《湖北日报》的定位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江作苏(以下简称“苏”):定位是媒体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按照现在媒介发展的观念,区分于不同的读者群,才能够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媒体办得符合读者群的需求。湖北日报通过改版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定位思路。
从政治层次看,《湖北日报》要坚持党报的优良传统、坚持党报的政治立场、坚持党报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中心服务……这几个坚持是我们历来的传统,不能动摇。与改版前相比,政治上的定位没有太大改变,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更加突出、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从功能层次看,改版以后有了明显变化。现在,报纸除了向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之外,还要提供正确的导向,提供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观念,也要体现文化产品自身的魅力,并建立起不同社会层次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些功能较之过去都有了很大的延伸和扩大,而这正基于办报理念的变化。
从视角层次看,过去的党委机关报往往习惯于一个官方视角,对新闻、对社会事件往往只从官方的角度予以审视和报道,改版以后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多视角。除了官方本位以外,对于很多新闻报道和解析性文章,报纸可以从媒体本位或者公众本位去予以审视。本位的不同也就是视角的改变,得出的观察结论和观察的深度会不一样。因此,同一个题材用不同文本予以报道,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社会反响和功能。
另外,在资讯十分丰富的今天,报纸不仅要做好信息的传播者和价值的导向者,也要为读者做信息官家和资讯顾问。所谓“管家”、“顾问”都是服务性的角色,说明报纸在定位上要放下架子,改变俯视,而以平视,有时候甚至是仰视的角度来为社会、为人民大众服务。
记:您觉得《湖北日报》改版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江:报纸要做产品的典范、观念的先导、文化产业的先导,自身的壮大是基本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改版,而且这个改版必须是大力度、深层次、面貌新、影响大。《湖北日报》最终要办成符合湖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客观需求的新型政治经济大报,成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乃至湖北媒体阵容中真正的意见领袖。既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也是湖北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产品的典范。当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六报、七刊、一网站,每天推出的原创汉字量超过100万,是湖北省最大的信息原创基地。《湖北日报》在这些信息的表达与传播当中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后还要加强这个地位。
二、“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提出是基于对媒体形势的判断
记:改版后的《湖北日报》知名度越来越大,美誉度也非同一般,这与“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的提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责任造就公信力”提出的初衷和内涵到底是什么?
江:一个理念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理念就是一个团队工作的方向。把它公开昭示于读者,表明我们敢于亮出自己的思想旗帜。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基于我们对媒体形势的判断。在传播媒体多样和繁荣的形势下,公众对于媒体有着更高的价值要求,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提供的90%以上是匿名信息,有着正常理智的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关口上要审慎地提出一定的质疑,可信与否是很自然的第一反应。可见,信息的量在当前信息传播市场上并不是最具有价值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客观标志。
公信力与责任感有着辩证依存的关系,提出这个口号,就是要以务实、开放、负责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以建设性的视角报道新闻。“责任造就公信力”从四个层次对我们提高办报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1、指明了很鲜明的逻辑关系。从职业角度来讲,责任使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新闻对于社会的责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外加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这个逻辑关系是只有明确了责任,只有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够以责任作为最高价值判断的准则,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业绩来,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能够打造媒体最具有核心价值的竞争力就是公信力。
2、指出了重点明确的职责关系。只有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才能创造出有公信力的新闻作品;只有各个岗位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整个媒体才能打造出具有公信力的信息产品。这样一个重点明确的职责关系使得我们广大采编人员和后方服务人员都能够把思想明确到责任上来,以重点突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取得预期的办报效果。
3、有着指向到位的核心价值。公信力是媒体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作为严肃报纸,党报取得合理的市场价值的前提,就是要取得公信力价值,使读者、广告客户认为发布在自身上的新闻是可信的,而且发布在这个媒体上的广告也是可信的。这种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公信力这个核心点上实现了统一。
4、体现了高瞻远瞩的竞争战略。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传播手段多元化,纸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是以“一”对无穷,如果我们“一”不能保持,面对无穷就可能会变得无影无踪;如果这个“一”做得非常具有公信力和个性十足,面对无穷就会变成“一”加无穷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坚持公信力的媒体建设策略,能使我们在多变、快速的媒体市场上获得我们的自身价值。
记:您提到报纸内容既要丰富、又要真实,还要有正确导向和亲和力,那么改版以后的《湖北日报》如何处理好政治引导和市场效益的关系?
江:文化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凡是能够获得两个效益,即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是比较成功的。”改版以后的《湖北日报》正力图朝着两个结合方面发展。当然,《湖北日报》作为严肃报纸、政经大报,在意见领袖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客观公认,但市场价值怎样判断和实行,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到目前为止也只能说在探索之中。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2
我们认为,如果坚持正确的改革取向,坚持“责任造就公信力”的理念,坚持打造既受到党的肯定又得到人民群众认同的产品,党报一定会同步获得两个效益的更大化。在这一点上,《湖北日报》正在实施以下几步战略规划:
第一步是要通过改进新闻产品获得市场的价值认同,获得直接的广告回报。
第二步是要把握住走向,做大放大品牌价值,取得多元回报。《湖北日报》的品牌价值要延伸到报纸以外。《湖北日报》现在已经拥有了多种产业,比如《湖北日报》的房地产公司就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武汉当地房地产商开发的楚天都市花园,刚开始卖得很不好,原来的老板亏得一塌糊涂,《湖北日报》将所有的产权手续办好后,第二天房子就好卖了,集团挣了1个亿。我们的房地产总经理谈到体会时说,我们工作人员努力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别人认同的是《湖北日报》的品牌价值。
第三步是要深化服务层次平台,把握未来信息市场的主动权。在未来,我们要着眼于传媒市场的新技术特点,朝着深层次、朝着数字化、便利化、实时化等信息服务方向开掘。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观念面对发展着的媒体世界,用一种创业者的乐观精神去面对传媒市场,不能单纯局限于一张报纸、一个版面卖了多少钱,不能用狭窄和自我矮化的方式去做媒体。现在我们开通了《湖北手机报》,一天两次更新,传播的内容都是《湖北日报》记者和集团所属媒体拥有的整合以后的信息资源。这很难讲是哪一个报纸创造的价值。
记:现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下面的子媒体的发展也很快呀。
江:我们的构筑格局是“一主两翼”。主就是报纸,翼就是期刊和网站。特别是我们的网络媒体已由单一的荆楚在线变成五个平台: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连锁网吧;IP电视;手机报。这些都与《湖北日报》的品牌和公信力联系在一起。
三、 民众反映最值得思考
记:改版以后,面对领导、同行、社会、民众各方的反应,您最看中的是哪个群体的反应?
江:我很敬仰新华社的穆青同志。他把一身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在离开社长岗位时,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有来世,允许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选择新闻。”他认为,“勿忘人民群众”是他的座右铭,新闻报道是他的一本教科书。我认为,新闻报道应很自然地把出发点和归宿地着眼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作为媒体深层的、根本的判断标准。当然,我们报纸从功能角度来讲,对党和政府负责最终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从办报角度来看,我们更重视来自基层,来自人民群众的评价。我们也通过每周一次的“读者”专栏,把人民群众对报纸的评点直接反映出来,我本人也通过这个专栏向指出报纸错误或不当的读者表示歉意和感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3
记:作为《湖北日报》的总编辑,您对改版以后的《湖北日报》打多少分?为什么?
江:湖北日报的改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获得了社会的相当认可。清华大学专门设立了课题组对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媒体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对我们也进行了追踪调查,表示肯定……我认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指标。但是,一个媒体是在动态间进行自我发展与更新的,应该说某一段时间可能表现出的分数高一些,某一段时间又会出现低谷现象,总的来讲,《湖北日报》的这条曲线一直在向上,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如果说上半年是起步阶段,那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就不可能得满分。从新闻产品的各个角度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我们明年准备从大视觉的角度,把报纸当作是一个视觉产品来塑造,以全面更新和完善报纸的形式风格。
记:此次改版以后,《湖北日报》的改版脚步是否会停止?以后的改版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
江:改版不会停止。从战略上讲,改是必然,产品发展必然有产品更新策略,这是客观需求;从策略上讲,改版分为大改、中改和小改。对于报纸本身而言,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亮点,才能符合市场求新、求快、求美的需求。不论是大改、中改还是小改,改版总会继续下去。
当前“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改版思路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公信力既具有适合媒体自身的个性价值,也具有辐射全社会的普适性价值。把理性、包容性、逻辑性汇于一体,对《湖北日报》的未来发展具有很深刻、很长远的指导意义。
记:您所期待的《湖北日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江:《湖北日报》的最终目标是办成一份高水平、受到湖北6000万人民欢迎的政治经济大报。
四、 记者是记录者与发问者的统一
记:您在生活、工作中经常提到 “责任”、“职业精神”、“用心”等几个词,这些与新闻实际运作有什么内在联系?
江: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去创造新闻,它总是去观察和把握新闻。新闻是对客观事件的反应,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就是对客观事件做出正确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睁大双眼,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以责任感来支配自己。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多、尽可能准、尽可能快、尽可能好的把信息吸收到自己的大脑里,纳入自己的眼睛中,同时经过自己的智力加工后传播出去,这个劳动过程客观上要求新闻人必须用心。所谓“用心”不止是像小学生做功课一样被动的完成某一项作业,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面对同样的新闻现场,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的反应方式就不同。正是由于它的多样性和所需要的创造精神,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认真用心,而用心的核心正是责任。
不少人认为,记者就是拿一支笔记录。我认为,记者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改为“问者”,对世界不断观察,不断发问,然后记录下来,用合适的方式来把它传播出去。
记:您的意思是说“记者既要做记录者、更要做问者”?
江:记者的核心价值不是写,而是问。记者的劳动的核心价值也是问天,这个“天”是客观世界,通过不断地探寻,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五、年轻人勿忘责任
记:您对青年新闻人有何忠告?
江:上个月我连续到几所大学讲课,题目是《新时期新闻记者的素养》。我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大忠告就是: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新闻职业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是满足主流价值、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的事业成就是第二性的,不能摆在这些利益之前。名利都是身外物,尽一个人的心力,使他人获得更多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现在的青年人不缺乏热情,但理性、逻辑方面有待加强。对任何事情,必须先看清楚它的逻辑关系以后,你才能够顺应,然后在理性思考的引领下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只有像新闻先驱邹韬奋那样“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
记:能否用一句话送给年轻人?
江:借用新闻前辈穆青先生说过的“勿忘人民群众”,我认为年轻人“勿忘责任”,这值得我们一起共勉。
(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张丹丹系该院传播学硕士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4
江作苏:带着责任融入传媒改革日 期:2008-5-19 来 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小传
江作苏,1953年9月生于湖北武汉,复旦大学本科、中央党校研究生、高级记者。现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湖北省记协主席。1982年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历任《江汉早报》副刊组长,《楚天周末》副总编辑,湖北日报社驻十堰、郧阳、神农架记者站站长,政宣科教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政宣科教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内心秉持的是:责任、创新、严谨。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实施了《湖北日报》历史性改版。开辟了《总编辑评报》和个人专栏《楚人快语》,已刊发近百期。他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出版了《记者心语》、《我随东风行万里》、《潮涌大江》、《江河归大海》、《浙江星火借入楚》等多部专著。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获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首届湖北新闻名人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个性
最大的爱好是乒乓球和书法。
集团所属报刊中花费精力最多的是《湖北日报》,注意力放在都市类报刊上。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邓小平。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邓小平文选》。
当一把手,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把握未来。
□悟语
胸怀人民,打造公信;立足荆楚,壮大传媒。
他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百万份报纸(《楚天都市报》)和百万份期刊(《特别关注》)的“双百万”传媒集团掌门人。
他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并主导实施了《湖北日报》影响深远的历史性改版,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他一手拿红笔,一手拿蓝笔,不仅策划、采写了大量新闻作品,而且为打造以传媒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集团描绘出了蓝图。
他是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也是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他带着责任置身改革大潮,实践并见证了传媒业改革发展的进程。
他,就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总编辑江作苏。
“30年来,新闻工作者的姿态在不断调整,总的方向是朝着‘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展。过去当记者时,也讲深入基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还只是一种观察,为了反映而去。现在,随着新闻观念的变化,人民的创造、人民的疾苦、人民的心声已成为了报纸的主体。我认为,这一观念的变化,是最突出的。”
和许多掌门人一样,江作苏是时代的幸运儿。1978年,他由一名知识青年、基层工人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也正是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82年,江作苏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干就是26年,从基层记者做到传媒集团一把手,职位在变化,荣誉在变多,但是这变那变,江作苏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愫始终没有变。
在与《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交谈时,江作苏讲了1995年做记者时所经历的两次大跨度采访,这是对其新闻观、人生观影响最大的,也是在求新、求深探索方面印象最深的。
一次是忍着恶臭坐在运猪火车上,四天三夜押运供港活猪到香港,写成了一组体验式系列报道“鄂猪南运记”。
在祖国内地每天发三趟列车保香港市场供应30年之际,他和同事登车采访。在令人窒息的猪车环境里,甚至没有电,没有水,他们却发现了很多押运中有意义的新闻,感受到了为保香港大局内地各方人士的合作贡献精神。而这些新闻,是不曾为人发现和见诸报端的。正是这次报道,让读者知道在360行之外,还有押猪一行。事后,外贸职工们给他们送来了锦旗,上书“人民记者”四个大字。
通过这次采访,江作苏对新闻报道有了更深的认识:新闻不一定全是事件,讲述人物背后的故事,同样是非常鲜活的新闻题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联结在一起,就是一个具有新鲜社会意义的人物报道。聚焦于人与聚焦于事,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另一次是驾乘国产东风汽车,纵横神州50天,颠簸数万公里,写成进行式连续报道“我随东风行万里”。这是在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开放格局,迎接世界汽车产业冲击之时开展的一次大规模采访行动。国产卡车到底能不能与进口卡车抗衡?国产卡车在市场和服务方面有哪些软肋?带着这些问题,他和同事打破报纸的地域界线,驾乘国产东风汽车西进沙漠,南入森林,北闯雪国,东行海疆,通过目击方式进行考察与思考。从4月12日启程,到5月19日返回,沿途发回报道50多篇,不仅正确给出了国产卡车完全可以在开放条件下与国外产品抗衡的结论,而且还从汽车文化、汽车环境和生产力布局方面作了多向思考,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最后二汽授予了他们“东风汽车公司名誉职工”称号。这些只是江作苏记者生涯中的一个个缩影。
“创新是一团火,方法是一瓢油。创新的火种如果不存在了,做新闻的动力也就没了。”江作苏如是说。从事新闻工作26年,他创新的步伐一刻没有停止过,他策划、采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足迹遍至三峡工地、抗洪现场、神农架密林、大别山区、京九工地……他组织报道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大学生肖栋栋、贴心政委谭明金、扎根大别山的将军之子程平东,均产生了广泛影响,指挥采写的周国知、郑琦、陈刚毅等重大典型,从湖北走向全国,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先后做出过重要批示。
2005年5月之后,当了集团总编辑的江作苏,一手拿红笔,一手拿蓝笔,仍然坚持写稿。在江作苏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小平同志一段意义深刻的话。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记者是一个用笔说话的工作职业,不管个人职务发生什么变化,我都不愿放下手中的笔。”后来,江作苏开辟了《总编辑评报》和个人专栏《楚人快语》,已刊发近百期。他还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先后发表、出版多篇论文和专著。“是责任感驱使记者用敬业的态度和高度专业的水准从事自己的新闻工作,如此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闻精品”。“30年来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上的回归,真正实现‘三贴近’,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老百姓要所映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所映的。”从26年的新闻实践来看,江作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高扬改革大旗,对于媒体自身来说,并非是一件说到就能轻易办到的事情。我体会到,媒体从开始报道别人怎么改革,到把改革引入媒体自身,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传媒业最大的变化之一。”
党报如何改革?党报集团如何改革?这是江作苏升任集团领导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江作苏认识到:“我们正身处一个深刻的变革之中。这种转型对于事业发展是必需的,同时也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如果转型不成功或者转变得慢了,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失去以往的优势。”
2005年是“报业寒冬论”、“纸媒冰河期”等悲观论调层出的一年。“发展就要迎接竞争,竞争就要有敢于创新的决心!”时任集团总编辑的江作苏,以辩证的眼光审视传媒格局,果敢地提出了“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全新办报理念,并于2006年1月1日主导了《湖北日报》56年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改版。改版后的《湖北日报》,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该报还将“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醒目地标示于报头下方,以此大力彰显他们的新理念。
谈及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初衷和这一理念的内涵,江作苏说:“一个理念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理念就是一个团队工作的方向。把它公开昭示于读者,表明我们敢于亮出自己的思想旗帜。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提出这个口号,就是要把责任视为公信力的源头和根本,就是要以务实、开放、负责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以建设性的视角报道新闻。”
此次改版,被江作苏称为“最用力的一招”。实践表明,改版取得了“八个一”的成果:创新了一套新闻采访、编辑、发布的运行机制;确立了一个符合世界潮流、稳重大气的版式;培育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栏目;策划了一批有创意、影响较大的报道;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创造了一个好的报纸经营环境。
经过改革洗礼的《湖北日报》,呈现出开放大气、观念先导、文风活泼、实用性强的崭新气象,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不仅受到中宣部有关部门的称赞和读者好评,报纸的发行量较过去也大幅度增加,广告收入增长了两成。
新的办报理念,新的制度设计,新的运行方式,带来的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比如在报业经营方面,实行的是面对市场、优化组合,统一经营、分担责任的独特体制模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度使得面对市场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对于这些改革措施,江作苏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改革开放之前报业基本是静态的,都是一份报一个领导班子,一个模式几十年不变。现在全国报业是在动态中调整,动态中进行优化,动态中做强做大。媒体的这种千军万马、各出其招,也是社会形态在传媒行业活力的反映。面对困难,面对市场环境,有勇气的经营者要拿出各自不同的对策方案来,而不是按照千篇一律的办法去开拓事业。30年来,对报业经营者提出的最大挑战,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群众需求,要做出有勇气的选择,既有项目的选择,也有经营模式的选择,也有战略趋向的选择,对报业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勇气与水平的检验。
“说实在话,改版不易,改革也不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选择了这样一种模式,经受住了市场考验,效益连续多年实现增长,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江作苏如是说。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传媒业发展最快的30年。媒体正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困难不畏艰险地奋进中不断发展的。我们以“一主(报纸)两翼(期刊、网络媒体)”为发展策略,经过几年的着力经营,成绩有目共睹。打造一流的传媒集团,打造以传媒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我们今后的目标。”
2001年7月28日,对湖北日报人来说是一个铭记在心的日子,这一天,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4月28日,对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来说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集团正式更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吹响了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进军的号角。也就在10天前,江作苏从集团前任董事长毕志伦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成为集团的新掌门人。
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百万份报纸(《楚天都市报》)和百万份期刊(《特别关注》)的“双百万”传媒集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形成的“一主两翼”格局,为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江作苏说,“一主两翼”格局,即报业为主,期刊、网络传媒为“两翼”。报业为主,就是要保持集团内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提升报纸品牌的张力。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集团的优势,尤其是紧紧依托期发量已达260万份的《特别关注》和湖北第一新闻门户网站荆楚网,发展期刊群和网络新媒体群。《特别关注》被业界称为“黑马”,仅用了19个月时间就使发行量从100万跃升到200万,其“高台跳水”的做法被业界广为称道。目前,为打造期刊群,专门为《特别关注》申请注册成立了杂志社。荆楚网发展步伐也很快,已实现“一变四”,即省政府新闻网站、省政府门户网站、楚天无线、网络家园,已建起荆楚网本地新闻发布系统、短信息发布监测系统等网络平台以及中部崛起数据库、电影风向标专题数据库,还开通了《荆楚网视》频道,为发展新媒体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3年来,集团广告收入每年净增1个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上都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了一个报业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传媒集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内部资源可以均衡使用。他们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就战略着眼点和着力点来说,它要求区分核心业务、支撑业务和培育业务。
“要说发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要想经营都是一本奋斗账,只要是成为社会进步有机地构成部分,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都可以化难为易,化险为宜,取得行业的新发展。只要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扩大眼界,用好资源,努力朝前走,一定会将集团打造成以传媒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集团”。谈及集团的发展,江作苏这样认为。
“30年来,我感到传媒产业形态正由单一走向多元,社会角色由补充向主体转移。面对现实,把握未来,作为一个集团管理者,有几个牛鼻子必须得牵住。首先就是媒体经营的着力点,必须扣住公信力。我们在“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下,提出了构建四个现代化平台作为集团今后发展的支撑。”
对于传媒集团的未来,作为一把手的江作苏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报业仍然是具有健康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所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调整报系结构,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湖北日报》作为旗舰媒体的领导地位。通过内容结构调整、销售渠道重构、人力资本优化,进一步落实“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使《湖北日报》成为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品牌,成为社会主流大众必读、在中部地区有相当影响力的现代政经大报。同时,进一步明确大众报纸的定位,扩大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力,形成覆盖不同市场的报系结构。
打造以传媒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集团,成了江作苏的又一个新目标,一要紧紧扣住公信力,二是打造系列支撑平台。
谈到公信力,江作苏认为,作为媒体,必须有公信力,责任就是反映在公信力上,扣住公信力,把各种媒体形态调动起来,自觉地服务从社会标准,主流价值的标准,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底线。《楚天都市报》的办刊宗旨是“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特别关注》的办刊宗旨是“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三峡晚报》的办刊宗旨是“关注民生,彰显公信”等等。
扣住公信力,可以避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道德失范、新闻失信的现象,使得我们在行业的制高点上,在媒体手段多样化,新兴媒体数量巨增的情况下,用是否具有公信力这一标准,建立起读者与媒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形成一种良性的互信互动的关系。
公信力,除了反映在报道之中,在广告、社会活动等领域也是全覆盖。为了提醒员工们的公信力意识,在新启用的楚天传媒大厦前,专门制作了一个方圆雕塑,用花岗石做成的方框,体现的是媒体的责任,中间是用石头雕的圆形铜锣,体现的是做社会进步的喉舌,中间刻上“责任造就公信力”,为的是让员工们能天天以此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公信力。
为了应对产业形态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竞争,江作苏说,集团将打造四个面向未来的支撑平台——采编平台、印刷平台、数字平台、资本平台。他认为,“在发展中我们意识到,近年来,报业已进入以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跨媒体经营时代。数字化网络平台衍生的互联网、手机报、视频音频共生的IPTV等,客观上要求报业从单纯的信息加工业向多元化和多媒体传播服务业发展。为了实现大发展,着眼于多媒体开发、占地300亩的传媒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荆楚网作为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今后将致力于推进多媒体与新媒体的共融发展。下一步,集团将稳步推进IPTV平台建设,加快移动新媒体平台建设步伐,同时以数字报纸为龙头,不断丰富网络出版形态。”
谈及资本运作给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江作苏坦言,不论是发展IPTV,还是其他新媒体,其巨大的投入都是传统报业依靠自身积累所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依靠上市才能帮助集团完成这“惊人的一跳”。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已经在证券化方面迈出了步伐,主体上市的筹备工作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江作苏深知,机遇与风险并存,上市能够带来融资的便利,但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也面临着挑战。第一,上市公司必须向社会公开其经营状况;第二,上市公司必须承担股民“用脚投票”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也不是一“券”就灵,面对资本市场这个全新的领域,作为党报集团的掌舵人,如何寻找机会与资本“亲密接触”,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又避免重蹈一些传媒集团融资后盲目追求多元化、做大不做强、利润下滑的覆辙,对江作苏来说,将是一个考验。
“打造一流的传媒集团,打造以传媒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集团,是我们的目标。目前,集团的各项主要指标已进入全国前10名,有的指标进入前5名,虽然距离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但发展的方向已明,决心已定。”集团未来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作为掌门人的江作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6
http://jiang.cnhubei.com/default.asp
http://jiang.cnhubei.com/default.asp
http://jiang.cnhubei.com/default.asp
江/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17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潘凯雄简介
2010年01月21日
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潘凯雄简介: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文学评论家。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担任《文艺报》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著有《蔚蓝的梦》,主编《2003中国最佳散文》、《2003中国最佳随笔》、《全球经济大盘点丛书》等。
著名作家余华:潘凯雄印象二三:
他善良并且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切实可行的经验,他能够给朋友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安慰。所以,当我需要一个朋友帮助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潘凯雄。
我记得那时候很多批评家说话时都喜欢挥舞着手臂,喜欢将手臂挥到作家们的鼻子前,滔滔不绝地说上一遍夸奖的话,最后才捎上几句诚恳的批评。而潘凯雄的手,在我印象里总是插在衣服口袋里,很少拿出来,更不要说是挥舞了。
潘凯雄让人感到他沉稳,友好,宽容和善解人意之外,还能让人扬眉吐气,做到这一点可是不容易……<阅读全文请进>
人民文学出版社简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拥有五十年历史,被公认为成就卓越的文学出版社,发掘、培养了大批当代优秀作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当代名家的代表作皆由该社出版。该社出版物以高质量赢得广泛称赞,已形成了高品位,高质量的“人文版”图书系列,被赞为“代表中国文学出版社的最高水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繁荣文学出版事业,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为己任,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多层次结构,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目前设有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现代文学编辑室、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第一编辑室、外国文学第二编辑室、文化读物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少儿读物编辑室等9个图书编辑室以及《当代》、《新文学史料》、《中华文学选刊》、《中华散文》和《文学故事报》等5个文学报刊编辑部。五十年来已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和现当代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中译本以及文学理论、高校文科教材、人文科学著作等图书8000多种,发行7亿多册。该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已与40多家海外出版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出版高档次高品位文化图书为主,兼顾通俗性读物。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系列化,力求较全面的反映中国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成果。已出版图书8000多种,发行近7亿册。其中翻译出版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作家的作品近3000余种。系统的整理出版了30多位中外文学大师的全集,文集,出版汇集世界一流作家一流作品《世界文学名著文库》(200种,250卷),依文学史体系整理出版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作家主要作品的图书系列。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良传统可以概括成四句话,一是坚持以国家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出版宗旨,二是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三是坚持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四是坚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事业之本。这些优良传统五十年来恒久不变,作为立社之基石,兴社之旗帜,引导着出版社继往开来,发展壮大。高扬着这面精神的旗帜,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这里筑成了我们永远的家园,人文社图书将走向新的世纪和更广大的世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07:20
职业阅读不好玩
潘凯雄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编审。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文艺报》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副刊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著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专著、论集,发表研究论文若干等。[1]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代表作:《蔚蓝的梦》、《2003中国最佳散文》、《2003中国最佳随笔》、《全球经济大盘点丛书》等。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家。原《文艺报》社理论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著有《蔚蓝的梦》等。 曾主编《2003中国最佳散文》、《2003中国最佳随笔》、《全球经济大盘点丛书》等。
作为职业出版人,终日以读书为业,只不过这时所读之书伴随着专业而行,谈不上个人有多少选择的自由。这样的读书我称其为职业阅读,职业阅读于个人性情而言常常是苦乐参半。遇上一本不错的书,读来自然是兴致盎然,是一顿精神大餐,是一种灵魂享受;然而更多的时候则未必如此,一本并不想读的书因职业需要而不得不读,特别是这本书很可能还不怎么样,却依然要硬着头皮细读,此时的阅读自然就是味同嚼蜡了。
时时听到一些不明这个职业真相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发出艳羡之声:“你们这个工作就是看书,真好啊!”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其实职业阅读的恐怖还不仅在于不得不时时要读一些味同嚼蜡的书,更在于长期阅读同一专业的书极易造成自己趣味的麻木,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审美疲劳。我自己时时半是玩笑半是真情写照的一句话就是“看稿都看恶心了”,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因此,如果撇开热爱工作、敬业与否一类的道德评判不论,仅就个人情感体验而言,职业阅读总体上不是一件好玩开心的事儿,这与一个人爱不爱书、爱不爱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两码子事儿。
与职业阅读比起来,我更喜欢读闲书。这种“闲”于我而言并非仅仅只是指休闲,更是“杂”与无拘无束之意。在书海中徜徉,拿起一本书随意地翻上几页,喜欢的自然就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无趣又无用的放下就是,没有谁的强迫,没有任何的功利,精神处于高度的自由,此时此样的阅读才是真乐趣、大惬意。古人所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我想指的都是这种状态下的阅读。至于为了高考、中举、求职一类的读书不在此列,那当属“寒窗苦读”是也,一个“寒”一个“苦”便将这类为功利而读书的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是无所谓乐趣可言的。即便如我这种不得不为职业阅读所累者,也是时时要挤出时间读点闲书的,别的不说,单对缓解审美疲劳就大有裨益。
读闲书乐,闲了便读闲书更乐。支上一把躺椅、沏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自己喜爱的闲书,静静地读上几章,思绪随书中情景而飞,哀乐因书中人物而动,悠悠哉、陶陶然,实乃人生一大惬意。现在人们常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中竞争加剧、闲暇时间减少为由而拒绝阅读,国民阅读率也呈逐年下降之势。这是事实也是借口,我们还远未忙到没有闲暇的地步,属于自己的时间的确在减少,就看你如何安排了。不是完全没有闲时,闲时不读书的最大理由其实更在于从来就没有体会过读书之乐。也难怪,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只是强调学以致用而很少讲学以致乐,于是读书自然就和寒苦画上等号,能不读就不读了。
古人还说过一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反省一下,这“少”未必是“寒窗苦读”不够,更是闲书读得不够,闲时读书不够。与强调读书致用相比,我更主张读书致乐,先有乐,才能读;读多了,总有用。读书之妙,便在这润物无声之中。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6 07:24
潘凯雄:畅销书的前世今生来源:互联网
畅销书一说最早发端于美国。1895年,美国有一本文学和文化批评杂志《文人》首开畅销书排行榜。这个排行榜指向很单一:就是某个时段某一类图书简单的销量排行。无非有两个限定,第一是在某一时期,所有图书在同一个时段上;第二是某一种类型,或是文学,或是励志,或是文学里面再细分,这样就具有了可比性。
如果再查看一下某个时间段《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0名的榜单构成,很多人会大吃一惊。鉴于中国当下畅销书市场的情况,这个榜单也大大出乎我的想象。比如在《纽约时报》综合榜单长时间占据第一的是《圣经》,这个很容易理解。其中在某一个月只有一本书超过了《圣经》,那就是米歇尔的《飘》。其他图书的时效性就很强了,当然这种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今天公认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甫一出版便持续在榜,还有今天公认为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的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是长期在榜。
综合考察西方畅销书榜的起源以及在一个时段里排列前100名的榜单,大致有如下3个基本特点:第一是纯粹的市场评价,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段里面某本书销售排行的先后,这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评价。第二个特点,这种排行实际上也是在折射某一个时期社会公众的阅读倾向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特点,这个评价我姑且称之为社会评价,或者是社会心理评价。第三个特点就是审美评价的多元化,如《圣经》《飘》《莎士比亚剧作》《百年孤独》等都曾赫然在榜,这显然不是一种审美评价所能概括得了的。
回头再看我国本土的畅销书。我们对畅销书市场的关注、畅销书市场的形成应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只有在此以后,我们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而即使在这个时代,有一些书的发行量很大,我们同样也不能称之为畅销书,比如教材就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现在,畅销书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有所谓出版业“二八定律”,即20%的图书创造整个出版产业80%的利润,由此,有些对畅销书的关注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状态,动辄出手几百万争夺一部书稿。
对比前面分析过的西方畅销书榜的3个特点,可以看到中国的畅销书市场同样也有这3个特点。第一,应当承认中国畅销书的排行标准首先依然是商业评价、市场评价,它也是显示某一时段里销售量排行先后的评价。当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刚起步不久,畅销书排行榜里面可能有水分,可能有诈。比如在报上看到的“买榜”,自己出版的书自己人去买,通过这一手段将销售数字拉上去,而一般老百姓又喜欢从众跟风。“买榜”是制造畅销书的手段之一,尽管它的手段比较不地道。
第二,同样是一种社会评价,中国的畅销书市场也反映出中国读者在某一个时段里的阅读趋向、公众心理,而且绝对有中国特色,阶段性特别强。也就是说,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一定是流行一到两种东西,比如曾有一个时期大家都关注隐私,加上“私”字就好卖。这就像在刚刚改革开放时,沾上“性”字的书就好卖。这样一种阶段性特征还和中国社会逐渐开放的程度成反比:当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和国际接轨时,畅销书的选择也开始趋向多元化,阶段性的特征逐渐开始模糊。
第三,中国的畅销书和西方最不一样的就是它的审美评价,或者说我们对畅销书关注最混乱的、最不到位的也是审美评价。一说起畅销书,就简单地把它和通俗文学、文化快餐画上等号,说它是图书中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年又有一个新词叫“类型写作”。总而言之,都是上不了高雅之堂的昙花一现。这些都是我们主流话语对畅销书在审美上的基本评价,且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这样的评价必然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莫名其妙的不屑一顾。很多作家自以为搞纯文学创作,怎么能关注这些玩意儿?看不起畅销书。另一方面是写畅销书的人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导致中国畅销书水平始终不高。
对于畅销书,很多人采取非常漠视和不屑的态度,觉得畅销书就是类型写作,不值得研究,也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的确,畅销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写作,或者说是程式化写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优秀的、成功的畅销书的程式化和我们现在所标榜的程式化,有没有细微末节、甚至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比如说丹·布朗在当下西方世界成人写作里是数一数二的畅销书作家,其代表作是《达·芬奇密码》,还有《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失落的秘符》等。我们一谈到这类作品,就说它是悬疑、惊悚,但为什么不仔细再往下看看,丹·布朗小说里的悬疑和惊悚,是不是每一部都一样?如果稍微细致地研究一下丹·布朗的几部长篇,大家就会发现,尽管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城市,最后在惊悚的过程中把悬疑解开,但他的每一个悬疑、每一个解套都赋予了一种新的学科的、文化的内容在里面,惊悚的外壳中实际上套着不同的内容。
再举一个细节的例子。畅销书《廊桥遗梦》中有一个情节,描写的是女主人公弗拉西斯卡坐在院子里端详着自己当年的情人——罗伯特的照片。如果国内畅销书作家来写这一段,笔下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但是在《廊桥遗梦》中,作者从头发写到下巴,笔法之细不亚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那种对人物肖像的刻画其实是很见功力的。
所以简单地评论畅销书是类型写作、程式化,远远概括不了畅销书的全部特点,而蜻蜓点水式的研究与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畅销书的健康发展。尤其在网络无门槛的公众狂欢的写作现状下,的确出现了很多文字垃圾。结合西方对畅销书的理解,以及它的榜单分析,对照分析当下的中国畅销书市场,可以发现畅销书研究的诸多空间。比如说通过畅销书来研究中国公众的社会心理、阅读趋向,研究畅销书的艺术审美特征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类型、模式几个简单的词就能概括的?即使是类型化写作,为什么中国的类型化不如西方的好?又比如从出版的角度看,畅销书的运作机制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简单的“买榜”就能解决问题?到底怎样运作畅销书?是不是简单的价格战就能出版畅销书?现在为了争夺畅销书作家的作品,今天一个开价500万去买,明天另一个就敢开价600万。这样低端的运作其实是在毁人毁行业。这样的价格战在中国其他产业里面早打完了。如果畅销书不从一种理性的角度加以认识,还是一味打价格战,最后只能是大家同归于尽。所以希望无论是评论界,还是畅销书作家,大家都能重视畅销书写作,关注畅销书自身蕴藏着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审美现象。(潘凯雄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6 07:24
实录:潘凯雄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障碍http://book.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 新浪读书
文艺评论家潘凯雄
9月1日,文艺评论家潘凯雄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中国文学图书与国际市场”研讨会上畅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障碍。
发言实录如下:
潘凯雄:各位大家好!
一个比较难谈的问题,可能谈的比较尴尬,尽管走出去,国家战略在一个高度,非常重视,也有任务要求,但实际上中国图书走出去各个门类、板块应该是不一样,据我所知,实用类和旅游、保健、养生,介绍中国一般情况的,这一类的读物应该说比较多。实际上文学应该说在我的概念里面,文学图书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相对来说,坦率讲目前的份额还是比较小的,或者说是非常小,这么说也不为过。主持人刚刚说的,要说印数也参差不齐,目前我所知道的,在海外卖的比较好,恐怕也就是七八万,应该是非常好的。其次稍微好一点儿的,大概是1-2万这样一个数目,当然有很多坦率说只有几千本。
这样一个障碍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国长期的封闭,尽管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也有30年了,毕竟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封闭,的确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确实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在里面,包括选择中国作家的作品,早期的确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说白了,用我们的话讲叫意见者的作品,这种情况应该说随着这两年随着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的确在世界的国家的形象有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从我们目前来说,国外的一些著名出版商是要求我们主动的推荐作品,而且还主动的要求我们推荐能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小说作品。但是遗憾这个工作在前两年一些国外的著名出版商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像兰登等国际上著名的文学出版社都来着我们谈,让我们推荐。但是这个工作正在做的时候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应该说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强烈,至少在去年有一个基本策略投资基本上停掉,尤其对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资,本身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全部停掉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恐怕是继续长期存在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也就是翻译的原因,刚刚主持人介绍,有些人甚至说文学不可译,像早期有些人说诗歌不可译,文艺图书走出去的翻译问题比其他图书的问题大得多,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学瓶颈,而且国外据我所知,著名的出版机构用的翻译者一定是要用母语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比如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一定是这样选择的,我们有时候想当然,一些美好的愿望,中国现在有钱了,资助你,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或者说中国有这样的想法,包括中国作协也有这样的想法,把这个译文译好送出去人家不要,一定要本国的,一定要母语非常好,文学功力非常好,像中国文学走出去就找葛浩文去译。比如说全德国能译中国小说的不会超过10个人,这是歌德学院驻中国的一个院长跟我说的,他在很热心的做中德文化交流,也很热心中国的图书到德国去,但是寻找译者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问题要解决不是一时半会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比较长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整个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程度的加强,汉语就像中国人学英语一样的,恐怕到那个时候会好一些,不像旅游指南、养生保健是很实用的,相对翻译比较简单。
第三个原因:因为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虽然这几年我们改革开放的力度比较大,但是坦率的讲,出版业的改革开放比其他产业、其他行业还是滞后的,所以我们的市场化在往前赶,实际上好多东西还在建立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这样一种经纪人制度、经理人制度,基本上还是在一个初创阶段。也就是说缺少这一方面做版权贸易方面专门的人才,当然这支队伍的培养,可能比翻译队伍的形成要快。所以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现状,中国文学在国际图书市场的市场份额的确是非常之少。包括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在德国的主要书店里面必须要设一个主宾国的专柜,我去看了一下,我看到有莫言、张洁的作品,其他可能是海外华人的,我们就不知道是谁了。按他音译出来不知道是谁,本来中国图书就非常有限,我们认可的作家就看到这两个作家,这就是一个现状,这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包括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逐步的改善。这个东西的确不像别的像经济贸易一样加大出口就出口,这个加大出口也出不出去,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还是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追求出去有多少、一年卖多少更有用吧,说白了就是没那么简单。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6 07:25
潘凯雄推出《“双面人”手记》
日期:2010-10-28 作者:徐璐明 来源:文汇报 |
|
|
|
作者认为目前业内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其实与实务脱节,研究者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者缺少对典型案例的归纳与总结,缺少类似MBA教学的那种对鲜活案例的解析。
本报讯 (记者徐璐明)评论家潘凯雄的文集《“双面人”手记》近日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引起业内关注的是:作者以评论家与出版家的双重身份指出:目前业内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其实与实务脱节,研究者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者缺少对典型案例的归纳与总结,缺少类似MBA教学的那种对鲜活案例的解析。
该文集精选了作者近10年在工作之余所写下的评论文字,内容涉及到作者对出版和读书的思考及感悟。以《“双面人”手记》命名,既是与该书所涉及的出版与读书两部分内容相吻合,也是作者对“出版人”内涵的一种理解:“出版人就是文化人、职业文化人、文化商人,这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人’更是‘出版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该书第一辑收录的文章记录了作者作为出版人对出版行业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应该是一种理论与实务高度结合的研究,或者说应该是立足于实务,在对大量实务包括案例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总结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该书的写作时间前后跨越近10年,因此读者也可在书中一窥我国出版业在这10年中发展变革的轨迹。而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新兴媒体出版的思考。如在《全媒体出版》一文中,作者就指出,数字出版的出现所带来的变化决不只限于工具的层面,其深刻的变革在于最终要影响到人们的表达和思维。因此,在研究数字媒体载体的同时,更要研究数字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产品出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出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同一内容在不同介质间的平移。
收录在该书第二辑的文章则是作者近10年读书的部分写照。全辑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出版人”身份的另一种思考:作为出版人,可以暂时不写作,但不能不读书。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6 07:26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成功之道
2006-05-11 责任质量 精品 人文社的优良传统
[主持人]:50多年来,人文社的出版物一直是国内读者获取文学素养的源泉,也代表着中国文学出版读物的最高水平。请潘社长先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宗旨以及它的定位?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1951年3月份成立的,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专业文学出版机构。如果说它的宗旨和定位,那就是以繁荣文化出版事业、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为己任,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多层次结构,兼容并蓄,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成果。
有这么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要以国家的建设为自己的责任,还有就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另外它是考虑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各层次结构,因为它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所以它所出版的文学图书是囊括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现在中国专业的文学出版社大概有50多家,还有许多非专业的出版社也在出版文学图书。我们也注意到,其他的兄弟出版社可能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比如说偏重古典的、古籍整理的的,是侧重在一个点上。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今中外,这是和其他出版社在文学出版不太一样的地方,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的特点和定位。
[主持人]: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被中宣部等部门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潘社长,你对“优秀出版社”这个称号如何看?
[潘凯雄]:优秀的出版社这个称号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和压力。因为名声在外了,所以对国家,对广大读者,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在努力,做到对国家和读者都负责。而一个出版社的成功,离不开两头的支持,一头是作者、作家,另外一头是广大的读者,出版社不过是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果这两条缺任何一头,我想出版社都是做不好的。
[主持人]:50多年来,人文社成就卓越,今天仍是我国出版业的排头兵,那请问人文社所赖以持续发展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潘凯雄]:谢谢你对我们的鼓励,又说我们成就卓越,又说我们是排头兵,实际上我们自己根本不敢这么说。人文社发展的优良传统简单的概括就是:第一,是责任意识,因为出版业是一种文化事业,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不能不讲责任感,这样一个责任感,既是对国家的责任,也是对读者的责任,绝对不能没着良心办事。
第二,是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要有一个精品意识,这样一个精品是全方位的,既有对作品的判断、选择,也有对作品的制作过程,比如说我们出版社到现在为止,选题论证制、三校一读制,有的出版社5—7天就能出一本书。坦率的讲,您要我们赶这个时间,我们也能赶出来,但是我们一般不这么做,就是我们要保证基本环节,比如说三个校对的环节加上一个通读的环节,一个不省。想一想,20 万字的图书要校三遍,而且校都要一个人校,几个人校的话,前后就不统一了,要校三遍,还要有一个人通读一遍,再加上最后的终审,这些基本的流程上去的话, 5—7天是不可能做出来的。现在一些作家朋友为什么喜欢在我们出版社出书?其中有一条,认为我们的文字质量非常好,不像有一些读物上错别字、病句特别多,这些我们都认为是质量意识或者是精品意识。
第三,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我觉得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对一个做出版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做文学出版,审美的趣味应该说个人是有差异的。从事编写也好,从事管理的人也好,同样有自己的趣味和好恶,做出版的话,就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实际工作中的选择,必须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文学出版事业能够多样化,能够百花齐放,而不是单一的。
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50 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基本立场和文化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该再强调两点。一点是竞争的意识,另外一点是市场意识,前面这几点,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仅有这三点,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够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现实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考虑要学会竞争,当然是公平的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同时,要有非常敏感的市场意识,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今天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出版社是为人类生产精神食粮的工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又必须赢利,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上,人文社如何权衡,又是怎样解决这种矛盾的?
[潘凯雄]: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有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社会效益是一个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各种有害的图书、各种不健康的图书,我们是坚决不予考虑的,这个前提就不谈了。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不做任何片面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也就很难讲社会效益,对图书来说,经济效益体现在发行量,比如说一本图书,现在经常讲的五千也好,八千也好,是它基本的利润的平衡点,如果低于就可能要亏损,就不能有经济效益,发行量越大,经济效益就会越大。如果把这个基本道理讲清楚,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有更多的读者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才可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当没有人读这个东西、看这个东西的时候,社会效益从哪儿谈起?所以,我们讲两个效益的统一,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绝对不做那样的理解,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社会效益好,不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即使赔钱也要干,不做这样简单的理解。要想产品真正产生社会效益的话,必须相应产生经济效益,否则的话,社会效益是一句空话,我们不做这样空洞的理解。
有一些文化积累的工程,我们出版社一直在承担着,比如说古今中外作家的全集、文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东西,确实有它绝对的文化价值。举个例子,比如说《鲁迅全集》、《巴金全集》,规模都很大,动辄二三十卷,这样一个规模,销售可能就是500多一套或者更多,这样对普通的读者来说,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文化产品对国家建设来说确实是需要的,但是对个体来说可能就有问题了,这样的东西就不可能发行量走得很大,这时候就需要出版社给予一定的扶持、投入。这样的东西,我想即使有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话,就要靠别的盈利来补贴。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长销畅销一齐抓人文社的市场运作
[网友]:我是读着人民文学社的书长大的,我们全家人对它都有很深的感情,它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人民文学社越办越好。
[潘凯雄]:非常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出版社的鼓励,我相信你是真诚的,我相信类似这样的网友在全国有很多很多。因为我们平常做各种和读者沟通交流的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这种声音,就是说我们都是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长大的,我相信40岁或者30岁以上的读者,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此我们出版社的全体员工非常感谢,但是同时也觉得是一种压力,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实在是对这批读者极大的辜负。我想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这批读者、网友对我们的厚爱,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通过我们的努力吸纳更多忠实的读者。
[网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以前一直是独领风骚的,但近年来,南京译林出版社在此领域好像比人文社做的要好,请问潘社长对此问题如何看啊?
[潘凯雄]: 这位网友朋友看来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历史是比较了解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一个副牌,叫外国文学出版社,应该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出版社的确在外国文学出版领域里做了很多工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可以不客气、不谦虚的这么说。但是,以前确实有一个客观的条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和刚刚改革开放那段,能够出版外国文学的出版社是非常少的,文革之前就是上海译文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家,而且当时有个不公开的约定,我们是偏俄苏,他们偏欧美,我们偏古典,他们偏现代一点,而且当时能出的只有我们两家。当时全国的出版社也没有那么多,从出版外国文学的态度来看还是比较慎重的,比如我们这个出版社没有那个语种的编辑,这个语种的书我们是不能出的,这实际上是为了保证图书出版的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社越来越多,出外国文学的出版社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些出版社也未必死守这条,整个出版社没有一个人懂英语的,但是能出英语书,这种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也得坦率的承认,这些年也有其他一些兄弟出版社在出版外国文学这块做得比较成功,比如说上海译文,比如说南京译林,在做关注国外最新畅销书方面,比如说云南文学出版社曾经在出拉美文学这块,比如说当年的漓江出版社出过诺贝尔获奖作者的作品系列,这些都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也在采取措施,到目前为止应该讲,在外国文学的经典出版部分,就是二十世纪以前,包括二十世纪上半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实力或者功绩还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我们短就短在国外当代文学这块,就是追踪最新的国外的出版动态这块,我们做得不够。这几年,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在采取措施。
[网友]:请问《哈里波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吗?这本书是如何策划和炒作的呢?
[潘凯雄]:《哈利波特》当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不仅出了一本,而且出了五本,今年可能要出第六本。我刚刚说,我们在出国外的当代文学的力度不够,实际上我们这块的工作也在做,比如说《哈利波特》就非常成功,令同行非常羡慕。这本书要说策划,我想这是一个正常的版权引进,因为《哈利波特》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是全球畅销书了。据我所知,当时有很多家出版社都盯着这块肥肉。为什么最后选择我们?这个问题恐怕只有由他们来回答。反正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我们算胜出。这个选题反映了我们工作人员的敏感和眼光。
但是,在国外很畅销的东西引进到中国以后,是不是同样畅销,就不好说了,因为同样有国外非常畅销的东西引进到中国来以后默默无闻。所以,引进以后,如何打开中国的市场,出版社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哈利波特》是在儿童文学写作里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以前基本上是写实的、教化式的东西,这样一种魔幻的东西,如何让我们的读者接受,我们的少儿读者、年轻读者能不能接受,这的确是当时一个问题,我们心里也没有底。但是,我想人类文化总是有共通的一面,尽管种族、语言不同,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人的欣赏是有相通的一面的。所以,在后期的市场推广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做了大量工作的,确保了《哈利波特》这样一个全球的畅销书进入中文市场以后同样畅销,因为每一册的销量就达到 100万以上。对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虽然100万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在中国的市场,100万是非常惊人的数目。而且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一个长销书了,形成的销售节奏是每一册一上市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量,以后变成每年要走一个量。所以,《哈利波特》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畅销书,同时也是长销书,我们后期推广的确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网友]:人民文学的书价是很不是有点贵了?
[潘凯雄]:平心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价不能算是很贵的,充其量算是中等的。我们的定价有一定规矩,因为出版社说是事业单位,实际上也是企业经营,就肯定有一个成本的概念,每一种图书根据它不同的成本,会给它一个非常合适的定价,而且也会考虑到它的读者对象给它一个合适的定价。说书价贵,我想这是出版业和读者的沟通不够,因为这么多年来,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上涨,图书也一样。可能大家比较习惯了其他产品的涨价,比如说一包烟,三十五十的没有人说贵,但是很奇怪,一本书30块钱的定价,就会有人叫贵。这是两方面的事儿,一方面作为出版者来说,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承受能力和他的消费能力,要把定价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作为读者来说,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能简单一味的抱怨书价的高或者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主持人]:近年来,人文社在对外引进方面都做过那些有益的尝试?贵社引进的《哈利波特》曾热销一时,不过还在做的年度国外小说系列反响并非很好,这些小说可能很好,但问题是如何保证引进的图书确实为我国读者喜欢?
[潘凯雄]:这几年我们出版社在组织一个年度国外小说系列评奖,已经做了三年了,我们请来一批外国专家,在评上一个年度国外最新的畅销小说,就是由中国的专家评国外第一时间出版的畅销小说,我们每年评6部,在北京发奖,把一些外国专家请来做一些交流。这个活动做了三年了,刚才有网友问我说这个你们做得并不是很成功,坦率的讲,这个问题我自己是这样看的,我们也承认目前这个活动的反响没有预期那么大,但是我们同时又冷静的在想,打造这样一个活动的品牌是需要时间的,这是我们出版社发出的一个信号,就是我们要在出版外国最新的文学作品上进入,而不是把这个市场拱手让出,我们我们希望是高质量的进入。我相信,如果这个工作我们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的话,而且每一年不断的改进我们的工作,我相信 “二十一世纪外国文学年度评选”的活动会成为一个品牌性的活动。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要我们的工作做好,不断的改进,而不是萎缩。事实上,这几年我们也在一年一年的想办法,如果各位网友在这方面有什么高招,我也非常诚恳的希望给我们支招。
[木克金]:我觉得,人文社一定要坚持自己,不要短视,要坚持高定位。
[潘凯雄]:我非常同意这位网友的看法,就是不要短视,一定要坚持自己。坚持自己之后,我还想补充一句,既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发展。事实上,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出版方针,我们出版社因为有50多年的历史,所以积累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文学资源,但是这个资源你必须要把它用好,用好了才成为资源,用不好就成为库存产品放在哪儿了。所以,我们一直不断地激活我们手头所拥有的出版资源和组织新的原创作品相结合,一直追求的是长销图书和畅销图书的相结合,这两条腿在整个出版结构上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结构,不简单的依靠一条腿走路。所以,有的出版社单一的走畅销书路线,我们当然也会对畅销书投注一定的精力,但是我们肯定不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畅销书上,我们更希望的是既畅销又长销的产品,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了。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非常注重图书的市场推广,前面有一位网友提出来《哈利波特》的市场推广,这块上出版社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又坚决反对恶炒,所谓恶炒就是指脱离实际、欺骗读者的炒作。我们注重市场推广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比如说我们出版社至少比较早的单独设立一个策划部,这个机构目前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市场营销和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把我们出版社的图书介绍给读者,包括今天在人民网上的访谈。据我所知,在我们之后有很多出版社也这样做了。我们确实既要坚持自己,又要有所发展,要坚持文学的高品位,同时也要关注一些流行文化。因为做出版,无论如何不能离开时代,不能离开现实,孤芳自赏肯定不是一条发展的道路。
评论界的恶俗现象并没泛滥
[文学大王]:你如何看待80后写作现象?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没有出版过80后作家的书?以后会不会走这个路线?
[潘凯雄]:我想80后作为一种写作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对整个80后的写作也需要有一个具体分析,80后的写作并就是一种模式。人民文学出版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市场上很火的80后作家的书,但是很年轻的作者的书我们是出过的。以后会不会走这条路线?不好做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我们的出版宗旨里有一条是兼容并蓄,80后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现象,坦率的讲,这里边有一些不错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平平的东西,我们不会专门就80后如何如何,但是如果80后的写作里确实有一些优秀的东西,我想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把它推出来。
[文学大王]: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你如何看待当前文学评论界存在的弊端,比如捧评、棒杀评以及红包评论等现象?
[潘凯雄]:这位网友提了一个文学评论的问题,我就以个人的身份回答。看样子,这位网友对评论界的现象还是有所了解的,我得坦率的承认,你说的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文学评论界的确是存在的,但是也没有到泛滥的地步。第一是存在,第二为数也不是太少。所以,构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做过一段时间的文学评论,所谓的捧杀、棒杀,实际上就是当年鲁迅先生的捧与骂,要么就是极端的鼓吹,要么就是一棍子打死,这两种极端的东西,我个人是极为反感的。红包评论的现象,的确有这种现象,作为我个人来说,对这种现象也是非常反感的。
这种现象出现有它很复杂的原因,只有从两个方向去着力解决,一个是做文学评论工作的个体,应该有基本的道德自律,就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这当然是一个大话。即使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也好歹在乎一些自己的名声,不要太不值钱了,太贱就把自己卖掉了,拿二三百块钱的红包就做一个打引号的御用文人,对个体来说,确实有个自重的问题,否则对个人的发展也不好。
另外一条,从全社会来说,要形成一种对这种东西的谴责,至少是不追捧。但是现在没做到这点,有一些媒体,实际上也助长了它,缺少一种比较求实的态度。有的人说这也是一种学术腐败,能不能用“腐败”这么重的词?现在我也吃不准,但剽窃、抄袭的确是腐败。捧杀、红包做多了会把自己的牌子砸掉,以后谁会相信你的话呢?
[孤松]:在今天,伪书猖獗,盗版泛滥。潘社长对这种现象如何看?
[潘凯雄]:目前,伪书的确非常猖獗,特别是我们感觉到盗版更猖獗。我们出版社深受盗版之苦、之害。我们在打击盗版、打击伪书上也尽我们所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坦率的讲,出版社真的是无能为力,因为出版社不是一个执法机构,它只是一个出版机构,它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舆论的呼吁,向有关部门举报,我们出版的图书被盗的太多了,我们印数过万的图书差不多都被盗过。出版社面对这样的现象,只能通过媒体来接受,另外向相关执法部门举报,出版社本身是没有执法权的。所以,指望出版社打假,本是就是没有法律知识的说法,出版社没有资格打假,它不是一个执法单位。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我想只有两条,第一,我呼吁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第二,广大的消费者不要买盗版。从事盗版的人就是贼,贼大家都很讨厌,被盗版的产品就相当于赃物,如果告诉你是赃物,你会买吗?我现在告诉你们,盗版图书就是赃物,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只有这两条做到了,伪书也罢、盗版图书也罢,才能有所遏制,否则的话,盗版真是一件令出版人非常痛苦的事情。
人文社的成功之道与未来蓝图
[主持人]:可否为人文社多年来的成功之道做个总结?顺便畅想一下它在未来的构思和战略蓝图。
[潘凯雄]:这的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出来的,对成功之道做总结的话,还是回到我前面说的几个意识上来。一个是责任意识,一个是质量意识,一个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同时要增加一个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
至于畅想一下未来的构想和战略蓝图,如果说我们的改革工作做得比较成功的话,因为目前出版全行业都在深化改革,如果改革成功的话,我们未来应该是一个沉淀结构更加丰富、出版形态更加多样、市场反应更加灵活的,既是专业又是大众的,既是国家的又是世界的出版机构,如果把这句话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产品结构更丰富。我说的产品结构,是指图书的选题结构,现在我们当然是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怎么样进一步细分、定位更准确,希望更丰富一些。我们现在的出版形态现在是单一的图书,还有少量的报刊,但是报刊没有做强做大,我希望我们以后不仅是图书贼一条腿,还有期刊这一条腿,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衍生产品,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市场反应更灵活。因为我们是50多年的老社,要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形态。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我们往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个我们不会动摇,但是怎么样被读者接受,就是大众的。中国文学怎么和世界接轨,怎么样让世界上更多的读者来了解中国文学,这当然不是一家出版社所能做到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出版社应该有这么一个目标,有这么一个理想。我想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勾画未来的构思,如果能做的话就是蛮好蛮好的。
谢谢各位网友,还有一些网友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来得及回答,我相信以后还有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我也真诚地感谢各位网友对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期以来的支持,我也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的给予我们关注和支持,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6 07:27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6 12:40
邮发代号: 1-105 | ·出版周期: 周一报 | ·订阅单价: 1.50 元/期 | ·订阅年价: 72.00 元/年(2011年) | ·开张页码: 4开16版 | ·国内刊号: CN11-0052 |
|
|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7 08:12
中安在线10月25日讯 24日晚19时,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季宇,省作协副主席潘小平,著名作家赵焰、闫红齐聚安徽图书城,畅聊当代文学近期新作品与新趋势,特别针对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及新近推出的插图珍藏本“王蒙的道理”做了主题探讨,到场读者、文学爱好者共同见证并参与了此次文坛聚会,互动场面非常热烈。
| 周末读书会现场 | 安徽教育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蒙的道理》插图珍藏本精品书,包括《我的人生哲学》《红楼启示录》《读书阅人》《红楼启示录》《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五本,选取了王蒙近十年创作的最受欢迎的哲理性文章及著作,并邀请中央美院青年画家新配500多幅彩色插图。此次文学沙龙主题是“王蒙的道理”,几位作家向现场观众介绍了自己阅读此套书的感想,对王蒙创作意图及写作风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围绕文坛巨擘——王蒙其人其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家们认为作家王蒙的人生阅历积淀非常深厚,因此他的创作背景宏大、深厚,涵盖了时代的主题精神,变迁的民族文化及起伏的个人命运。同时,从写作方式上来看,王蒙文笔挥洒、自由、锐意创新,如最早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保持用典用词旁征博引的习惯,兼具中西方文学创作特点等等。作家们对《王蒙的道理》这套书所阐释的人生哲学道理、洞明世事的智慧赞叹不已。
| 《王蒙的道理》 | 此次新书研讨会作为庆祝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五周年、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两周年的活动之一,将精品书介绍、读者互动融为一体,不仅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场皖籍著名作家文学沙龙活动,也切实丰富了合肥市民的周日文化生活。活动结束后,广大的读者纷纷表示,合肥应该多举办类似活动,介绍更多高品位的图书作品,使得“读书爱书”在我省更加蔚然成风。(记者:宋艺)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7 08:16
著名作家 王蒙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同志简历】
王蒙[1],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河北南皮人,1948年10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加工作,相当大学学历,研究员。
1948.10——1950.05,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
1950.05——1956.12,共青团北京市三区(东四区)区委中学部干事、部长、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委员会委员。
1956.12——1957.11,国营七三八厂团委副书记。
1957.11——1962.09,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北京市郊区劳动。
1962.09——1963.12,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员。
1963.12——1965.04,新疆自治区文联从事编辑工作。
1965.04——1973.03,下放新疆自治区伊宁县农村劳动,后到新疆自治区文教“五七”干校劳动。
1973.03——1979.06,新疆自治区文联创作研究室工作。
1979.06——1983.07,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1983.07——1986.03,中国作协《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86.03——1989.09,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9.09——2006.11,中国作协副主席。
2002——2006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6年11月第七次全国作代会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2010年5月王蒙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教授”,苏志武校长代表学校向王蒙教授颁发了聘书。
2010年5月22日王蒙到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讲课,并受聘为绍兴文理学院“名誉教授”,宋培基副书记代表学校向王蒙颁发了聘书并佩戴校徽。 从业经历 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期间学会的维吾尔语。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新学院院长等职。
有《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王蒙散文》、《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成就及荣誉 王蒙主要创作年表
1955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小豆儿》。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春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冬雨》。
1957年:散文诗《新年》、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在上海《文汇报》上连载。另有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
1962年:发表短篇小说《眼睛》《夜雨》。
1963年:发表散文《春满吐鲁番》。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光明》;报告文学《火之歌》等。
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布礼》;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第一届1979一1980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铁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海的梦》。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冬雨》。
1981年:发表小说《杂色》《如歌的行板》《湖光》;短篇小说《深的湖》《温暖》《心的光》《最后的陶》;散文《浮光掠影记西德》、《别衣阿华》、《旅美花絮》等。出版评论集《当你拿起笔》、小说及评论集《“夜的眼”及其他》和《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同年日本出版中篇小说《蝴蝶》日文版。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莫须有事件——荒唐的游戏》;短篇小说《惶惑》《春夜》《听海》;综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散文集《德美两国纪行》和《相见时难》单行本。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英、法文版。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出版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英文版。
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逍遥游》《鹰谷》;短篇小说《爱弥拉姑娘的爱情》《边城华彩》;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系列小说《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散文集《橘黄色的梦》。牡丹江民族出版社出版《青春万岁》朝文版。匈牙利欧洲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说客盈门》匈文版。罗马尼亚书籍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深的湖》罗文版。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诗作《柏林墙》等4首。出版《王蒙中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妙仙庵剪影》、评论集《王蒙谈创作》和《创作是一种燃烧》。墨西哥学院出版社出版《王蒙短篇小说集》西班牙文版。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相见时难》维吾尔文版。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之一《轮下》、之二《海鸥》、之三《卡普琴诺》之四《画家“沙特”诗话》、之五《温柔》;短篇小说《致爱丽丝》、《失去又找到了月光园的故事》;诗作《诗的幽默》(11首)《纽约诗章》(3首)等32首。翻译并发表德国俳句专家萨比妮·梭模凯普所作《德语俳句十二首》(英译汉)。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报告文学散文集《访苏心潮》、中篇小说集《王蒙集》。出版《王蒙选集》。
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来劲》《庭院深深》;中篇小说《要字8679号——推理小说新作》《选择的历程》《虫影》,并发表一批诗作,累计62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评论集《文学的诱惑》。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德文版。东京德间书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日文版。瑞士第三世界对话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夜的眼》德文版。意大利米兰赛维勒书局出版长诗单行本《西藏的遐思》意文版。
1988年:发表中篇小说《一嚏千娇》《球星奇遇记》;短篇小说《没情况儿》《夏天的肖像》《十字架上》《组接》;散文《苏州赋》;杂文《诬告有益论》;综论《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诗作《访日俳句》(14首)、《阳朔行》(18首)等。出版诗集《旋转的秋千》。台湾远景出版实业公司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王蒙小说集》俄文版。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我又梦见了你》;评论《何必悲观:对一种文学批评逻辑的质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刍议———个笔记式的提纲》;发表《王蒙、王干对话录》的主要内容;发表诗作《游》《雨天》《蓬莱》;散文诗《落叶、树及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文章《蘑菇、宝玉与“我”的探求》《时间是多重的吗?》。新疆少年出版社出版系列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维吾尔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维吾尔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相见集》、
《雪球集》(均为小说集)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英文版。巴黎人道报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法文版。韩国中央日报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朝文版。米兰加尔赞蒂书局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意文版。出版新诗集《旋转的秋千》。
1990年:发表短篇小说《我又梦见了你》《现场直播》《阿眯的故事》《话、话、话》《济南》;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搜捡大观园评说》《贾宝玉论》《红楼梦二题》《天情的体验上——宝黛爱情散论》《变奏与狂想》;关于李商隐的文章《一篇〈锦瑟〉解人难》《再谈(锦瑟〉》《雨在义山》《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题七律》。翻译并发表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自我矫治》和《恋歌》;德国东方学家萨比妮·梭模凯的爱情组诗《短歌十二章》(俳句,英译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球星奇遇记》。德国波鸿布洛克迈耶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工蒙小说集》德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
维吾尔文版。
1991年:发表短篇小说《室内乐三章》《小说瘤》;中篇小说《蜘蛛》;微型小说《成语新编》系列;散文《海的颜色》《无花果》《宰牛》《我们大队的同事们》《我爱喝稀粥》等;杂文《作家书简与友谊》《话说这碗粥》等;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伟大的混沌》;关于李商隐的文章《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锦瑟〉的野狐裨》。翻译并发表了新西兰作家帕·格丽斯的短篇小说《天地之间》、詹·傅瑞姆的短篇小说《天鹅》、伊恩·夏普的短篇小说《白雪公主》和《天赐马》、弗朗西斯·庞德的短篇小说《简明三联画》和《八角形》、詹尼弗·康普顿的短篇小说《费伯镇》。出版关于《红楼梦》的专著《红楼启示录》、文学评论集《风格散记》、中短篇小说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王蒙集》、中短篇小说和翻译作品集《我又梦见了你》。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这是“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13篇;综论《漫话文艺效果》《再说文艺效果》《题材与作家》《建设与文艺》《为了民族的生机》《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出版随笔集《欲读书结》、中短篇小说集《坚硬的稀粥》、文艺评论集《王蒙、王干对话录》。东京白帝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日文版。
1993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听雨楼文丛第1辑《我的喝酒》中文版。
1994年:出版《王蒙文集》(10卷,500万字)、长篇小说《失态的季节》、长篇小说《暗杀——3322》。台湾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台湾出版《淡灰色的眼珠》中文繁体字版。纽约出版《坚硬的稀粥及其他》英文版。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踌躇的季节》、短篇小说《玫瑰大师及其他》。发表文章《我心目中的丁玲》。
1996年:出版短篇小说《满涨的靓汤》《短篇小说之谜》;古典文学论集《双飞翼》《红楼梦评点本》;散文集《宽容的哲学》。
1997年:出版中篇小说《春堤六桥》。发表文章《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
1998年:出版意大利文版小说集《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坚硬的稀粥》。
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狂欢的季节》、论文集《王蒙说》。
2000年:出版《王蒙旧体诗集》、《王蒙代表作》(该书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制订并通过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本 王蒙
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出版散文集《王蒙散文》、中篇小说《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演讲集《王蒙讲稿》、新诗集《雨点集》。发表玄思小说《笑而不答》150则。
2002年:出版散文系列《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古典文学论集《心有灵犀》。
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700万字),出版《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出版论文演讲集《接纳大千世界》。
2004年:出版《青狐》。发表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等。
2006年:出版《苏联祭》
2006-2008年:出版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
2008年:出版《老子的帮助》。
2009年:出版《老子十八讲》。
2010年:出版《庄子的享受》、《老王系列》。
王蒙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青春万岁》被改编为电影。 社会评价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7 08:25
http://www.iqilu.com/html/mingxing/fangtan/2010/0423/225802.html
http://www.iqilu.com/html/mingxing/fangtan/2010/0423/225802.html
来,咱们再听听王蒙的声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7 08:38
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生平简历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曹文轩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 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多次在各地进行演讲。 作品出版年表 1983年2月 《没有角的牛》(中篇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 曹文轩作品
1985年5月 《古老的围墙》(长篇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年2月 《云雾中的古堡》(短篇小说)重庆出版社
1986年12月 《哑牛》(短篇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6月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9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篇小说)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11月 《暮色笼罩的祠堂》(中篇小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9年1月 《忧郁的田园》(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思维论》(专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年12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4月 《绿色的栅栏》(短篇小说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11月 《红帆》(短篇小说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水下有座城》(与左珊丹合作)(短篇小说集)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年7月 《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 台湾民生 曹文轩
报社
1994年7月 《红葫芦》(短篇小说集)台湾民生报社
1994年12月 《埋在雪下的小屋》(短篇小说集)台湾国际少年村
1996年7月 《少年》(散文) 台湾民生报社
1996年8月 《蔷薇谷》(短篇小说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 《曹文轩文学论集》 21世纪出版社
1997年《红瓦》(长篇小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年《三角地》(中短篇小说集)台湾民生报社
1997年 《追随永恒》(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草房子》(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 《面对微妙》泰山出版社
1999年 《根鸟》(长篇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年《红瓦房》(长篇小说)台湾小鲁出版社 2005年《细米》(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年《野风车》(中短篇小说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年《青铜葵花》(长篇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曹文轩作品
2007年 《大王书》为曹文轩历时八年精心构思而成,它是曹文轩迄今为止花费心血最多、最为重要的作品,幻想与文学融为一体,既具有作者一贯的美学风格,又内容新奇独特,极富探索之风,目前,第一部《黄琉璃》和第2部《红纱灯》已经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2008年《狗牙雨》(中短篇小说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我的儿子皮卡》(共16册,已有四册抢先出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春季强力推出的一套名家经典图书,本系列包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沉淀多年的8部辉煌巨作,它们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书名:《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狗牙雨》。
主编的书
《新潮儿童文学丛书》(8卷),21世纪出版社,1989年
《现代名篇导读》(4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落日红门——50年小说选》(上、下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50年儿童文学选》(上、下卷),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
《国外文学导读本》(6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青铜葵花》
《国外儿童文学导读本》(5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 01年 荣誉与奖励 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纪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小说的艺术”和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1998年
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一九九四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蓝花》(短篇小说)、《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大奖。
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时报》一九九四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
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和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 《天瓢》
房子》分获中国作协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儿童文学奖。
短篇小说集《红葫芦》、《三角地》和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分别获得1994、1997、1998年度由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
《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冰心儿童文学大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
《细米》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电影《草房子》获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红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图书特等奖(1999)。并获2000年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奖。
《青铜葵花》获第七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台湾《中国时报》2005年十大好书、冰心文学大奖。 代表作介绍 《草房子》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以曹文轩自己的 《细米》
童年生活为素材,写了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小说讲述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六年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和经历。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他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 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感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青铜葵花》
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了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善良的青铜家认领了她,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用尽了心力,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了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想;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卖掉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聪明的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个晚上;为了避免葵花挨骂,青铜勇敢地代妹妹受过;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心灵手巧地做了一串闪亮的冰项链……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青铜一家老小相濡以沫、同心协力,艰辛却又是快乐生活着,从容坚韧地应对着洪水、蝗灾等一切苦难。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失去妹妹的痛苦使青铜仰天大叫,他从心底高喊出了一个名字——“葵花”!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本书是作家曹文轩在2005年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最新力作。作品人物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无不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这种对苦难、对真情、对美好人性的细腻描写和咏叹宛如一股温暖清澈的春水,将湿润和纯净着每一个读者的眼睛、心灵,牵引着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国外学术活动 1992年10月应日本NHK电视台邀请,接受采访,做关于文学创作的发言。
1993年10月至1995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邀请任教。
1999年11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出席“中国电影 ”研讨会并发言。
1999年12月应日本戏曲家协会邀请,出席“电影剧本创作”研讨会并发言。
曾开设的主要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的艺术 ,小说十家 ,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热点分析。 人物言论 单纯的女人是美的
人们对女性美的要求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一些不同,但我不相信两个时 曹文轩
代认为的美和丑会完全颠倒。一直以来人们对女性美的基本看法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只是喜欢这种美和那种美的区别,唐代喜欢以胖为美,但杨贵妃首先是美的,绝对不可能是肥胖。汉以娇小骨感为美,但也是那种健康的瘦。
我觉得当下我们对女性审美确实比古代更讲究体形,更倾向于喜欢线条比较好,偏瘦,体形修长的女人。但总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美,在大多数人以瘦为美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像杨贵妃一样丰腴的女人。区别在于比例的不同,以瘦为美的是主流,而以“胖”为美的是少数人。
我觉得无论什么时代中国10个男人中大概有9个会喜欢含蓄、温柔的女人,1个喜欢热情、奔放、狂放的女人。我喜欢的女人就是我小说里常常写到的那种,她们都是千篇一律的——善良,文弱,有才气,有灵性。我觉得男人总是希望保护那些弱小的女人,表现自己的强大。
我认为女人要显得美,有一点品质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就是单纯。我只要发现一个女孩复杂,有心眼,就会立即不喜欢。外貌上对我来说一个女人的身材比长相更重要,当然我最喜欢除了身材修长,还希望这个女孩明眸皓齿、目光清纯、皮肤白皙、安静恬美(笑)。
当然一个人让你感觉好让你喜欢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大家追捧的偶像李宇春,并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是她的表演、性格、才华很多其他的因素。但我发现喜欢她的都是年轻人,我觉得年轻人还没有到关注性别差异的年龄。
不可或缺的自然风景描写
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对于这一点, 曹文轩
曹文轩毫不含糊地加以肯定,甚至有打上自己作品特色商标的冲动。“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谈到当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其他文学作品中,自然风景描写流失严重的现象,对为什么今天很多作品中并没有太多的风景描写,曹文轩谈了自己的看法:“风景描写最能体现写作功夫,若把自然风景描写得不落俗套,而且把它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是很难的。我小时候曾抄写过大量的描写自然风景的片段,这对我今天的写作受益匪浅,从中得到的恩惠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当年的这些植入,我今天的作品绝对不会如此有特色。自然世界如此浩瀚,它自身构成的是一本奥义书。自然风光是自然世界,也是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让小孩去读那些没有风景的作品是非常糟糕的。”
当下文学深刻向度的流弊
由文学作品中风景描写的流失的话题,进而延伸到文学的评价标准上。曹文轩认为,当下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单一,中国古典性的标准缺失严重,存在文学创作对文学性和艺术性强调不够的现象。“我们今天强调的更多的是一部作品内容与思想的深刻。深刻几乎成为或者已 曹文轩作品
经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向度。而这个向度是西方文化给予的,不是我们文化中自古发展而得来的。比如,我们的价值体系是雅趣、意境等,我们的古人始终非常讲究艺术形式,思想深刻不是我们的标准”。
“同时,深刻还隐藏着一个不成逻辑的逻辑关系,它没有建立在美之上,而是建立在丑和恶之上。今天的作品喜欢写恶,就是因为以深刻为标准。而丑和深刻之间形成了这样的逻辑推论”。曹文轩为当下文学评价标准的单一、古典与传统话语的缺失而深表遗憾。他希望当下文学能继承古典的东西,让文学评价标准更具文学关怀和人文意识。
曹文轩名言[1]
今天孩子们看的大部分书对他们成长和写作都是没有帮助的。
幽默是一种境界。
阅读是一种宗教。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
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
送给北大学子三句话:感恩、情调、细心第一句话是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没有情调的人生,是一种质量低下的人生。送给大家的第三句话是,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文学!
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我们的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摘于《红瓦黑瓦》苏少版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摘自《草房子》苏少版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摘自《青铜葵花》苏少版
我喜欢水——水性,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轻 曹文轩与犬子
与柔。——摘自《狗牙雨》苏少版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安徒生、没有格林?安徒生涯着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他宏大,相反他还很不乐意别人叫他儿童文学作家。我认为这个题目有待于时光往检验。
一个真正的作家,不会在意写作的对象,而在意写的内容。对于别人给我“儿童文学作家”的评价,我更乐意别人说我是写了小孩子能看的书的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写什么类型的东西,要么就第一个写,要么就是别人写得好多了我认为我必定要写出自己的懂得。我写了一部以我儿子为原型的幽默的书《我的儿子皮卡》,我对幽默的懂得,不是贫嘴,而是要经得起翻译的幽默,必定要代表的意思也可笑 社会评价 (1)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有着“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进入人的本质生活领域,闪耀着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他在《草房子·〈追随永恒〉代跋》中一再地追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为少年儿童书写着。 曹文轩作品
带着水乡童年记忆的北大教授曹文轩,有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用他的话表述是,“学术使我获得了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需要的一份静穆而神圣的理性。而创作是我在进行学术研究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必要的点石成金的感悟和做人所必需的情趣”。他的文学创作与理论话语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他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学术背景使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有了更为深厚的基石,他成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群里一颗耀眼的星。
(2)纵观曹文轩的作品,从文学作品集《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到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却又无一不是在“与往事干杯”。有评论家将之称为儿童文学,但似乎并不恰切,当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 永恒的文学情感与美学价值时,它所感动的不仅是儿童,而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人。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7 08:40
【混乱时代】
我们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文明性、先进性,可能不宜过于乐观。我们在民主、自由的大陶醉中纵情放浪,而将一切历史与一切价值毫不珍惜地踩在脚下,并从无情的践踏中获取无边的乐趣。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唾弃一切,日益成为时尚,成为一个思想者深刻的辉煌标志,也成了民主与自由的尺度——谁不给予这种虚无主义以天地,谁就代表了专制,谁就是民主与自由的不共戴天的大敌。反之,若这一切可以通行无阻,也就意味着民主与自由已经形成。
这真的就是我们——那些知识精英、思想巨霸们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推崇并界定了的民主与自由吗?
我常常怀疑。
民主与自由,是有规定的,是有分寸与尺度的,是有体系与秩序的,它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削平一切高度,取消一切权威,也不意味着没大没小,没有等级,没有礼数,没有秩序,更不意味着欲望一泻千里却毫无管束。如果是这种状态的自由与民主,我们是否应当有所警惕?一个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摸索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有主流、有制度、有伦常、有规则、有高低、有尊卑的社会,仅仅于一夜之间,就要成一个没有方向、没有底线的社会,而且还以民主、自由为金光闪闪的幌子。它是否真的就是文明,就是先进,难道就不应该加以怀疑吗?
对这个时代的判断,也许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言论是值的我们关注的。他称这个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而根本不是一个什么民主的时代——民主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社会经历了神权时代、贵族时代、民主时代,而现在则是到了一个混乱的时代——混乱并非民主。他说:“作为文学批评界的一员,我认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时代。”
我是在阅读《西方正典》这本书时真正认识这位著名的西方学者的。在此之前很久,我已经读过他的那本很有名气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一位孤独的却是有着巨大的创造力与敏锐的识别力的学者。他的性格中有着不合流俗的品质,我将他视为远在天涯的思想知己。《西方正典》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博士生建议我阅读的。她在电话中颇为兴奋地向我介绍了这本书,并说书中的基本观点与你——老师的观点如出一辙。我将信将疑,她就在电话的那头向我朗读了书中的一些片段。布鲁姆的一连串的表述使问感到十分惊诧,因为他所说的话与我这些年在不同场合的表述竟是如此的不谋而合,其中有许多言辞竟然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感受、对这个社会的疑惑、疑惑之后的言语呈现,实在不分彼此。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思考着——思考着同样的处境与问题。“英雄所见略同”——这个我一生大概永远不会谋面的人,使我感到无比的振奋与喜悦。我一直对自己的想法有所怀疑:你与这个时代、与那么多的人持不同学见(不是政见)、不同艺见(“艺术”的“艺”),是不是由于你的错觉、无知、浅薄与平庸?我常常惶惶不安。我在各种场合所显示出的理直气壮的外表之下,掩盖着的恰恰是虚弱、无奈、困惑与自我怀疑。我甚至为我持有如此学见、艺见有了变态的敏感:当我面对对那么多的人,在声嘶力竭地宣扬我的那一套时,听者是不是在私下里嘲笑我?如此心态,可想而知我在相遇《西方正典》时,心情是如何的激动——我仿佛是独自漂流到一座孤岛上的人,忽然看到了天水相接的苍茫处,悄然滑动着一叶帆,而且这片白帆显然是朝这座孤岛悠悠而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2
【憎恨学派与怨毒文学】
布鲁姆曾将那些背离审美原则的形形式式的文化批评——比如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笼而统之为“憎恨学派”。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这些打着不同旗号的学派,都志在摧毁从前、摧毁历史、摧毁经典。它们要做只有一条:让“已死的欧洲白人男性”立即退场。这些男性代表着历史,是西方的文学道统。他们包括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等组成泱泱一部西方文学史的一长串名单。
“憎恨学派”——这是一个很别致但确实击中要害的称谓。20世纪的各路思想神仙,几乎无一不摆出一副血战天下、“搞他个人仰马翻”的斗士姿态。对存在、对人性、对世界的怀疑情绪流播在每一寸空气中。我们的思维走向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自然而然地去肯定一些,建树一些,而是不免生硬、做作地去否定一切、毁灭一切。世界走到今天这个恐怖无处不在的时代,我总觉得与世界范围内憎恨空气地流播有关。这些学派不管如何深刻、如何与文明相关,它的效果是一致的:打破了从前那个也许隐含着专制主义、隐含着独断的和谐,众声喧哗的那一边,出现了价值体系的崩溃、意识与行为的失范。“憎恨学派”的主旨在于揭示存在的恶、倡导压抑的释放与声音、腔调的杂多、对流行采取绝对的放任自流的态度,它是一种迎合那些因个人道路不畅而对世界充满憎恨的人之心理,并为他们找到憎恨理由的思想潮流。在人们唯恐压制民主、自由这样一种非理性的语境中,漫无边际地张扬开了。
我们所看的这个世界,究竟是民主、自由还是混乱?
憎恨学派蔓延到文学批评领域,使本来没有多少疑问的文学发生了疑问。在上百年上千年的时间里,文学尽管流派众多,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文学本身是什么。文学是什么,从来也不是一个问题。而现在,有无文学性都成了一个问题。这个学派似乎也不关心文学问题,他们关心的是社会问题、哲学问题以及若干形而上的问题。布鲁姆讥讽他们是“业余的社会政治家、半吊子社会学家、不胜任的人类学家、平庸的哲学家以及武断的文化史家”。
文学界不谈文学,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以及一年不知要开多少回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都是以文学的名义而进行的。但,你如果身处现场,保证不会使你想到这是一个将要获取文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文学论文答辩、这是一个关于文学的会议,你会误以为一脚闯进了政治局或每个社会问题论坛。这个场合的几乎所有人都在侃侃而谈政治、革命、现代性、经济、全球化、反恐、三农、格瓦拉、卡斯特罗与普京。
而谈来谈去,就只有憎恨——对制度的憎恨、对人性的憎恨、对人类的憎恨、对历史和经典的憎恨。
“憎恨学派”这一称谓使我想到了另一个称谓——这个称谓是由我近来确立的:怨毒文学。
这一称谓最适合中国当下的文学。世界文学似乎并没有因为憎恨学派的流播,而让怨毒充斥于其中。相反,世界文学倒一直保持着一种较好的平衡。而当下的中国文学,却四下里散发着阴沉而浓重的怨毒气息。
怨毒是一种极端而变态的仇恨。文学离不开仇恨。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题就是仇恨。仇恨是一种日常的、正当的情感。它可以公开。哈姆雷特在向母亲倾诉他内心的仇恨时,滔滔不绝,犹如江河奔流。仇恨甚至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人因仇恨而成长,而健壮,而成为人们仰慕的英雄。复仇主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然而怨毒又算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总觉得这种情感中混杂着卑贱,混杂着邪恶,并且永远不可能光明正大。它有委琐、阴鸷、残忍、肮脏、落井下石等下流品质。这种情感产生于一颗不健康、不健全、虚弱而变态的灵魂。它是这些灵魂受到冷落、打击、迫害而感到压抑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中国当下的文学浸泡在一片怨毒之中。这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学普遍感到格调不高的原因之所在。
中国当下文学在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之间严重失衡,只剩下了恶、丑与恨。诅咒人性、夸大人性之恶,世界别无其它,唯有怨毒。使坏、算计别人、偷窥、淫乱、暴露癖、贼眉鼠眼、蝇营狗苟、蒜臭味与吐向红地毯的浓痰,这一切,使我们离鲁迅的深仇大恨越来越远。
说到底,怨毒是一种小人的仇恨。
文学可以有大恨,但不可以有这样一种绵延不断的、四处游荡却又不能堂而皇之的小恨。
并且文学必须有爱——大爱。文学从它被人们喜爱的那一天开始,就把“爱”赫然醒目地书写在自己的大旗上。而今这面腌臢不堪的大旗上就只有精液、唾沫与浓痰。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2
【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 传统的历史主义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文学批评对历史主义方法的运用,给文学带来了宽广而丰厚的世界。历史主义批评,历来是最行之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批评。即使后来五花八门的新批评新方法得以登场而批评界趋之若骛时,它也依然是不可以动摇的。当那些时髦的、灵动的、怪异而神秘的批评,在经过一阵实践之后,而纷纷显出它们的玄虚、所得结论似是而非、只能求得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小解释时,人们看到,只有历史主义批评,才有能力阐释文学的基本命题和解决重大的文学史问题。它的宏大、厚重、稳妥与颠仆不破的科学性,是其它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望尘莫及的。
但历史主义在走过二十世纪的最后阶段时,却在虚无主义的烟幕中逐渐蜕变为相对主义——在中国,这种蜕变几乎使历史主义完全变成了相对主义——它就是相对主义。
历史主义的基本品质是:承认世界是变化的、流动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对历史的叙述,应与历史的变迁相呼应。它的辨证性使我们接近了事物的本质,并使我们的叙述获得了优美的弹性。但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并没有放弃对恒定性的认可,更没有放弃对一种方向的确立:历史固然变动不居,但它还是有方向的——并且这个方向是一定的。据于此,历史主义始终没有放弃对价值体系的建立,始终没有怀疑历史基本面的存在。它一直坚信不移地向我们诉说着:文学是什么、文学一定是什么。
而现在的所谓历史主义则无限夸张了相对性——辨证性成了“世上从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皆流,一切皆不能界定”的借口。因此,就有了一种貌似历史主义的结论:文学性是一种历史叙述。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文学性——所谓文学性永远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只能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这样,变与不变的辨证,就悄悄地、使人不知不觉地转变为“变就是一切”的相对主义。
今天中国之思想界的背后,是相对主义。而相对主义背后,则是我们对民主、自由的形而上的理解——一种无节制、无边界、无原则的理解。
中国成了泛相对主义的超级大国。中国思想界的精英们在今天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其实就是冠以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
如此历史主义,使那些使用者们享受了思想深刻而带来的巨大优越感。在这个时代,肯定什么,是浅薄的标志,而否定什么,是深刻的标志。
相对主义,其实就是怀疑主义。当今的知识分子,所扮演的形象是满腹狐疑的形象。最优雅的姿态,不是认同,而是质疑——质疑一切现行的价值模式、道德模式、审美模式。近几年,我很少去参加什么学术性会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知道任何一次学术性会议的结果——结果就是最终跳出一个相对主义者来,将你三天或五天的会议成果,统统解构掉。这几乎是所有学术会议的厄运。
相对主义使用的惯常语式是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假如你用一个陈述句说:文学是有基本面的。他就会用一个疑问句反问你:文学有基本面吗?文学真的有什么基本面吗?这个所谓的基本面在哪儿?然后,他在你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时,十分干脆利落地使用一个独断性的陈述句:文学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固定不变的基本面,所谓的文学性纯属虚构,文学性从来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相对主义者总是站在一个十分主动的位置上,这个主动几乎就是天然的。一个短促有力的反问句,于瞬间就能毁掉你一个苦心经营了一千年才建立起来的思想。到了今天,相对主义在中国已成了一件无往而不胜的秘密武器。许多思想者,对这一武器的性能心领神会。他们正是凭借这种武器而雄踞思想界的颠峰的。
将一切都通过如此的历史主义(相对主义)解构掉。
我曾在一个沙龙性的辩论中调侃过这个笼罩着我们精神世界的相对主义。我说,总有一天,你回到家中,在你的母亲为你打开门的那一刻,你疑惑地发问:你是谁?你就是我的母亲吗?母亲是什么?怎么能证明你就是我母亲呢?难道你站在门里就能证明你就是我的母亲了吗?再说了,世界上有母亲吗?——有真正的母亲吗?
当下的中国文学界,从批评到创作,都沉浸在相对主义的氛围中。我不知道,这是深刻还是不幸。
相对主义的宽容、大度的姿态,还导致了我们对文学史的无原则的原谅。由于从心中去除了一个恒定的文学标准,当我们在回顾从前的文学史时,我们似乎很成熟地说: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从前的作品。文学的标准有今天与昨天之区分吗?文学也在进化论的范畴之中吗?徐志摩的诗一定(至少应该)比李白的诗好吗?鲁迅的小说若不超过《红楼梦》,就一定说不过去吗?
历史是可以原谅的,但文学史却是不可以原谅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3
【文学需要界定吗?】 相对主义的策略,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无须去说的话语,变成饶舌的语言循环。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不能言说也是无法言说的,一是没有最终解的复杂问题,一是常识,因为常识已经是最后的话语——它无法再被言说了。
“重新定义‘文学’是徒劳的,因为你无法获得充足的认知力量涵盖莎士比亚和但丁,而他们就是文学。”(《西方正典》)文学是什么?是诗经、楚辞、李白、杜甫、李商隐、《红楼梦》、《孔乙己》、《边城》、《围城》。这一切,构成了一种经验,而这种抽象的经验,又可以落实到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上来。当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此类情况毕竟不多,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纠正自己——而纠正的过程,又是强化经验的过程。经过若干年的接触、辨认,加上专家学者们的反复言说,我们其实已在心中有了“文学”。当一篇由文字组成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便会脱口而出:这是文学。若你再仔细阅读,使会说这是好的文学。看法千差万别,甚至对立,但这一切并没有妨碍我们在一定的概率上对这些文字加以认定。
如果没有一些恒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就不会一代人一代人地传诵《红楼梦》——我们今天依然将它看作是经典,并且是可以阅读的传典,就说明了文学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审美经验有改变,文学就是文学,它的性质——文学之性——文学性一贯如此。
如果没有这个一贯的文学性,可能有文学史的吗?如果文学性是历史的,一段历史有一历史的文学性,我要问:这一段历史中的人可能欣赏上一段历史中的作品吗?这大概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一贯的文学性,你又怎么去认定当下作品的水平——是以流行、商业成功来论还是以其他什么标准来论?如果有什么其他的标准,那么这个与以前的标准不一样的标准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这一标准又是凭什么来确立的呢?
文学无需界定,它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存在于我们情感之中,存在于一代一代人的阅读而形成的共同经验之中。不要复杂化——复杂化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那年暑假,我去千岛湖参加《萌芽》的一个会议,在谈论美时,又有人使用相对主义对我加以质询:美是什么?有共同的美吗?我就说:在我们去千岛湖的路上,我们不时地看到一幢一幢发了财的农民盖起的小楼,这些小楼显然成本都很高,可能花费了他们的所有含辛茹苦而积累起来的资产,但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颜色来看,都丑陋不堪,我们车上的几十个人都是这种感觉。我问相对主义者:如果我们没有共同的审美经验,为什么我们会那么默契地认定那些不伦不类的建筑是令人不快的呢?
有人就是想千方百计地制造混乱。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3
【中国:你需要什么样真实】混乱时代的中国,又有着只属于它自己的独有的混乱。如同它的社会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份独特的景观一样,它的文学也是一份独特的景观——世界上没有这种气质与格调的文学。
它在许多方面令人感到疑惑,比如它的真实观。
我怀疑它的真实观是极端的,甚至是变态的。中国文学的种种情状,都根植于这种固执的、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其加以怀疑的真实观。如果现在有一部作品,只要越出了这一真实观,它就可能落得一个“矫情”的评语,善、雅、温情、悲悯、清纯,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因此,也是矫情的。
我这里向诸位说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日本有一篇小小的作品,叫《一碗清汤荞麦面》。单行本在日本很畅销,在韩国出版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行100万册。我并不认为它是一流的作品——也就是一篇可以关注的作品。作品的内容大致是:大年三十的夜晚,日本北海道的一家面馆,等最后一位客人走后,面馆正准备关门时,来了母子三人。那位母亲问老板和老板娘:能不能要一碗清汤荞麦面?这说明他们的生活很拮据。但这位母亲在问“能不能要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感到卑微。而这家面馆的老板与老板娘也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贫穷而瞧不起他们,说:当然可以。将母子三人迎到了屋里。下面的一个场面很感动人:外面大雪纷飞,屋里母子三人头碰头,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大年三十夜,很幸福地享用着这一碗热气腾腾清汤荞麦面。第二年、第三年的大年三十夜,也是在面馆准备关门时,这母子三人会再度出现在这家面馆。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我们得知:小孩的父亲因一桩交通事故而死亡,并留下了一笔沉重的债务。现在,这位坚强的母亲除了要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还要带领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偿还所有债务。当母子三人再度出现时,老板娘悄悄地对老板说:“是否给他们一人下一碗清汤荞麦面?”老板说:“不,这会使他们感到尴尬的。”他们最后决定,在一碗面里放入一碗半面的量。后来,一连许多年,这母子三人再也没有出现。老板、老板娘每年的大年三十夜,都会去惦记这母子三人,他们还把母子三人吃清汤荞麦面的那张桌子称为“幸福的桌子”。这一年的大年三十的夜晚,两位神清气爽、显然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来到了这家面馆,而此时的面馆已无空座。正当面馆老板要谢绝这两位年轻人时,一个身穿和服的老妇人随即出现了,并且平静地说:“要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老板、老板娘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当年带着两个孩子于大年三十的夜晚来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那位母亲,连忙将他们迎到屋里,那张当年母子三人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桌子就在那里空着……
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三星集团濒于倒闭时,它的总裁让副总裁向公司45000名员工朗颂了这篇作品。当时台下一片唏嘘声。03年,当三星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名时,三星总裁再度让三星的员工阅读这篇作品。头一回阅读,是让45000名员工领会那位母亲在艰难道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第二回阅读,是让公司全体员工体会面馆老板的人性化的经商之道。
我将这篇作品分别说给几个朋友听,然后问他们:怎么样?他们问:谁写的? 我说:我写的。他们说:构思不错,就是有点儿矫情。这一结论早在我预料之中,我只不过是想再验证一下而已。
这本书在小小的韩国发行上百万册,在中国又能发行多少?台下一片唏嘘声——中国人看这篇小说又能有几人感动——中国人拒绝感动,中国文学也不会去做感动文章——谁做谁矫情。
我敢说,这样一篇作品,无论它高明还是不高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全世界不会有一个国家的人会说它矫情。
中国,你究竟要什么样的真实?光着屁股,走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撒尿才是真实吗?
那天,我的一个女博士生在一家饭店举行婚礼,酒席上,我们又谈起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真实观,这时进来了两个陌生年轻人,一男一女,各执一只盛了酒的酒杯,走上前来,对新娘新郎诚挚地说:我们受隔壁包间的全体朋友的委托,向这对新人祝贺——祝贺你们一生幸福!当时,我们都很感动。他们走后,我们又回到话题上:假如我将这个细节写进作品如何?我的结论是:即使不落个矫情的评语,也至少要被说成是“浅薄”。应当怎么写?说:这里正热闹时,从隔壁包间扔过一只啤酒瓶来,随即听到来一句骂声:丫的,谁他妈没有结过婚!
这就是中国文学的追求,这就是中国文学要的真实,这就是中国文学的高度与深度。《泰坦尼克号》、《美丽人生》之类的东西,若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八成落得一个“矫情”的评语——泰坦尼克号中那个“迎风舒展”的经典造型,还不矫情吗?——十足的矫情!沈从文若活到今天并写出一部《边城》来,不被讥为“矫情”,本人将脑袋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最近,我想写一篇短文,题目叫:狗日的真实!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4
【顽强抵抗】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你又如何选择?道路无非两条,要么投降,要么抵抗。
诸位知道,我选择的是抵抗,先是无声的抵抗,后是有声的抵抗。但这种抵抗,似乎已坚持不了多久了。因为我开始怀疑我抵抗的意义,甚至怀疑这种抵抗的正确性。我几乎就要放弃这种写作,甚至要放弃写作。我已多次对人说过,假如我还写作,我也要写一些让人觉得深刻的东西,并且一定能写出深刻的东西,因为研究了几十年的文学,我太清楚这个所谓深刻是怎么弄出来的了。无非是往死里写,很狠里写,往恶里写,往脏里写,往怨毒里写就是了。
这些年,为了强调一种东西,我宁愿让人将我说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称呼。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天瓢》。那里头不只是美。还有乡村政治——我不知道,在当下的中国作家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像我对乡村政治有如此深入而细致的体察。
没有错,我在强调美,我在私下里抨击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意识形态化。按理说,我这样一个对政治充满热情、对革命如痴如迷的人,不应当作这样的选择。但我没有办法阻止我对中国文学的怀疑——我怀疑的决不是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而是文学的格局。
一个作家可以放弃审美,但一个国家却不可以。
中国文学的单维度,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去年,我在山东出版集团的专家咨询会议上,曾已阐述过我的看法:文学的维度决不只是思想深刻这一个维度,还有审美、情感等。在那些经典中——尤其是十九世纪的经典(我更认可这样的经典)中,各种维度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战争与和平》。那时的作品,有一种可贵的平衡。审美是经典的重要指标,感化与浸染能力,也是经典的重要指标。
中国文学放弃审美的理由非常简洁有力:面对这样一个万恶的社会,面对这样一片邪恶的生活,我们只有愤怒,而愤怒无愉悦,也就是说,一个处于愤怒中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审美的。
我就想问:莎士比亚不愤怒吗?但丁不愤怒吗?托而斯泰不愤怒吗?川端康成不愤怒吗?鲁迅不愤怒吗?蒲宁、沈从文也未必不愤怒吧?愤怒是文学放弃审美的理由吗?如果要谈发起攻击,你就没有发现美具有同样不可小觑的力量吗?我说过:普天之下,美是最具有杀伤力的。
另外,我不赞成中国文学对现实的看法,对这个制度,我自有我的看法,但同时我不赞成将这个制度妖魔化。不要将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灾难,错误地理解成是一个制度的结果。怎么说,这个到处是酒楼,到处是洗脚房的社会,也比沙皇俄国强。托尔斯泰既然没有采用以拉屎撒尿的方式来糟蹋他所处的社会,你也就没有理由来糟蹋你所处的社会。
文学的深刻不在这里。
记得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的文集,在发布会上,李敬泽先生有一个发言——我认为是那个会上的一个最好的发言。他说(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大概意思是,当我们都在向前奔突时,有一个人却一直守在原先的高地上。李敬泽提出了一个观点:文学不是往前走的问题,而是向后撤的问题——撤到文学的基本面上。我知道,他是在赞扬我,但他的这种描述,使我当时觉得甚是凄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08:48
个性化的阅读[文/曹文轩]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联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甯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更有甚者,还有读书把人读糟了读坏了的。周作人当年讲:“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抽去这句话当时的具体所指,抽象一点说,这句话倒也说得通:中国的事坏在一些读书人手里的还少吗?
我是一个经常编书的人,是一个要经常向别人开写书单也要经常向别人索取书单的人。读了几十年的书,做了几十年的书的筛选,我对我阅读视野之开阔,对书之好赖的判断、选择,都已经比较自信。那年,我给一家出版社编一套北大清华的状元丛书,看了那些状元的一份份阅读书目之后,我就更看清了读书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在这个年纪上就能开出这样的书单。这是一份份高质量的富有见地的书单。能开出这样的书单,绝非易事。不将书读到一定的份上,没有一定的鉴赏力,是断然开不出这样的书单来的。一个好的中医,其水平的高低,最后就全显示在他所开的一纸药方上。一些知名的药方,会令业内行家惊诧,但随即它的绝妙就会使人叹为观止。而一个好的读书人,其水平最终是显示在他的一纸书单上。他们在这样一个年纪上就能淘出这样的书来,真是很不简单。这来自于他们阅读范围的广大和阅读的细心与深入,也来自于他们对书的一种体悟能力、直觉能力和对书的一份不可言说的默契。
书海无涯,他们是淘书人。而在淘书过程中,他们显示出了十足的个性,或者说,他们在阅读方面一直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我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个性在阅读中的意义。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是否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
很多人都在读书,但未必谁都能将书读好。而书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许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说: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一个人读书应有自己的选择。做人忌讳雷同——一个人若无个性,一定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家伙,做文忌讳雷同——文章写得似曾相识,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读书也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另谋生路。一个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此说也许是狂言,也许是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这就是那一份在读书方面顽强地展示个性的意识。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另样的声音。这个道理简单得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选书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极有个性。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他们眼里,却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另一番精神。不在乎别人对那篇文章的唠叨,甚至不在乎专家权威对那篇文章的断评,而是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神入化。
书海浩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的书,他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他沦为它的奴隶。而无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只有那样的读书人,也才会有畅游知识海洋的莫大快感。
我在想,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12 09:36
●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布,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更名为《帅作文》周报,面向中小学生,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王蒙等作家担任顾问,还会邀请年轻一代作家加盟顾问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12 09:37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资办《帅作文》 拉拢中小学生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11月04日
本报讯 (记者路艳霞)昨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
据悉,《帅作文》周报将于2011年1月正式创刊,八开24版。合作双方商定,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一家公司,全面负责《帅作文》的经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说,此举是人文社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以文学为依托向更宽领域扩张的一次新探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则表示,《帅作文》的诞生,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与国家级出版单位实现跨领域合作,更是集团的子报经营体制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1-12 09:39
《文学故事报》易名《帅作文》 明年元月创刊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 2010-11-04
昨天(3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 据人文社社长潘凯雄介绍,《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之所以改为《帅作文》,是因为在文学急剧 下滑的情势下,《文学故事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改为《帅作文》后,它将变成一份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帅作文》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记者 卜昌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9 12:38
关于《帅作文》,一问帅于何处……
——林深数树寄语《帅作文》
人生气短、人生志短、人生命短,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不是,这会才发现我拉下的有“历史备课笔记”,有说李泳,还有…也包括前天夜里就准备好了思路的关于《帅作文》。
它是昨天计划下午的事,计划好的下午的事。——终于是到这会儿完成。
一问“帅”啥
我先问《帅作文》你“帅”什么?
消息“秋染香山,红叶传情。京楚两地两大传媒集团开启合作大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京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打造一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写作、阅读和鉴赏为主旨的教辅类报纸《帅作文》周报。”日前已出版试刊号。
可是办刊宗旨我是质疑的,那就是“初高中版以中、高考为重点”。——这句话也不错,不利好学生的考试,不利好学生的人生,什么东西都是狗皮。但如果她降格为低俗教辅,什么“格式”,什么“六法”、什么“八法”……那她,是生之日,即死之时了。
两个“朋友”
本位地说,两个朋友是学生和老师,也对。
但实打实地说,我说的两个朋友:一是作家,二是学者。
在不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不会没有教师参与。我的担心是教师迂腐、匠气和死板,而且实打实说,教师多不会写,不及媒体人、学者,更不要说作家。
——据“法乎上得中”观点,我说多请作家和学者做《帅作文》“朋友”,就不是瞎说了。也就是我们可以从作家那里学语言,从学者那里学思想。
三个“品味”
我挑选以上“两个朋友”,还是基于以下三个追求,以下“三个品味”的追求——
首先是“语言品味”。语言品味永远是语文和写作的上限。所有课没有语文重要;语文又是语言重要;而语言当然是语言品味第一了。老实说我们庙堂和袁大人是往怀里作揖说好;我们实际是60年不好。大陆不如港澳,港澳不如台湾。
然后是“文化品味”和“思想品味”。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是自信又不自信,更信海外华人和不华人了。所以媒体人都写作好,只是职业原因流于丑陋和低俗,也不好此处为师做朋友了。
四个“突破”
我不展开。一是突破语言教学现实,二是突破现有语文教材,三是突破现实应试局面,四是突破语言和思想文化的桎梏。
——我说的“突破”云云,不是“革命”,是“改良”。
——是尊重现实,而超出它。
——更是尊重,思考、审视、反省,有所体悟和创新;特别是创新了。
五个“祝福”
——祝福《帅作文》帅起来,靓起来;
——祝福《帅作文》是老师和学生的朋友;
——祝福《帅作文》有益于中小学语文教学;
——祝福《帅作文》有益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祝福《帅作文》有益于我们的文化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
[本站补注/此文作者为湖北孝昌邹岗教师邱忠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9 17:50
专家教师盛赞《帅作文》试刊号2010-11-19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罗欣)“既有可读性,也有实用性。”昨日,武汉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教师在看过由本报倾力打造的《帅作文》试刊号后,均给这份教辅类周报打了高分。
武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蔡青,是武汉首个无家庭书面作业班的班主任,他说,小学生喜欢颜色鲜艳的画面,喜爱可爱的卡通形象,《帅作文》首先在形式上满足了这两点。“我们提倡让孩子自由阅读,他们要做的‘素质作业’中就包括读报,《帅作文》的内容很丰富,能通过一些精选的童话故事启迪孩子们,我会给学生推荐这份精神食粮。”
粮道街厚朴中学副校长万刚表示,“难作文、作文难、文难作”,是初中生的一句口头禅。《帅作文》的“作文练兵”、“写作导航”等板块,列举了学生常见的病文,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性很强,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文的畏难心理。“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多积累、多借鉴。《帅作文》在这几个方面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语文教学专家、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萧兴国说,《帅作文》栏目的设置很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小学版的“阳光聊聊吧”、“开心欢乐谷”,初中版的“素材荟萃”、“口语演练”,高中版的“新视界”、“文渊阁”;它还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正是学生写作最缺乏的,目前一些学生说空话、套话的现象太严重了;同时,《帅作文》也注重对应试技法的指导和训练。
《帅作文》周报由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是湖北地区首份集阅读、鉴赏和写作为一体的教辅类报纸,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作者:罗欣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2 05:53
《帅作文》试刊号校园受追捧 内容真多彩
汉网 www.cnhan.com 2010-11-18 稿件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武昌实验小学的学生捧读《帅作文》试刊号 记者陈勇摄
汉网消息
(记者 罗欣)“‘天天小百科’、‘开心欢乐谷’板块里的文章很有趣!”“刊登的作文范文在写作方式上有创意,而且写的是身边事,感觉真实、贴切!”昨日,由本报倾力打造的《帅作文》周报试刊号亮相武珞路中学、武昌实验小学、南湖第一小学、武汉中学等学校,受到中小学生们的热捧。
很养眼!
配图活泼,版式清新
捧起《帅作文》,武珞路中学初三(5)班的马明哲就被它吸引住了,“与一般的教辅资料不同,它的版式很清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有看下去的愿望。插图配了一些漫画,也是我们初中生比较喜欢的。”
吸引小朋友们的“第一眼”,就是《帅作文》的卡通形象“小帅”。“这个卡通形象非常可爱。在‘小百灵’练口才的文章中,‘小帅’当起了老师,对口才训练办法进行点评,我们愿意看下去。期待以后每期都看到‘小帅’。”南湖第一小学的胡昊川开心地说。
很可读!
百科故事,作文素材
作为教辅类周报,《帅作文》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每期24个版,栏目设置非常丰富。一些学生感叹,《帅作文》可读的内容多,值得一看。
“‘天天小百科’板块刊登的‘米奇’的故事,很有趣。我常买‘米奇’的书包和玩具呢,所以看这个故事感觉特亲切。你最喜欢哪个版?”“我喜欢‘开心欢乐谷’板块里的童话故事,这期刊登的‘活了一百次的猫’,让我看了很受启发。”在武昌实验小学,四(F)班李若曦与五(B)班吴英瀚的讨论,吸引了许多同学围观。记者手中的百余份报纸几分钟就被“一抢而光”。
初中生、高中生最爱看“素材荟萃”和“素材苑”板块。“学好语文,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这些精选的素材有时事性质的,也有历史典故,有助于我们提升语文素养,也有可读性。”武珞路中学初三(12)班班长罗立言说。
很有用!
名师讲堂,写作导航
除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帅作文》也吸引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学生看‘名师课堂’,就像在亲耳聆听名师讲授写作技巧一样,里面的内容很实在,有针对性。”武汉中学语文老师余艳玲认为,《帅作文》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武昌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王芳看完试刊号后,迫不及待地给孩子订了一份,“孩子马上要升初中了,作文一直是他的软肋,每次写作文憋很久都憋不出来,我看着都难受。《帅作文》里有老师改过的‘升级作文’,还展示了学生习作的‘轨迹’,学起来更容易一些。”
“高中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是高考,报纸中有对应试的指导,很有用。”武汉中学学生唐梦婷说,《帅作文》既照顾了应试的需要,也刊登了许多个性化、说真心话的作文,能够鼓励大家写出自己有独特视角和真实感受的作文。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2 05:55
《帅作文》试刊号今日惊艳亮相
2010-11-17
本报讯(记者门天清 魏曦)写作文时,稍不留意就会跑题,这是令不少初中生感到困惑的地方。但若看过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卢明撰写的《中考作文审题四法》一文后,你会发现审题其实有章可循。 今日,由《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的《帅作文》周报试刊号惊艳亮相,在省内一些中小学免费赠阅。卢明老师这篇《中考作文审题四法》,成为试刊号上吸引学生阅读的亮点之一。《帅作文》周报由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是湖北地区第一份集阅读、鉴赏和写作为一体的语文教辅类周报。该周报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著名作家王蒙和曹文轩出任顾问。 这份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发行的周报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品位,提高中小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 试刊号内容精彩纷呈:《四步玩转人物观察》、《作文干巴巴怎么办?》、《“读—赏—仿—评”写出美文》……由全国各地语文优秀教师撰写的作文指导方法,令人如沐春风;《闲往山间访林声》、《课桌上的岁月》、《谈股论金》等清新活泼的学生习作,令人耳目一新。 说真心话,写帅作文。华师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周文涛说,小学版展示多彩的校园生活,初中和高中版侧重语文应试备考方略,并配以丰富的作文素材,笔力纵横、文势精美的学生习作,《帅作文》一定能成为全国中小学师生的益友。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2 05:56
《帅作文》周报招聘启事
2011年元月,《帅作文》周报正式创刊并面向全国发行。该报由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
该报是湖北地区首份集阅读、鉴赏和写作为一体的教辅类周报,紧扣中小学教学实际,并由著名作家王蒙和曹文轩出任顾问。
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帅作文》周报编辑部现面向全国招聘采编、发行人员若干名。工作地点:武汉。
一、岗位
[文字编辑6人]
报名条件:
1、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
2、文字功底扎实,文笔优美,语言规范;
3、身体健康、勤奋敬业,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4、熟悉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有中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报刊编辑出版有一定经验者,其年龄可适当放宽,并将优先考虑。
[发行主管1人]
报名条件:
1、中专或高中学历;
2、具有两年以上报刊发行工作经验,熟悉报刊行业流程;
3、熟悉当地教育资源,有中小学教学背景者优先考虑。
二、招聘方式: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体检。
三、报名及考试
1、即日起至11月18日,应聘者可登录楚天都市网(www.ctdsb.net),下载《帅作文》招聘登记表,并按要求填写完整,传至报名指定电子邮箱shuaizuowen@163.com。(应聘编辑者还需上传个人文学作品1-2篇及个人数码登记彩照,应征发行主管者需上传一份《帅作文》周报发行策划构想。)
2、11月19日(周五),通过初步筛选后,应聘编辑岗位者笔试名单将在楚天都市网上公布;应聘发行主管者将直接参加面试。
3、11月20日(周六)笔试。时间:上午9:30—12:00。地点:东湖小学(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对面。报名者可乘以下公汽到省博物馆下车:14、411、605、701、709、712、578、552、108、402)。注意事项:笔试时,应聘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交复印件),及《帅作文》招聘登记表(请提前打印并填写完整,并贴个人近期一寸免冠登记彩照)。
4、11月20日晚7:00,电话通知面试人员。
5、11月21日(周日)面试。时间:上午9:30,地点: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注意事项:面试时,应聘人员请持户口簿、身份证及学历证明原件(以上文件需交复印件一份)、能证明自己工作能力的相关材料。面试前将进行相关材料的审核。
6、报名咨询电话:027-88567106(联系人:门先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15
《最小说》等刊名遭质疑 “不通”是缺文化涵养?
2010年11月29日 来源:文汇报
《最小说》《帅作文》等接连出现的“出位”刊名遭质疑
“不通”是缺乏文化涵养的时髦想象?
最近,《爱尚生活》、《流行阅》、《最小说》等一批刊物以集团军的姿态占领市场,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击波。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时尚刊名把目标群体锁定在2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以时尚潮流的语言文字书写故事,频繁地碰撞了一些人的文字洁癖以及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接受底线。一位知名作家在谈及这些杂志的取名时直言:“这些语法都不通的词语搭配,怎么能被随手拿来作杂志的名字?”
越出位越畅销? 刊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本杂志的销路?越出位的刊名越有市场吗?业内专家对这种现象作出的解释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习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欣赏阅读习惯。有些时尚的话语不能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去评判,形容词当动词用在语法上是不通的,但在大众接受和理解的层面上是可以明白易懂的。北京一位出版人直言,一些民间流传的流行话语,经过时间的检验,完全可以进入殿堂,留存下来成为大家都接受的语汇。
对于刊名是否有哗众取宠、迎合读者之嫌,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说,有人认为迎合不好,但产业化一定是先迎合后引导,先得要让读者接受,才能谈及生存与发展。“一本杂志,如果在起名上不符合潮流,根本就没法做到主流。现在出版社定位不同于以前,过去说引导读者,现在的环境是必须得迎合读者。”
据了解,《最小说》、《漫友》、《漫GIRL》、《流行阅》等杂志,均拥有不俗的销量。其中,《最小说》期销量已超过120万册,《漫友》60万册,是中国最畅销纯文学期刊的10至20倍。《最小说》的畅销,得益于郭敬明在图书市场的巨大号召力,以及其背后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于是,后来者无不沿用这一模式——一个成功的青春文学作家,背后都有着一个实力强劲的出版单位。他们的合作在图书出版全面市场化的今天,目的十分明显,那就是奔着经济效益而去,正如黎波所说:“杂志的刊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谁扛着这面大旗,如果《最小说》杂志的主编是我,而不是郭敬明,刊名再酷、再吸引眼球也没人感兴趣。”
背离固有的意义
当下,文学的消费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文字的狂欢让阅读成为一种娱乐,这一点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正是出于对文学现状的接受和对文学质变的担忧,一些人才会产生忧虑。文学评论家白烨表示,最早看到《帅作文》的刊名,第一反应就觉得有跟风《最小说》之嫌。他认为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向很不清晰,很少有人会用“帅”字来形容一篇作文。他说:“文学概念还是要表现慎重、稳妥的一面,如果都向流行文化无条件倾斜,只能说明文学出版在商业化趋势中的无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员刘延玲看来,语言流变的本身并没有错。但“最小说”、“帅作文”等不通的语法文字被用作刊名,代表的是一种缺乏文化涵养的时髦想象。它们是当今高度膨胀的视觉文化的产物,呈现出的是一种生硬、猎奇的虚伪语言个性。就本质而言,它们其实是反语言的,因为它们背离了语言文字固有的交流意义。
记者 陈熙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16
图文:让“小帅”帮学生写真话拿高分2010-11-24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罗欣 陈博雷 朱玲 记者陈勇 摄
说真心话,写帅作文。昨日,《帅作文》周报试刊号座谈会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来自武汉的语文教学专家名师、学生家长代表以及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对《帅作文》试刊号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楚天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王溥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他介绍,《帅作文》周报是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由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的一份教辅刊物,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品位,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美育综合素质。恳请各界专家和学生家长多提宝贵意见,希望《帅作文》能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帅作文》周报由著名作家王蒙和曹文轩出任顾问,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新颖新鲜有趣味
“现在的教辅类刊物很多,这份周报的版式让人眼前一亮,看着舒服,而且信息覆盖量比一般的教辅刊物多。”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袁汉杰,对《帅作文》的形式和内容都给予了盛赞。他同时表示,希望《帅作文》在“考场作文”和“自由写作”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帮助学生在率性写作的同时,还能在考试中拿高分。
“内行办报”这是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的语文名师邓文辉看完《帅作文》后的感受。他说,湖北有了自己的作文报,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会觉得亲切。试刊号有作文方法、素材展示、精品赏析等,内容非常丰富。他建议,可以在高中版中定期选登高三各次联考中的“标杆作文”,这样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也便于老师指导。
“《帅作文》设计的卡通形象、学习小伙伴‘小帅’,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武汉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凤英建议,《帅作文》可将精品习作的点评做得更加详尽些,“帅书架”的每期推荐应更有年龄和学生年级的针对性,并向学生约写读后感进行反馈。
贴心省心很实用
小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作文报?来参加座谈会之前,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专门在学生中做了个调查,“孩子们希望这份报纸上面能有有趣的新闻、成语典故、幽默故事等,还希望有童话、漫画和校园生活类的作文,也希望能有一些写作上的具体方法指导,在这三个方面,《帅作文》试刊号都做到了!”
高中生家长张巧艳希望《帅作文》也能成为“家长的好朋友”,“孩子写不好作业,家长也很愁。试刊号上有名师针对较差的作文的批改,对孩子很有帮助,帮我们家长省了不少心。”
武汉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余天泽认为,《帅作文》不仅新颖、新鲜,而且实用性强。他说,这份周报的总体设计非常好,提供的正是学生需要的内容。希望能在细节处加以完善,争取办一份湖北一流、全国领先的作文报。
真情真话写实感
“我更喜欢在写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时,文笔中带有一些遗憾和悲伤。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触动人的心灵。”省实验小学学生陈灵钰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这也正是《帅作文》倡导的方向。
武珞路中学教导主任雷志壮说,现在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形成定式,喜欢用大话、空话、套话,《帅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非常必要。
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心”。华师一附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李海平、南湖学校语文备课组组长邓华说,学生写作若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也很难在中考、高考中拿高分,“希望《帅作文》也能成为语文老师的帮手,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栏目设置上要够实在。”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作芳建议,作文报在栏目、版块的命名上要通俗形象,不能空虚。
自主招生添平台
华中科大学工处副处长马冬卉、武大招办副主任杨凯军表示,《帅作文》是展现文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将起到较大作用,也将有利于高校自主招生对文科生的选拔。
“在自主招生考试的选拔中,文科生往往比理科生要少很多比赛机会和经验,《帅作文》今后将举行的作文大赛正好能对文科生进行一次筛选。”华中师大招办主任杨臣说,该校同意与《帅作文》在自主招生选拔中进行合作,希望《帅作文》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18
专家教师盛赞《帅作文》试刊号
2010-11-19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罗欣)“既有可读性,也有实用性。”昨日,武汉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教师在看过由本报倾力打造的《帅作文》试刊号后,均给这份教辅类周报打了高分。
武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蔡青,是武汉首个无家庭书面作业班的班主任,他说,小学生喜欢颜色鲜艳的画面,喜爱可爱的卡通形象,《帅作文》首先在形式上满足了这两点。“我们提倡让孩子自由阅读,他们要做的‘素质作业’中就包括读报,《帅作文》的内容很丰富,能通过一些精选的童话故事启迪孩子们,我会给学生推荐这份精神食粮。”
粮道街厚朴中学副校长万刚表示,“难作文、作文难、文难作”,是初中生的一句口头禅。《帅作文》的“作文练兵”、“写作导航”等板块,列举了学生常见的病文,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性很强,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文的畏难心理。“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一定要多读、多积累、多借鉴。《帅作文》在这几个方面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语文教学专家、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萧兴国说,《帅作文》栏目的设置很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小学版的“阳光聊聊吧”、“开心欢乐谷”,初中版的“素材荟萃”、“口语演练”,高中版的“新视界”、“文渊阁”;它还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正是学生写作最缺乏的,目前一些学生说空话、套话的现象太严重了;同时,《帅作文》也注重对应试技法的指导和训练。
《帅作文》周报由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主办,是湖北地区首份集阅读、鉴赏和写作为一体的教辅类报纸,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作者:罗欣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19
图文:“小帅”惹人爱 内容真多彩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2010年11月18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武昌实验小学的学生捧读《帅作文》试刊号 记者陈勇摄
本报记者 罗欣
“"天天小百科"、"开心欢乐谷"板块里的文章很有趣!”“刊登的作文范文在写作方式上有创意,而且写的是身边事,感觉真实、贴切!”昨日,由本报倾力打造的《帅作文》周报试刊号亮相武珞路中学、武昌实验小学、南湖第一小学、武汉中学等学校,受到中小学生们的热捧。
很养眼!
配图活泼,版式清新
捧起《帅作文》,武珞路中学初三(5)班的马明哲就被它吸引住了,“与一般的教辅资料不同,它的版式很清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有看下去的愿望。插图配了一些漫画,也是我们初中生比较喜欢的。”
吸引小朋友们的“第一眼”,就是《帅作文》的卡通形象“小帅”。“这个卡通形象非常可爱。在"小百灵"练口才的文章中,"小帅"当起了老师,对口才训练办法进行点评,我们愿意看下去。期待以后每期都看到"小帅"。”南湖第一小学的胡昊川开心地说。
很可读!
百科故事,作文素材
作为教辅类周报,《帅作文》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每期24个版,栏目设置非常丰富。一些学生感叹,《帅作文》可读的内容多,值得一看。
“"天天小百科"板块刊登的"米奇"的故事,很有趣。我常买"米奇"的书包和玩具呢,所以看这个故事感觉特亲切。你最喜欢哪个版?”“我喜欢"开心欢乐谷"板块里的童话故事,这期刊登的"活了一百次的猫",让我看了很受启发。”在武昌实验小学,四(F)班李若曦与五(B)班吴英瀚的讨论,吸引了许多同学围观。记者手中的百余份报纸几分钟就被“一抢而光”。
初中生、高中生最爱看“素材荟萃”和“素材苑”板块。“学好语文,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这些精选的素材有时事性质的,也有历史典故,有助于我们提升语文素养,也有可读性。”武珞路中学初三(12)班班长罗立言说。
很有用!
名师讲堂,写作导航
除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帅作文》也吸引了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学生看"名师课堂",就像在亲耳聆听名师讲授写作技巧一样,里面的内容很实在,有针对性。”武汉中学语文老师余艳玲认为,《帅作文》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武昌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王芳看完试刊号后,迫不及待地给孩子订了一份,“孩子马上要升初中了,作文一直是他的软肋,每次写作文憋很久都憋不出来,我看着都难受。《帅作文》里有老师改过的"升级作文",还展示了学生习作的"轨迹",学起来更容易一些。”
“高中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是高考,报纸中有对应试的指导,很有用。”武汉中学学生唐梦婷说,《帅作文》既照顾了应试的需要,也刊登了许多个性化、说真心话的作文,能够鼓励大家写出自己有独特视角和真实感受的作文。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34
感人的故事作文图文:让“小帅”帮学生写真话拿高分
楚天都市报讯本报记者罗欣陈博雷朱玲记者陈勇摄
说真心话,写帅作文。昨日,《帅作文》周报试刊号座谈会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来自武汉的语文教学专家名师、学生家长代表以及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对《帅作文》试刊号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感人的故事作文图文:让“小帅”帮学生写真话拿高分,楚天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王溥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他介绍,《帅作文》周报是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由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的一份教辅刊物,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品位,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美育综合素质。恳请各界专家和学生家长多提宝贵意见,希望《帅作文》能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帅作文》周报由著名作家王蒙和曹文轩出任顾问,将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新颖新鲜有趣味
“现在的教辅类刊物很多,这份周报的版式让人眼前一亮,看着舒服,而且信息覆盖量比一般的教辅刊物多。”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袁汉杰,对《帅作文》的形式和内容都给予了盛赞。他同时表示,希望《帅作文》在“考场作文”和“自由写作”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帮助学生在率性写作的同时,还能在考试中拿高分。
“内行办报”这是武汉市外国语学校的语文名师邓文辉看完《帅作文》后的感受。他说,湖北有了自己的作文报,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会觉得亲切。试刊号有作文方法、素材展示、精品赏析等,内容非常丰富。他建议,可以在高中版中定期选登高三各次联考中的“标杆作文”,这样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也便于老师指导。
“《帅作文》设计的卡通形象、学习小伙伴‘小帅’,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武汉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凤英建议,《帅作文》可将精品习作的点评做得更加详尽些,“帅书架”的每期推荐应更有年龄和学生年级的针对性,并向学生约写读后感进行反馈。
贴心省心很实用
小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作文报?来参加座谈会之前,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专门在学生中做了个调查,“孩子们希望这份报纸上面能有有趣的新闻、成语典故、幽默故事等,还希望有童话、漫画和校园生活类的作文,也希望能有一些写作上的具体方法指导,在这三个方面,《帅作文》试刊号都做到了!”
高中生家长张巧艳希望《帅作文》也能成为“家长的好朋友”,“孩子写不好作业,家长也很愁。试刊号上有名师针对较差的作文的批改,对孩子很有帮助,帮我们家长省了不少心。”
武汉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余天泽认为,《帅作文》不仅新颖、新鲜,而且实用性强。他说,这份周报的总体设计非常好,提供的正是学生需要的内容。希望能在细节处加以完善,争取办一份湖北一流、全国领先的作文报。
真情真话写实感
“我更喜欢在写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时,文笔中带有一些遗憾和悲伤。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触动人的心灵。”省实验小学学生陈灵钰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这也正是《帅作文》倡导的方向。
武珞路中学教导主任雷志壮说,现在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形成定式,喜欢用大话、空话、套话,《帅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非常必要。
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心”。华师一附中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李海平、南湖学校语文备课组组长邓华说,学生写作若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也很难在中考、高考中拿高分,“希望《帅作文》也能成为语文老师的帮手,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栏目设置上要够实在。”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作芳建议,作文报在栏目、版块的命名上要通俗形象,不能空虚。
自主招生添平台
感人的故事作文华中科大学工处副处长马冬卉、武大招办副主任杨凯军表示,《帅作文》是展现文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将起到较大作用,也将有利于高校自主招生对文科生的选拔。
“在自主招生考试的选拔中,文科生往往比理科生要少很多比赛机会和经验,《帅作文》今后将举行的作文大赛正好能对文科生进行一次筛选。”华中师大招办主任杨臣说,该校同意与《帅作文》在自主招生选拔中进行合作,希望《帅作文》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 08:42
写给质疑《最小说》《帅作文》刊名的人[z]
时下,一些畅销杂志比如《最小说》、《帅作文》、《流行阅》等不知何故无端受到了那些所谓的“文学人士”、“文学评论家”和“科研员”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些刊名的“语法搭配很不通”,言外之意是这些刊名的语法很不合逻辑,“根本就不能用来做杂志的刊名”。
很显然,那些质疑《最小说》、《帅作文》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文学,他们甚至不懂得中国汉语的伟大意义。就连那个“文学评论家”某某也说“很少有人用‘帅’来形容一篇作文”,这是缺乏依据和毫无道理的,连一个公司的财会报表都可以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而作文为什么就不能用“帅”字来形容呢?难道“帅”和“漂亮”这两个词汇只能用来形容帅哥和美女吗?
我们不能不佩服那些为杂志取名字的人,这是何等高超的驾驭文字能力啊,简直就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为什么偏偏有些并不简单的人物就不懂得这些杂志刊名的内涵呢?我们发觉,正是这些不简单的人物阻碍着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汉字的发展,却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 11:47
正告[桔灯]网民
和尚摸得,阿Q邹摸得。
[帅作文]之名谁都用得。
《教师之友网》[帅作文]专栏与贵报无关。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2:17
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曹文轩 |
|
|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连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的。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甯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更有甚者,还有读书把人读糟了读坏了的。周作人当年讲:“中国的事情有许多却就坏在这班读书人手里。”抽去这句话当时的具体所指,抽象一点说,这句话倒也说得通:中国的事坏在一些读书人手里的还少吗?
我是一个经常编书的人,是一个要经常向别人开写书单也要经常向别人索取书单的人。读了几十年的书,做了几十年的书的筛选,我对书之好赖的判断、选择,都已经比较自信。那年,我给一家出版社编一套北大清华的状元丛书,看了那些状元的一份份阅读书目之后,我就更看清了读书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在这个年纪上就能开出这样高质量的富有见地的书单。不将书读到一定的份上,没有一定的鉴赏力,是断然开不出这样的书单来的。一个好的中医,其水平的高低,最后就全显示在他所开的一纸药方上。一些知名的药方,会令业内行家惊诧,但随即它的绝妙就会使人叹为观止。而一个好的读书人,其水平最终是显示在他的一纸书单上。他们在这样一个年纪上就能淘出这样的书来,真是很不简单。这来自于他们阅读范围的广大和阅读的细心与深入,也来自于他们对书的体悟、直觉和对书的不可言说的默契。书海无涯,他们是淘书人。而在淘书过程中,他们显示了十足的个性,在阅读方面顽强地呈现出自己的个性。我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个性在阅读中的意义。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
很多人都在读书,但未必谁都能将书读好。而书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许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说: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一个人读书应有自己的选择。做人忌讳雷同——一个人若无个性,一定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家伙;做文忌讳雷同——文章写得似曾相识,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读书也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一个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此说也许是狂言,也许是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顽强地展示阅读个性的意识。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另样的声音。这个道理简单得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选书选得很有个性,而读法与理解也极有个性。同样一篇文章,在他们眼里,却有另一番天地,另一番气象,另一番精神。不在乎别人对那篇文章的唠叨,不在乎专家权威对那篇文章的断评,而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怪想去读,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出神入化。
书海浩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面对那么多的书,他要有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早晚会沦为知识的奴隶。而无驾驭意识,知识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只有那样的读书人,也才会有畅游知识海洋的莫大快感。
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11 14:16
《帅作文·小学版》 约稿函
《帅作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合办的权威性语文教辅类周报,全国范围发行。本报由《楚天都市报》倾力打造,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任顾问,以“说真心话,写帅作文”为口号,以“优秀作文范本,语文考试必备,阅读鉴赏指南”为编辑方针。《帅作文》共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3个版块,定于2010年11月17日出版试刊号,2011年1月1日出版创刊号,每周一期。国内统一刊号:CN11-0052,邮发代号1-105。现特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征集稿件:
征稿QQ号:6428575(敲门暗号:帅作文)
征稿电话:027-88567108
常年征稿邮箱:shuaizuowen@sina.cn(投稿请附投稿的版别或栏目,个人姓名及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以便寄送样报及稿酬)
编辑部所在地:武汉市东湖路181号楚天传媒大厦1606室
小学版
小学版共设8个版面,以实用为根本,力求内容和信息的权威性、趣味性。现将各个版面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版:
名家讲座:根据时令策划当期话题,每期约请一位教师或作家,就写作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要活泼亲切,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诗歌百草地:选取优美简短的散文、小诗,加以点评。
益智小锦囊:有启发作用的小童话,小故事、小评论等。
2版:课本总动员(或名师公开课)
课文直通车:链接课本的相关知识。
词语储蓄罐(或知识小卡片):一些词语的用法。
修辞加油站:帮助小学生掌握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阅读步步高:一段话+读后思考+技法指导+活学活用。
写作指南针:写作文的方法指导。
本版也可换成“名师公开课”约请优秀的语文教师,作专题讲座。
3版:作文训练营
病文急诊室:采用病文入院+病情诊断+处方配药+病愈出院的方式,对文章做“大手术”,改前改后要求有明显变化。文章不超过600字。
啄木鸟纠错:针对一些作文中常见的小错误,如词语的错误使用、病句等进行修改。
美文欣赏屋:名家美文,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要求。
名人名言录:名人名言,作为版面的点缀。
4版:习作精品屋
本版主要刊载4-6年级小学生的优秀习作。因为小学生作文主要是简单的写景、状物、记事等,本版可以按此分类,
设栏目有:生活记事簿(生活中的趣事)、小小观察家(观察日记)、七彩泡泡船、人物小素描(写人)、童话小木屋(奇思妙想)、哲理水果园(哲理小文章)、美景照相机(写景、游记)等。
5版:校园百草地
本版也是以刊载小学生作文为主,与3版不同的是,4版主题为校园生活、集体生活,兼顾低年级小学生习作。
一线小记者:通过编辑修改,帮助小学生把学校的新奇趣事写成新闻体,还可以成立小记者俱乐部,发掘更多的供稿源。
写段俏皮话:针对低年级学生,不用写完整的文章,写一段200-300字、意思集中的话即可。
带锁的日记:一些不告诉老师和家长的悄悄话。
6版:天天小百科
本版开设中华文化名人、天南地北、我们爱科学、军事频道等栏目,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如果举办特别活动,如征文比赛等,少儿作家专访等,可以先减6版或7版。
7版:开心欢乐谷:
本版内容以轻松、活泼为主,提供课外阅读的“佐餐”。
帅童话:童话的节选和介绍。
帅书架:一些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科普书籍的介绍。
帅漫画:邀请特约作者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小故事。
帅笑话:适合儿童阅读的笑话。
帅趣闻:一些跟儿童有关的新闻和轶事。
IQ加油站:开动脑筋的粘智力题。
还可以加进一些校园幽默、绕口令等。
8版 亲子交流屋
本版用于编读往来。
亲子作文:用学生照片+家长培养心得+学生作文的方式,让家长读者可以借鉴教育方法,激发孩子对写作的热爱。
名人教子:一些名人或普通家长的教育心得。
小帅邮箱:主持人小帅,为小学生读者和本报的书信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也可以解答作文以外的问题,包括校园生活的一些困惑。
七嘴八舌:关于学习生活中一些话题的讨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3:32
《帅作文》周报首发式隆重举行 首发11万2千份
荆楚网消息(记者戴园、任大鹏)雪后风光无限好,京楚文坛萌新枝。5日,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帅作文》周报创刊号首发仪式启动。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有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成国、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蔡民族、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邵明义、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刘伯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唐源涛主持首发仪式。
邵明义对《帅作文》周报的诞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省报刊界的一件大事,是我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为我省今后整合报刊资源、打造和培育国有大型传媒集团树立了标杆。
荆楚大地,崇文重教。蔡民族认为,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他期待《帅作文》周报能够担负这一功能,成为湖北素质教育的推动器,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好帮手。
刘伯根表示,希望《帅作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好发展壮大的路径,立足京楚、面向全国,迅速做强做大,多方开拓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江作苏说,《帅作文》周报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所进行的多元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在“跨媒体、跨区域”合作方面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利用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为《帅作文》周报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内容保障。
文成国在讲话中指出,《帅作文》为国内文化传媒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探索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的道路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新型发展模式。他希望,《帅作文》通过未来三至五年的努力,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辅导类报纸中的文化精品,成为全国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师益友。
《帅作文》周报是一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辅导类周报,致力于提高中小学生语文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周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种版本,每周三发行,创刊号首发11万2千份。
来自武汉、荆州、仙桃等市区教育局、中小学相关负责人,以及《帅作文》周报各地发行代理商代表,参加了首发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3:33
《帅作文》引导中小学生“说真话”
本网武汉1月7日电(记者 夏静)小学版有“阳光聊聊吧”、“开心欢乐谷”,初中版有“素材荟萃”、“口语演练”,高中版有“新视界”、“文渊阁”……今日创刊于武汉的《帅作文》周报,不仅让中小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引导他们说真话、抒真情。
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帅作文》周报,是一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辅导类刊物,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应约担任顾问。据主办方介绍,这份报刊的宗旨是致力于提高中小学生语文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消除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的弊端。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文教学,更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首发仪式上,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蔡民族说。他期待《帅作文》周报能够担负这一功能,成为湖北素质教育的推动器,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好帮手。
2010年11月初,《帅作文》周报试刊号亮相武汉武珞路中学、武昌实验小学等学校,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热捧,数百份报纸当时就被“一抢而光”。“与一般的教辅资料不同,它的版式很清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有看下去的愿望。插图配了一些漫画,也是我们初中生比较喜欢的。”拿到报纸,武珞路中学初三(5)班的马明哲立刻被吸引住了。
除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帅作文》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学生看‘名师课堂’,就像在亲耳聆听名师讲授写作技巧一样,里面的内容很实在,有针对性。”武汉中学语文老师余艳玲认为,《帅作文》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看完试刊号后,武昌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王芳迫不及待地给孩子订了一份。
创刊之日,《帅作文》周报的订阅数已超过十万份。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介绍,《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改版推出后将更具市场竞争力。合作双方商定,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一家公司,全面负责《帅作文》的经营,探索一种全新的报刊运作模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3:33
《帅作文》周报发“亲子作文”征集令
《帅作文》周报联手信诚人寿发“亲子作文”征集令发布时间:2011-01-12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罗欣 实习生李林书)今年寒假不再孤单啦!以前一直在独自写作文的小学生们,在即将到来的寒假里,试试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始新的写作之旅吧。即日起,《楚天都市报》、《帅作文》周报联手信诚人寿湖北分公司,推出“名家教你写作文”湖北大型公益巡讲及“亲子征文”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亲子作文”要写些什么?同学们大可以多观察、多练笔、多思考。比如假期里和爸爸妈妈去哪里玩了,遇到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写在作文里。家长们可也别袖手旁观,您既可以和孩子就同一题材进行写作大比拼,也可以晒一晒辅导孩子写作的心得,还可以在孩子作文的末尾附上珍贵的读后感……总之别忘了,在“亲子作文”活动中晒出一家人的喜怒哀乐。
此外,2月下旬至3月初,主办方还邀请小学语文名师和知名作家,走进校园,开展“名家教你写作文”公益讲座。《帅作文》周报将择优刊登获奖征文。
征文要求
面向全省二至六年级小学生,题目自拟,每篇600-1000字。来稿要求有真情实感、童真童趣,从身边小事着眼,紧扣主题。拒绝空洞、虚假和抄袭。
请在作文题目下注明孩子的姓名、爸爸或妈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并自留底稿。征文活动截止时间:2011年3月12日。
征稿邮箱:szwxxb08@sina.com
咨询电话:027-88567106,联系人:陈小姐
提示:邮件标题请注明“亲子作文征稿+孩子姓名+孩子作文标题”。
参与形式
形式一:互动交流 孩子在家长辅导下完成的一篇作文,以及家长辅导孩子写此作文的一篇心得。
形式二:同题比拼 家长和孩子以家庭生活为素材拟定同一主题(例如写同一个人等),以自身角度各写一篇作文。
形式三:点评指导 孩子单独写一篇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家长在文后附读后感。
奖励设置
一等奖(10人):价值200元的奖品+免费赠送《帅作文》周报一年+获奖证书
二等奖(20人):免费赠送《帅作文》周报一年+获奖证书
三等奖(30人):免费赠送《帅作文》周报半年+获奖证书
鼓励奖(若干):获奖证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