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习作提速的关键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7 21:10
标题: 习作提速的关键是什么
习作提速的关键是什么
孙 媛     
  在习作训练中,多数人认为只要学生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技巧就能提高学生习作的速度。有相当多的作文实验研究也正是本着这一思想而展开的。其实,这是相当片面的认识!不可否认,大量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一定的习作技巧为学生进行习作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但我们认为,学生有了习作内容和习作技巧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写作的心理,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习作训练中去。也就是说,在习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要有相应的“情感基础”。“物质储备”要靠“情感火花”来激活、点燃,从而才能达到“物”随“情”至,“情”“物”交融。由此可见,情感在学生的习作训练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习作训练中的情感也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学生在习作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它反过来对学生的习作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习作训练中,学生写得快不快、好不好,与他们是否愿意写、喜欢写等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化“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保持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和连续性,从而使作文训练达到高速优质。本文从习作训练中情感的激发和情感对习作训练的影响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认识之一:习作训练中比以往更加注重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的运用
  习作训练如果不注重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写作速度则无从提起。学生作为习作主体,要通过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去观察、去分析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其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或画面等等,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一个具有浓烈情感色彩的习作氛围,使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例如,我在教看图作文《母爱》时,大致是按以下这三步走的:(1)情感培育阶段。课前让学生学唱赞颂母亲的歌曲,感受母爱的伟大。(2)情感迸发阶段。以教师伴随《烛光里的妈妈》音乐旋律说的一段导语为开始,使浓烈的母爱情感氛围影响学生的观察与表达、修改和誊抄的速度与质量。(3)情感延伸阶段。作文课后,我要求学生把母亲疼爱自己的事写进日记里。这一切无不触动学生的心弦,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波澜,达到了“课未始,情已生;课渐行,情正浓;课结束,情未了”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快速成文”阶段写得快的学生用了不到十二分钟,最慢的也只用了二十一分钟(在这个阶段,我并不要求学生书写是否工整,只要求学生能写多快就写多快,以保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更为可喜的是,在情感延伸阶段,一学生的日记《一碟咸菜》在省级刊物《春笋报》上发表了。在这篇文章里,小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叙了一位母亲是如何不动声色地疼爱自己子女的,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认识之二:习作训练中的情感是学生的表达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因缺失而产生需要,也由丰富而产生新的需要。这就说明,不论写作程度的高低,充分表达自己的欲望,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对习作训练不感兴趣呢?这恐怕与我们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上要求过高,评价过低,反馈太慢,不够民主及未能体现个别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有关。
  我们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实行“保底政策”,只要学生能达到“文通字顺”的标准就敢于给高分,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努力做到低要求,高速度,体现层次性。另外,我们还实实在在地采取上板报、张贴、传阅、投稿等方式为不同程度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和发表的机会,满足其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习作训练是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新的需要,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下一次习作训练的到来。
  学生刘灿平时的习作水平充其量在班级里面只能算中等,可就是这么一个学生却获得了全国小语会和《小学生作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征文大赛的一等奖。这是怎么回事?在一节习作训练课上也许能找到原因:
  ……
  师(巡回辅导,微笑着轻声问):刘灿同学,你怎么咬起笔杆子啦?
  生:老师,我不想根据您给的内容去写。
  师:你想怎么写?说说看。
  生:老师,您要求我们从一件事情的变化中去反映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个我不熟悉。我想从我爷爷的语言变化去写一写。
  师:那就写写你爷爷吧,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
  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表达的自由。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才有可能得以迅速提高。课后,我仔细阅读了刘灿同学的那篇作文,发现小作者通过爷爷常挂在嘴边的“有钱人吃肉,没钱人吃骨头”——“有钱人吃骨头,没钱人才吃肉”这句话前后位置的调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文章虽短,却以小见大,而且颇见深度。激动之余,我没作任何改动就把它寄了出去。
  认识之三:情感的调节与控制,是打开写作思维快速运行的“闸门”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适度的情感兴奋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能促进主体积极地行动,从而提高行为的效率。
  学生掌握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技巧好比是一座储满水的“水库”,他们能不能快速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关键在于如何调节控制情感,真正打开写作思维快速运行的“闸门”,使学生的文思如喷涌而出的水流连续不断。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情感是很容易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出来的。但是,部分学生有时会达到过分激动的状态,致使“心欲言而口不能述”。我曾经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话别——写给××》一课。由于该教师课前未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状态作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照旧使用了“语言描述、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一系列平常惯用的激情手段,致使少数学生由偷偷抹眼泪发展到小声啜泣,继而这种惜别情绪迅速蔓延到全班,习作训练的目的因此而落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学生情感的兴奋度,使习作训练得以继续进行。
  认识之四:稳定的情感是习作思维活动快速运行的“推进器”
  简单地说,情感的稳定性是主体在行为过程中作用于客体时情感能维持良好的指向性。它源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思维活动得以连续快速运行的根本。
  要培养学生稳定的情感,光指望几节习作训练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习作训练教学虽然是在课内进行,却涉及到学生整个生活实践。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情感的源泉。文从情生,情以文载。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
  我们在平时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深入丰富多彩的社会,指导他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并且用脑去想,用心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生活实践中日益丰富变得稳定起来。情感内容的逐渐丰富,稳定性增强,为进行习作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情感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快速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感悟的积累。真可谓“情到深处化为语,洋洋洒洒速自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习作训练如果没有情感的内在驱动,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素材和习作技巧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快速言语表达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无情而作,则有可能使我们的习作训练陷入“欲速而不达”的尴尬境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