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文章名称 | 刊物名称 | 作者 | 出版时间 | 类别 |
1 | 《开展问题解决研究 深化小学数学教改实验》 | 沈光中 | 1999年第12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2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 | 《湖南教育》 | 顾松麒 | 1996年9月 | 教学理论研究 |
3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教改新探》 | 陈树青 | 课程,教材,教法 | ||
4 | 《数学教学与直觉思维》 | 罗永松 曹 平 | 教学理论研究 | ||
5 | 《谈数学教学方法》 | 《课程 教材 教法》 | 戴再平 | 1986年第12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6 | 《小学数学学习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 | 《湖南教育》 | 卢专文 | 1996年11月 | 教学理论研究 |
7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 《湖南教育》 | 顾松麒 | 1996年11月 | 教学理论研究 |
8 | 《试论数学教学的结构性原则》 | 李昌官 | 2002年第5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
9 | 《再谈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数学教育问题》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王光明 王 瑞 | 2000年第12期 | 教研教改 |
10 | 《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喻俊鹏 | 2000年第12期 | 教研教改 |
11 | 《谢谢你,尊敬的<数学教师>》 | 《数学教师》 | 1995年第5期 | 刊庆征文 | |
12 | 《优化课堂教学 功在教学研究》 | 《中学数学》 | 毛继林 | 1998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3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中学数学》 | 黄安成 | 1998年第11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14 | 《呼应——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策略》 | 《中学数学》 | 华志远 | 1998年第11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15 | 《论中学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杜 健 | 1999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6 | 《21世纪和中学数学》 | 《中学数学》 | 蔡上鹤 | 1999年第5期 | 刊庆征文 |
17 | 《刊庆题词》 | 《中学数学》 | 严士健 | 1999年第5期 | 刊庆征文 |
18 | 《从“导向性、探索性、实用性、资料性”谈起》 | 《中学数学》 | 齐民友 | 1999年第5期 | 刊庆征文 |
19 | 《改进教研工作 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中国小学数学教育》 | 王修身 张慧岐 | 1991年7、8合刊 | 教研教改 |
20 | 《奥苏伯尔及其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 《中国小学数学教育》 | 云 松 | 1991年7、8合刊 | 教学理论研究 |
21 | 《子目标对问题解决思路形成的影响》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仲晓波 陈 琦 刘儒德 | 2002年第3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22 | 《教育调查在数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王光明 苏 帆 | 2000年第7期 | 教研教改 |
23 | 《寓教于乐 “减负”增效》 | 《湖北教育》 | 徐永英 | 2000年10月 | 课程,教材,教法 |
24 | 《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 | 《湖北教育》 | 马云鹏 | 2000年10月 | 课程,教材,教法 |
25 | 《不该熄灭的创新火花》 | 《福建教育》 | 崔士钦 | 2000年12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26 | 《注重创新意识 深化教学改革》 | 《福建教育》 | 林尔朱 | 2000年12月 | 教研教改 |
27 | 《上通国际主流 下达课堂教学》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李士锜 张奠宙 | 2002年第1~2期 | 教研教改 |
28 | 《从几部专著管窥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发展》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黄 翔 | 2002年第1~2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29 |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 张奠宙 | 课程,教材,教法 | ||
30 | 《数学课是否都要活动来支撑》 | 《人民教育》 | 张安庆 | 2004年6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31 | 《还需要从生活回到数学》 | 《人民教育》 | 刘可钦 | 2004年6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32 | 《从香港小学数学比赛中得到的启示》 | 邱学华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33 | 《进退之间的尴尬》 | 《福建教育》 | 顾文亚 | 2003年第10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34 |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理解题”》 | 钱朝霞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35 |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交流》 | 金美琴 | 教研教改 | ||
36 | 《充分体现数学文化价值》 | 孙丽谷 | 课程,教材,教法 | ||
37 | 《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支持学生的学习》 | 柳敏敏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38 | 《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反思》 | 张亚玲 胡松林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39 | 《警惕数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 曹培英 | 教研教改 | ||
40 | 《让不该多的少一点,让不该少的多一点》 | 李淑民 | 教研教改 | ||
41 | 《试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触觉》 | 《小学教学设计》 | 钱直树 | 2003年第12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42 | 《关注学生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 《小学教学设计》 | 倪 慧 | 2003年第44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43 | 《数学“课尾”教学艺术》 | 《小学教学研究》 | 丁学明 | 2002年11月 | 课程,教材,教法 |
44 | 《悬念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 《小学教学研究》 | 叶佳苗 | 课程,教材,教法 | |
45 | 《别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 何训光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46 | 《以学生为主体 教好概念课》 | 霍 菁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47 | 《遵循认知规律 发挥练习功能》 | 王全夫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48 | 《数学练习设计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 沈坤华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49 | 《数学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 《中国教师报》 | 李秀娣 | 2003年10月15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0 | 《新课程:重视培养学习习惯》 | 《中国教师报》 | 翟运胜 | 2003年10月15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1 | 《你用多少根火柴》 | 葛德芳 张淑玲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52 | 《让数学学习充满探索》 | 《中国教师报》 | 戚 群 李建平 | 2003年10月12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3 | 《数学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54 |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外”发言》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刘伟森 | 2003年第10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55 | 《“圆的周长”的教学不再老土》 | 蔡蔚文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56 | 《新世纪,什么样的“数学”新思维》 | 《中国教育报》 | 徐启建 | 2003年9月4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7 | 《一个被忽视的目标: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 | 《湖北教育》 | 方运加 | 2004年5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8 | 《不必像数学家》 | 《湖北教育》 | 方运加 | 2004年7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59 | 《一个被忽视的目标:教师要重视知识》 | 《湖北教育》 | 方运加 | 2004年3月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60 | 《中学数学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 | 《数学教学通讯》 | 于建华 | 2002年第2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61 | 《浅谈积极前进的教育方法》 | 《数学教学通讯》 | 李庆敏 王维彦 | 2002年第2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62 | 《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开发》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付海伦 | 1996年第7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63 | 《让数学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严士健 | 1999年第11 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64 | 《值得重视的数学估算》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董裕华 | 1999年第11 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65 | 《对数学的反思与数学课程面临的挑战(续)》 | 《数学教师》 | 张维忠 | 1996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66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 | 《数学教师》 | 石 骑 | 1996年第5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67 | 《“大众数学”观下的数学教育(续)》 | 《数学教师》 | 张维忠 | 1995年第6期 | 教研教改 |
68 | 《初中数学课内教学游戏的功能、形式与实施》 | 《数学教师》 | 赵雄辉 | 1995年第6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69 | 《“大众数学”观下的数学教育》 | 《数学教师》 | 张维忠 | 1995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70 | 《教学相长 教研共进》 | 《数学教师》 | 王旭鹏 蒋永鸿 | 1995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71 | 《变多而全为少而精》 | 《数学教师》 | 凌振吉 | 1995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72 | 《论发生学习理论对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影响》 | 《数学教师》 | 焦彩珍 | 1996年第7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73 | 《把革新的小学数学教育带进21世纪》 | 张奠宙 | 教研教改 | ||
74 | 《数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 《全球教育展望》 | 宁彦锋 | 2002年第5期 | 教学理论研究 |
75 |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 顾汝佐 | 教研教改 | ||
76 | 《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 |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 | 课程,教材,教法 | ||
77 |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 胡光锑 | 教研教改 | ||
78 |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研讨会纪要》 |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 | 教研教改 | ||
79 | 《半世纪小学数学教育回顾》 | 《福建教育》 | 顾汝佐 | 1999年10月 | 教研教改 |
80 |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试验》 | 《福建教育》 | 吴亚萍 | 1994年4月 | 教研教改 |
81 |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数学学习环境》 |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 | 课程,教材,教法 | ||
82 | 《问题从何而来?》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崔 萍 符永平 | 2003年第10期 | 教研教改 |
83 | 《中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比较》 | 《江苏教育》 | 金成梁 | 2002年2B | 教研教改 |
84 | 《高中生:记数学笔记莫入误区》 | 陈京山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85 | 《变了味道数学课》 | 《中国教师报》 | 王恒梅 朱春仙 | 2004年10月13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86 | 《为什么要把小猫丢下!》 | 《中国教师报》 | 王建奇 | 2004年7月21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87 | 《假如墙壁是一面镜子》 | 《中国教师报》 | 汤卫红 | 2004年4月28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88 | 《学具超市:自主学习的新范式》 | 《中国教师报》 | 陈 建 彭银平 | 2004年4月7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89 | 《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湖北教育》 | 孙延洲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0 | 《依托新教材进行农村课堂教学改革》 | 《湖北教育》 | 张 萍 肖新汉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1 | 《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图的教育功能》 | 《湖北教育》 | 王桂华 王海清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2 | 《让孩子在亲历中不断学习、发展》 | 《湖北教育》 | 许 蕾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3 | 《引导学生做数学》 | 《湖北教育》 | 唐 军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4 | 《建构新型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 《湖北教育》 | 张 璐 廖玉兰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5 | 《关注学生 激活课堂》 | 《湖北教育》 | 黄志刚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6 | 《体验、规范、发展》 | 《湖北教育》 | 夏丽娟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7 | 《学会自主“用数学”》 | 《湖北教育》 | 肖凤英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8 | 《小知识蕴含大价值》 | 《湖北教育》 | 官章菊 吴兴富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99 | 《让估算在情境中顺应而生》 | 《湖北教育》 | 何珊琳 刘应会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0 | 《寓教于乐“玩”数学》 | 《湖北教育》 | 张桂香 李 彪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1 | 《感知、体验、理解》 | 《湖北教育》 | 王小明 刘应会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2 | 《突出数学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 | 《湖北教育》 | 吴方泽 李敬东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3 |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 《湖北教育》 | 王怀兵 汪世尧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4 | 《情境化 活动化 自主化》 | 《湖北教育》 | 郑以新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5 | 《开放手脑 严谨思考》 | 《湖北教育》 | 龚 勤 肖新汉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6 |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 《湖北教育》 | 卢盛环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7 | 《在亲历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 《湖北教育》 | 涂如豹 王海清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8 | 《体验、感悟、提升》 | 《湖北教育》 | 刘建红 徐德喜 | 2004年13.15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09 | 《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实录 | 《中国教师报》 | 徐 斌 盛伟华 | 2004年10月13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10 | 《重要的是数学意识到培养》 | 《江苏教育》 | 王志芳 | 2002年5B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11 | 《实践新理念 感受新课堂》 | 《小学校长》 | 方长洲 | 2004年6月 | 课程,教材,教法 |
112 | 《幼儿尝试教育活动设计》 | 邱学华 | 课程,教材,教法 | ||
113 | 《“奥数”的两种面孔》 | 《中国教师报》 | 柴 葳 叶莎莎 | 2005年2月27日 | 奥数万花筒 |
114 | 《“奥数”到底有多热》 | 《中国教师报》 | 柴 葳 叶莎莎 | 2005年2月26日 | 奥数万花筒 |
115 | 《高考传捷报 厚礼献新校》 | 《孝感日报》 | 2002年7月29日 | 教研教改 | |
116 | 《"数学日记" 为学生插上智慧的翅膀》 | 《新课改教学案例》 | 明春生 | 2005年第4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17 | 《拉面中的数学问题》 | 张元凯 冯俊娥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18 | 《“生活热”的冷思考》 | 丁君华 陈玫宏 陈丽萍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19 | 《诗情数意》 | 陈幼民 张建平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20 |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 | 许卫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21 | 《地砖上的学问》 | 《中小学教学研究》 | 姜家凤 | 2002年第5期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122 | 《“汽车里的数学问题”课堂实录》 | 王 俊 张兴华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23 | 《帕斯卡三角形》 | 李玉文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24 | 《数字中的回文新探》 | 谈翔柏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
125 | 《优美图赏析与构造》 | 赵生筱 曹钦琳 | 数学百花园 | ||
126 | 《今天的语文作业——写“数学”》 | 《中国教师报》 | 王文忠 | 2004年2月20日 | 教研教改 |
127 | 《图形在数学思维中的作用》 | 《数学教学通讯》 | 张广祥 | 2002年第8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128 | 《关于数学教育目的问题的若干理论探讨(上)》 | 范良火 | 教学理论研究 | ||
129 | 《让数学有趣起来》 | 《中国青年报》 | 江 菲 | 2002年11月6日 | 教研教改 |
130 | 《奥数 正在成为陷阱?》 | 《中国教育报》 | 杨咏梅 | 2004年2月18日 | 奥数万花筒 |
131 | 《落入功利泥淖的“奥数”》 | 《中国教育报》 | 柴 葳 叶莎莎 张贵勇 | 2005年3月6日 | 奥数万花筒 |
132 | 《来自“奥数”内部的声音》 | 《中国教育报》 | 柴 葳 | 2005年3月6日 | 奥数万花筒 |
133 | 《“奥数热”拷问教育环境》 | 《中国教育报》 | 时晓玲 | 2005年3月6日 | 奥数万花筒 |
134 | 《 东北师大教授说:这是摧残》 | 《中国教育报》 | 鲍道苏 | 2005年3月6日 | 奥数万花筒 |
135 | 《实现中考改革与日常教学的良性互动》 | 《基础教育课程》 | 马 复 | 2009年3月 | 奥数万花筒 |
136 |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概述》 | 奥数万花筒 | |||
137 |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 奥数万花筒 | |||
138 |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 课程,教材,教法 | |||
139 | 《数学课堂教学手段》 | 课程,教材,教法 | |||
140 | 《蕴蓄深厚的5分钟》 | 《教学与研究》 | 崔红梅 华应龙 | 2000年第8期 | 教研教改 |
141 |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 | 《浙江教育》 | 朱乐平 | 1996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42 | 《小学数学要加强“三基”教学》 | 《浙江教育》 | 朱乐平 | 1996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43 | 《小学数学思维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浙江教育》 | 朱乐平 | 1996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44 | 《中德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浙江教育》 | 朱乐平 | 1996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45 | 《采用不同操作材料的对比研究》 | 《浙江教育》 | 朱乐平 | 1996年第11期 | 教研教改 |
146 | 《自学辅导教学的心理学原则》 | 《中国教育报》 | 1998年11月10日 | 教学理论研究 | |
147 | 《自辅教学突破点在哪儿?》 | 张勇信 | 1999年1月5日 | 教研教改 | |
148 |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 | 《人民教育》 | 邱学华 | 1996年第1期 | 教研教改 |
149 | 《努力探索教育规律 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 《课程 教材 教法》 | 上海市青浦区数学教改实验小组 | 1992年第7期 | 教研教改 |
150 | 《以提高思维能力为中心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 《教学与研究》 | 马芯兰经验编写组 | 1999年第8期 | 教研教改 |
151 | 《现代教师的追求》 | 《教学与研究》 | 马芯兰经验编写组 | 1999年第9期 | 教研教改 |
152 | 《青浦实验(一)》 | 《上海教育》 | 顾泠沅 | 1997年第6期 | 教研教改 |
153 | 《青浦实验(二)》 | 《上海教育》 | 顾泠沅 | 1997年第7期 | 教研教改 |
154 | 《三十三年自学辅导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教育研究》 | 卢仲衡 | 1998年第10期 | 教研教改 |
155 | 《跳出数学教数学》 | 《中国教育报》 | 刘德武 | 1999年4月16日 | 教研教改 |
156 | 《改革教材教法 促进思维发展》 | 《中国教育报》 |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57 | 《深化教学改革 推动素质教育》 | 《中国教育报》 |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58 | 《马芯兰教改的理论特点》 | 《中国教育报》 |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59 | 《开展教改实验 提高教师素质》 | 《中国教育报》 | 张凤芸 田东明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60 | 《加强训练 培养能力》 | 《中国教育报》 | 张玉兰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61 | 《前沿 创新 严谨》 | 《中国教育报》 | 孙长俊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62 | 《南京大学为何论文多》 | 《中国教育报》 | 雪 郁 | 1998年11月13日 | 教研教改 |
163 |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 《小学数学》 | 李文林 | 2009年第1及辑 | 教研教改 |
164 | 《如何自信地步入有效的课堂》 | 《小学数学》 | 王维花 | 2009年第1及辑 | 教研教改 |
165 | 《“平常”数学课 精彩人生路》 | 《小学数学》 | 梁伟芳 | 2009年第1及辑 | 教研教改 |
166 | 《执着,雕塑精彩人生的不竭动力》 | 《小学数学》 | 周积宁 | 2009年第1及辑 | 教研教改 |
167 | 《中学优秀数学教师肩负的任务与评价指标》 | 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 教研教改 | ||
168 | 《走进数学的乐园》 | 戴再平 | 刊庆征文 | ||
169 | 《离开习题集能不能学好数学》 | 李曜明 | 刊庆征文 | ||
170 | 《数学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 《课程和教学理论》 | 王林全 | 1992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171 | 《近年来国外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向》 | 陈 达 | 教研教改 | ||
172 | 《介绍一堂德国分数概念课》 | 朱乐平 | 教研教改 | ||
173 | 《台湾小学算术教学方法述评》 | 林淑钦 | 教研教改 | ||
174 | 《关于办好学前班的几点建议》 | 林祥清 | 教研教改 | ||
175 | 《当代世界中小学数学教学》 | 商继宗 | 教研教改 | ||
176 | 《美国中学数学竞赛》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杨泽恒 | 教研教改 | |
177 | 《中国内地中学教师的数学观》 | 《课程 教材 教法》 | 黄毅英 林智中 黄家鸣 马云鹏 韩继伟 | 2002年第1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日本的数学开放题设计一窥》 | 李玉文 李冬梅 | 教研教改 | |||
《数学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张奠宙 | 2000年第10期 | 教研教改 | |
《通俗数学 从容走出象牙塔》 | 《中国教育报》 | 诸子非 | 教研教改 | ||
《中国下世纪会成为数学大国吗》 | 《光明日报》 | 廉海东 | 1999年12月7日 | 教研教改 | |
《科学回到舞台中央》 | 刘 建 | 教研教改 | |||
《享受自己得出答案的快感》 | 原春林 | 教研教改 | |||
《把数学的美丽还给学生》 | 张东操 | 教研教改 | |||
《谈日本小学数学教育》 | 邱学华 | 教研教改 | |||
《美国小学教学一瞥》 | 《人民教育》 | 袁毓珍 | 1987年第12期 | 教研教改 | |
《数学教育改革的三次国际性浪潮及其启示》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赵雄辉 | 1996年第8~9期 | 教研教改 | |
《美国数学教育发展现状述评(兼和中国之比较)》 | 《数学教学》 | 范良火 | 1995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
《美国社会呼唤数学教育改革》 | 《数学教学》 | 张奠宙 | 1990年第6期 | 教研教改 | |
《中外名著中的数学题》 | 《中小学数学》 | 查志刚 | 2002年第11期 | 数学百花园 | |
《国际数学家大会留给我们什么》 | 《中国教育报》 | 陈宝泉 | 2002年8月30日 | 教研教改 | |
《国际数学家大会和我们》 | 《中学生数学》 | 张恭庆 | 2001年6月下 | 教研教改 | |
《华罗庚谈怎样学习数学》 | 《数学教师》 | 张绍东 | 1997年第9期 | 教研教改 | |
《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数学奖》 | 《数学教师》 | 徐品方 | 1997年第9期 | 数学百花园 | |
《美国数学教育发展现状述评(兼和中国之比较)续》 | 《数学教学》 | 范良火 | 教研教改 | ||
《拟定中的美国课程标准》 | 《数学教学》 | 张奠宙 | 教研教改 | ||
《匈牙利人的数学教育观介绍》 | 《数学通报》 | 巩丽云 | 1999年第2期 | 教研教改 | |
《立足基础 调整内容 注重能力 突出选拔》 | 《数学通报》 | 晨 旭 | 1999年第2期 | 教研教改 | |
《对数学未来的思考》 | 《数学通报》 | Avner Friedman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 1999年第2期 | 教研教改 | |
《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 | 孝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喻俊鹏 | 2001年4月 | 教研教改 | ||
《迎接“1996”——趣题一组》 | 《小学教学研究》 | 数学百花园 | |||
《猜物(相声)》 | 《数学通讯》 | 刘 欣 任世成 | 2001年第17期 | 数学百花园 | |
《提高数学差生学习兴趣四步法》 | 《数学通讯》 | 田景坤 | 2001年第17期 | 教研教改 | |
《垂直歌》 | 《数学通讯》 | 张玉起 | 2001年第17期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谜语》 | 《数学通讯》 | 彭明海 | 2001年第17期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对联三三副》 | 《数学通讯》 | 杨祖刚 | 2001年第17期 | 数学百花园 | |
《对数歌》 | 《数学通讯》 | 邱昌银 | 2001年第17期 | 数学百花园 | |
《我们在故事中成长》 | 《中国教师报》 | 解玺璋 | 2002年5月9日 | 数学百花园 | |
《李毓佩:酸梅汤似的数学童话》 | 《中国教师报》 | 孙晓宁 | 2002年5月9日 | 数学百花园 | |
《文学中的数学问题》 | 李 全 | 数学百花园 | |||
《诗数之趣》 | 《文汇报》 | 谈翔柏 | 1996年4月9日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与文学》 | 《文汇报》 | 谈翔柏 | 1996年4月9日 | 数学百花园 | |
《全体数字向我团拜》 | 《文汇报》 | 谈翔柏 | 1996年4月9日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顺口溜》 | 《数学通讯》 | 李茂钟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顺口溜两道》 | 《数学通讯》 | 揭明生 | 数学百花园 | ||
《填字游戏》 | 《数学通讯》 | 钟 威 | 数学百花园 | ||
《趣题3则》 | 《数学通讯》 | 2001年第15期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历史的启示(续完)》 | 《数学通讯》 | 龚 昇 | 2001年第15期 | 教研教改 | |
《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的译著者——李善兰》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 徐传胜 | 2000年第10期 | 数学百花园 | |
《试析一道古算诗题的解》 | 郭新龙 | 数学百花园 | |||
《名人与数学》 | 《数学教师》 | 徐双华 | 1995年第12期 | 数学百花园 | |
《亲和数的历史》 | 《中小学数学》 | 徐世春 | 1992年第9期 | 数学百花园 | |
《兴趣 思维 能力——“让你开窍的数学”丛书序言》 | 《数学通报》 | 王梓坤 | 1996年第11期 | 刊庆征文 | |
《“⊿”旅行记》 | 《中学生数学》 | 魏成年 | 2006年6月下 | 数学百花园 | |
《漫画趣题》 | 《中学生数学》 | 李毓佩 林 航 王 皓 | 2006年6月下 | 数学百花园 | |
《数学的基础是可靠的吗?》 | 《中国青年报》 | 沈跃春 | 2003年4月6日 | 教研教改 | |
《我国十三种古算具在汉中复原》 | 《中国教师报》 | 李 耕 | 2003年3月18日 | 数学百花园 | |
《对义务教材一处史料的意见》 | 《数学教师》 | 徐品方 | 1995年第10、11期 | 数学百花园 | |
《从数学家与诗说开去》 | 《数学教师》 | 眭 平 | 1997年第6期 | 数学百花园 | |
《论∏》 | 《数学教师》 | 王秋海 | 1995年第5期 | 教研教改 | |
《数学家和幽默》 | 《数学教师》 | 徐双华 | 1996年第5期 | 数学百花园 | |
《2001年月历趣题及巧解》 | 《小学数学研究》 | 肖章良 | 2001年第4期 | 数学百花园 | |
《“X÷32=8……3”应是方程》 | 《小学数学研究》 | 刘家宏 | 2001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把准要求 明确目的 领会意图 讲究方法》 | 《福建教育》 | 林国权 | 1999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谈谈变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续)》 | 《中小学数学》 | 曹才翰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改革数学考试初探》 | 《中小学数学》 | 曹 平 | 1993年第4期 | 教研教改 | |
《关于思考题教学的研究》 | 《中小学数学》 | 王凯成 赵熹民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引导探求知识奥秘,调动学生积极性》 | 《中小学数学》 | 熊继荣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分数线”是“平均分”吗?》 | 《中小学数学》 | 盛文哉 陈一凡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初中毕业班数学总复习浅见》 | 《中小学数学》 | 莫义祯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关于算术根计算公式的教学》 | 《中小学数学》 | 邵艳宁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一个难点的突破》 | 《中小学数学》 | 杨 燕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根式性质教学的课堂小结 | 《中小学数学》 | 杜月娴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要重视“+”、“-”号第三种意义的教学》 | 《中小学数学》 | 陈德前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方程同解原理”教学》 | 《中小学数学》 | 张传杰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略论初中数学解题的严密性》 | 《中小学数学》 | 张小阳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中考数学解题策略谈》 | 《中小学数学》 | 李如锦 | 1993年第4期 | 课程,教材,教法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刊授教材——图形与面积》 | 《中小学数学》 | 裘宗沪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刊授教材——整数》 | 《中小学数学》 | 单 墫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刊授阅读——归纳、猜想》 | 《中小学数学》 | 郭贵秋 贾献新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刊授阅读——设而不求》 | 《中小学数学》 | 张文玲 肖乐农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1993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卷(A)》 | 《中小学数学》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1993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卷(B)》 | 《中小学数学》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1993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民族卷)》 | 《中小学数学》 | 1993年第4期 | 奥数万花筒 | ||
《1994年全国各地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题分类精选汇编》 | 《小学数学》 | 1995年第2期 | 奥数万花筒 | ||
《1994年全国各地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数学典型试卷》 | 《小学数学》 | 1995年第2期 | 奥数万花筒 | ||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 《中小学数学》 | 丁尔升 | 1992年第10期 | 奥数万花筒 | |
《简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 曹飞翔 | 课程,教材,教法 | |||
《谈谈数学教学论文的选题》 | 杨寿龄 | 教研教改 | |||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长的统一求法》 | 田隆岗 | 课程,教材,教法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理论与实践》 | 郜舒竹 | 奥数万花筒 |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精选分类》 | 刘 莹 |
数学题的模型。新华社发 当中小学语文教材因“真实性”、“是否脱离现实”而倍受质疑时,当奥数是否应该取消的呼声甚嚣尘上时,小学数学教材也没能幸免。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初等教育学院老师戎松魁的一封信,专门反映了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存在的若干脱离实际生活的古董题和雷人题。 某些题型,误导学生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教材安排了请小朋友用硬币、小刀、三角形、铅笔、正方体等物品测量书本边长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大都能得出如下结论:书边大约有4个三角形那样长、书边大约有15个正方体那样长 …… “于是学生把那些实物当成了长度单位。”戎松魁对此表示不赞成,“事实上,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它不能作为长度单位,它的棱的长度倒是可以作为长度单位的。教材为了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而要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去测量另一些物品的长度,以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些物品就是‘长度单位’。” 鸡兔同笼,几代不变 其实不仅是戎老师,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不少小学家长对数学教材也有意见。相对于大学老师的专业眼光,家长们对小学数学颇多微词的原因是有些题目场景“不合时宜”。在钱报家长QQ群里,爸爸妈妈们七嘴八舌举例说明。 网名“娃娃鱼”的爸爸发言:“鸡兔同笼,共有100个头,32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汗,儿子做的题目竟然和我小学时做过的一模一样。没有新意,而且现在谁家还有养兔子又养鸡的。” 还有大量的关于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也差不多是两代人都做过的古董题,题1: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一条公路开往B地。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甲车比乙车早到1/2小时到达途中的C地,当乙车到达C地时,甲车正好到达B地。已知C地到B地的公路长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乙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5千米,甲离出发地36千米处与乙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雷人题目,动歪脑筋 此外,小学数学也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做人,而不是灌输不好的理念。“三墩小学琦琦妈”提到二年级女儿的一道数学题:“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而其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甲说:‘是乙做的。’乙说:‘不是我做的。’丙说:‘也不是我做的。’问到底是谁做的好事。这题我看了就晕,别说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了。这个年纪孩子很单纯,题目里却一会儿说真话一会儿说假话的,把人都绕糊涂了。” 还有一些纯粹是雷人的应用题,如题1:小明钓鱼回来,小玲问他钓了几条鱼,小明答:“钓得真不少啊!6条没头,9条没尾,8条只有半个身躯。”你知道小明到底钓了几条鱼? 题2:1个人有3个,2个人有4个,3个人有5个,4个人有7个,5个人呢反而有6个,问这是什么东西啊? 这两道题一是严重脱离实际,令人匪夷所思,二是题目弯弯绕,很雷人,大人无语,如果孩子答对了这样的题目,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傻孩子? 联系实际,是大趋势 “其实我们数学老师在教研活动中也常会讨论这些问题。教材和练习卷上确实有些题目几十年不变,夸张的甚至上千年不变,像‘鸡兔同笼’问题就来自《孙子算经》。”杭州现代实验小学老师付吉娜告诉记者,她已经教了9年小学数学。 “数学要生活化是趋势。”付老师说,“像鸡兔问题,我们就可以换个更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解答。例如,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西湖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当然,除了一成不变的“古董题”,如今小学数学卷上也不乏与时俱进的题目:“某商场对顾客的优惠规定如下:(1)一次性购物低于200元的没有折扣;(2)一次性购物不低于200元,但不超过500元的按标价给予9折优惠;(3)一次性购物超过500元,超过的部分给予8折优惠。小丽两次去购物,分别付款168元和423元,如果他只去购买一次,相同商品应付多少元?” 在杭州各大商场争相打折的岁末,小朋友学会做这样的题目,说不定还能帮妈妈在血拼中省点钱。(记者 沈蒙和) |
这道数学题有两答案老师家长为这吵起来 本报讯 刚开学没几天,市民文先生就差点跟儿子的数学老师吵起来,原因是两个大人为一道小学三年级数学题的标准答案发生了争执。 这道题是:一根竹竿长7米,一只蜗牛从下往上爬,白天往上爬3米,晚上往下爬2米,请问爬上竹竿顶端需要用多少天? 文先生说,儿子这学期刚上小学三年级,学校发了一本叫做《天下通》的教辅资料,这道题在第二页的思考题中。儿子在作业本上写的答案是:5天。但是第二天,老师却在作业本上给了他打了一个刺目的红叉叉。 儿子回家后对他说,老师评讲作业时说了:“蜗牛白天往上爬的3米,要减去往下爬的2米,一天只能爬1米,因此一共要爬7天才能爬到顶端。” “是5天就爬上去了啊,因为最后一天,蜗牛在白天爬了3米之后,就已经爬上顶端,晚上就没有必要再往下爬了。”文先生说,他觉得儿子的答案是正确的,一定是老师判错了,于是在第二天去找老师解释。 但是老师并不认同文先生的思路。他说:“数学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一定要按数的逻辑来答题。蜗牛在第5天虽然达到了顶端,但是马上又要往下爬,并不是真正爬上顶端。” 文先生认为,老师是在“扳歪道理”,只是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没有考虑实际场景,这个答案并不符合题意,但是与老师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老师坚决的态度,也让文先生心里犯了嘀咕:“真不知道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错了。” 就这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记者昨天考了考一些成年人,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 重庆尚宝公司覃女士不假思索地说:“一天爬1米,当然是7天。”而巴蜀小学数学教师张德军则认为文先生的想法是对的,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5天。 据了解,在现在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中,还有不少这样的题,都号称是“趣味数学”,看似与生活有关,却让学生们很是为难,常常是绞尽脑汁也难得出标准答案。 张德军老师说,在小学数学中,只有到了高年级才涉及一些例如鸡兔同笼、抽屉问题等趣味数学问题。低年级学生学数学还是要重在课本,不要乱去做教辅资料,因为这些资料良莠不齐,过难过怪的题目很容易误导孩子。 记者 汤寒锋 这些小学数学题 你会做吗 ■幼儿园老师给4个小朋友分一些草莓,每个小朋友分12个,还有剩余,但不够每个小朋友再分1个,这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一场音乐会的票价有40元、60元两种,60元的有100个座位,40元的有250个座位,票房收入是15000元,观众可能有多少人?(已知两种票售出的是整十数) ■题目:(1、3、7、8,)(2、4、6,)(5、9)你能猜出这3组数字间有何种关系吗? 提示:每一组数字都有一个相同的条件 ■一绳长1米,一蚂蚁从绳的一端爬向另一端,速度为每秒1厘米,同时,绳子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均匀伸长。问:蚂蚁能否达到绳的另一端? ■两只小狗赛跑,一只沿大圆跑一圈后回到A点,另一只跑完两小圆后回到A点。请你想一想,当两只小狗同时起跑,而且速度也相同的话,谁是冠军得主? ■有只猴子在树林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离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背回家,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馋,每走一米要吃一根香蕉,问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几根香蕉? ■兄弟二人三年后的年龄和是26岁,弟弟今年的年龄恰好是兄弟二人年龄差的2倍。问,3年后兄弟二人各几岁? |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管季超图文视频日记专栏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