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在且行且吟中体悟作文教学的真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27 21:09
标题: 在且行且吟中体悟作文教学的真意
作者:蔡明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大学教育专业兼职硕导。
  写作永远有一个潜质与禀赋在起作用,无论我们的教育优化到何种程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作家。
  在我的潜意识里,写作已经包括习作与创作。习作与创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用创作的尺码去度量中学生的习作是我们一直在犯的错误。每一位曾在作文教学改革路上探索过的老师,都有一些值得记忆、值得反思的故事。本期特刊我们将分享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语文教研员蔡明和浙江省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邓彤老师的作文教改、教学故事以及他们的感悟。
  ——编者
  这里翻滚着教改的热浪”
  “这里翻滚着教改的热浪”,这是1987年《盐城教育报》创刊号第一版长篇报道的文章题目。因为是创刊号,所以盐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与教育相关的单位都一一赠送到了。新坍中学、蔡明夫妇、“四步法”这些普通的文字符号从此随着这篇“翻滚”的“热浪”在当地“热”了起来。
  “四步作文教学法”萌动于1983年,“揭竿拉旗”、“鸣锣开张”是1985年,第一阶段的总结工作是1987年初。于是,当年国内有影响的语文媒体陆续出现了名不见经传的蔡明、施桂湘两位新作者,《组织反批作文,活跃写作思维》、《抓好重作,培养创造性写作思维》、《一石多鸟的层次化互批》、《四步作文教学法的实验与体会》等一批论文散见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等期刊。当时的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在人、教研室主任俞洪岸、省教研室中语教研员朱芒芒、省中语会会长王文荪等领导和专家相继来到新坍中学,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研讨,给四步作文教学法以热情指导,并在当时我所在的新坍中学召开盐城市的作文教改现场会。之后,市教研室和电教馆为我们的课题拍摄了专题录相片:《变封闭为开放——蔡明、施桂湘夫妇的四步作文教学法》,在盐城市初、高中学校放映推广。四步作文教学法实验报告,被评为盐城市首届教改成果一等奖。
  “四步作文教学法”,简言之,即作文教学由序列化初作、层次化互批、活跃性反批和完善性重作四步构成。这一教法力图做到融写作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思想训练于一炉,形成一个多股交织的训练系统,在科学、有序、实用、精要的开放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写作主体——学生的写作潜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最终实现学生作文不需老师而能自写和自改的目的。
  随着这一作文教改项目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写作上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一批学生爱上了写作,不断有学生的作文见诸报刊,并在不同级别的作文竞赛中获得大奖。特别是《一份来自靠渔湾大塘的报告》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作文一等奖,再次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把我的教改人生推上了风口浪尖。之后,我曾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被“神塘”闪了一回腰》的文章将这一幕永远铭刻在心。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第一个作文教改项目虽然得了奖,并在全大市推广,但因为不是“名媒正娶”,既未办理课题申请登记手续,也没有接受各级科研机构的管理,所以,也就没有“结题”之说,充其量是“游击队”。在第一个教改课题的基础上,我和爱人进行了第二个作文教改课题的实验,虽然开始时仍然没有“登记”,但不久便被“招安”。最后,正儿八经地提交结题材料,通过专家鉴定,并且有了第一份结题鉴定,那就是“开放型作文教育研究”。
  “开放型作文教育”(由原“四步作文教学法”发展而来)课题,是针对作文教育封闭性严重,学生作文能力不高,教师批改繁重等现状,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前提下,以培养“自能作文、自改作文、自成新人”为目标,紧扣“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行了分层次、分阶段且有机联系的有益探索;从较高层面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引导全体学生走一条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育全程训练的新途径。它的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现代新人;解放了语文教师。它以“放而有序,序而出活”为原则,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全程序列。实验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有周密的计划,有切实的方法和措施,有一套初具雏形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开放、创新、有序、实用的特色。
  以上这段文字是结题鉴定书上专家组的综合意见。这个意见,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也给我们带来了评奖的好运,我们的课题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是唯一的一项来自普教的获得二等奖的成果。不久,县和市电视台、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分别对我们的这一作文教改进行了专题报道。1995年12月初,实验课题的专版《全方位开放,大面积提高》在江苏省语文教改成果汇报会上展示。课题论文被选入江苏省改革成果资料汇编,并发表在1996年3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又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全文复印。《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出版了《开放型作文教育实用教程》一书,并向全国推荐推广这一教改项目。
  专家的鉴定非常凝练和概括,这里还想再饶舌几句。开放型作文教育实验主要采用六种课型:社会实践课,阅读吸收课,信息交流课,写作练笔课,讨论争辩课,汇报展评课。这一作文教改的意义在于,实践了“生活的外延内涵就是作文训练的外延内涵”的新命题;做到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和心灵、人格、创新等素质构建的同步,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积累、交流、争辩、互批、反批、重作、求新等各种写作实践活动中,形成健康的文化心理、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体,写作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写作主体学会作文,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批改和评价,做苦不堪言的、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学生主练,练写、练改、练评,在练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教师主导,做出色的教练,通过指导、修改、鉴赏和下水示范等各种行为,收诱导之功;做高明的医生,按计划、有序列地组织各种作文活动,帮助治疗各种作文疾病,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和不该怎样。开放型作文教育实验始终注意开放而不无序,教学民主而决不放纵;注重宏观求活和微观求实的和谐统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分层教学、分类提高的原则;注重写作的成功教育,力争篇篇出范文,激发主体的兴趣;注重把作文训练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
  难忘“三跨”作文教改课题
  为了让不同层次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写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做一个富有个性且和谐成长的人,我们又进行了第三个作文教改项目的研究。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三跨”的“大面积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从地域上说跨三个地级市(盐城、连云港和苏州),从参与学校的类型来说跨四种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高中、乡镇完中、中心初中、联片初中),从时间上说跨“世纪”(从1996年申请列项始到2001年7月通过专家鉴定结题止)。
  这项正式立项的省级规划课题,直接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有30多人。按理说,已经有了两个比较成功的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这一次教改应该是轻车熟路。事实恰恰相反,这一教改项目的难度相当大,用“心力交瘁”来形容肯定不夸张。因此,我们常常用“难忘”来概括。
  一是校多、人多、层次复杂,统筹规划、举办活动、展开研讨的难度实在太大,常常为举行一次研讨活动的承办地、吃饭、人员安排伤透脑筋,一次在外人看来非常成功的活动,常常伴随着当事人的身心俱疲。二是功利化教育市场太强大,升学率的数字几乎把许多学校领导的手脚缚死,于是,这个压力就很自然地转嫁到实验自愿者的身上。戴着镣铐跳舞,螺丝壳里做道场,实在太难了。三是因为归属科研课题,于是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规定动作”,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结题时专家们的点名答辩,“大面积”有多大?“效益”、“效率”、“效果”、“效应”之间的同和异是什么?“提高”能量化吗?“整得”我这帮“结义”兄弟们“匆匆应战”、“左冲右突”。
  其实,这一作文教改课题的真正难忘之处在于,它抓住了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兴趣、习惯、品质、差异、个案和过程。与一般作文教改不同的是,没有停留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也没有停留在写作是否可以速成这些非本质的层面,更没有去做应试的工具,研究考场作文应对技法。
  改定思改,改何如哉?
  作文教改之路上远不止以上三处痕迹,我们还进行过漫画作文尝试,出版过《漫画作文》
  一书;进行过网络背景下的写作研究,开办“老蔡茅屋”和学生作文包厢,举办过三省一市的网络作文专题研讨活动;进行过日记写作与演讲结伴同行的说写一体的作文教改……
  四步法也好,开放型也好,大面积也好,其主体都是学生,而且学生拥有主人的权利;教师只是“主导”,而不是“主讲”,更不是“主宰”学生的写作课堂;教师的作用在于诱之、导之、喻之,“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四步法,开放型中的“讨论争辩课”、“汇报展评课”等与当下备受推崇的杜郎口中学的做法何其相似!“社会实践课”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学生读无字书行万里路吗?“阅读吸收课”的意义不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有字书破万卷吗?“互批”、“反批”、“信息交流课”、“讨论争辩课”等不正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与交流吗?而“大面积”课题着意解决的“兴趣、习惯、品质、差异、个案和过程”等关键问题,不只是解决写作的事,更是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由平等、健康阳光、生态和谐成长的大事。而日记、演讲等说写一体的实践,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培养“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说写能力之外了。因此,现在我们更愿意用“生态作文”四字来概括。
  “生态作文”是一种尊重写作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的写作,它拒绝唯功利化的应试作文,它拒绝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它承认儿童写作发展的差异性,它视写作为一种情感思想表达的需要,更视写作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过程。写作如同鸡生蛋,不是所有的鸡都能生蛋。写作永远有一个潜质与禀赋在起作用,无论我们的教育优化到何种程度,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作家。生蛋不能一蹴而就,难以速成,有一个慢长的孕育过程,正如草根教育研究者张文质先生总结的那样: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写作研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的潜意识里,写作已经包括习作与创作。习作与创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用创作的尺码去度量中学生的习作是我们一直在犯的错误。
  再次审视我和同行走过的作文教学改革之路,我认为完全可以省去繁多的“头衔”、“名号”,“生态作文”完全可以概而括之。我的体会是,作文教改不会“鸣金”,“且行且吟”才是永远的姿态。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2日第6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