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为素质教育而战的乡村小学校长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0 10:50
标题:
为素质教育而战的乡村小学校长
为素质教育而战的乡村小学校长
——对话董春玲校长
陶继新
董春玲
【编者按】
董春玲春玲,女,大学学历。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校长。钢城区“十大”杰出青年,莱芜市政协委员,莱芜市感动人民的人民教师,莱芜市校本研训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十佳校长,山东省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2008年度创新校长,国家级重点课题“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范式转型研究”之子课题“读书成长行动计划”课题负责人。
董春玲春玲刚过而立之年,可是,她却成了一位齐鲁大地的教育名人。而且有人断定,在不久的将来,她还会成为全国的教育名人。是的,在她的带领下,丈八丘联小2007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1月成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经验学习推广单位。应当说,她有了很多骄傲的资本。可是,我更欣赏她的自然与纯朴,她还是一个农民的女儿,还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她还像往昔一样在那个乡村小学里忙碌着。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欣赏,
2008
年10月8日上午,记者专程赶到
丈八丘联小进行采访,就在学校办公室里,与她进行了一次关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对话。现将对话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农村教师不“土”
【陶继新】
一般认为,农村教师的突出特点是“土”;可是,来到你们这所农村小学,却一点儿也没有“土”的感觉,教师西装革履,一派城市景象。不过,据说以前并非如此,那时教师也是“土”气十足。所以,才有了您别出心裁的“换装”行动。
【董春玲】
农村
老师因为长时间生活在农村,生活观念和习惯相对比较保守,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穿着打扮少了一份心情。但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首先应当是文化和美的代表。换教师的着装,让教师统一服装,让教师成为美的载体,可以增长教师的自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服装对人的气质往往起到很大作用,这是比较显性的教育资源。我的初步想法是通过外在的“换装”来唤醒教师内在的心灵——唤醒教师对学校、对学生、对自我的自信。
换装之后,老师们走在校园里,感到精神百倍;走到大街上,则赢得了老百姓羡慕而又惊奇的目光。
【陶继新】
从表面上看,换的是服装;而实质上,换的是思想。不过,开始的时候,老师们能认可吗?毕竟多数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随意的着装,年轻教师又想标新立异。
【董春玲】
开始的时候当然不支持,让他们拿钱买服装就更不可能了。不过,那年我刚到这个学校,加上我老家就是在附近的村子,父老乡亲看着我长大的,知道我来任校长,各村委便给了我一点“祝贺”,我就和校委会表明我的意见,用这个钱做补贴,让老师们免费穿上西装皮鞋。对于免费服务,老师们当然是来者不拒了。不过,同时我提醒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后来
老师们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找到了自信的感觉,不让他们穿都不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已经不需要学校给予支持,统一着装已经成了他们的自觉规范。
我看到一种新的观念已经慢慢成长,到什么季节着什么服装,老师们都是一起商量款式、颜色,从而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陶继新】
换装也是对既有习惯的一种冲撞,在这个冲撞中,教师的“土”气被冲得荡然无存。冲撞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统一着装展示的是教师的外在美,也是精神美。可以说,“换装”重新塑造了教师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这在农村小学自然形成一道文化风景,对塑造学校的形象美、对提升学校的形象指数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董春玲】
服装还是重要的文化,尤其是带着学校标志的服装,更能彰显出一种深入人心的集体观念和职业自豪感,彰显出教师的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
【陶继新】
新装还可以唤醒教师的自信。他们发现自己穿上西装,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教师差。以前,老师们将自己归于“农”字头,似乎比城里教师矮了一截。现在不同了,特别是从城市前来学习的老师们,竟然争先恐后地要与自己合影留念。看看留下的合影,哪个是城市教师,哪个是农村教师,如果让一个陌生人去辨认,他一定很难分辨。
蓦然回首,他们发现,原有的自卑感已经悄然退去,自信与自豪已经写在了他们的脸上。而这种自信与自豪,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生活。
【董春玲】
教师的换装,又辐射到学生那里。于是,学生也跟着换起装来。由于家长对教师的换装已经高度认可,所以,学生换装的时候,家长百分之百地给予了支持。我们还为学生的服装统一做上校徽的标志。这样丈八丘学校的师生便引领了当时整个钢城区的学校仪表形象。于是,其他学校也跟着换起装来。
【陶继新】
这也是对教师换装的一个呼应,不然,师生在服装上就会形成一种不和谐。行动会传递,感觉也会传递。老师们的自信与自豪感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又反作用于教师,甚至向村民们传递。孩子的形象变化,也在改变着家庭的形象,改变着家庭的观念。这也是对当地农村的一次审美冲撞。广大农民发现,他们的孩子比以前精神和自信了。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难道不是一个“新”的景观吗?
【董春玲】
农村教师不“土”,通过仪表的改变和规范,焕发了老师们的活力和“年轻”。
农村教师不“苦”
【陶继新】
相对于城里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可供老师们娱乐的设施较少,周边的文化环境也比较封闭。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到农村教学总有点悲苦。但是,我感到你们的教师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春玲】
我们无法改变老师的家庭生活状况,但却可以创造条件改善校园生活,让老师和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找到精神的快乐。
我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校园节日,例如3月份有体育节,6月份有亲情节,9月份有读书节,10月份有艺术节,还有传统节日大体验等,学生、教师、家长全部参与。因为有了系统的活动菜单,“一家人”像过节一样提前为精彩的活动作着自己的准备,大家在活动中体验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着快乐所赐予的特殊体验。
【陶继新】
群体参与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心灵愉悦的过程。教师是人,他们不但需要教书育人,也需要娱乐生活。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却是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生活的多姿多彩,不在于其外在多么绚丽,更多的是心理的感受。你们开展的这些活动,可以放松老师们的心灵,也在无意中凝聚了人心。
有的农村教师认为生活比较苦。其实,尽管环境是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孔子的弟子颜回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条件极其不好。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苦,可是,颜回却从来不改其快乐的心态。所以,如果说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需要改变,那么,其心态则更需要改变。一个有乐观情怀的人,是不会因为生活环境不好而怨天尤人的。
【董春玲】
我本人非常乐观,心态很好,适应能力也好。比如步入这个学校之后,看到条件不好,而且每个月的工资因为职称的影响还少了800元。但是,我很快调整好自己,生怕不好的情绪会传染给大家。为了让老师们快乐起来,我就尽可能地给大家创造开心的机会。要求下午没有课的老师必须走出办公室,而且提供了羽毛球等许多体育器材。如果不出来,就计旷课,有点“逼”的味道。结果,老师们一活动,马上就爱上了。当时老师们的平均年龄是47岁,身体状况不好,可是,锻炼之后,很多身体毛病都没有了。现在,如果谁不让老师们活动,他们还真的不答应呢!
【陶继新】
从性格上讲,您是乐观的;从思想上说,您是有责任感的。所以,您才有了让教师锻炼的想法。户外锻炼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将积郁在心中的消极情绪释放和发泄出来。这样一来,老师们不但会锻炼出一个外在的健康体魄,还可以保持一个快乐的心境。
【董春玲】
为了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锻炼,我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课堂上消化。这样,师生的负担减轻了,而教学与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陶继新】
学习本应是一件指向未来的幸福的事情,但是,繁重重复的作业太多,学生的负担太重,而效果却并不明显。
【董春玲】
在我们经常开的故事会上,我给老师们聊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激动得哭出声来。后来,我就让老师们上台讲故事,谈生活琐事、亲情故事、教育感悟。结果越谈越有趣,越谈越团结,这种力量慢慢地转化成了一种精神。
【陶继新】
因为您在谈的时候,是将自己和老师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所谈的事情没有空洞的口号,很真实,也很感人,让大家开阔了眼界,明白了道理。由此激发了教师的发言欲望,从而形成了一个发言场,尤其是形成了一个优质的情绪场。情绪是会传染的,您把优质情绪传染给老师,老师又传染给学生,学生又传染给家庭。这些看起来与教学和学习无关,可是,却因了心灵的愉悦,意外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董春玲】
是的,就连家长也说,我们的孩子生活得太快乐了。
农村教师不“差”
【陶继新】
开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是,一些农村学校却将眼睛盯在应试上,不考的课程根本不开。您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我想,开始的时候,您一定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吧?
【董春玲】
是的,教师不理解,家长不理解,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担心,现在有点不敢回头去想。不过,当时正好赶上全区希望通过教师专职化开全课程这个“东风”,通过实行教师专职化和教师技能开发,我们就把国家课程全面开了。我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对教育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敬畏感,我们现在也许依然像“井底之蛙”,学校就不会有今天。
【陶继新】
其实,农村学校更需要开全课程,因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狭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如果再紧紧盯着应试,孩子就更是不堪其苦。课程开全了,孩子所学的内容丰富起来,特别是让他们感到快乐的音乐、体育等科目的开设,还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为孩子的未来积蓄发展的动力。一个在中小学阶段兴趣广泛和学习快乐的人,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会在大学甚至研究生学习中彰显出来。因为应试的好多东西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是没有用处的,只有提升素质,才能终生受用。所以,你们给孩子开全课程,不单单是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往远处看,还是为了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基。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师资缺乏。一所农村小学教师的人数有限,而且缺少音乐、体育等“副科”的专职教师。即使校长想开设这些课程,也往往因为师资缺乏而成为空想。
【董春玲】
其实,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们要求每个教师都开发一门技能,因为教师虽非专业所学,却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有的还有一技之长。让他们教这种课,是对其爱好兴趣的一种张扬,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时,我们还将教师的技能开发列入教师发展必修课。在这里,每一个教师都有兴趣爱好,都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感到幸福。
【陶继新】
教师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是没有有效地开发而已。2008年10月19日我到上海市金山区山阳中学这所农村学校参加校庆的时候,看到个个学生都会一种甚至几种乐器。但是,很多教师都是业余的,而且有的对这种业余工作如痴如醉。在艺术课程的创立与实施中,教师不是在悲苦中煎熬,而是在享受创意的快乐。
据说你们在开发这些“副科”课程中,开始的时候老师们也有点不愿意报名,可是后来却争先恐后地参与。他们的“业余”水平还真的很高,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而且这些教师因能够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而欣慰莫名。这种心理的快乐,反过来又刺激了他们教学其他学科的热情。以前的职业倦怠,就在这种课程开发中销声匿迹了。
【董春玲】
当然,有些老师不适应这些课程,我就让他们走出去学习、参加培训。现在老师们都已经能为市区提供公开课,而且许多已经成为市区骨干教师。
别人羡慕的目光,也反过来促进他们成长。老师的成长,又带动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接受起来比较慢的老师,我们提倡学生教学生,把课堂尽可能地放给学生。
【陶继新】
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如果将课堂适当地放给学生,教学效果大多会超过教师独霸课堂。孩子一旦成了学习的主人,就不会再将学习视作负担,甚至会感到快乐。
【董春玲】
是的,现在孩子学得轻松了、活泼了、有趣了。这是眼睛向内挖掘资源。后来眼睛向外挖掘资源,像舞蹈、跆拳道、图书共享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陶继新】
你们学校已经成了一所优质的学校,是市区的研训基地,还是莱芜市学校均衡发展中的共同体式发展模式试点学校,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学校一起发展。
【董春玲】
是的,“我们一点儿也不差”——这是这里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教师现在越干越有劲,越学越有动力。他们感到,比起城里教师,自己也是好样的。共同体式发展无疑又为教师的发展拓宽了平台。
【陶继新】
这种自我肯定甚至自我欣赏的心态,反过来又会促进其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奋斗目标自然也就高了。
【董春玲】
现在老师们的学习本领越来越强,思考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农村教师一点儿都不“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0 10:51
农村资源不“少”
【陶继新】
说起实施素质教育,有的农村校长就说:我们难啊!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其实,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关键在于你怎样认识这个资源,怎样去开发这个资源。
【董春玲】
我赞同您的观点,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城里的孩子可以玩机器人,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树叶,捏泥巴,做手工,这同样能起到发展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家长多才多艺。我们尝试着把有专长(比如果树修剪、草编技术)的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当我们的“老师”,这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对于表现好的家长,我们还颁发了证书。学校有一片银杏园,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结果,我决定让家长来给“诊断”一下,出个“处方”;还有一棵桃树,想让家长嫁接多个品种,家长乐此不疲。学校要发现和创设自己的特色资源,这是农村学校的优势。
【陶继新】
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下跟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家长如果认可学校的理念与做法,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力量,甚至可以起到学校起不到的作用;第二,在挖掘家长资源的时候,家长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感到特别的自豪与自信,因为他们可以以“老师”的身份,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面前一展身手。如果专门培训老师,一是需要时间,二是这样的培训也未必能使老师达到农民“老师”的水平。在他们看来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成了你们的课程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董春玲】
开发家长资源,就要相信家长,联系家长。通过举办联欢节、家长会和校长开放日等,我们将家长吸引到学校里来。当然,也需要引领他们,让一些新的理念渐渐地进入他们的脑海之中。这样,家校就能形成一种育人合力,家长帮助学校也就更加自主自愿了。
【陶继新】
这样一来,学校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家长有的时候也可以做师生的老师。从表面来看,这是相互学习,是各自向对方传递知识甚至智慧;而实质上,这也是老师与家长更高层次的合作。正是在这种合作中,老师尊重了家长,家长理解了老师。于是,家长的观念变了:学校的发展,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孩子的成长,更有自己的义务。当家长主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学校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
【董春玲】
2008
年暑假我一直在想,如果不补充新教师的话,再到哪里去请老师呢?到校外去请,让家长当我们的老师,这笔资源丰富,而投入又非常少。特别是我们与家长的关系日渐密切之后,发现资源几乎无处不在。于是老师们说,农村太丰富了,在很多方面有城里学校想挖掘而得不到的资源呢!
【陶继新】
资源不但要丰富,还要越来越优化。比如教师吧,他们的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也是在深层次上优化学校的资源。
【董春玲】
所以,我们大力倡导教师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成长。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陶继新】
学生也是资源,有些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嘛!
【董春玲】
有一个学生乐感特别好,擅长舞蹈,我们就让她利用“周末大实践”自编舞蹈,让学生教学生,效果特别好。
【陶继新】
您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学校不是孤岛,即使封闭起来,人家也会去评说。与其如此,不如干脆开放办学。
【董春玲】
是的,我就主张开放式办学。学校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时候,村民也参与进来,他们把小手绢一层一层地打开,然后从毛票里边取出一张,庄严地捐款。这对学生是多好的教材啊!我们开放办学了,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丈八丘学校,出租车司机都成了我们学校的义务宣传员。如果有谁问起丈八丘学校,他们就会自告奋勇地告诉他路怎么走。
【陶继新】
你们的学校开放了,村民进来了,他们与学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您刚才谈到的农民捐款,他们为什么跑到学校来捐款?因为在他们心里,这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孩子面前捐款就更加高尚。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农村与城市还有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那就是网络。不管天南地北,鼠标一点,都可以各取所需。
【董春玲】
学校的微机室三年前就上网了,而且向老师开放,学生不上课的时候,老师便走进微机室。同时,我要求40岁以下的老师不但要会上网,还要开设博客。现在年龄大的教师都能够浏览网络,有的还会制作幻灯片。
农村情结不“减”
【陶继新】
在采访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时候,我就为其浓浓的农民情结所感动。这位拥有“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十几个荣誉称号的校长,对农村小学,甚至对所在村庄的村民的感情一直挥之不去。提拔他为团县委副书记,却被他一次又一次地推辞了;请他到大城市名校去发展,也被他一次又一次地婉拒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您有点像他。现在您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淳朴与善良。
【董春玲】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和老百姓情有独钟。所以每次外地朋友或者各级领导来学校,只要想听汇报,我都会有一句:我代表我们全体师生和父老乡亲,希望能够为这个农村小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一直在想:我能为农村的孩子做一点什么呢?
【陶继新】
从农村走出来与没走出来是不一样的,对农村怀有感情与没有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您是一个一直怀有乡村恋情的人。对农民有种深层次的爱,同时因爱屋及乌而更爱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在学校学好了,最受益的还是农民。有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文化。您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始终为了这种需求而一直努力着。
【董春玲】
我也对自己有这种自主和自觉的意识感到满意。当然光有感情还不行,还要学习和实践,而且要带领老师们更好地发展。
【陶继新】
您对农民的感情一旦扩展到老师们那里,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老师的潜能的发挥、自主意识的觉醒,带给孩子的则是生命的快速成长。特别是由于有了爱,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且这种幸福还会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延伸。
【董春玲】
我和老师们爱学生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所以,一切都那么自然。教育本该如此。
【陶继新】
爱的真谛是付出与奉献。如果为了校长的名利,为了教师多发奖金,所谓的爱就变了味道。从一见到您,我就感觉到您的爱自然、真诚,这些是写在脸上的,装是装不出来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与学生才真正地信任您。
【董春玲】
老师们说我是扑下身子干工作的。我认为教育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在和乐的环境中是幸福的。尤其是到了晚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特别温馨。
【陶继新】
对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十年、二十年能够把周边农村变得文明而又和谐,真的是功莫大焉。
【董春玲】
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
【陶继新】
新农村的新,GDP是个指标,但文明和谐是最重要的指标。农民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劣根性,鲁迅先生对此就进行过深入的批判。而革除这种劣根性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文化和教育。只有让先进的文化教育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董春玲】
去年学校改造时,很多同志说,这种开放式的院墙不合适,怕村民进来破坏,而且建议把大门关上。事实上,让老百姓进来看看学校有利于沟通心灵,心灵近了,就和谐了。现在附近的老百姓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公园。
【陶继新】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看人先看好的一面。如是做了,好的一面往往还会扩大。如果将老百姓想象得比较好,他们优秀的一面也会呈示出来。
【董春玲】
今后想利用周末和假期向村民开放图书,学期初进行交流和评选。很多图书,学生、老师已经看过,所以向家长开放,向村民开放,自有它的价值。教育的本原就是求真求美。
【陶继新】
您这是小学校,大教育,你们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还想着周围的老百姓。现在这样做的还不多,做起来会成为一个亮点。即使丢掉一些书也无所谓,他们不喜欢才不拿呢!况且,不断地读好书,就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董春玲】
2008
年8月份以后,上级领导让我兼任教委副主任,想给我一个大的平台让我辐射带动。我本来觉得十分累赘,很多人却很羡慕,但是后来我想,我可以带动更多的老师一起成长。我觉得人不能独,小环境好了,大环境就美了,身处其中是幸福的。
【陶继新】
不独,就是善,校长尤其需要善良。一个不善的校长是可怕的,会危害老师,也会害了学生。
【董春玲】
学校最终要把学生送出校门,要让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有一种持续发展的本领,老师不论即将退休还是不退休,都要有一种持续的心态,所以我们追求的就是——让校园成为师生持续发展的家园。学校要有一个发展规划,每一个人也要设计一个小蓝图,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的持续发展,这样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再系统地去做,老师就会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学校也是如此。
【陶继新】
发展目标的规划是重要的。昨天培训结束后,有几个教导主任问我:教师的倦怠问题怎么解决?我说当然有体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是老师看不到希望,若干年之后会了无生趣地老死在这个地方。要让老师有
瞭
望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每一阶段都有一个飞跃。为此,甚至可以对做得非常好的老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董春玲】
我对此深有感触,就我接触过的校长和老师来看,没有明确的目标方向的确是影响发展的一个瓶颈。学校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要朝哪个方向走,就会走得茫然,老师也不知道怎样发展,成长不是用嗓子喊出来的。所以倦怠不能光怨老师,有时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们校长为老师做了什么?在农村,更呼唤教育的理想和责任,更需要浓浓的教育情结。
农村学校不“难”
【陶继新】
在采访一些农村校长的时候,他们往往向我诉说很多难处。你们在发展中也经常遇到困难吗?
【董春玲】
当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如果老师们都自己主动争取发展和成长,就不会难了。
【陶继新】
对于难,应当进行理性的分析。经过努力做不到时就放弃,不但难,而且一事无成;如果遇到困难,校长带领教师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就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认为,如果没有对一个又一个困难的破解,就没有今天你们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董春玲】
的确如此,困难是成长和发展的财富,面对困难的时候,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想办法就会有出路。老师说,这三年发展了自己一辈子。我当时在做的时候,就这样引导他们:我们别怨条件差,工作的要求就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小处说是职责,从大处说是使命。孩子天天在成长,不能让自己懒惰的、不作为的思想耽误了孩子的发展,上课可以重复,但是生命是不可以复制的。
【陶继新】
如果说这三年对教师影响巨大的话,对于孩子的作用就更大了。孩子的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在老师持续快速的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因为他们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只在课堂上,更在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就像一颗颗美好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孩子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
【董春玲】
我们规划学校发展的时候,不是定位在荣誉和奖牌上,而是定位于人的发展,这是回到学校和教育的本原来定位的。把学校投入社会的洪流中,让它顺应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就不会偏离。
【陶继新】
把目标锁定在荣誉上,校长和师生就会为荣誉而战;将目标定位在师生发展上,校长和师生就会为发展而战。目标不同,结果各异。学校需要荣誉,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荣誉而战,尽管可能会取得一些荣誉,可是,就有可能失去本真,甚至人格。而这些最为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再多的荣誉都没了价值。
【董春玲】
刚来这所学校的那一年,我一看职称评聘的文件,教龄分数占的比重很大,我要参加聘任一定会落榜。很多人劝我找找领导或者回到中学,立马能够解决职称问题,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活得有尊严,所以还是坚持留在了这里。
很多老师因落聘而精神一落千丈,这会严重感染学生。所以,我就千方百计帮助老师们从“旋涡”里走出来。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师对我感激不尽,一个劲地嚷着要请我客呢!
【陶继新】
每年的职称评定,真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您很快消融了教师的消极情绪,将他们引领到积极向上的心灵状态之中了。
我常想,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更多的应当是精神的追求。而精神追求不在于钱多钱少和有多少荣誉,而在于是不是每一天都发展了,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人的钱财、地位、荣誉等都有可能被剥夺,而唯一不能从你身上剥夺掉的就是你的人品和学识。让老师们认识到这个核心问题后,就不会再为职称等问题而忧心忡忡了。
【陶继新】
很多人说我把工作当成了生活和生命。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倦怠,和教师在一起我有充分的自信,和孩子在一起我永葆青春。顺乎人性,做教师的朋友,做孩子的朋友,我感到很幸福。
【陶继新】
我认为,幸福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具有高尚情结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而是久远的,甚至是一生的,而且还高尚。有的人有高官厚禄,如果贪污腐败,那不是幸福;有的人拥有万贯家产,如果吃喝嫖赌,那也不是幸福。您与老师们所追求的这种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因为您与大家一起发展了,而不是只有自己发展了。
【董春玲】
现在我非常渴望学校能够有几位特别有活力的教师来冲击教师的成长,这个团队的精神也需要继承和发扬。目前来说这仍然是个难题。
【陶继新】
不仅你们学校,这也是所有农村学校共有的困惑,因为老师的年龄、知识都比较老化。期望在短时间内进一批年轻的老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现实的还是着眼于现有老师的发展,做好规划,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地发展。发展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期待发展得太快,但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最终就会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
【董春玲】
我鼓励老师寻找学习的路径,希望老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子。我也在努力帮助教师寻找“新生”的切入点。人没有“笨”与“不笨”之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换一个角度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层面。
【陶继新】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原本并不太大,关键在于是不是天天发展。只要有一个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并且付诸行动,不用几年,就会令人们刮目相看。我们自身的成长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董春玲】
我觉得校长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校长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其他任何行业相比更具有人性化的责任。
【陶继新】
校长的人品、心境、理想,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不正,学校方向就不可能正。
【董春玲】
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既然总是要做事,那就踩好脚下一方土,努力做好自己。
董春玲简介
董春玲,女,1976年出生,199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为莱芜市第四届“十佳”校长,莱芜市教育创新校长,山东省2008年度创新校长。2005年至今任山东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小学校长。她立足农村学校的优势,从课程和教师两个层面确立学校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的农村小学成为省内外瞩目的学校,学校现为莱芜市办学水平优秀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典型经验推广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原载于《青年教师》,2009年第5期。)
(收入《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