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乌托邦”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10 10:56
标题: 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乌托邦”
一所乡村小学的教育“乌托邦”
——江苏省铜山县张集中心小学“风景”览胜
陶继新
曹玉辉
【编者按】近年来,陶继新先生几次去江苏徐州,不时听到人们提起铜山县张集中心小学,提起这所学校的校长曹玉辉。他们说,这位徐州市名校长、徐州市十佳读书校长、徐州市课改先进个人、江苏省基础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作过报告,完全有资格进入陶先生的采访视野。但是,由于来去匆匆,陶先生的这一期望终未如愿。
  2009年4月中旬,陶继新先生应邀到《中国教师报》在徐州市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两岸三地同课异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现场评课,终于抽空赶到了张集中心小学这所农村学校。
  采访归来,感慨一直在陶继新先生的心里回旋。采访的时候,由于太多留恋学校里无处不在的“风景”,陶先生与曹玉辉校长深层的交流并没有进行。于是,近日,通过QQ,两个人就张集中心小学的几个颇富特色的“景点”,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乡村教育,再穷不能穷理想
  【曹玉辉】我一直想办一所这样的学校:教师,不苟且不浮躁,自敬其业,自乐其道;学生,少而知学,勇而敢为,自信自强,唯学无际。让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善的场所,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一直是我的梦想和追求。我觉得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办教育不能没有追求,愈是条件差,环境艰苦,愈要志存高远,心向往之。所以,几年来,在偏远的乡村,我执著甚至执拗地打造着这样一个乡村教育的“乌托邦”。
  【陶继新】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您也为此一直在努力。上次去你们学校采访,尽管感受距离这一境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已经从中领略到了这种理想的一些“景色”。
  【曹玉辉】是的,我们一直在努力。也许城乡差别是我们很难迈过去的坎,不能改变物质差别,但我们可以改造自己。我经常引用魏书生的话来激励自己:“与其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要办好学校,必须让教师向往高尚的东西,必须养育教师的精神追求,升华教师的精神境界,使每一个教师的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陶继新】是的,你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是太好,可是,在你们那里却时时可以嗅到教育的“味道”。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称得起优质学校,主要不在于其设施多么先进,而在于它是不是一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圣地。
  【曹玉辉】也许物质资源的匮乏依然使我们窘迫,但我们可以丰富精神;不能给孩子现代化的设施,可以给他们最欢乐的童年;不能给教师优厚的福利待遇,可以给教师志存高远的追求。正是这个“乌托邦”支撑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我们才在地处偏远的乡村,在条件简陋的小学,演绎着教育的精彩。
  【陶继新】环境再好,如果没有和乐的“人气”,教育就没了亮光,甚至会黯然失色。孔子当时的教学条件也不太好,有的时候还是教无定所。可是,他却有了弟子三千、贤七十有二的人气指数,杏坛也成了永久性的教育圣地。
  在你们学校里,我感受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丰富”,当然,这种丰富特指精神的丰富。一个人即使家有万贯,如果失去精神的支撑,就会“穷”得只有钱了。
  【曹玉辉】是的,师生的“丰富”来自精神。多年来,我一直践行着“大智大勇,大气大为”的办学理念,把成就教师、发展学生和打造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着力涵养师生的品质和气质。大勇就是敢于开拓,敢为人先,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创新教育模式。大勇蕴含和展示着大智,保障和实施着大为。
  【陶继新】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身居农村小学,心却不能小。这里为您提供的外在空间的确不大,可是,由于拥有一个“大智大勇,大气大为”的胸怀,学校也就有了“小中有大”的气象。
让生命在文化中诗意地栖居
  【曹玉辉】办一流学校需要一种文化的引领和思想的支撑。一个团体、一个学校,真正要变强大,背后支撑的都是思想文化的力量,是那种无所不在又无孔不入的整体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是惊人的,而它惊人的力量又总是蕴藏在一本书、一幅画、一个活动,或者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这样微小的、不起眼儿的地方。
  【陶继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文化人,而要想“化”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就需要一个又一个看起来不起眼儿的小小的文化“景点”共同辐射出的“能量”。你们学校的一个又一个“景点”的确不大,甚至一块石头、几幅小画、数行小字,都可以透出文化的气息。身处其中的师生,从中感受到的是美的陶冶,思想的熏染。
  【曹玉辉】我们的校园建筑朴素,景点简单,特色鲜明。色彩流动,情思哲理撒落其中,校园里找不到“开拓、进取”之类的大词,甚至连“勤奋刻苦”的字样也没有,所有的景物都因十分的儿童化而给人笑盈盈的感觉,似乎都有灵性和呼吸。
  【陶继新】学校应当是孩子们精神的栖息地,孩子们每天应当从中感受到的是温馨、自然、真实、美好。如果用一些距离学生遥远甚至是大而空、假恶丑的东西,他们就会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甚至会受到精神污染。
  【曹玉辉】虽然学科教育中没有“厕所文化”课程,质量检测中没有“厕所文明”考试,但我认为,如果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没有较高的厕所文化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素质发展就是不合格的,也可以说是不全面的。
  我们的厕所文明一是让学生当家做主,学生的事让学生自己办,而且要人人参与。二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厕所“变脸”,不是为了校园管理,不是为了服从教育,而是服务于生命本身。尽管厕所文化只是一种“小”文化,但这个“小”是生命每天的必经之处,且与生命终生相伴。厕所虽然只是一个小天地,但牵涉的东西很多。我们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你文明如厕了,你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个文明学生。无论如何,千万别拿厕所不当回事。
  【陶继新】大凡去厕所者,多为放松不得已而行;可是,到了你们学校的厕所,却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不经意的绿色装点与诗词文化相得益彰,不能不令人驻足而观,欣赏“美景”且有文化收获。
  【曹玉辉】学校文化之于学生应该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它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与文化的相遇而成长。我们用“我的校园我做主”的口号,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传统的“我布置你观看”、“做什么看什么”的“填鸭式”文化。教师不再是文化的主导,而是向导;校园不再是“静止”的,而变成了“流动”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陶继新】“填鸭式”文化是当今一些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败笔,这里内含着一种被人们忽视了的领导主观决策或教师决定学生的思想。这样的学校文化,也许领导特别得意,也许教师感到很美。可是,一旦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心灵向往拉开距离,就成了没有生气甚至是已经死掉了的文化。你们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才有了这些令大人匪夷所思的精彩。由于是自己策划与建造,由于融进了自己的心血与审美观照,所以,孩子们不但对自己创造的作品格外珍爱,而且还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爱意。于是,学校文化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曹玉辉】我一直坚持“以文化人、以美丽人”的理念,我觉得如果教师没有对美的追求,要打造名校是不可能的。我到张集中心小学发出的第一个校长会通知,就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所有校长一律穿西服打领带出席会议。”校长到齐了,一个个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精神昂扬。
  “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是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在城市至少不会招致反对,但在一个人们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里就变得不可思议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让教师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脱离土气、俗气才是目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使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并且使他们因为自己而更美丽。引导教师为爱而美,不是比制度更容易植根于教师心中吗?
  【陶继新】西装革履“革”的是农村“土气”的命。本来,农村的校长、教师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差,可是,当城里人歧视农村人的时候,农村人往往自卑起来了。你们要求西装革履出席会议的背后,是提升农村校长的自信指数。充满自信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批充满自信的教师,从而带出更多充满自信的学生。而一旦拥有自信之后,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状态就会随之改观。
  您对教师“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的要求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与你们教师交流的时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这里的教师不但不土,甚至还有点“洋气”。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这种“洋气”之中,透射出一种从容、自信和自豪。
  只要有钱,就可以盖起大楼。如果没有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样的大楼就会成为一种摆设。直到现在你们那里也没有大楼,可是,由于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教师与学生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象,却让人感到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在校园里回旋,让人流连其中,乐而忘归。
用书籍搭起教师进步的阶梯
  【曹玉辉】我并不提倡教师都博览群书,或一定要读什么书,真正的阅读是能触动心灵的阅读,真正能够影响教师的是校长的读书。我笃定:“校长读书先下水,师生读书早入轨。教师读书走在前,学生读书就不难。”并推出五项规定:
  一是实施“校长、主任再读书工程”,开办“木犁论坛”。
  二是成立“青年教师杏苑学术沙龙”,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写千字文。
  三是人人做“木犁教育”网友,人人有博客,班班有主页。
  四是学校每月编一册教育日记,优秀教师编个人专集。
  五是读书有奖,先进工作者奖励图书,出资帮助老师出版专著。
  这五项规定表明了我们要让文化精品、经典名作回到学校的雄心,要让教书先生成为读书人的意志。
  【陶继新】“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写千字文”,一年就可以读上65本书,写上36万字!几年呢?几十年呢?教师就会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文化又无时不影响着学生,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带出来的一定是一批爱好读书的学生。这样的学校,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声琅琅,才有了下笔成文的奇迹。
  【曹玉辉】您说得太好了,当一个人对读书的追求和向往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的力量就无所不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张集中心小学要多少有多少,什么读书小硕士小博士评选、读书感言征集、签名换书、捐一本读百本、我读书我快乐、个人读书秀、古诗文诵读团、书友队等等,无一不贯通读与玩,融汇情和趣,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地享受当下,幸福地追求未来。
  【陶继新】读书成为习惯之后,还会升华成一种审美。如果学生在读书、写作的时候涌动着一种美在其中的快感,他就会乐此不疲,就会将读书视作自己的“爱人”。
  【曹玉辉】对于教师读书,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提供帮助,给予赏识。如何赏识,我的做法之一就是批阅教师的读书笔记。通过批阅老师的笔记,了解老师们的思想变化、知识结构、教育心得,当然也是对老师进行激励。这种方式目前成为我与教师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举一些批阅教师笔记的例子:
  拉车的人是自己,做任何事都一样。
  随笔幽默风趣,深入浅出。与君鲜有接触,今日方知才女非你莫属。
  送你两个字——优秀。
  让理解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端庄。
  众人皆醉你独醒,随笔深处有风景。
  陈静,不沉不静,厚积薄发,彰显个性。
  信手“图”来,润物无声,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发现密码,点燃人生。
  【陶继新】您的这些评点充分彰显了您的文化品位,如果不是一个经常读书、写作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如此有文学色彩的话语来的。而教师在看到这些评点的时候,就会欣慰莫名,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来自校长的特别赏识。这样的评点,也许比给其一笔奖金更有收藏价值。
  【曹玉辉】尽管只是一句话或一段话,但老师的反应却不同寻常。有的老师写道:“每每听说我们的教育日记,曹校长又要批阅了,心情就会有诸多的不一样。急于想看到曹校长给自己的评语。周一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催着组长去拿日记本,那种心情丝毫不亚于学生想看老师评语的心情。拿到日记本后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一篇,看看曹校长给写了什么。看完自己的,再挨个看别人的。评语有长有短,或激励,或肯定,或共勉,那一刻,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不平静的。”
  【陶继新】从老师所写的这一段真情告白来看,您的评点已经成了他们的心灵滋养佳品。这恰如每天向教师辐射一种正能量,使其天天处于快乐兴奋的状态中。此后,便是更加快乐地读书、写作。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老师们走进我刚才所说的审美状态之中。
  【曹玉辉】是的,短短几年,学校教师走出教书“只为稻粮谋”的意识形态,走出精神的“逼仄狭隘”,以昂奋的精神工作,以诗意的情怀生活,这无不得益于读书。
  【陶继新】校长与教师的友谊靠什么来维系?靠持续不断地送给教师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低层次的福利,而是真诚感动下的生命成长。如果只是给教师发些福利,尽管他们也会感到高兴,但是,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只有教师从校长那里持续不断地感受到成长的幸福感的时候,校长与教师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曹玉辉】现在,张集中心小学师生读书已成了学校的一种强势文化,一线教师读书成为习惯,后勤人员也读书成风,打字员王楠就是个典型的例证。王楠毕业于职业中学服装班,学校倡导读书,她也参与其中,现已成为几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今年三八节,徐州市推出六位女性作家,她是其中之一。
  【陶继新】这就是爱之所至吧!她之所以被评为徐州市六大女性作家,显然与你们学校的文化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她的成功还不止在写作上,她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会使她拥有一个幸福人生。
  【曹玉辉】的确是这样。以前热衷于化妆购物的她,现在已变得温文尔雅,志存高远。她与杨雪梅、李鸿影、张文、张颖四位教师,人称“五朵金花”。2006年,她们自发在木犁网站上发表《春天把我们吵醒了》文章,组织了学习团体。她们分工明确:周一到周五每天一人值班;目标明确: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压力明确:5人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同时,又私下暗自较劲。几位风华正茂的女教师在一起,相互约定只谈工作,不谈别的;只求进步,不求别的;只想干好工作,不想别的。并赤诚相见,发现谁有一点懈怠,就直言批评,说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张集中心小学的“五朵金花”就这样在“木犁”开垦的沃土上悄然绽放。
  【陶继新】“五朵金花”是你们学校全体教师的一个缩影。她们不只是“以文会友”于木犁网站,还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场。当人与人之间只有信赖、支持、鼓励和欣赏的时候,人的生命便会处于特别优质的状态,不但会超常收获文化营养,也会收获外在的心灵的健康,特别是还会将这种心灵状态传递给学生、家人甚至是社会上的人。
  【曹玉辉】确实是这样,教师的无形引领已影响学生、家人和社会,一年365天,开放书架里的书不曾丢失一本;一天24小时,校园里不曾见到一片纸屑;全校上千名学生,没有任何伤害花草树木的行为;一群农村的“土”孩子渐渐文雅了。受学校影响,镇政府正全面打造国粹文化街,打算拿出300万元把孔子的儒家文化、徐州的汉文化搬上大街,让经典走近老百姓的生活,现已有雏型。这足以说明阅读的力量,这应该是对“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的最好诠释吧。
  【陶继新】恕我直言,在初去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的确感到学校有点“土”。可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却感到这“土”中有文化,“土”中有思想,“土”中有品位,甚至有着大城市一些学校里没有的文明。究其原因,阅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你们让师生所读的书,大都具有比较高的品位。好的书中不但内蕴着丰富的智慧,也流动着真善美的思想。长期沐浴其中,就有了文明且有文化的必然结果。
在网络里开办教师发展的“黄埔军校”
  【曹玉辉】作为一块置于山顶的圆石,“木犁”给了教师一个专业发展的空间,给空间就是给发展。这是一种大度而又智慧的服务——让教师成为好教师,让教育回归教育。
  网站做的是技术,但木犁教育网站能够成长发展,原因还真不在技术的高深,而在于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静夜时分,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审视白天的脚印,重温、记录、自嘲、修正,让教育生活的前前后后都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他们把自己耗费在书里,耗费在思考写作中,也耗费在别人的文章里。胸中块垒,笔底波涛,奉献于教,求成于心,这是怎样一种惊喜啊。在键盘上书写自己的诗意人生,读帖跟帖变成了每天的快乐和坚持。“木犁视界”、“品味书香”、“杏坛兵法”、“本色教学”、“茶余饭后”……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思想的停车场,一篇文章就是一犁新鲜的泥土。按住鼠标拉下去,快速浏览的感觉已不是看文章,而是感受一种释放的能量了。“木犁”成了酿造思想、创新教育的大工场,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黄埔军校”。
  现在,教师们每天用“木犁”耕耘一番,就像喝水一样必需,一样自然。心态不一样了,任务再多不烦,工作再紧不嫌,因为兴趣在前面引着呢。以前忙,忙得劳苦;现在忙,忙得快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争先,个个自紧,工作不敢墨守成规,空闲不敢忘记学习,自有一种引力和张力。
  【陶继新】每每登录你们的木犁网站,都有一种特别的激动。一所乡村学校,将一个网站办得如此精彩纷呈,简直有点令人不可相信。可是,如果认真看下去,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那就是您与老师们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不但是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还是大家思想交流的集聚地,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凝聚人心的文化场。
  【曹玉辉】木犁教育网站,因十分的“草根”意识而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载体,成了师生生命的驿站,也成了学校的品牌。我们注册了木犁商标,创建了木犁学校,开办了木犁书院,成立了木犁文化传播中心,设立了木犁思想星巴克,现在“木犁”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图腾,一个标志符号,我们挖掘“木犁”的内涵,形成了系列的木犁文化。
  “木犁”用最现代的手段诠释了最古老的箴言:自古成功一条路——与众不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人的事业和生命的价值都是可以经过努力而实现的。“木犁”把学校搅得热火朝天、人气腾升,一大批青年教师随着“木犁”的成长而成长。
  【陶继新】你们的木犁网站从无到有以至形成系列的木犁文化,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您这个校长的文化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撑下的义无反顾地坚持与行进。二是借助这个载体,凝聚了一大批与您志同道合的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构建了一个属于你们学校的文化圈。所以,当外界此起彼伏的喧嚣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你们却有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追索。
教育在活动中变得意味深长
  【曹玉辉】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我们像做游戏一样精心构筑儿童的生活,使教育形式游戏化,从而把教育变得意味深长。
  比如,“学生成长伙伴制”。可以说,教育是以交往形态而存在的,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育。自我是在交往中生成、在交往中发展的。而真正的交往不是别的,正是人与人心灵自我之间的沟通,是独立人格之间的碰撞,是相互激发出的生命活力。我们以“伙伴”的名义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这样他们的“交往”就通过组织形式被确定下来,培养出来。这种“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活动,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一个孩子需要又乐于参与的活动。
  “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讲一个故事、同做一个游戏、同搞一个小制作、同写一本日记”等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幸福的媒介。所以,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们都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陶继新】“欲罢不能”是心理的自觉,而不是外加压力之下的反弹。要想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必须将学校文化真正内化到师生的心里,从而形成他们的自觉追求。当然,制度的产生必须有教师甚至是学生参与,这对他们的发展有益而无害。这样管理起来,就会接近“无为而治”的境界了。
  【曹玉辉】“伙伴制”并没有直接教给孩子什么知识,也没有刻意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省自悟、合作互助、豁然开朗、享受成长。“伙伴制”交往的实质是差异化教育,使教育从划一性走向差异性,从符号化走向自然化。它驱除了“无我”式的自卑感,也驱除了“唯吾独尊”的狂妄。伙伴交往的双方都能认识到作为一个“独特的我”的责任感、使命感,认识到每一个“独特的我”在伙伴小组里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因子。
  【陶继新】“伙伴制”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真诚合作。真诚才能获得信任,合作才能抵达共赢的境界。“伙伴制”犹如一个友谊的纽带,将学生们的心灵维系在一起。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如果有了心灵相通的伙伴,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栽植下一棵与人友好相处的种子,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中,学会交友,学会合作,学会共赢。
  【曹玉辉】如果说“伙伴制”让学生学会了交友,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赢,那么我们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则从学生的自我认识开始,通过自我接纳、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激励而一步步走向自尊、自信、自强。孩子们最喜欢生日卡片上的祝福和老师的留言——你很正直善良,你学习刻苦勤奋,你温文尔雅。是啊,这些词语的含义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心动神往,即使难免言过其实,对孩子却是一种潜在的引领,引领孩子不断地去抵达,又不断地穿越自己的抵达,直到有一天,善良、勤奋、儒雅成为他们本身。这就是成长中那一个个“故事”的魅力。有了“成长档案袋”,德育似乎更好虚功实做了,而是师生一起在做,用一种近似游戏的方法在做,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师生一天到晚都在为“成长”而忙碌。
书法艺术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曹玉辉】学校之美,美在特色,美在与众不同;特色之美,美在个性,美在让生命以最活跃的形式投入生活。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阅读和写字特色的打造。打造特色,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的手眼口心都动起来,让生命以最活跃的形式投入学习,过一种有情趣有追求的读写生活。
  校园的“羲之广场”上“书法浮雕”、“小书桌”相映成趣。在这儿赏字、练字,不仅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也是老师的最爱。每天20分钟一节的写字课,师生就像看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一样盼着。因为南来北往的参观者,因为学校天天的展示,人人都想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出类拔萃,苦练书法也就成了自觉的行动。在书法世界里,几乎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世界,审美、毅力、情感、态度、过程、感觉、悟性统统都有了。写字时的正襟危坐,欣赏时的精神飞动,正是这不由自主的“移情”,一步步引领师生脱离了低级趣味,走向高雅。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张白纸,放纵涂抹中,不同的心性,如春日里不同的花,以不同的形式开放。
【陶继新】还记得吗?我随便去你们几个班里的时候,发现个个学生都写得一手好字!我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据老师与孩子们讲,学生练字的时间并不长。这说明,有了好的老师,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书法上的突破并不困难。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你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练写书法的氛围。到学校里任何一个小小的角落一转,你几乎都可以看到名家、教师与学生的书法作品。天天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爱书法都不容易。同时,我感到孩子们在写出一个又一个那么美的字的时候,他们的心里都流淌着一种美。人人都有追求美的心理趋向,孩子更是如此。而练写书法进入到审美境界之后,就成了一种乐在其中的幸福追求了。
【曹玉辉】由于人人都学书法,人人都会书法,我们学校里随处可以看到书法作品。“茗书苑”匠心独运,将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刻平镶在大理石广场上,书法艺术因姿态清新活泼而格外纯粹,因博大精深而格外丰满。学生俯仰之间便可立书坛巨人之臂膀,赏国粹,得精髓,继传统,开心路。
  【陶继新】在看你们的“茗书苑”时,我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因为看到的不只是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与那碑刻相关的历史文化。“厚积壁”之壁的确太为一般,可是,因了师生真、草、隶、篆的书法之美,而变得文采飞扬。如果不是您的解说,我绝对不能相信那是老师与学生的作品。一所农村小学,竟然出了这么多的“书法家”,简直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曹玉辉】“幽韵园”依形造势,动静相生,情趣相携。“六艺柱”除了暗合我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又蕴含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夯实小学六年基础,亮丽的颜色寓意着童年生活色彩缤纷。
【陶继新】“幽韵园”、“六艺柱”可谓匠心独运之作!这些“景点”的创作者,既有艺术才华,也有教育情怀。学校就是需要这样的“景点”自己创作,自己建造,自己欣赏。设若有了外人参观,就会惊诧莫名,感叹何以有了如此巧夺天工的创造!
(载《现代教育导报》,2009年6月8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