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星期五 学生的思路 又开学了。还是教原来的班级,教室换了一下。或许是朝向的关系,教室里热得出奇,一节课下来,衬衫湿透。 今天上第一课《老师领进门》,老课文。范读之后请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学生有的说那时学习条件不好,有的说那时语文叫做国文,有的说作者很感激老师,有的说老师上课时喜欢编故事。我将学生的体会择要写在黑板上。然后据此重点学习编故事和感激老师的部分。两个部分都采用先朗读,再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编故事——培养想像力——成为作家——感激老师”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请学生质疑、答疑。 学生的发言不是很积极,除了天热的关系,主要还是读得不够。 2006年9月4日星期一 有点松 《热流》讲的是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指出老师朗读中的一个错误,后来老师勇敢地承认并向学生表示感谢的故事。我先请学生找出文章中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组织教学。原想学生也许会说到“愕然一惊”,便可再请学生划出描写教师神态的句子。但是学生没有说。 描写教师神情变化的几句句子主要通过“划句子、朗读、回答问题”来理解。我把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据此归纳出教师的心情变化过程,并指导了心理活动方法。课后想一想,这里还可以放一个想象扩句练习。讲练结合,效果会更好一点。请学生猜测当时教师内心的想法。教师的神情变化是一根明线。理解之后,我再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者心理活动的变化。学生发言踊跃,提炼出“陶醉、忍不住、后悔、激动”的变化过程。最后讨论课题与课文的联系。 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词简意深,请学生体会。学生说得很不错。 整堂课节奏有点松,效果还可以,但是对过程还不满意。 2006年9月5日星期二 谁的责任 今天下午去浦东少年宫参加现代教师素养和精神恳谈会。活动由社会发展局主办,借此庆祝教师节。每位与会者获赠一套刚出版的《现代教师丛书》。我应邀作为小学教师代表发言。会上,王栋生老师的发言最精彩。他上来就说,对中国教育已经绝望。中国教师目前的人文素养是历史上最低的。他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推行义务教育法,结果很多教育官员因为完不成任务而自杀谢罪。而在中国从来没有听到过类似的事情。他举了不少叫人心碎实例,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商老师的发言也很好。他说,教师目前的生态和心态都不好,因为教师的价值是被考分左右的。 一些专家提出,为什么教育的问题这么严重,到底谁来负责任,说不清。在我看,责任应该谁来负,是很清楚的。一边在宣传科教兴国很重要,一边却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比非洲穷国索马里都不如。一边在宣传自主创新,一边却连自由言说都变成难事。一位老教育家觉得中国的教育成就是大的,因为只用了那么少的钱,很自豪。这话,我怎么想怎么别扭。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是让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承担了许许多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政府应该放手的事情,却牢牢抓在手里。这正常吗?这有什么可以骄傲自豪的。 教师节要到了,人们都在祝愿教师节日愉快。可是很多教师却丝毫不觉得幸福。罗素说,竞争与妒忌是不幸福的根源。我看这话在当今的中国要改一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王老师的绝望是可以理解的。这绝望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还将继续。 2006年9月6日星期三 两种准备 今天教《餐桌上的大学》。备课时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从课题入手,分别理解餐桌和大学,找出两者的区别。然后寻找“餐桌上的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相似之处。其间训练语言,理解主题。二是由学生质疑切入。上课时还是用了第二种。学生问什么叫“正中下怀”。讨论词义之后,再请学生讨论父亲问母亲的原因,问了之后的情况。配以朗读,就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了。最后让学生们说说读了这个故事的体会。王越说,文章中的父亲很有心,平时我们吃完饭就去玩了,可他还让大家学习。陆叶说,她觉得父亲很注意学习方法。我表扬了她。虽然文章中最后总结是“父亲教会我们不断学习”,但是我觉得从故事内容看,还是归纳成讲究学习方法比较好。 昨天在小练习中设计了一道题:根据第一第二课内容或为田老师写一份简介,或写一份报告分析一下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是想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现有材料组织文章。事先做了一些格式上的要求。今天收上来一看,虽然语句简单,还有些不通顺,但是练习的效果达到了。 作业一: 田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田老师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教学方法是先把要教的诗念一遍,再串讲一遍,最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作业二: 田老师,男,在关帝庙的后殿教书。一共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共有四十人。田老师每教一首小诗,就会娓娓动听地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听了之后好像已经身临其境。大家都喜欢他。四十年后他还对别人说,这是无心插柳柳成阴。 作业三: 甄老师很喜欢他的学生。因为课文第一节里写道,甄老师下课不是和男生掷飞碟就是和女生跳橡皮筋。甄老师敢于向同学们承认错误。上课时刘东东指出她读错了字,结果甄老师也没有生气。学生也喜欢甄老师,作者在第一小节里写道“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第三份作业是田曼奇的。难得的是在谈论师生关系时,她能从师与生两个角度来写。 2006年9月7日星期四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在小冷的博客里看见他引了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他说过去读的时候很感动,现在读来很绝望。张晓风是我喜欢的台湾作家,这篇文章真好。抄在下面。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这几天孩子们都在排演节目,准备开一次庆祝教师节的队会。一些孩子还送来鲜花贺卡。而我们可以给他们什么呢? 昨天与一位前辈聊天,他说上海的新教材是教育界的大跃进共产风的结果。特别是语文教材,违背汉语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加重学生的负担。对这套试验教材批评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想组织人员进行大幅度的修订,可是无人敢应承下来。真是贻害无穷。说到后来,前辈激动起来,拍着桌子叫道,这些人应该拉出去枪毙! 听说目前关于课程改革国内已经出现两个派别,彼此斗争很激烈。还听说前段时间,总理特地邀请了部分教师代表谈教育改革的事情。派别斗争,背后必定有利益驱使。最高当局要抓教改,必定一抓就死。 在这样的环境里,家长,你交给我一个孩子,也交给我一份我无力承受的责任。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 不通的结尾 第四课自己觉得上课最好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学生,读完课文,是否发现问题。汤城说,最后一句话好像读不通。于是一起讨论。我启发学生,“不仅”经常和什么词连在一起用。大家一下子明白了。问题出在关联词没有写完整。接下来临时生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1、 给“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补充后半部分。 2、 “这道理”具体指什么?(归纳出课文中心——做事要实事求是。) 3、 将“实事求是”或者“做事不要想当然”放入句子中,再来补充句子。 4、 为什么作者不把句子写完整。 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含有意味的句子。教学这些句子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主要还是由我来解释分析。蔡兄说,三流的交流和一流的灌输,他选后者。这很对。读书的门径单靠自己摸索常会事倍功半,总是要先教会了方法,指点清楚再放开才行。特别是面对不理想的课文和混乱不堪的世界的时候。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