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志军 |
一、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1.校本课程内涵:开发校本课程是当前新课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师资水平、学生需求、地域差异和当地经济文化的特点,由学校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相对稳定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
(1)以学校为基础。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课程的实施,都应该体现在本校。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为依据。
(2)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需要校外的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但参与开发的主体成员仍然是学校内部的成员。学校是真正课程开发的主体,广大教师是名副其实的课程开发的主人。
(3)以满足学生需求和当地经济为宗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旨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4)促进教育与“三农”的结合,增强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在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为农村初中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新的空间。在校本课程研发中必须考虑农村初中的办学宗旨,必须考虑农村实际、生源特点和就业取向,必须着眼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即服务农村、立足农业、致富农民,必须着眼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状。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些因素来研发校本课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研发校本课程,会更有利于深化农村办学模式,为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创造更有力的条件,进一步彰显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强大活力。
三、校本课程研发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真地考察了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情况,第三产业情况,再结合学校的师资情况、基地情况、办学传统多种因素,如我校研发了如下七门课程:《大棚瓜菜栽培管理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畜禽饲养技术》、《农机车驾驶修理技术》、《建筑技术》、《园林设计与生态保护技术》,还有体现民俗特色的《珍珠球》(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2.在师资上我们除了挖掘本校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外,还聘请了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人员做兼职教师。建立了专兼职教师持证上岗和定期接受业务知识更新的培训制度。在基地建设上,我们利用校园植物园、校田地,建造了两栋面积为1200平方米温室大棚和一栋饲养场。同时还与农机站、果园、林场、饲养大户等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制定课时计划,每周每班一课时,全校统一时间。学生自主选修,不同专业到指定的教室或基地去上课或动手实践等。
在教学中我们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讲解相统一,通过看、听、问、做几个环节的教学实践,看作物的长势,分析内在因素;听教师的经验传授,验证实践操作;问自己不解的问题,明确疑难杂症,掌握要领等。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四农”教育,渗透着爱家乡、爱劳动教育。 |
来 源: 《现代校长》2006年第12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