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听郭初阳讲《弟子规》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1 14:54
标题: 听郭初阳讲《弟子规》
听郭初阳讲《弟子规》
云南 任玲 2010-11-13

视频欣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wGQrIQoiVg/

郭初阳的课堂,可以汲取的东西太多了。这里说两点。

其一,就以前对郭初阳的了解,尤其是基于他的《言说都抗沉默》所得到的了解,可以知道他最大的优势是贯通中西的广阔视野和拔世独立的思想,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育启蒙与关怀。但是,郭初阳的课堂却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达成教育,而是以视野的冲击达成引领,以思想的碰撞激发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生命的滋养。

他为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上蒙学经典《弟子规》,所采用的方式是我们所不曾料及的。他不是简单地表达认同与反对,表达赞美与批判,而是在学生的体验中寻找契机,耐心地展开一切,没有现成的教条似的灌输,也没有不负责任的否定,只有特定角度与思考之上的点拨,一切都基于文字本身展开延伸,延伸得机智,灵活,巧妙,一切目标都是在这样滴水穿石一样的从容中达成。这一点,比我们很多急切的老师急于输入结论的方式强得多。

什么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很多人把它简单化为灌输思想了,甚至“刻意”成了一种令人生厌的道德说教,于是有人大声呼吁要扭转“人文性”的偏向,殊不知,这“人文性”还远没达成真正植根学生心智和精神的目的,或者说,是老师们曲解着“人文性”,泛滥着“人文性”,把语文这个必备要素弄得不伦不类了。

把好的观念和态度植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容地播下种子,耐心地等待它一点点生长,这就是培植生命。这或许也正是“教育”与灌输的根本区别所在。



其二,他在传递和播撒自己的理念时,在处理任何一个文本时,极其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而且总是能够想办法促进这种体验。

《弟子规》中的设计要点,是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然后说说《弟子规》中自己最希望孩子遵守的两句,最想删去或修改的两句。他把孩子们的选择和答案归类,上课时就结合着这些具体的、来自学生的想法进行对话。

这样的设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场”的感觉,都有参与对话的必要。课堂上,孩子们的参与越来越多,兴致越来越高。无需多长时间,学生便能全体进入他所营造的“气场”之中。

不知道多少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是隔膜的,你是你,我是我,文本是文本,就算学过了,学生与文本似乎也并不相干。那些学习内容无法进入学生的认知世界之中。

王荣生教授在讲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提出“依据文本体式”和“学生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郭初阳的课堂里,体现得尤其充分,这是相当“教育”的地方。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