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3 13:57
标题: 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我的作文革命”之源起:              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   
      管建刚

      我做语文老师,是个意外。我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是个农民,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小的时候,我痴想,要是有亲戚是街上人,或学校的老师,多好。这个潜意识大概是促成我走上教育之路的一个宿命。像身边每一个的贫下中农的泥娃子一样,我不知道除了书包里的教科书外,世上还有浩如烟海、无以计数的报刊书籍。初三,我看到文字版《射雕英雄传》,废寝忘食,把学业荒废得一塌糊涂。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只好准备去田里务农。
      许是天意。那年,乡成人教育中心办补习班,能参加中考,学费200元,一个民办教师几个月的工资。死缠活磨,父母破天荒地同意了。从此发愤。语文却怎么“发”也“愤”不出来。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语文扣了28分,其它五门功课也只扣了28分。念师范,语文老师问我读过啥课外书,我说武侠。老师说要读些名著。我不知道名著为何物,刚好学过巴金的文章,老师说你看巴金的《家》吧。买来,读三几页,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我对老师说,不好看。
     数学一直不错,这与小时候外公老带上我去街上卖瓜不无关系。外公没上过学,不大会算。有人来买瓜,外公称,报上斤两,我尽快算,报出价钱。我从小知道数学的实用,也就晓得数学的重要。念中师,数学依然不错,考90分也轻松。语文最高考了78分,最低考了67分,总过不了80分的线——每门功课80分以上,是评“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蹦来跳去,总够不着上面的桃,信心没了,灰心来了,得,毕业做数学老师去。
      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谁都拿它没辙。没来得及参加毕业考试,没来得及拿到毕业证书,一场大病,突如其来。没参加毕业考试,自然拿不到毕业证书,分配也就成了问题;分配若成了问题,往后的医疗费对家庭构成了沉重负担。亏老师奔走,分配总算没耽搁。没拿到毕业证书就分配,分配到校又不能参加教学工作,得养着,只能打道回府。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校长说,你教数学吧,二、四年级。我厚着脸皮同校长商量,能不能教一个班,我身体不好。校长说,你要教一个班,那就教高年级语文。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轻松,高年级语文就高年级语文。就这样,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从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这一当,注定了与语文的一世情缘。
      考中等师范学校,对我们农村娃来说,最大的诱惑是从此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角落”,做起街上人。没想,临到最后,又回到村角落里。村小都是中年民办老师,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抱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烦躁,莫名,寂聊……一个人处于这种景况,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病由心生。这郁闷总要发泄出来,人才会平和一些。那时候电话远没有普及,电脑与网络的词儿还没路过中国老百姓的耳朵,我花三毛钱买了本工作手册,在上面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正是诗的年龄,我订阅了《散文诗》,很自然地,把一地心情寄给了《散文诗》。一天,《散文诗》杂志来信,打开一看,一张用稿通知单,我的一则小文要在上面发表。我怕了那么久的作文,竟在我告别学生时代的一个冬日下午,把暖人的阳光照进了心扉。二月,我写了则乡村意景《三月》,投给当地市报,刊登了,我又写《四月》,刊登了,我又写《五月》,刊登了,又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
      一路写下去,我不怕作文了,并且,感受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作文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作文神奇地恢复了我的自信,作文,还给我带来了荣耀。通过那份市报,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在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每一个读者都是我知道或不知道、认识或不认识的听众。多年以后,有人见到我,说,你就是管建刚啊,当年在一所村小里写乡村散文的那个。作文,就这样给我带来快慰,带来成就感。这些亲身体验让我明白,作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认识不认识、见面不见面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从中我朴素地认识到,作文也是有用的,与当年替卖瓜的外公算帐一样有用,只不过,它与数学的“有用”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用”的途径不一样。作文是有用的,它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生命,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
      对作家而言,个人的生命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和高度。对语文教师来讲,他自身的阅读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阅读教学研究的走向;他自身的写作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研究的走向。现在我懂得,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惧怕写作,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和践行,注定将走不到作文教学的深处,进入不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境地。刘心武先生若不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对《红楼梦》的揭密恐怕不会如此独到,引起如此反响。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只有过来人才能做真真切切的指点,这个指点,不只是技术上的,更是写作心路、写作生命上的。应着这样一段经历,一个读师范时一心想做数学老师的我,一个意外地成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关注写作教学,开始反思写作教学:一个从小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的人,一个先天不足到只读连环画的人,一个不知作文为何物、视作文为拦路恶虎的人,走出校门,以记录心情的方式写作,第二年便在一家颇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习作,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的写作实践,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所谓的指导;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情态的倾述,而不是按着规矩条文去写应试作文;意味着作文重在成功心境的感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第;意味着作文重在焕发内在的写作动力,而不是步步紧逼的作业与压力……
     我明白了,作文这项“作业”完全不同于数学作业,以数学方式进行写作教学,注定要失败。数学题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做题时总得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往下做,不管你心情怎样,做出来就是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情绪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却不大。作文这项“作业”,情绪对它的影响巨大。你若觉得有话要说,你想写,写的时候就会充满感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会把自身的精与神、灵与肉倾注其中。你若觉得无话可说,不想写,那么每个句段都将是一场痛苦的奴役,没有内在自由与真实自我介入的写作,收获的只能是精神的折磨和痛苦。“我要写”与“要我写”,同样作文一个小时,得失感受,天壤之别。尽管语文老师都懂得“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尽管语文老师都知道“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然而面对这个教学难题,只有望洋兴叹,只好束手无策,学生们也只能在“要我写”下作文,越写越没劲,越写越枯燥,越写越恨之入骨。
      我明白了,传统作文教学并不是真正的写作,它充其量是一种虚拟的写作训练,它的目的是以考试的标准、教师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可是,学生的写作动机没有改变,教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学生的写作行为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很多时候,倒出现了强烈的写作上的对抗情绪和行为。“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的工具的熟练的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的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的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多年后,当我读到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这段充满生命情怀的论述时,仿佛一束阳光照射到我忽明忽昧的心头。阅读是一种吸收,获得内在的充实与祥和,作文是一种输出,一种自然之外的、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又一说话方式,它获得的该是骄傲,自豪,古人把能用笔写作称为“开笔”,举行盛大仪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写作中体验到这些价值和快慰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在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以及人生的种种美好了吗?——没有。站在考试层面上的传统作文教学,给学生带去的,更多的是胆怯、害怕、伤害、挫败、自卑乃至耻辱。
       我反复思考,怎样让我的写作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怎样让我所获得的那份美好的写作经历,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的一种生命状态?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0272863_0_1.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3 13:58
管老师说事[z]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后感
管老师,管建刚也。一个让人佩服的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响当当的!
他“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88年安心做教师,2008年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作文,乃语文教学之大事,乃学生语文学习之大事。对于写作,管老师说:
“兴趣”重于“技能”
其中原理: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了,只要你有着强烈的写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为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手。反之,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写什么”,更不会主动地思考“怎么写”。
消失原因:既然“兴趣”对于写作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呢?管老师认为,在“强势的成人面前,弱势的儿童不得不低头”,
学生说的话“老师不认同,成人不认同,试卷不认同,说得再起劲,也白搭”,学生只好说“迎合老师、成人和试卷标准尺度的话”,学生觉得用“文字”说话,很不自然,很不顺手,渐渐地,学生也就不喜欢作文了,怕写作文了。

保护方法:要想保住学生的写作兴趣,管老师认为我们做教师的要允许学生“说错误的话”,犯错误、出问题,才是一个“真”学生;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听的真话”,教师“要有勇气和胸怀,要有真正的平等意识”。
激励措施:要想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教师要“真诚地回应”
学生的写作。在课堂上读是一种好方法,张贴在教室墙上也是一种好方法,办“班级作文博客”是另一种好方法,管老师还有更妙的方法——办“班级作文周报”。他完全模拟真正的报纸运作,什么“录用通知”、“稿费单”、“小作家专栏”、“个人专刊”啦,什么“我的书”装帧大赛,“我的报”装帧大赛啦,无刺激着学生积极踊跃写作。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管老师建立了写作的“动力系统”,像对学生施了魔法一样深深地他们吸引住了。

现状反思:曾经在2009年寒假,拜读了管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被他耳目一新的观点、做法打动,2009年春期在班级尝试办自己的作文周报——《小荷才露》,孩子们在写作中享受,在“发表”中兴奋。
2009年春期,共出版《小荷才露》20期,发表学生作文261篇,约17. 8万字,人均7篇,最多一位同学发表17篇。在作文周报上发表学生的作文,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他们动脑子,想办法进行作文创新。还带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2009春期期末语文检测,班级39人,一类文32人,占班级82%;二类文7人,占班级18%。无三类、四类文。2009年暑假参加河南校信通第四届“书香班级”评比,我班上传博文两千一百多篇,荣获“书香班级”称号,我校六位同学被评为校信通“阅读天使”,我们班三位。7位同学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2009年秋期,因为种种原因,后一阶段报纸就不能按时出版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在锐减。2010年春期,《小荷才露》改为电子版也只上传了10期,学生看不到可视程度极为方便的报纸,写作的兴趣进一步锐减。现在想来,好方法不坚持,兴趣就会泯灭。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某件事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投入时间与精力,非把这件事做好不可。新学期打算重循管老师办报之路,克服重重困难,办好《小荷才露》。
“生活”重于“生成”
其中原理:一个人只要活着,无论他处于什么境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限制,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的源泉。
优等生学有余力,课余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助老师组织班队活动,和老师一起管理班级,他们是校园里忙忙碌碌的一族,风风火火的一群,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
中等生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着,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游离在老师的视野之外。他们在过着真正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后进生上课不听课,下课疯着玩,课外不完成作业,身上总有那么多让人怒火中烧、苦笑不得的事儿。他们还常被纠到办公室,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对班级学生来讲,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
可以说,班级所有的孩子都有写不尽的故事。
教师作用:管老师说“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
“一个人的写作金矿,往往在他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写作上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金矿”。其实,当我们让学生用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金矿”载体:管老师告诉我们“作文”附带的信息是限制的、作业的、必须的、逼迫的、冰冷的、不自由的、无情趣的……;“日记”,附带的信息是自由的、自我的、温暖的、心灵的、我想要的、自觉的、自愿的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作家都说,日记对他的写作产生过重要影响。诚如叶老所说:“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在这里,管老师也提醒大家“学生日记如果老写‘一两句’,当然不行。必要的‘诱惑’也需要,那需要老师一整套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现状反思:我班同学也写日记,我定名为“每日故事”,刚开始学生写得比较认真,慢慢地,就没有内容可写了。更有甚者每天只写一句不到10个字的不疼不痒的话上交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指出这样写敷衍应付,无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外,没有必要的“诱惑”。新学期,拟定以下激励写日记的方法:
1、每周统计日记字数,前十名评为周“日记大王”,颁发证书。
2、每月统计日记字数,前十名评为月“日记大王”
,颁发证书。

3、学期末进行最后一次日记字数汇总,前十名评为本学期“日记大王”
,颁发证书。

4、每天选5名同学的日记,在班级诵读。
5、应付写日记的同学,老师与其面谈,了解原因。如果是懒惰,将进行处罚;如果是不会写,老师有针对地帮助他找到每天可以写的事情。
“发现”重于“观察”
其中原理:写作灵感靠的是内在的心灵的发现。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东西即使一模一样,内在的反应却不一样,因为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和喜好各有不同。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
走出泥潭:“写作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客观的事物需要客观的观察,作文教学由此陷进“观察”的泥潭不能自拔,认为只要学会观察,有了观察方法,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写作内容。管老师告诫我们“留心观察”四个字,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
培养方法:因为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只是“发现”的一根拐杖,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敏感地发现自己内在的情感,敏感地发现自己内在的看法,让孩子们总想表达,一吐才快。这种状态管老师称之为“写作牵挂”,而写日记是最好的“牵挂”方式,每天都留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的想法看法,每天都在“寻觅”写作的东西,每天都写一点东西。
现状反思:虽然学生身边到处都是可“写”的东西,但差异较大,谢心仪、李一帆、于静怡等同学心灵更加敏感,心思更加细腻,写作素材信手拈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无论“每日故事”、“每周一稿”都存在难产现象。
特别说明:管老师考虑缜密,用词准确。我们必须认识到“兴趣”重于“技能”,
“生活”重于“生成”
,“发现”重于“观察”,不是不要技能、生成和观察,只是重于。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
一个擅长数学的管建刚成了语文方面的专家,作文教学的高手。“1988年发表第一块‘豆腐干’,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我们深钻一点,是不是也可以作出些许成绩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