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5
标题: 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来源:网络转载
  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很多学校盛行的一种备课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弥补个人备课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充分蕴涵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杂糅
  由于受教师个人思想因素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集体备课不可避免地附加上一些疾症:没有鲜明的个性创造,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备课变成了个人备课的杂糅。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应该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对某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共同探索和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省时省事,很多学校就把集体备课搞成了轮流备课、分头备课、组长备课等形式,个人水平和意志就决定了全年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其他老师往往没有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水平,也没有融入班级特色与学生特色,缺乏自我思维创造和独到的个人见地,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备课内容,
  集体备课变成了制定统一教案。在当今很多城区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年级相同学科的老师们,都使用打印好装订成册的统一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教案,通常就是由教学组长完成备课或组长指定的几个教师分头完成备课,然后打印成册分发下去,简单粗糙地炮制而成;更有甚者,连教材和大纲都懒得去钻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开电脑尽情下载网上的资源,就组装出了年级通用的教案。
  二、集体备课是团队智慧的完美融合
  以个性化思维凝聚成集体备课,以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把教师的个人智慧与教师团队智慧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备课的潜在力量,把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推上新台阶。
  集体备课不是为了统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只是明确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发掘教材的闪光点,对教师个体起到查漏补缺、启发思维的作用,让教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彰显个性风格。
  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不是教师轮流备课,不是分头备课,不是组长备课,更不是抄袭网络,应该按照规范严谨的程序来运行,应该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是教学个性化的有力保障。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
  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要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的组织者,也是学科质量把关的关键人物,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策划与评判能力,有扎实、广博的专业基本功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水平,善于学习,能及时把握和追踪学科教育发展水平与前沿最新理论。选好称职敬业的备课组长,是有效组织集体备课的根本前提。
  集体备课只能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集体备课不是个人临时备课的组合,学校或备课组必须硬性规定: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都必须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先写出个人教案,最大限度地贡献出个人智慧。每个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集体备课才能生动活泼、五彩缤纷,把各个老师的心血有效地组合起来,才能构建科学完美的集体备课内容,为老师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元素,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集体备课要把握好节奏频率。集体备课实际就是教学研讨中的一种有效模式,由于带有浓烈的“研讨”性质,这种课就需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集体备课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节奏频率限制。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每篇文章都组织大家集体备课,就会给老师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每期开学时,就应该召开教研会,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确定集体备课的次数和时间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对待集体备课的成果
  集体备课后形成的“统一成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打印成册的规范教案;一种是无形的,就是集体备课时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时数和教学检测等做的统一规定。无论有形无形,都会对教师教学风格起到巨大钳制作用。
  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对教材的探索。不吃透教材,不查阅资料,不深入思考,没有自己的个性独创,而机械使用集体备课的统一成果,就难以运用自如,更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集体备课的成果,只能是个人备课的参照和借鉴。
  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师必须结合班级情况、学生基础和自身的风格特点来选取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灵活地加以改造利用,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科学地加以完善,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统一教案不是最终教案。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6
教师集体备课效果分析

———谈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态度和认识




一、教师集体备课是属于勤奋上进的人:


因为他能够认识到集体备课会给自己带来如下几点好处:


1、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
、集体备课有利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3、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最好不要占用上课时间:


“我想参加集体备课,可是我也要时间上课,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好学习成绩”这是低年级教师常说的话(抱班教师说的)。教师表示喜欢以往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可是不喜欢过于频繁。


原因,这部分老师工作繁杂,相比较而言,他们觉得有更多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而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只能让他们感到时间更紧,压力更大,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内驱力不够。他们更希望将定期的常规性集体备课改为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三、对于依赖性或懒教师没有用:


他们说:“集体备课都是形式,没有用。”


好一点的:比如说: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的,几个老师没事在办公室坐着,忽地想起:哎!这节课是我们定的集体备课的时间,要不咱商量商量吧?于是,草草的一次集体备课便产生了。或者是临时某一个老师在教学的其中一个方面有疑问,随时随口在办公室里对同备课组的其它老师说:“×××地方这一阵怎么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整理整理又算一次集体备课。以上还算不错的,还把集体备课“当成个任务”来完成,更多的是平时谁也不去想,根本就不记得还有集体备课这么一回事,而是到上级要来检查了,学校要收了,才一次性地在网上下载一堆,改改题头,或几个人在一起相互一抄,当成本组的集体备课材料,这是负担!


四、我的思考:


只要对教学有益,只要对教师有用,我想一定能激发教师的共鸣,通过讨论也一定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活动形式,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其实际就是在从事一种“草根式”的教研,即平民化的教研。校本教研应当反映“平民化”的特点——即面向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因此,如果在一个学校,有一个好的备课组长,一个好的学科引领人,我想一个高效、务实,善于研究的学习型备课组的形成就容易变成现实。


对于集体备课不是一说就能做好,更不能在短时间取得高效的事情,他需要我们从最基本、最基础的地方一点一点的规范做起,才能迈好一小步,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做出实效来,最后成为一大步。


最后,希望我们的集体备课能够搞出特色做出品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7
集体备课的指导策略

瞿梅福
摘自:《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化学校建设,对当前开展校本教研有一定启示。
一、背景
经过一年多集体备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在取得较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遇到诸多困惑:第一,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操作是否科学与合理;第二,我们强调的集体备课,教师往往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第三,我们在专业引领方面,强调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如何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随着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推进与深化,我们相应出台了《第二阶段集体备课再调整实施意见》与《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工作的实施,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其一,我们始终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集体备课工作,大胆地将规划目标、阶段性操作付诸于行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着力体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二,我们始终以大范围、全面地推进集体备课工作,将第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之中。因而,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工作必须有一个广度推进的过程。
其三,我们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阶段性集体备课工作,结合目前教师培训中新任务、新内容、新方法。所以,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又将是吸收与结合、吐故纳新的过程。
其四,我们始终将集体备课工作作为较系统的工程来推进,在考虑继承与发展、吸收与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尝试与创新,深化集体备课工作,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推进特色化学校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基于阶段性集体备课工作的种种思考,我们提出了集体备课管理与研究的指导策略,将《实施意见》纳入集体备课管理的指导策略,选择分备课组试点与整体推进的实施策略,调整研究内容的研究策略,从而将集体备课当作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项目建设与特色化学校建设。
二、备课管理的指导策略
(一)《实施意见》的指导策略
分阶段制订的《实施意见》是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指导纲要,它紧紧围绕阶段规划的内容与要点,并加以细化。主要包括:指导意见、组织机构、操作要点、备课要求、主讲内容、实施流程、考核评价等。在每个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规划内容的不同,其《实施意见》也相应作了一定的调整,并逐步加以改进与完善。因此,分阶段《实施意见》的提出,将考虑到上一阶段集体备课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组织机构的具体调整策略
第一阶段的集体备课,其《实施意见》仅仅有组织机构,而未进行具体的分工,职责也无明确的规定。在第二阶段的《实施意见》中,将组织机构分为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并将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区分。比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为:在分组活动中巡视检查各备课组主备教师的主讲情况,辅备教师的讨论交流、修改调整情况;集体备课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随机抽查部分教师的主讲内容、教案调整情况;进行对教师集体备课情况的常规性检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与研究机构共商对策,有选择地反馈给教师;执行集体备课评价标准,对每一位教师与每一备课组进行一学期的备课考核,根据评价表中自评、组评与校评以及进行不同内容的评价考核,评出最佳备课组、先进个人、优秀教案与典型案例,予以适当的奖励等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7
在推进第三阶段集体备课的同时,我们在研究机构内部进行了分工方面的调整,目的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备课管理研究工作,使之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三)操作流程的形成与指导
学校集体备课的工作在阶段性推进的同时,也逐步摸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操作流程,并形成在各阶段适用的操作模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准备活动、集中活动、教后活动。
1.准备活动
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须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案,打印成文,在集中讨论前两天把教案发给组内每位教师;准备好主讲内容,交给备课组长。
辅备教师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要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认真阅读主备教师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案的1/4空白处作适当的调整,为组内集中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2.集中活动
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为分组活动前,学校对上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花半小时给予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备课教师结合主备教案,阐述主讲内容;第二环节组内辅备教师针对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交流;第三环节为组内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参考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在教案的空白处修改补充,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3.教后活动
教后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后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轮备课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教后再设计。调整教案中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环节,重新设计可行性教案。
在第二阶段后期与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对操作流程进行了调整,插入分组活动主备教师主讲之前的上一次教后反思交流,摘记其有参考价值的反思材料。
三、备课研究的指导策略
为了从宏观上指导备课研究工作,从实际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发展,引领教师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水平。我们在各个阶段加强了对整个备课过程的研究,根据推进的不同阶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指导。
(一)主备教案研究的指导
我们在第一、二阶段提出了对主备教案方面的要求,从备课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推进到重点突破的第三阶段,针对主备教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对主备教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从怎样备课方面加以指导。
1.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教材重、难点把握的研究
第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主备教案,主要从规范备课和凸显训练的研究与指导上,第三阶段将研究的重点作了调整,着重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主备教案。在此基础上,思考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问题。
2.学习主题构建在每一课时方面的指导
从集体备课第三阶段的主备教案中,要求每课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的构建,即学生通过学习 “ 能够学到什么 ” 和 “ 怎样学才最有效 ” 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通过学习主题可以给每一课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中也可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
3.设计思路的转变与指导
在第一、二阶段的备课实践中,不少教师仍存在着 “ 以教为本 ” ,重点解决 “ 教什么 ” 、 “ 怎么教 ” ,教案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我们重点解决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解决 “ 学什么 ” 、 “ 怎么学 ” 、 “ 学到什么程度 ” 、 “ 采用什么方式 ” 等问题的转变。我们提出了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把握多元的、多变的、协作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定向、一成不变的设计理念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把握运用教材、拓展教材,解决使用教材产生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体现设计的多样性,强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内化的问题。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7
(二)进一步规范主讲内容的指导
集体备课是一个逐步规范的阶段,同样主讲内容必须根据集体备课阶段性内容的要求,进一步加以规范。从各阶段的主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分析。各阶段的主讲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较好地结合主备教案作较全面而又系统性的分析。因此,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出了进一步规范主讲内容的要求。
1.充实对学情方面的情况分析
教材与学生是备课的两大资源,从前两阶段的主讲内容来看,学情方面的分析比较欠缺。因此,在主讲教材分析中,进行从学生角度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征及思维规律等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分析。
2.增加对设计理念的体现分析
设计理念的体现分析,即主备教师在主备教案中结合学生实际,重点体现新课改的哪一种基本理念;在这一设计理念下,首先构建一个 “ 学习主题 ” ,并把每一课时的 “ 学习主题 ” 落实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中,以便进一步审视、预测设计理念的引用、学习主题的构建是否科学、有效。
3.调整对训练设计具体内容的分析
集体备课的进一步规范,对训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备课要突出训练,把环节训练与整体训练、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有效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但是,对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个性、特色性的训练设计;既要注意训练设计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所产生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情感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训练设计时的选择性、层次性、差异性与独立性。第三阶段主讲内容在训练设计的分析上,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三)活动主题调整的指导研究
针对前两阶段教师在备课组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系统性,虽有实践操作,但缺乏真实的理论提升指导。学校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中作相应主题指导的活动调整。
1.针对阶段性集体备课推进指导策略的主题活动
在每阶段推进的集体备课工作之初,《实施意见》的出台,操作、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整的有利因素等,向教师讲清楚,让教师参与进来,吸收他们的建议,从中改进备课的指导策略。
2.针对集体备课研究相关信息与专家报告进行理论学习与专题性的主题活动
结合当前各科研机构有关集体备课的相关的信息,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学习,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围绕主讲内容的四个方面,以及当前教改方向的情况分析,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邀请专家、行家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过程,提出指导性意见。
3.针对集体备课阶段性操作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的主题活动
从指导策划到实施反馈,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追综分析研究,分析各个阶段、各个过程实施中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研究中的困惑与我们的期望,作好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反馈给全体教师。
总之,活动主题的指导,应从指导性意见、备课过程的生成中、在动态的发展中进行指导,避免不切实际隔靴抓痒式的空泛理论,着重解决现实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备课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我们把集体备课当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工作来推进,边实践边总结,邀请专家加强专业引领,重视校内行家、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因此,在指导集体备课工作中,教师始终以实践与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成长,但也遇到不少问题:
(一)整体划一的分组活动时间安排,有碍于教师对预案的深入调整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8
我们每学期安排的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时间相同,其形式操作流程一致。由于每单元内容或每一分派的内容不可能平均,可能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多,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少,我们整体划一地在分组活动中安排相同的时间进行预案调整,已产生了程式化的现象,也出现了教师在预案调整中对生成点深入思考的制约。由此,我们也考虑过以教学需要出发点安排集体备课,以个案为形式的试点工作,但个案对形成共性操作的制约,较多的个案操作,对集体备课的指导带来了困难。
(二)以减负增效为目的的集体备课工作不仅没有是减负,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阶段性集体备课推进之后,学生在各方面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研究水平大大提升。在第一、二阶段的工作中,我们感觉到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虽然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作了调整,教师们也认为真正减负工作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已有所体现,但反思与研究、案例分析、主讲内容要求的提高,教师更是在超负荷地思维运作,我们初衷的减负增效已演变成增负增效。
(三)教师在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学校强调组内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内行家在主题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不定期邀请教科研单位的专家来校具体参与集体备课的指导与研讨,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水平。但仍有较大一部分教师在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分析上,存在着张冠李戴、贴标签的现象,整体驾驭分析教材、主讲内容及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仍停留在生吞活剥、机械照搬的现象。因此,如何将备课组进行分类,从教师业务水平出发组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备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还面临着如何进行跨学科整合与迁移的问题
学校提出的学科转型教学,以跨学科方式进行集体备课,对学科的整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是如何去操作,如何去整合。如果以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学科迁移,是否能达到整合的目的?从初试阶段开始操作的学科整合问题,从哪些教师中进行,先从学科带头人、名师中进行学科整合试点工作,还是从基础的备课组成员进行?学科整合中还应讲究教师对其它学科已有教学的初步掌握,如果只为一个口号,或一种提法盲目去做,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29
小学“集体备课”问题分析与建议
作者:佚名
   
              浙江省安吉县研训中心    李中伟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在小学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规范年”首次交流会中,研训中心就明确提出小学各校要按照“‘备课’优先,‘训练’紧跟,‘课堂教学’贯串始终”的思路开展工作。经过前阶段的实践探索,各校在抓“有效备课”中,确实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成绩,令人兴奋!但在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大家作进一步的探究。对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就目前小学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校)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目的、意义的认识
问题:目前,许多教师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存有明显狭隘性,普遍认为“集体备课” 就是为了优化“眼前”的内容,只是帮助“主备人”。这种狭隘的认识观,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降低集体备课的效率。
建议:所有教师(包括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实完善“主备人”的教学设计是集体备课的目的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定、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参与者“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2、备课组的建立
问题:一是分组过小,如数学学科,有的组少到3人甚至两人;二是学科差异过大,如把“音、体、美”合为一组;三是同组教师过散,如将多个完村小的教师和一个中心的教师合为一组;四是完村小教师参与的组过多,有的一个教师要参加四个组的集体备课。
建议:要体现“集体”性,汇聚“集体”智慧,采纳众人所长。大学科(如语文、数学)应该独立设组,每组5-8人为宜。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灵活设组。按年段,跨年级设组不仅完全可以,而且要提倡。小学科最好采用校际结合的方式设组。不宜将学科性质差异很大的学科合为同组。村小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有选择地参加主要学科组的集体备课。
3、备课内容的选定
问题:范围广,内容散,要求高。有的每次集体备课要完成以下内容:相关理论的学习、教材解读、课时安排、目标制定、重难点确定、主要教学环节安排、主要学法和教法的选择、板书和作业的设计、上课听课评课等。
建议:抓重点,凸难点,聚焦点。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应全面考虑,备课组长应确定本次备课的重点或某一个专题,交流时应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同一个专题来展开。通常情况下,不必增加理论学习和教材解读环节。交流前对教材的理解“统”得过多,将影响教师个性的发挥,从而降低集体备课的意义。我们要将集体备课和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区别开来。集体备课重在交流,贵在坚持。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集体备课目的所在。
4、备课程序的设定
问题:一是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次数过多,有的学校先后集中三次甚至四次;二是“重”集体讨论环节,“轻”讨论后的归纳、整理。
建议:我们应把集体备课视作“家常饭”,程序要简洁、要讲究实效,要长期坚持,不要把它当作是“宴请”,人为地复杂化、高要求。它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备课”而已。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一次即可,如能结合听课、评课进行二次集中则为更佳。再则,我们不应忽视讨论后个人的反思、归纳和整理的过程,即“个人定型”环节的有效落实。对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二次详案或具体的反思。非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简洁、实在、有效的反思。不论哪类教师都该有独立的清晰的文字记录材料,要经得起检验。
5、交流前的准备
问题:积蓄单薄,未曾内化,不能做到有感而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建议:提前一周,主备人向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下发明确的备课内容和要点,同时,备课组长也应根据主备人的内容提出本次备课的具体要求。备课组的所有成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主备人和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备好详案,非同年级教师应该拟出较为详细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或方案,不必备详案。总之,交流前,备课组的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积累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优选相关教法等等,努力使自己积蓄丰厚,提高个人在交流前的势能,以便在交流中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会有高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己的最终目的。
6、“三层次”的记录
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非同年级教师“第一层次”时要详备,“第三层次”时也要详案,工作量过大;二是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非主备人随意性过大,缺乏明显的独立的记录材料。
建议:非同年级教师要“多说少写”,在“一、三”两个层次中,可分别以“建议”和“反思”的形式呈现记录,没有必要因备详案而增加教师的负担。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同年级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方案,尽量详备,应该有独立的完整的教学设计。非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在主备人定型教案的备注栏内写一些自己的反思,就此作为第三层次的记录即可。
7、备课次数、时间的安排
问题:参加集体备课的次数多,频率高,时间短,效率低。过多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星期六),教师有厌烦情绪。
建议: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应该确保正常的上课秩序和时间,不应随意提早放学,不应随意占用学生学习或教师休息的时间来进行集体备课。中心安排集体备课的时间不要太集中,学科也可以叉开。完村小教师可根据中心的安排,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学科和时间参加中心的集体备课。如,今天张三去中心参加数学备课,明天李四去中心参加语文备课。完村小教师采用轮流的方式参加中心备课组活动,对本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就不会太大。
根据具体实际,为了不增加教师过重负担,我们建议各类教师每期参加集体备课以下列次数为宜:村小教师每期5次左右,中心教师每期9次左右,“校际”组的教师每期四次左右。其他,我们还建议每期每人当一次主备人。每次集中备课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1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构建在校本教研中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宗旨的集体备课模式,及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达到创建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集体备课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集体备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为模式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总目标: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探索出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具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共性与个性;探讨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使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规范有效的教师学习和教研活动,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生共同建设,形成基于共享资源的教与学氛围;分层次分阶段,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探索集体备课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针对性、实效性,适应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集体备课模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
通过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使常规集体备课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集体备课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集体备课。
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子课题准备阶段。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制订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阶段。按照实施计划组织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撰写专题论文和教案集、论文集、案例集。
2011年1月-2011年8月,发展深化阶段。对起动实施阶段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深化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经验和方法,滚动式推进实验研究过程。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标准。

七、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论文集、教案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七、保证措施
1、领导深入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发挥科研骨干作用,保证课题有效深入。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积累资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3、加强实验教师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定时邀请相关顾问专家到校指导,作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徐会影
成员:高迎春 张涛 才爽 尚立国

伊家店乡第一中心小学
二00九年三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1
集体备课为何如此尴尬?

集体备课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它是教研组最常规、最主要的工作。但近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集体备课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多流于形式。为什么集体备课会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呢?面对此种困境,我们又应如何去做呢?  
  集体讨论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内容是讨论某一个科目一周内要讲授的内容。集体备课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个人按要求写教案;第二步,集体交流并修改教案;第三步,学校把修改后的教案打印出来,下发给每位教师,要求教师修改后使用,并在使用后写出教学反思。
    事实上,集体备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任务分配之后,每位教师确实认真准备了。水平高的、资料多的教师就在教案中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较为实用的方法;水平一般的、资料少的教师就照抄教学参考;有些教师甚至从网上随便下载了几个教案,应付了事。集体讨论时,大多数是老教师发言,年轻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于是,有人认为,集体备课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权威,是一种教师间的不对等。有的学校主备教师读完自己的教案后,就算完成了一次集体备课。如此一来,教师们自然会感觉到集体备课无实际意义了。
  只局限于设计教案
  在信息时代中,网络上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只要通过相关链接访问专业网站,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课例。另外,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教研机构几乎都创办了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杂志,有些地区还有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这些网络资源都包括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精选教案。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输入教案两个字,就可以轻松下载了。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教案都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何不直接采用,何苦再去自己设计呢?显然,教师们之所以觉得集体备课没有必要,是因为他们把备课窄化为照搬现成的教案了。许多教师把备课当成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就把集体备课当成是集体修改教案了。
  不可否认,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此。除了进行教案设计以外,集体备课既可以反思教学,也可以总结经验;既可以剖析案例,也可以探讨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资源共享。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设计教案,就会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
建立科学的备课制度
  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出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各备课组应按照教学计划详细地安排备课活动。相关负责人在学期初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好计划并提交给相关领导。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大家在充分讨论后要形成一个最佳的方案。最佳方案要人手一份,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同时,学校要存档,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教案,做到对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总结。
  学校对集体备课要有检查和评估。学校应成立领导小组,由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旁听集体备课活动。学校还可以设定“推门”检查活动,即领导小组事先不告知备课组的教师而直接去参加备课组的活动,目的是对集体备课随时进行监督、指导。
  各备课组应建立学徒式的集体备课制度。一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本年级学生与本学科所固有的特点;另一方面,老教师应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新教师一起分享经验。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老教师就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结合起来。老教师和新教师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既有利于老教师更新观念,也有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2
聚合作文化,思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009-10-22

    碧云天,黄叶地,秋天的长春美景醉人,秋天的的收获丰硕喜人,感谢遇到你,合作文化,让我思考让我沉淀。
——题记
  集体备课,一个凝聚集体智慧、合作文化的做法,日益受到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磨砺出智慧的火花,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素质发展积累、铺垫。因此,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最好载体,也是最简捷、最方便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然而,综观集体备课的实践效果,难免弊端重重,无效集体备课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
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一)纸上谈兵形式化
  先看两位教师的对话:
  甲:今天又要集体备课,真烦!
乙:没事,随便听听就好。
  一位教师提到:当前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尽管不能说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搞形式主义,而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为了应付任务,因此“作秀”、“走过场”、“相互捧场”、“虚假恭维”等成分太多,没有充分展示出合作的魅力和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不完善,在教师还未形成自发组织的前提下,缺乏初始宣传监督和检测机制,教师思想上认为是应付任务、浪费时间,以致于一到集体备课时间怨声载道,更多的老师只做忠实的听众,没有思考和质疑。
  2、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盛行,大家未能尝到集体合作的甜头,未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智慧,觉得何趣之有?美国劳蒂所说:“教师羞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
  (二)分工合作虚假化
  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表象的分工合作,没有深化其内涵,更达不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就变成两种思想的境界。”原因在于:
  1、教师的观念有失偏颇,错误地认为集体备课就是简单地分工,你备一节课,他备一节课;你备一个单元,他备一个单元,一学期下来,整本书被零碎分散到科组教师的手中,最后拼凑起来成为教案之和。
  2、受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许多备课教案成了网络资源的简单重复。教师不作思考,不予消化,与其自己绞尽脑汁备一节课,不如轰轰烈烈大抄一片。在集体备课时,各自提供一点资源,备课也就成了网络资源的拼盘,谈何思考,谈何智慧的碰撞。
  (三)专业权威独裁化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集体备课成了骨干教师以及名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普通教师只是陪“皇上”说话,唯唯是诺,恭敬奉从,只要权威教师说得精彩,所有人都像他看齐,自己独特的思想无形中被湮灭,甚至变得邯郸学步。原因在于: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的设定,无形中就给人一种权威的思维,导致从一开始大家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主讲人占有丰富的材料,真知地见解。而其他同事只是提出意见和思考,容易被中心发言人所同化。
  2、普通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生怕自己的想法幼稚而被其他同事嘲笑;造诣较高的教师惟恐别人抄袭自己的想法,造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局面,所以这两类教师都不敢深刻地发言。于是,剩下一部分教师“自导自演”,集体备课成了少数人展示的空架子。
  (四)个性缺失模式化
  集体备课往往会在集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模型,虽然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透彻了解,但同时也造成部分教师喜欢偷懒,把研究的东西照搬不误,不研究学生,也不顾及自己的专长,长此以往,懒惰思想越来越严重,模式化越来越强,个性的凸显从此灰飞烟灭。
  原因在于:教师过分信任集体备课的模型,不懂个性感悟和创新。吉林省特级教师黄宝国老师说得好:“教育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教育是以长化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如果一位教师不去内化外在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所得所感,同一篇教案打造成无数风格相同的教师,那真是一种教育的挫折,也是集体备课的失败。
如此众多问题在集体备课中显现,我们如何解决,如何让集体备课走上实效之路,让它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呢?
二、集体备课实效的研究
  (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作为学校一定要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配备监督和检测系统,而科组则要策划好时间、地点、人物、备课的内容或问题。做到有问必提,有提必研,有研必思。
  2、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学会合作文化。富兰曾说:“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往,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有局限的。”这种合作,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如:教师可以就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各自备课,然后在集体研讨时间讨论、交流,选择最好的方案定型,在这基础上对之进行完善,最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二次备课,并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反思。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成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认为这些都是中心发言人的事,自己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有自己山重水尽地内化和思考,才能欣赏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风景。个人备课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人努力了,才能在集体备课中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集体研讨备课时主要是针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补充、完善、提升。首先由中心发言人陈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修改的方案,其中可以进行争辩从而促进思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采取不设立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先确定研讨内容,备课组成员事先进行个人备课,在集体研讨时去粗取精,比较交流,得出最好的设计形式再进行智慧加工。集体备课除了备好主要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就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集体研讨备课能克服个人备课的随意和盲目,更能紧扣重难点,使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得到最大的显现。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尽量做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1、不受权威的限制。集体备课时不能因为某些教师说的头头是道就全盘接受,甚至忘了自我;也不能因为自己认识肤浅而闭而不答;与此同时,中心发言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给其他老师充分的讨论、思考,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少数人的身上。最理想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自行发起和组织,平等交流,热烈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得到触动,灵感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高,成果得到升华。
  2、不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应尽量扩大备课组教师的来源范围。不要只局限于本校、本年级组,应放宽眼界,尽量提升到区域教研上来。如我镇的小学集体备课划分为三个区域共同体。共同体研讨之前先就某一问题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搜集,尔后集中共同体成员后,大家分组探讨,并发挥镇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亲切的“圆桌会议”让每位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体备课外延的拓广让其更具专业和实效性。
  3、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时间的要求不严,可以每个星期、每个月进行固定的研讨,也可以在平时业余的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探讨。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总是坚持“一周一例课,一周一研讨”的制度,并且与“同课异构”和同课多轮“结合起来,效果显著。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教师及时将“小问题”和别人沟通,大家三五成群在办公室,在路上,吃饭时交流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收获不浅。
  4、不受内容的限制。不要总是把集体备课局限在备课文、备单元、备整册书的狭隘范围中。就语文而言,我们可以就五大类型(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怎么教来备课;可以抓住低、中、高年段的特点如何实行教学来备课;还可以就书香校园(班级)建设、学生的写字水平、教师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等方面来备课。总之,存在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日积月累,定会厚积薄发。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集体备课后,一般会呈现一个比较完善的教案。但是因为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所面对的学生富有差异,我们应该在这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让源源活水冲进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更新,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不同的个体。所以,集体备课后,教师应积极地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万事俱备时,我们的精力应更多地放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实现质的升华。让大家尝到集体合作的甜头,感受集体备课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让集体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实践总结,教师伴着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吐蕊,一路馨香,让有效的集体备课成为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3
改进集体备课方式 提高集体备课实效


乳山市崖子初中 张海涛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两个以上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就即将要实施的相同课程,各自发表其独特的教学见解,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集体备课必须先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一起商讨教学方法,共同寻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集体研讨教学中要攻克的重难点,有效整合教师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储蓄能量.


  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集思广益,准确而恰当地预设出本课的精点之处;有利于教师出谋划策,顺利而有效地解决本课中难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教师茅塞顿开,找到学习本课的良好捷径和方法;同时还有利于老师之间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本学科教学的有利开展.


  近几年,我们数学组的教学工作一致开展的扎实而有效,这与我们集体研讨的功劳是分不开的.曾为了一个知识点而争的面红耳赤;也曾为了一个教学策略而绞尽脑汁.总之,集备给了我们点子,给了我们方向,给了我们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呢?下面就我们组的集体备课做法交流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同商讨.


  集体备课前,我们组每位老师都应该熟悉教材,理顺教材,吃透教材,这样在集备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交流自如,各抒己见,才能共同解决文本中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主备教师还要把自己的略案以及授课思想都要规划并设想准确.以便在交流时能从容自若.例在集备“平面图形的旋转”这一节时,我们组的主备人就是先钻研教材,然后借助教学参考书和网络资源查阅这节有关的知识点,准确而详细掌握“平面图形的旋转”的原理和定理,并找到了解决“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以及用旋转解释图形的形成过程”的突破口,然后初步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以便在集体研讨时有章有顺.我们另外的教师就要在书上圈一圈、划一划、点一点、写一写,列出自己对本节课的困惑和疑问,以便在集备时能探讨出自己解决困惑的良好方法.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严格执行“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反思复备” 的基本程序进行,在集备时除中心发言人做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另外,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把教学设计的灵活、实用且有实效.在“平面图形的旋转”这一节中,主备人说出自己对“平面图形的旋转”的设计思路及其理论依据.其他教师随听并及时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我们就备课时的困惑“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基本图案”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发言时不分主次,交流时可以中途打断,也可以相互争执,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我们取消了交流时记录的做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说自己必谈的内容,记自己所需的东西,相互之间把备课备精备细,从而大大提高备课质量.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能否可行,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因此,我们还进行跟踪听课,以便及时总结和不断改进.每次听课结束后及时进行研讨,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肯定优点,指出其不足,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从而促进以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平面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教案确定后,我们及时组织组内教师听评课,有时根据情况还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和我们一起进行评课,指出备课与授课的优缺点,对教案进行再一次修改与使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集体备课的开展,在集体备课时都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我们组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另外,备课时要以学生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资源,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盏明灯,灯明亮些,我们的心胸就更开阔,思路就更敏捷,教学工作也就更得心应手.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4
新课改背景下集体备课的管理与研究
作者:佚名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创新性的,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如此等等,使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从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将基于课题研究的方法用于备课,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等突显出来。应该说集体备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一、集体备课的过程
    (一)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与启动
    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和启动是比较关键的。街道教师按指定地点、时间参加集体备课。中心校在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时,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指导意见》,并讲明注意事项,然后分组活动。每一组的组长根据教师自愿的原则分配教学内容。接着,主讲教师阐述主讲内容,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进行讨论,并在1/4空白处填写。各备课组教师积极性高,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备课方式,在感觉新鲜的同时,参与的热情很高,都说收获大。最后,备课组长记录本组活动概况,填写《集体备课情况记载表》。
    (二)第二次--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概述
    我们在总结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按计划继续进行第二次--第八次的活动,基本程序与第一次相同。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各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讨论要点,反馈问题及建议”的填写,学校及时总结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时向全体教师反馈。
    同时,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促进教师对教学形势的适应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进步,不仅要重视同学科的集体备课,而且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另外,结合集体备课的各项检查及其它积累资料,撰写集体备课活动中期小结,前阶段的活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后阶段的改进措施。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撰写集体备课心得体会,组长撰写本组活动小结。学校结合平时各组的活动概况与各种材料,评选最佳备课组和先进个人。
    二、集体备课的管理
    集体备课管理,应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更注重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教案管理
    1.时间要求。要求主备人按要求完成备课教案,将自己打印好的教案在主讲前两天分发给组内教师,并要求教师在两天内作好教案的调整。
    2.格式规定。统一字体、行距、纸张、页面设置、每页字数等,并提供样本。
    3.内容强调。语文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口语训练,着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主要包括:随文训练、即兴训练、专项训练。数学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提倡备数学日记。其它学科主要备教材内容。
    (二)活动管理
    我们将活动管理分为活动前管理、活动中管理、活动后管理。
    活动前管理:主要是指对主讲内容、主备教案完成情况,以及分发组内(提前)教案与教案调整方面的管理。
    活动中管理:活动时有无备课组长主持、主讲人的主讲情况、教师参与讨论的气氛、讨论的内容是否全面、对讨论内容有无及时记录在案。
    活动后管理:对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检查教后反思及上一次集体备课后反思交流时的共性记录情况。对学校而言,主要检查反馈情况,包括备课组长记录情况反馈、教科处每次归总情况反馈、教导处检查情况反馈、教科处阶段性情况反馈。
    (三)评价管理
    把主备教案、教案的四度调整、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等都列入备课考评的内容。领导亲临教学第一线,即时进行交互式点评,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归档管理
    包括主讲材料、主备教案、组长记录、检查情况、阶段性研究材料等内容的归档。
    (五)其它管理
    个案研讨会。为了展示集体备课阶段性成果,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形式的研讨会,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专项训练和随文训练,积累集体备课的个案材料。
    各类评比。论文评比,开展围绕第一阶段集体备课活动以来的成功经验、建议、存在问题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最佳备课组评比,根据《备课组考核评价表》,依照备课组量化细则,评出三个最佳备课组;先进备课个人评比,根据《教师备课考核评价表》,评出三位先进备课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研究
    (一)主讲内容研究
    主讲内容是主备教师对主备教案的具体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即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
    2.对设计意图的说明,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即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对层次性作业设计的说明,即从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并在体现梯度中让学生有所选择的角度作具体说明。
    (二)主备教案研究
    主备教案的质量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直接决定辅备教师的教案调整状况。因此,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分配备课内容,使主备教师的“长处”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为此,我们对主备教案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前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待教后写,数学新授课要写反思,其他学科专职教师根据语文科要求相应执行,兼职教师提倡写教后反思。教后反思以写教与学活动中的亮点或不足为主。
    2.每一课时要有教学要点、教学流程、作业设计。
    3.为减轻教师负担,要求语文教师第二课时写详案,数学教师新授课写详案,其他学科一篇课文一详案。
    (三)教案调整研究
    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反思,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组每位辅备教师在教学上各有所长,个人研究各有特色。因此,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以弥补主备教师的不足。基于此,我们尝试了集体备课教案的“四度调整”。
    一度调整:即辅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作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个人设想调整。
    二度调整:即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备人主讲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
    三度调整:就是平时说的教后反思。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四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这是教后反思的展示性汇报,包括教学的重难点、训练题的设计、学生方面等。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们就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但这其中肯定有对主备教案共同的反思,因为这是把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后所产生的感触,一定会更深刻。交流时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补充调整。
    “四度调整”的调整时间依次是:集体备课活动前、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段时间、课堂教学后、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
    “四度调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过程。从元认知角度看,这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教师分层次反思修改,同时能够清楚地区分教前与教后的调整、个体调整与集体智慧结晶的调整。这样,教师不仅有教案的存档,还有四度调整过程的存档,为教师下一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特别是四度调整的轨迹,可使教师在这过程中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集体备课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四、集体备课的成效
    我们把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性工作来推进,我们在经验教训中、在灵感闪现中、在丢扔拾捡中,体验着成功,体验着成长。
    (一)协作交流研究的局面日益形成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这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以崭新的姿态,通过交流、研讨进行探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挖掘备课组教师的智慧,形成教学的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研讨,每位教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大的优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明显增多
    学校把备课的改革作为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与校本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教师的工作繁琐、辛苦,教学时间极为宝贵。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只主备一个或两个单元的课时教案,却有全册教材的教案,这样节省了许多撰写教案的时间,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案的调整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及时记录教学的心得体会,并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从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中腾出来,还可以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学习新的教育动态和前沿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
    (三)管理与研究的素材积累已基本有序
    集体备课同时还围绕另一侧面(从学的角度考虑),即“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结合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在教案中尽量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注重情感的激发和熏陶,让学生、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加强交流。集体备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上下功夫,找出最佳方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填平弱点、克服缺点;在课程目标、流程、学生活动上精研推敲,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为省规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分析与指导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实践素材和大量案例。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研究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性材料。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5
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

集体备课不是一种教研幻想,不是走过场,而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扎实有效的----
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   刘可翔
 
《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中国教育报》2月8日第7版)一文的作者提出要把集体备课的“命”给“革”了,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品尝着集体备课成果的一线教师,作为一名一直重视集体备课的教研组长,我心中有许多话要说。
    首先,该文作者认为“集体备课耗时过多,脱离教学实际,流于形式”。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务虚不务实,没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从而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我们学校的语文成绩几十年来一直在淄博市居于领先地位,与扎扎实实的集体备课是有密切关系的。从我们多年的集体备课实践来看,集体备课不是一种教研幻想,不是走过场,而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扎实有效的。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平时的小型集体备课相结合。由于白天老师们都有课,因而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每个年级确定一个晚上作为集体备课时间。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我们比较成功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内容的确定。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事先开“碰头会”,根据教学进度和面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确定主要内容。备课会上由教研组长或主讲人安排一周的教学进度和内容,保证上课内容统一。重点统一,做到资源共享,发挥集体优势,打好团体战。
集体备课内容的使用。集体备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承载的智慧就不再是单薄或片面的,而是充实和相对全面的。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对集体各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集体备课涉及的范围。将易混知识点摆出来,将有争议的内容拿出来,利用集体备课展开集体讨论,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明确教学思路,消除知识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盲区。
    由于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随时研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新问题,就需要利用平时不拘形式的“小型备课”来弥补,使集体备课更加增强针对性和务实性。比如在作文方面,快速批阅,快速反馈的有效做法,就是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并加以推广的;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要印发部分学生优秀文章的做法,也是在平时的小型备课中不断完善的;每次印发优秀作文,都要在最显著的位置将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以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身边优秀作文的同时,知道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也是小型集体备课的成果。
    其次,《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的作者认为“集体备课讲求趋同,背离课改精神”。作者得出这种结论的前提是“务虚”的集体备课,而不是“务实”的集体备课。从我们成功的实践经验来看,真正务实的集体备课不是双灭教师的个性,而是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更好地张扬个性的光芒,这不但与新课改不矛盾,反而是对新课改的积极促进,是新课改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一种好的方法关键看怎样落实。尽管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情况有所不同,但只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能让集体备课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此,本人不揣浅陋,认为集体备课不是一种“教研幻想”,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6
集体备课活动既“难”也“烦”,如果破解不了,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为。“难”主要集中在条件和时空两个方面,“烦”主要指长期坚持的十分不易。怎样解决问题呢?

一、“难”——大力支持,科学安排

集体备课“难”主要来于两个方面,一是设备、设施、资源、环境等支持条件,二是对集体备课时间的安排和研修空间的提供及建设。对于中小学来说,“集体备课”是早已存在的校本教研形式。但是,主要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缺失导致不少学校感到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很难,学科备课组形同虚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把手”。如果学校校长真正重视教师的成长,分解一部分精力到课堂教学之前、之后的集体备课上来,关注集体备课,大力支持,统筹安排,“难”就会不难。
1、在设备、设施基本达到要求的前提下,为集体备课的资源和环境创造条件。
在资源上,增添图书资料,规定教师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且用读书笔记等的检查予以制约。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规定教师建设自己的网上空间,通过博客日志(或论坛文章)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在奖励上,将奖金换作专业报刊,换作笔记本电脑(借用和专用),换作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换作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推荐的条件等。通过奖励先进的方法促动后进,通过树立典型的方法带动一群,以达到将物质资源向人本智力资源转化的目的。
在环境上,采用“新老互助”的策略,即“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立新老教师帮扶机制。在教学常规上老教师带徒(新教师),在新技能(如,信息技术)上新教师帮老教师。建设学校的校本教研文化环境,加大校本教研管理力度。如,把集体备课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规工作,学期初就做好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学校班子成员分到备课组参与活动,及时检查并给予指导帮助;每周的行政例会划出一定的时间研究集体备课工作,及时调整计划;定期进行全校性的集体备课情况通报。
2、统筹安排集中活动的基本时间,有效创设集体备课的空间平台。
在时间上,根据学科的特点,错开教师上课的时间,固定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如,语文教师多集中在上午上课,就可以安排在某天的下午进行集体备课。体艺类学科教师的课多在第四节,就可以安排在上午的前三节课。对此,教导处在编制课程表时,应做好安排,以杜绝少数教师不参加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的借口。
在空间上,尽量不要在教师办公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免影响其他学科教师的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工作。可以开设固定的场所用于集体备课,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固定场所安置需要的设备和设施,方便活动的开展。如,多媒体设备,黑板(或白板)等。有校园网站的学校,还应该给每个学科建设一个独立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引导教师通过网络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如,组内每个教师将自己的初备传到网上,大家用在线的方式交换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等。

二、“烦”——寓繁于简,有的放矢

集体备课是一个长期性的活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专题)、每节课等都是集体备课的应有内容。因“繁”而“烦”,难以坚持。这就需要起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外因”,即制度的约束,二是“内因”,即教师的动机。制度约束靠学校的有效执行,教师的动机则靠效果来维持。从提高集体备课效果的角度,笔者以为一要“简”(寓繁于简),二要“明”(有的放矢)。“简”指的是突出重点,关注焦点。“明”指的是目的明确,行之有效。
1、聚焦备课中的问题,以备课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为重点。
当下的集体备课,多数把任务集中在“统一”教案上: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单元练习内容、统一测试内容及时间。由此,不少备课组出现“一人主备,众人共享”,或“分担任务,大家拼合”的现象。本质上,这两种现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检查的动机使然。聚焦备课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实践发现问题——研讨诊断问题——交流提出解决方法——课堂教学验证方法……的回环的过程,将有利于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升和学科教学的发展。
2、一个阶段集中解决一两个教学问题,集中智慧“打靶子”。
常见的以形成每节课教案为目标的集体备课,往往难免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受。每次集体备课总唱“七备”的曲子: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作业及练习的设计,备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措施,备德育、美育的渗透因素。没有重点和焦点的备课,“眉毛胡子一把抓”定然是低效的繁复“劳作”。因此,笔者倡导“打靶子”的方法,即在一定的时间内,针对教学者的重点问题、焦点问题,集中研究,“集团作战”,以备必有效,备定出效。如,复习阶段集中精力备复习内容和方法(不是集体出几套试卷),边实践边改进。又如,单元备课时,可以瞄着单元教学的难点问题,集体探讨分散难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等,并在实践中验证,生成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7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担任中心发言的教师(主备人),要提前写好讲稿,印发教学设计。
  二、主讲教师的发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教材简析:含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
  2、教学理念:实施本部分内容教学的理论依据。
  3、教学方法设计:实施教学的总体教学方法。
  4、教学环节安排:包括教学过程的层次,教法的分解,重难点的突破措施,学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法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电教手段的运用时机和过程及其它教具的呈现使用等。
  5、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7、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8、备课中存在的疑问、需要请其他老师帮助的地方等。
  三、其余教师也应事先熟悉教材和内容,思路清晰,教法学法明确,教学环节安排心中有数。要写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分析的方法,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彩片段的教学设计及自己的教学思路,拟写备课中发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疑问、需要请教的问题等,并做好发言准备。
  四、集体备课活动设主持人一名,负责主持活动的进程;设记录人一名,负责记录活动过程、主要内容。主持人和记录人均需参与发言、讨论。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主持人交代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三、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主持人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教师在初备的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四、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第五、主持人总结并布置下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8
加强备课组建设中有关集体备课的思考
作者:周长生


传统的备课,教师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新课程实施,变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于是很多学校开始着手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改革探索阶段,集体备课确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它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通过不同背景的教师的合作学习和对话,通过教师的不同感受体会和思想的交流碰撞,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二是通过对话和交流,老师们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并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实现智慧和资源共享,弥补各位教师独立备课过程中的不足,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保证备课的质量。保证新教材的顺利试教,使教学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最终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集体交流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讨论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不同水平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共同提高。



二、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一种好的方法只有用得其所,才能真正发挥成效,集体备课也是如此。

1、集体备课的准备

明确目标:集体备课前,每一位教师应了解集体备课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注重教师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

做好准备:集体备课前,针对要探讨的内容,每位教师都应把自己的看法或疑问详细记录,以待发言。由于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教材的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在备课中加进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

分工减负:按照人数及课时数进行分工备课。每人把自己分得的内容,依照集体备课时确定的最佳方案精心备课,在集体备课时作中心发言。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2、集体备课的操作

1)基本原则:

实效:解决教学流程设计和重点难点突破等实际问题。

共享:真诚合作,人人参与,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备课时,老师们把各自带来的不同的备课资料和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沟通。

研讨:集体备课时,针对每个问题或课堂设计等,各抒己见,经过讨论、修改,整合出最佳方案。深入开展研究讨论,浓厚学术氛围。

互补:取长补短,集所有成员智慧于一体,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2)基本程序:

二定:

定课题:每次备课组活动先拟定讨论课题。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集体备课的,集体备课的课题主要是书本中重点和难以把握的内容。

定主讲人:确定每次备课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事先拟定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

三备:

备大纲: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备教材:从新旧教材的异同中捕捉信息,从知识点的联系中构建知识网络。

备教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手段,诱发学生思维、鼓励主动参与。

备课的环节中还有备学生,备学生的任务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对症下药制定阶段教学方案。备学生要跟踪学生全程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预测将面临的困难。

四明确:

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能力生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明确现实连接点。

3、集体备课成果的使用

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好的教学详案、课件,不同教师在使用时,要根据自身或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直接在教案上再次进行填补、修改,圈点、增删。每个老师都必须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认真修改,合理地取舍,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上课时要注重课堂里动态生成的东西,让课堂远离预设和浮躁,让课堂体现灵性和发展,关注学生,飞扬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激情。教师上课时,特别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充满活力的表情会让一堂课上的激情飞扬,而一张苦脸则往往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合理使用集体备课的成果,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平台。


三、集体备课的后续

1、传递备课本、习题库和课件

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团体的力量,我们最好能发动本组老师把上一年的备课本、习题库和课件提供给后一届的相应年级作为备课参考。传递备课本、习题库和课件,集体分享个人的智慧,个人共享集体的成果。

2、课堂开放

听课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准确把握教材和合理设计环节,是教师迅速成长的快捷途径。为了使广大青年教师听到老教师的课、听到平行班的课,我们要倡导不分学科、不分年级,开放课堂,任何老师可以走进任何课堂听到各种不同的课,在这同时也推动所有老师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


四、超越模式注重实效

怎样处理统一和个性?怎样协调形式和实效?怎样消除不平衡状态?在实践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超越模式、注重实效。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才会是有生命的备课模式。

1、坚持统一,兼顾个性

班级有差距、学生能力有高低、教师经验有不同、教学风格有差异,如果完全使用统一的教案自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集体备课在坚持教学内容统一的前提下,提倡教师根据班级水平、学生差异、自身风格形成教学简案,使集体备课的详案和简案并行,做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

2、不拘一格,突破程式

备课组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实效、共享、研讨、互补。集体备课如果仅是对阶段工作的布置,常规工作的分工,或者印发统一教案,就不可能形成对教学环节、难点重点、高考动态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教学能力的成长不是被动的,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进取,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形式,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备课和教学。



五、集体备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集体备课不能取代每个人的独立备课。

从量上来看,过去,每个教师都要备整本书,但现在,只要重点备某一个或几个单元,工作量好像少了很多。但是从质上看,却不然。集体备课,是更注重了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它对教师的个体劳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一个或者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了,关键也能把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备课,是把教师从大量而泛泛的备课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备课的本质研究和实践。

但是,对于不是自己分配内容的单元,我们同样要去认真思考,否则,就达不到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共同提高的目的。

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实践对经集体备课讨论好的教学详案、课件,进行反复修改。因此,切不可以为有了集体备课,个人就不用努力了。

2、智慧和资源共享不等于上课克隆。

当我们拿到经集体备课讨论好的教学详案、课件的时候,脑子里可千万不能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拿来主义”——这些东西都是好的,就是我的,我可以依葫芦画瓢,把设计程序看一下,每天轻松上阵。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新课程是新鲜事物,才刚刚起步,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没有人能直接告诉你;没有谁敢断言:某一个的设计是最好的,不需要修改了。因为,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可以修改,而且必须进行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适应你的学生,才能使你轻松驾驭课堂。

备课,其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如果缺乏创新,克隆课堂教学,全校上下都用统一的模式,没有教师个性化的创造,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备课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从而彻底丧失集体备的意义,集体备课就成了一个泡沫

在新课程改革中,备课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集体备课就是适应这项改革的产物。集体备课虽然好,然而,也需要留一点时间,留一点空间给教师。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对教师的成长起作用,才能使教师尽情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才能使现在的教师成为新生代的教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39
集体备课——使教学质量发生飞跃的助推器
四川省泸县二中

聂华焱
凡建军
我校把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制度全面推行,并作为对每个备课组、教研组进行量化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全面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呢?笔者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一,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是这一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未来学家们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发展正体现出“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特征。面对知识与信息如此快速地更新,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时代的发展需要扬群体优势。
第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据报道,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大约只有70%。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推动学校间竞争更加激烈。因为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读高中到考上一所好大学才有更大的机会“成龙成凤”的认识,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家长们的共识。于是,家长们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到优质高中接受教育。这促使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靠单干是绝对不行的。
第三,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由于日趋激烈的国际间国力和人才竞争的压力、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什么,怎么改,各有说辞,又谁也说不清楚。这更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符合校情、学情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各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素质方面各有长短,需要相互取长补短。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尝到了集体备课的甜头。其优点至少有以下方面:第一,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合作中加强教师的团结协作。同时,人人都希望在集体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促使每个教师加强学习从而造成教师内部的竞争。第二,在集体备课中每个人都要精心准备,同时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学情、课标、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钻研从而共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第三,有利于教学器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在目前的集体备课活动中还存在种种歪曲集体备课的现象:第一,集体备课等于轮流备课。备课组成员轮流备课,写出教案供全体成员照本宣科,代替了个人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增强教师的惰性。第二,集体备课等于个人备课。活动时,无主题无准备地对所备教学内容议论一通,然后各行其是,各备其课,备课组的集体意识和整体水平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更谈不上发挥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要达到既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又克服集体备课中的形式主义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中应该坚持如下原则和措施: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要坚持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实质不是“管理”而是“激活”。学校管理过程中“非人”的要素(如财、物信息等)都需要人去掌握和运用才能产生功效。如果没有人正确而合理地掌握和运用,这些“非人”要素即使条件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集体备课问题上,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大力启迪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的自觉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制度管理方面,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如教育科研处、各教研组,并且要定时和不定时地加以检查督促;要有关于集体备课定时、定地、定人(尤其要选好备课组长)、定内容(如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各备课组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集体备课计划。等等。
在集体备课的操作层面上,第一,在教师地位上要坚持民主协商、共同研讨的原则。这就要求备课组的全体成员既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更要认识到自身的弱点。这样才能带着虚心学习、平等研讨、相互提高的心理和愿望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第二,在学术观点上,要坚持“百家争鸣”的原则。教师们应该各抒己见,克服盲从心理,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第三,在教学风格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第四,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坚持“三位一体”原则。“三位”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体”就是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本。“三位”是“一体”这个根本目标在不同角度上的具体要求。第五,在教学策略上,坚持灵活性原则。如有的教师熟悉“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十分注意运用各种艺术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是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六,在备课内容上,既要注意理论探讨,又要切实研究教学的实践操作。
总之,如果能够很好地实施这项制度,集体备课就可以起到整合集体力量、扬群体优势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40
语文集体备课,应该如何开展? 

  文 / 建斌
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只是流于形式,沿用“轮流备课(一人备课)——备课人中心发言——其他老师补充发言——统一教案——大家享用”的旧模式。

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集体备课活动最好分两种,一种是由备课组长主持的集体备课;一种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聊天式”集体备课。

备课组长主持的集体备课,操作如下:

(1)确定研究专题。针对以往集体备课缺乏科研意识,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因而集体备课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还必须确立科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当前语文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课题,所确立专题切入口宜小不宜大。

(2)协作分工,搜集资料。语文学科,特别注重资料的搜集。教研组在明确具体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后,应协作分工查找资料。每人各自承担一到两个单元的资料收集,从课文作者、作品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

(3)汇总资料,资源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将资料汇总,删繁就简,做到资源共享。

(4)各自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取长补短,认真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个性教学案。

(5)根据教学情况写“教后记”。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交流成功经验,商讨新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
再谈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聊天式”集体备课。我想到六年级语文组的同行坐到一起“聊天”的场景:同年级几个语文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上午上完语文,下午聚在一起的时间多了,紧张批改作业、备课之后,边用茶,边聊天。聊天内容,天马行空,抑或是职业病的原因,聊得最多的内容还是学生、教学。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动手动脚”(无非是争论或演示),好不热闹。往往有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作为青年教师,非常珍惜这“来之容易”的学习的大好机会。一遇到灵感火花,立马翻开备课本,笔走龙蛇……停笔,喝一口清茶,好不惬意。

这又让我想到了下午茶。下午茶,这在哈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传统:每到下午三四点钟,学院秘书就会准备好茶点放在学院的一个会议室。老师、学生都会过去边用茶点边聊天。平时很难见到的大教授这时候也会过来用茶点,给了学生们很好的同大师交流的机会。

由此,我想,何不把集体备课的地点放在办公室,而非到会议室,正襟危坐,周吴郑王,“娓娓道来”;把时间定在“下午茶”时,发言无所顾忌,天马行空,不断闪现灵感火花。有时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这样,大家群策群力,更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个性,形成的教学案更适合自己的班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41
岳亚军:集体备课的境界在于文化自觉
  初春,小草儿刚刚返青,近看一丛一丛小草的叶茎时,几乎没有什么绿色,但远看大片草地,确是鹅黄新绿浸染,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这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一个个并不强势的单体,连在一起构成密集的群体,其单体微弱的属性融合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令人感到振奋的强势景象。从这一意境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教师集体备课的价值:彰显教师个性智慧光芒,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我们并不否认教师群体里强势个体的存在,在集体备课中如果有强势个体的融入,那么集体备课就显得更加精彩。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备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教研部门的关注,也成为学校领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抓手。当在新课程改革深度推进、人们对教学改革由感性趋向理性的今天,用理性之光观照集体备课时,我们蓦然发现:
  一、集体备课的风景曾经亮丽动人
  早在1996年,我原先所在的学校确定了“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为研究核心,通过研究,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不仅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还能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基础学力)的目标。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学校特别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两定、两研究、三统一”的备课制度。所谓“两定”,一是指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集备的内容,二是指每次集备确定一名主讲人;所谓“两研究”,一是指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指研究学生的学法;所谓“三统一”,分别指教学目标的基本统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统一和布置的作业基本统一。
  这样的备课制度,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就是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提供教师课堂教学的蓝本,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让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向下,以每周半天为时间单位,以一周的教学单元为备课内容,大家围坐,由一人主讲,讲目标的确定,过程的设计,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讲练习的安排,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的教案供大家使用。这一点看起来和许多学校的做法一致,但有一点显著的不同,这就是在集备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自主地备课,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教案只是每个教师再度设计的教案,这一教案和教师各自设计的教案形成比照,让每一个教师在比照中感受集体备课的力量。在坚持中,集备成为学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道亮丽动人的风景。
  二、集体备课的景观需要推陈出新
  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因为单调,驾驶员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恹恹欲睡;长时间一成不变地从事一项工作,难免让人缺乏新鲜感而生厌倦之情。集体备课制度如果实施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不可避免地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劳动的简单的机械重复。不只如此,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当生产力不断变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会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变革生产关系,努力使原有的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以往的集体备课制度曾经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作出过贡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变化,思维方式的改变,用现代的目光去审视,一定会引起我们对原来集备制度的拷问,原有的一些行为方式,就有可能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让集备制度推陈出新。
  现在我校采用两类两型的集备方式:两类是指课前的主题式集备和课后的反思式集备。课前主题式集备就是以每2周半天为时间单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确定集备主题。以语文教学为例,一学期8次集备活动,分别以“文本主题的深度探究”、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切入点的研究”、“教学板块的设计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研究”、“教师评价语言的研究”、“三维目标落实的研究”和“有效作业的设计研究”为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或不足,实现智慧的碰撞。课后反思式集备以每月一次为时间单位,首先由2-3位教师进行同题教学,围绕2-3个学法上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例如“怎样的合作学习最有效”、“怎样进行探究式学习”等等,以唤醒每一个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敏感度,避免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课前的主题式集备注重正向引领,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后的反思式集备侧重逆向借鉴,以学生的学为主。两型是指常态定时型和非常态随机型。常态定时型指学校有组织开展的课前的主题式集备和课后的反思式集备,非常态随机型指教师在非正式场合对教学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它是常态定时型集备的有机补充。将教法与学法进行分类研究有其优越性,但也有不足,目前我们正在思考,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有机渗透两类集备活动中。
  如果说最初的集备目标指向侧重于为教师提供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蓝本的话,那么现在开展的集备目标指向侧重于彰显教师智慧的光芒。在集备交流中,教师不仅分享同伴的智慧,更可以借鉴同伴的智慧来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实践证明,因势利导调整集备策略,审时度势丰富集备内涵,集备的景观不仅动人,而且迷人。
  三、集体备课的境界在于文化自觉
  制度的作用是规范,它让一个无序的组织变得有序,它让人们做事遵守相应的规则。当一种制度稳定执行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只对不自觉的人起作用,对于自觉的人来说,制度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制度已经内化为他的自觉行为。要让集体备课达到动人且迷人的境界,仅仅依靠制度的规约是做不到的,还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活动中生成和积淀下来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所谓文化自觉,依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在本能上的自觉性。
  学校需要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能引领师生的价值取向;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浸润师生的心房;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引力场,它能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教师需要优秀文化的自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每个教师都清楚,不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不利因素,都能自觉选择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那么集体备课一定会涌动生命的激情。
  你在桥上看河中的航船是一道风景,在航船中的人看桥上的人也是一道风景,其实无论是桥上的人,还是航船上的人,都是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需站在桥上或伫立船头指点江山,我们可以努力让在桥上的静态风景和在船上的动态风景有机融合起来,让风景动人、迷人。(常州市翠竹中学    岳亚军)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0:42
校本教研中“新集体备课”的实践与启示一、缘起: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业务管理上普遍存在只重形式,只抓表面,不注重过程、不注重实效的情况。推行“集体备课”开始一段时间,老师都能做到相互交流、探讨,可后来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本真意义。
这让我们陷入沉思: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果需要集体备课,那么应该怎样定位?集体备课就限于写出平时上课用的“教案”抑或是“学案”?为什么从理性角度分析的那种“既有利于个性张扬,又利于真诚合作”效果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
生成教学过程观告诉我们,“有备无患”的课堂已经不再可能。教师仅仅凭藉课前的一次性备课根本无法高效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没有预期到、无法预期的现象此起彼伏。我们认为,教师的备课合作,就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集体备课,就应该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学法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之间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或者是有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
二、预设:“新集体备课”的有关概念
1.基于问题聚焦及解决的课例研究:将教师分成若干个学科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群体对话中寻找研究问题,确立研究的主题;其次,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建构性反思,形成教师个人或集体对课例所涉及的情境、问题的看法和观念,并产生相应的应对策略;再次,将其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由此产生新课例;更次,在新旧课例的比较中,解决现实问题,形成教学实践智慧。其基本过程是:聚焦问题、形成方、行为跟进和课后反思,四者可以相互交叉,可以螺旋式循环。
2.“新集体备课”:就是“基于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课例研究”的系列活动,是我校校本教研的载体,为了区别以前的做法,我们在这里称之外“新集体备课”。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实现“和而不同”,既有分工合作,又有个性张扬;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行动—体验、问题—对话、问题—反思、新的行动—体验”,教师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得到相互转化、共同发展,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知识创新与学习循环;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与教师之间跨越各自的边界,公开自我,倾听吸纳,关注问题,相互学习,如能如此反复,将出现新的见解和发展,将达成知识的共享与知识的创新。
三、生成“新集体备课”的实践操作
基于课例研究的问题聚焦及解决的“新集体备课”,是作为教师观点碰撞、学术争鸣、经验介绍、思想交流的载体,也是展示师生才华的舞台。学校依托“新集体备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依托“新集体备课”理论引领、反思构建,群体合作、互动分享,立足课堂、研训一体,提高课堂效率,促进专业发展。下面是“新集体备课”流程图。


反思提炼,聚焦新问题


课堂实践,跟踪会诊



共同研讨,形成方案

问题聚焦,确定主题
1.
聚焦问题,确立主题

要点:第一,本组内各位教师交流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困惑点;第二,根据筛选出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并“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第三,根据问题确立研究主题,落实集体备课的内容。
“新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既然是教学研讨,就需要有一定的主题。只有主题明确,教师才不会在研讨活动中为备课而备课。各同年级同学科(称为“科组”)结合新课程理念,可组内先布置学习新课标,然后组内各位教师交流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或困惑点,经讨论后每组提炼出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然后按照已经“聚焦的问题”(待解决的问题)形成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聚焦的问题和过程一一记录在案。每个教师、每个组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把想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要记录在案。主题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于老师群体、学生或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低段组在商讨的基础之上聚焦了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作业拖拉如何解决?面对作业拖拉问题,老师们商量后一致认为:一是与学生学习习惯有关;二是与课堂作业设计有关。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解决部分学生拖欠作业的问题,他们把这次的研究主题定为:《精心设计开放式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共同研讨,形成方案
要点:第一是本组各层次教师根据主题,提出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第二是本组各层次教师根据策略,参与方案的设计。本过程展示了教研组从带着主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组内全体成员带着问题,本着研讨的态度进行研讨交流。
“明确任务,撰写草案”:各科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协调下,根据本组本次的研究主题,落实集体备课的内容,每个教师根据个人的特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一堂课进行备课,即初步完成“确定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资源利用”等方案预设。
“专人主讲,形成预案”:为了保证备课质量,确定专门时间,以科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承担上课的教师负责主讲,介绍“解决问题”办法和途径,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多媒体教学素材等,其他教师提出建议及补充意见,形成大家公认较好的教学预案。教研组要将依据总结重建后的问题解决策略编写的教学预案,提供给每位教师人手一份。
3.课堂实践,跟踪会诊
要点:首先,承担上课的教师进行公开教学,同科组教师观课。观课教师在课堂观摩中记录成功与失败的教学细节,以及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其次,组织小组成员对照预设的课例方案和设想进行跟踪分析和讨论。
“课堂实践,同伴观课”:根据活动主题、跟进目标,将集体讨论所形成的课例方案和设想,通过个体构性反思形成新的思考和想法,并付诸于课堂行动的过程。这一环节向参与教师展示和检验想法的效果 、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教研组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为下一环节互动研讨提供素材。整个过程一定要记载、摄像。
“对照预设,跟踪会诊”:首先,上课教师要谈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要着重说明以下两点: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二是这些策略在这堂课中的具体运用。其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就课堂实践的效果或观课中发现的不足进行讨论会诊。
4.反思提炼,聚焦新问题
要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细节的研讨,研讨应围绕策略的有效 性及策略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二是对教研流程细节的研讨,研讨应围绕过程与实效进行剖析。本环节有利于问题解决策略的改进与完善,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既是经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一种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教研活动组织策划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
“反思提炼”:根据公开课,组内成员再联系课堂实践反观预设,围绕主题讨论、交流预设的策略、措施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或聚焦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再次调整教学设计,然后将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带入新一轮的研讨中去;或对成功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表现出的成功之处或存在的问题,集体反思、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一一记录在案,形成科组系统列教学资源,供总课题结题参考使用。
“聚焦新问题”:根据小组课后会诊的内容,对照课前预设的方案和策略,如果问题已经解决,策略已经得到验证,那么,聚焦新的问题,进入新的一轮循环研 讨活动。如果没有达到解决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不彻底,那么,进一步分析原因,寻找新的策略,重新开始循环探讨之中。如果本次活动的问题解决策略是有效的,但是发现了与原问题相前的问题,那么,可把这个相关的问题作为下一轮活动要探讨的问题。如高段年级语文组,围绕主题“慢读细品,读出文章的精彩”开展研讨活动时,发现阅读教学要达到读出真、读出情、读出悟、读出思、读出美,还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了下一轮研究的主题。
四、启示: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校本教研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任何教育教学关注的先决条件,也是组织集体备课的先决条件,搞好集体备课的重要保障。而积极性的产生,既来源于“这事有效”的吸引力,更来源于“做这事”过程中对“有效”的体验。引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我们认为:
1.要注重效果:开展一项教研活动,我们首先要设身替教师的工作效果作想,要通过“这项活动”让教师们感到“这样做才是有效的”,感到“原来事情应该这样做(比如新集体备课)”,让教师看到“这样做”所产生的“好效果”。
2.要注重效率:开展一项教研活动,我们还要切身替教师的工作效率作想,要通过“这项活动”让教师们感到“这样做省时多了”,感到“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做(比如新集体备课)”,应教师们看到“这样做”所带来的“高效率”。
(作者单位:夏玉成
浙江省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311700
李彩仙
浙江省淳安县汾口镇小学
31171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5 06:18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