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
来源:网络转载 |
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很多学校盛行的一种备课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弥补个人备课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充分蕴涵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杂糅 由于受教师个人思想因素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集体备课不可避免地附加上一些疾症:没有鲜明的个性创造,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备课变成了个人备课的杂糅。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应该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对某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共同探索和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省时省事,很多学校就把集体备课搞成了轮流备课、分头备课、组长备课等形式,个人水平和意志就决定了全年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其他老师往往没有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水平,也没有融入班级特色与学生特色,缺乏自我思维创造和独到的个人见地,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备课内容, 集体备课变成了制定统一教案。在当今很多城区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年级相同学科的老师们,都使用打印好装订成册的统一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教案,通常就是由教学组长完成备课或组长指定的几个教师分头完成备课,然后打印成册分发下去,简单粗糙地炮制而成;更有甚者,连教材和大纲都懒得去钻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开电脑尽情下载网上的资源,就组装出了年级通用的教案。 二、集体备课是团队智慧的完美融合 以个性化思维凝聚成集体备课,以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把教师的个人智慧与教师团队智慧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备课的潜在力量,把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推上新台阶。 集体备课不是为了统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只是明确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发掘教材的闪光点,对教师个体起到查漏补缺、启发思维的作用,让教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彰显个性风格。 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不是教师轮流备课,不是分头备课,不是组长备课,更不是抄袭网络,应该按照规范严谨的程序来运行,应该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是教学个性化的有力保障。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 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要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的组织者,也是学科质量把关的关键人物,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策划与评判能力,有扎实、广博的专业基本功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水平,善于学习,能及时把握和追踪学科教育发展水平与前沿最新理论。选好称职敬业的备课组长,是有效组织集体备课的根本前提。 集体备课只能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集体备课不是个人临时备课的组合,学校或备课组必须硬性规定: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都必须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先写出个人教案,最大限度地贡献出个人智慧。每个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集体备课才能生动活泼、五彩缤纷,把各个老师的心血有效地组合起来,才能构建科学完美的集体备课内容,为老师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元素,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集体备课要把握好节奏频率。集体备课实际就是教学研讨中的一种有效模式,由于带有浓烈的“研讨”性质,这种课就需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集体备课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节奏频率限制。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每篇文章都组织大家集体备课,就会给老师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每期开学时,就应该召开教研会,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确定集体备课的次数和时间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对待集体备课的成果 集体备课后形成的“统一成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打印成册的规范教案;一种是无形的,就是集体备课时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时数和教学检测等做的统一规定。无论有形无形,都会对教师教学风格起到巨大钳制作用。 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对教材的探索。不吃透教材,不查阅资料,不深入思考,没有自己的个性独创,而机械使用集体备课的统一成果,就难以运用自如,更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集体备课的成果,只能是个人备课的参照和借鉴。 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师必须结合班级情况、学生基础和自身的风格特点来选取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灵活地加以改造利用,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科学地加以完善,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统一教案不是最终教案。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 |
小学“集体备课”问题分析与建议 | |
作者:佚名 | |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在小学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规范年”首次交流会中,研训中心就明确提出小学各校要按照“‘备课’优先,‘训练’紧跟,‘课堂教学’贯串始终”的思路开展工作。经过前阶段的实践探索,各校在抓“有效备课”中,确实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成绩,令人兴奋!但在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大家作进一步的探究。对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就目前小学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校)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目的、意义的认识 问题:目前,许多教师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存有明显狭隘性,普遍认为“集体备课” 就是为了优化“眼前”的内容,只是帮助“主备人”。这种狭隘的认识观,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降低集体备课的效率。 建议:所有教师(包括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实完善“主备人”的教学设计是集体备课的目的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定、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参与者“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2、备课组的建立 问题:一是分组过小,如数学学科,有的组少到3人甚至两人;二是学科差异过大,如把“音、体、美”合为一组;三是同组教师过散,如将多个完村小的教师和一个中心的教师合为一组;四是完村小教师参与的组过多,有的一个教师要参加四个组的集体备课。 建议:要体现“集体”性,汇聚“集体”智慧,采纳众人所长。大学科(如语文、数学)应该独立设组,每组5-8人为宜。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灵活设组。按年段,跨年级设组不仅完全可以,而且要提倡。小学科最好采用校际结合的方式设组。不宜将学科性质差异很大的学科合为同组。村小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有选择地参加主要学科组的集体备课。 3、备课内容的选定 问题:范围广,内容散,要求高。有的每次集体备课要完成以下内容:相关理论的学习、教材解读、课时安排、目标制定、重难点确定、主要教学环节安排、主要学法和教法的选择、板书和作业的设计、上课听课评课等。 建议:抓重点,凸难点,聚焦点。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应全面考虑,备课组长应确定本次备课的重点或某一个专题,交流时应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同一个专题来展开。通常情况下,不必增加理论学习和教材解读环节。交流前对教材的理解“统”得过多,将影响教师个性的发挥,从而降低集体备课的意义。我们要将集体备课和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区别开来。集体备课重在交流,贵在坚持。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集体备课目的所在。 4、备课程序的设定 问题:一是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次数过多,有的学校先后集中三次甚至四次;二是“重”集体讨论环节,“轻”讨论后的归纳、整理。 建议:我们应把集体备课视作“家常饭”,程序要简洁、要讲究实效,要长期坚持,不要把它当作是“宴请”,人为地复杂化、高要求。它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备课”而已。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一次即可,如能结合听课、评课进行二次集中则为更佳。再则,我们不应忽视讨论后个人的反思、归纳和整理的过程,即“个人定型”环节的有效落实。对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二次详案或具体的反思。非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简洁、实在、有效的反思。不论哪类教师都该有独立的清晰的文字记录材料,要经得起检验。 5、交流前的准备 问题:积蓄单薄,未曾内化,不能做到有感而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建议:提前一周,主备人向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下发明确的备课内容和要点,同时,备课组长也应根据主备人的内容提出本次备课的具体要求。备课组的所有成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主备人和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备好详案,非同年级教师应该拟出较为详细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或方案,不必备详案。总之,交流前,备课组的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积累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优选相关教法等等,努力使自己积蓄丰厚,提高个人在交流前的势能,以便在交流中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会有高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己的最终目的。 6、“三层次”的记录 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非同年级教师“第一层次”时要详备,“第三层次”时也要详案,工作量过大;二是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非主备人随意性过大,缺乏明显的独立的记录材料。 建议:非同年级教师要“多说少写”,在“一、三”两个层次中,可分别以“建议”和“反思”的形式呈现记录,没有必要因备详案而增加教师的负担。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同年级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方案,尽量详备,应该有独立的完整的教学设计。非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在主备人定型教案的备注栏内写一些自己的反思,就此作为第三层次的记录即可。 7、备课次数、时间的安排 问题:参加集体备课的次数多,频率高,时间短,效率低。过多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星期六),教师有厌烦情绪。 建议: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应该确保正常的上课秩序和时间,不应随意提早放学,不应随意占用学生学习或教师休息的时间来进行集体备课。中心安排集体备课的时间不要太集中,学科也可以叉开。完村小教师可根据中心的安排,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学科和时间参加中心的集体备课。如,今天张三去中心参加数学备课,明天李四去中心参加语文备课。完村小教师采用轮流的方式参加中心备课组活动,对本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就不会太大。 根据具体实际,为了不增加教师过重负担,我们建议各类教师每期参加集体备课以下列次数为宜:村小教师每期5次左右,中心教师每期9次左右,“校际”组的教师每期四次左右。其他,我们还建议每期每人当一次主备人。每次集中备课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 |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构建在校本教研中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宗旨的集体备课模式,及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达到创建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集体备课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集体备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为模式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总目标: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探索出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具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共性与个性;探讨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使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规范有效的教师学习和教研活动,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生共同建设,形成基于共享资源的教与学氛围;分层次分阶段,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探索集体备课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针对性、实效性,适应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集体备课模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 通过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使常规集体备课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集体备课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集体备课。 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子课题准备阶段。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制订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阶段。按照实施计划组织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撰写专题论文和教案集、论文集、案例集。 2011年1月-2011年8月,发展深化阶段。对起动实施阶段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深化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经验和方法,滚动式推进实验研究过程。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标准。 七、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论文集、教案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七、保证措施 1、领导深入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发挥科研骨干作用,保证课题有效深入。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积累资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3、加强实验教师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定时邀请相关顾问专家到校指导,作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徐会影 成员:高迎春 张涛 才爽 尚立国 伊家店乡第一中心小学 二00九年三月 |
集体备课为何如此尴尬? | ||
|
新课改背景下集体备课的管理与研究 | |
作者:佚名 | |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创新性的,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如此等等,使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从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将基于课题研究的方法用于备课,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等突显出来。应该说集体备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一、集体备课的过程 (一)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与启动 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和启动是比较关键的。街道教师按指定地点、时间参加集体备课。中心校在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时,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指导意见》,并讲明注意事项,然后分组活动。每一组的组长根据教师自愿的原则分配教学内容。接着,主讲教师阐述主讲内容,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进行讨论,并在1/4空白处填写。各备课组教师积极性高,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备课方式,在感觉新鲜的同时,参与的热情很高,都说收获大。最后,备课组长记录本组活动概况,填写《集体备课情况记载表》。 (二)第二次--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概述 我们在总结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按计划继续进行第二次--第八次的活动,基本程序与第一次相同。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各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讨论要点,反馈问题及建议”的填写,学校及时总结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时向全体教师反馈。 同时,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促进教师对教学形势的适应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进步,不仅要重视同学科的集体备课,而且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另外,结合集体备课的各项检查及其它积累资料,撰写集体备课活动中期小结,前阶段的活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后阶段的改进措施。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撰写集体备课心得体会,组长撰写本组活动小结。学校结合平时各组的活动概况与各种材料,评选最佳备课组和先进个人。 二、集体备课的管理 集体备课管理,应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更注重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教案管理 1.时间要求。要求主备人按要求完成备课教案,将自己打印好的教案在主讲前两天分发给组内教师,并要求教师在两天内作好教案的调整。 2.格式规定。统一字体、行距、纸张、页面设置、每页字数等,并提供样本。 3.内容强调。语文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口语训练,着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主要包括:随文训练、即兴训练、专项训练。数学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提倡备数学日记。其它学科主要备教材内容。 (二)活动管理 我们将活动管理分为活动前管理、活动中管理、活动后管理。 活动前管理:主要是指对主讲内容、主备教案完成情况,以及分发组内(提前)教案与教案调整方面的管理。 活动中管理:活动时有无备课组长主持、主讲人的主讲情况、教师参与讨论的气氛、讨论的内容是否全面、对讨论内容有无及时记录在案。 活动后管理:对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检查教后反思及上一次集体备课后反思交流时的共性记录情况。对学校而言,主要检查反馈情况,包括备课组长记录情况反馈、教科处每次归总情况反馈、教导处检查情况反馈、教科处阶段性情况反馈。 (三)评价管理 把主备教案、教案的四度调整、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等都列入备课考评的内容。领导亲临教学第一线,即时进行交互式点评,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归档管理 包括主讲材料、主备教案、组长记录、检查情况、阶段性研究材料等内容的归档。 (五)其它管理 个案研讨会。为了展示集体备课阶段性成果,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形式的研讨会,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专项训练和随文训练,积累集体备课的个案材料。 各类评比。论文评比,开展围绕第一阶段集体备课活动以来的成功经验、建议、存在问题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最佳备课组评比,根据《备课组考核评价表》,依照备课组量化细则,评出三个最佳备课组;先进备课个人评比,根据《教师备课考核评价表》,评出三位先进备课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研究 (一)主讲内容研究 主讲内容是主备教师对主备教案的具体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即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 2.对设计意图的说明,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即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对层次性作业设计的说明,即从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并在体现梯度中让学生有所选择的角度作具体说明。 (二)主备教案研究 主备教案的质量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直接决定辅备教师的教案调整状况。因此,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分配备课内容,使主备教师的“长处”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为此,我们对主备教案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前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待教后写,数学新授课要写反思,其他学科专职教师根据语文科要求相应执行,兼职教师提倡写教后反思。教后反思以写教与学活动中的亮点或不足为主。 2.每一课时要有教学要点、教学流程、作业设计。 3.为减轻教师负担,要求语文教师第二课时写详案,数学教师新授课写详案,其他学科一篇课文一详案。 (三)教案调整研究 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反思,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组每位辅备教师在教学上各有所长,个人研究各有特色。因此,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以弥补主备教师的不足。基于此,我们尝试了集体备课教案的“四度调整”。 一度调整:即辅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作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个人设想调整。 二度调整:即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备人主讲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 三度调整:就是平时说的教后反思。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四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这是教后反思的展示性汇报,包括教学的重难点、训练题的设计、学生方面等。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们就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但这其中肯定有对主备教案共同的反思,因为这是把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后所产生的感触,一定会更深刻。交流时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补充调整。 “四度调整”的调整时间依次是:集体备课活动前、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段时间、课堂教学后、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 “四度调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过程。从元认知角度看,这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教师分层次反思修改,同时能够清楚地区分教前与教后的调整、个体调整与集体智慧结晶的调整。这样,教师不仅有教案的存档,还有四度调整过程的存档,为教师下一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特别是四度调整的轨迹,可使教师在这过程中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集体备课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四、集体备课的成效 我们把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性工作来推进,我们在经验教训中、在灵感闪现中、在丢扔拾捡中,体验着成功,体验着成长。 (一)协作交流研究的局面日益形成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这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以崭新的姿态,通过交流、研讨进行探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挖掘备课组教师的智慧,形成教学的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研讨,每位教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大的优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明显增多 学校把备课的改革作为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与校本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教师的工作繁琐、辛苦,教学时间极为宝贵。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只主备一个或两个单元的课时教案,却有全册教材的教案,这样节省了许多撰写教案的时间,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案的调整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及时记录教学的心得体会,并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从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中腾出来,还可以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学习新的教育动态和前沿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 (三)管理与研究的素材积累已基本有序 集体备课同时还围绕另一侧面(从学的角度考虑),即“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结合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在教案中尽量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注重情感的激发和熏陶,让学生、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加强交流。集体备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上下功夫,找出最佳方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填平弱点、克服缺点;在课程目标、流程、学生活动上精研推敲,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为省规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分析与指导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实践素材和大量案例。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研究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性材料。 |
加强备课组建设中有关集体备课的思考 | |
作者:周长生 | |
|
语文集体备课,应该如何开展? 文 / 建斌 | |
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只是流于形式,沿用“轮流备课(一人备课)——备课人中心发言——其他老师补充发言——统一教案——大家享用”的旧模式。 集体备课是一种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集体备课活动最好分两种,一种是由备课组长主持的集体备课;一种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聊天式”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主持的集体备课,操作如下: (1)确定研究专题。针对以往集体备课缺乏科研意识,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因而集体备课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还必须确立科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当前语文学科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课题,所确立专题切入口宜小不宜大。 (2)协作分工,搜集资料。语文学科,特别注重资料的搜集。教研组在明确具体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后,应协作分工查找资料。每人各自承担一到两个单元的资料收集,从课文作者、作品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 (3)汇总资料,资源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将资料汇总,删繁就简,做到资源共享。 (4)各自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取长补短,认真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个性教学案。 (5)根据教学情况写“教后记”。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交流成功经验,商讨新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再谈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的“聊天式”集体备课。我想到六年级语文组的同行坐到一起“聊天”的场景:同年级几个语文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上午上完语文,下午聚在一起的时间多了,紧张批改作业、备课之后,边用茶,边聊天。聊天内容,天马行空,抑或是职业病的原因,聊得最多的内容还是学生、教学。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动手动脚”(无非是争论或演示),好不热闹。往往有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我们作为青年教师,非常珍惜这“来之容易”的学习的大好机会。一遇到灵感火花,立马翻开备课本,笔走龙蛇……停笔,喝一口清茶,好不惬意。 这又让我想到了下午茶。下午茶,这在哈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传统:每到下午三四点钟,学院秘书就会准备好茶点放在学院的一个会议室。老师、学生都会过去边用茶点边聊天。平时很难见到的大教授这时候也会过来用茶点,给了学生们很好的同大师交流的机会。 由此,我想,何不把集体备课的地点放在办公室,而非到会议室,正襟危坐,周吴郑王,“娓娓道来”;把时间定在“下午茶”时,发言无所顾忌,天马行空,不断闪现灵感火花。有时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这样,大家群策群力,更大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个性,形成的教学案更适合自己的班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
岳亚军:集体备课的境界在于文化自觉 |
初春,小草儿刚刚返青,近看一丛一丛小草的叶茎时,几乎没有什么绿色,但远看大片草地,确是鹅黄新绿浸染,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这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一个个并不强势的单体,连在一起构成密集的群体,其单体微弱的属性融合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令人感到振奋的强势景象。从这一意境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教师集体备课的价值:彰显教师个性智慧光芒,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我们并不否认教师群体里强势个体的存在,在集体备课中如果有强势个体的融入,那么集体备课就显得更加精彩。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备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教研部门的关注,也成为学校领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抓手。当在新课程改革深度推进、人们对教学改革由感性趋向理性的今天,用理性之光观照集体备课时,我们蓦然发现: 一、集体备课的风景曾经亮丽动人 早在1996年,我原先所在的学校确定了“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为研究核心,通过研究,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不仅掌握学习的基本内容,还能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基础学力)的目标。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学校特别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两定、两研究、三统一”的备课制度。所谓“两定”,一是指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集备的内容,二是指每次集备确定一名主讲人;所谓“两研究”,一是指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指研究学生的学法;所谓“三统一”,分别指教学目标的基本统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统一和布置的作业基本统一。 这样的备课制度,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就是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案,提供教师课堂教学的蓝本,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让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向下,以每周半天为时间单位,以一周的教学单元为备课内容,大家围坐,由一人主讲,讲目标的确定,过程的设计,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讲练习的安排,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的教案供大家使用。这一点看起来和许多学校的做法一致,但有一点显著的不同,这就是在集备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自主地备课,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教案只是每个教师再度设计的教案,这一教案和教师各自设计的教案形成比照,让每一个教师在比照中感受集体备课的力量。在坚持中,集备成为学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道亮丽动人的风景。 二、集体备课的景观需要推陈出新 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因为单调,驾驶员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恹恹欲睡;长时间一成不变地从事一项工作,难免让人缺乏新鲜感而生厌倦之情。集体备课制度如果实施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不可避免地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劳动的简单的机械重复。不只如此,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当生产力不断变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会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变革生产关系,努力使原有的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以往的集体备课制度曾经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作出过贡献,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变化,思维方式的改变,用现代的目光去审视,一定会引起我们对原来集备制度的拷问,原有的一些行为方式,就有可能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让集备制度推陈出新。 现在我校采用两类两型的集备方式:两类是指课前的主题式集备和课后的反思式集备。课前主题式集备就是以每2周半天为时间单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确定集备主题。以语文教学为例,一学期8次集备活动,分别以“文本主题的深度探究”、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切入点的研究”、“教学板块的设计研究”、“教学情境的设计研究”、“教师评价语言的研究”、“三维目标落实的研究”和“有效作业的设计研究”为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或不足,实现智慧的碰撞。课后反思式集备以每月一次为时间单位,首先由2-3位教师进行同题教学,围绕2-3个学法上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例如“怎样的合作学习最有效”、“怎样进行探究式学习”等等,以唤醒每一个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敏感度,避免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课前的主题式集备注重正向引领,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后的反思式集备侧重逆向借鉴,以学生的学为主。两型是指常态定时型和非常态随机型。常态定时型指学校有组织开展的课前的主题式集备和课后的反思式集备,非常态随机型指教师在非正式场合对教学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它是常态定时型集备的有机补充。将教法与学法进行分类研究有其优越性,但也有不足,目前我们正在思考,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有机渗透两类集备活动中。 如果说最初的集备目标指向侧重于为教师提供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蓝本的话,那么现在开展的集备目标指向侧重于彰显教师智慧的光芒。在集备交流中,教师不仅分享同伴的智慧,更可以借鉴同伴的智慧来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实践证明,因势利导调整集备策略,审时度势丰富集备内涵,集备的景观不仅动人,而且迷人。 三、集体备课的境界在于文化自觉 制度的作用是规范,它让一个无序的组织变得有序,它让人们做事遵守相应的规则。当一种制度稳定执行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只对不自觉的人起作用,对于自觉的人来说,制度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制度已经内化为他的自觉行为。要让集体备课达到动人且迷人的境界,仅仅依靠制度的规约是做不到的,还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活动中生成和积淀下来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所谓文化自觉,依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在本能上的自觉性。 学校需要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能引领师生的价值取向;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浸润师生的心房;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引力场,它能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教师需要优秀文化的自觉: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每个教师都清楚,不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不利因素,都能自觉选择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那么集体备课一定会涌动生命的激情。 你在桥上看河中的航船是一道风景,在航船中的人看桥上的人也是一道风景,其实无论是桥上的人,还是航船上的人,都是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需站在桥上或伫立船头指点江山,我们可以努力让在桥上的静态风景和在船上的动态风景有机融合起来,让风景动人、迷人。(常州市翠竹中学 岳亚军)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