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小学教材之争未停歇 “经典课文”是否该保留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2-4 13:49
标题: 中小学教材之争未停歇 “经典课文”是否该保留
中小学教材之争未停歇 “经典课文”是否该保留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范围内围绕着中小学教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
  先是在今年的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药》、《阿Q正传》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10月12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关于教材的争议还不止这些。在南京的好几所学校,一套未经国家审定、且早已被教育部叫停的“生本教材”,被学校冠以“校本课程”教材的名义在使用。围绕着教材到底该不该有自选动作,各方观点针锋相对,这也让南京的小学生家长们心里很没底。
  争论 1
  鲁迅“大撤退”?
  今年9月,编剧刘毅在其微博发帖称“20多篇经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其中包括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焕生进城、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等二十余篇,一时间关于“教材换血”的讨论甚嚣网络,因为其中涉及鲁迅作品较多,很多人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质疑:中小学教材“去鲁迅化”
  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那些熟悉的字句,也引发了网友对于经典从课本中大撤退的极大忧虑。有网友认为,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篇目撤换掉,这对语文教学不啻为一种灾难,也有网友认为给教材增加新鲜血液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时间,“教材‘换血’”、“教材‘贫血’”、“去鲁迅化”等颇吸引人眼球的说法则使讨论不断升温。
  同时,各方人士对这些“经典”被撤的各种理由进行了大曝光,大猜测。诸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描写血腥场面,是在宣扬暴力;鲁迅的文章是在宣扬“以暴治暴”,火药味太浓;《出师表》让学生学会了“愚忠”;《牛郎织女》会教唆学生早恋;甚至说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却跨越铁路,爬上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等等,这些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理由更是成为火热讨论的“添加剂”。
  编者:鲁迅文章的比例没有减
  正当网上关于“鲁迅大撤退”的讨论进行的如火如荼时,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踢出中学课本”。同时,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出版社与教材编撰者也声称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比例没有减少。
  其中,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委王栋生署名文章《让我们亲手翻一下语文教科书》对澄清事实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不仅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没有变动,还耐心讲解了“课改”、“模块”、“必修”、“选修”等基本概念。他提出“参与讨论的人只要翻一翻高中语文教科书目录就会很清楚”,不论在哪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重要位置。据悉,最后教育部也加入了澄清者的行列,态度温和地表示:新课改教材篇目基本无变化。
  从此,“鲁迅大撤退”问题的事实逐渐清晰,但是人们对“鲁迅是否应该从教科书里大撤退”的讨论却丝毫没有减弱。
  调查:“经典课文”应该保留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表示鲁迅的文章太难懂,学起来比较费劲,但“鲁迅的文章犀利深刻,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还是应该保留在教材中的”。当然,也有学生发表了不同看法,“鲁迅先生老人家写了那么多文章,几乎篇篇要背诵,我能喜欢的起来么?”金陵中学一位高中学生说,“我当然更喜欢流行作家的文章,例如席慕容、金庸、郭敬明的书,读起来轻松一些。”
  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则表示,鲁迅的文章内涵比较深刻,教起来不太容易,学生学得时候也有点吃力。“很多学生学习鲁迅文章时,甚至在老师和辅导书的解释帮助下也不能完全体会,现在能真正看懂鲁迅文章的很少,能理解的就更少了。鲁迅的文章是在特殊年代为警醒年轻人而写的,尽管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还是应该去体验一下那个时代。”还有的语文老师透露,语文教学中哪篇课文轻、哪篇课文重完全取决于高考。高考中出现了某类课文的考题后,老师们纷纷开始强调此类文本,而在以前,只是让学生记住作者名字等基本知识。
  70后学生家长董先生回忆起自己学鲁迅的文章时十分兴奋,他说:“我很喜欢读鲁迅的文章,那种犀利的文笔我一直想要模仿,可是真的很难,上大学时,我几乎把图书馆里鲁迅的所有文章都读了一遍,还欲罢不能。所以,我一直让孩子阅读鲁迅的文章,尽管很难懂,但他也很喜欢读。”
  争论 2
  是“造假”还是炒作?
  日前,有民间研究团体会诊小学语文教材,把几个重要版本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甚至事实的缺失,比如《爱迪生救妈妈》一故事就纯属虚构。从此,小学语文教材陷入“杜撰”、“造假”风波,语文教材该不该、能不能“造假”引起网民的热议。
  炮轰:小学语文教材“造假”
  10月初,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该书以教材点评的方式,刊发了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这个研究团体指出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存在“杜撰”名人故事和修改经典原创等问题,例如《爱迪生救妈妈》 文章描述爱迪生小时候,妈妈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但研究团队称在委托留美学生查阅文献及求证医学专家后得出结论为,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
  回应:“这些争议我们都查证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澄清,他表示,《爱迪生救妈妈》等几篇受质疑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考证的,并不存在“造假”问题。“故事不是历史,这几篇既不是主观造假,也并没有造成什么恶劣影响,说造假害孩子,有点过了”。
  同时,朱立奇表示,在文章选入教材时,确实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作家不是为了教材而写文章,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将来会被选进教材,因此文章也会带上一些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比如使用了不够规范的白话文,或是语法、用词不规范等等。”另外,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候限于篇幅、生词,或是文章太深奥了,也会进行改动。
  调查:语文教材不是历史教材
  对于语文课本该不该“造假”,很多一线教师认为适当的造假是可以的。附属小学张贤老师表示,真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学作品中的真假更是如此,为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对现实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虚构,应该不能算是造假。就如同很多纪实类的影视作品,如果完全按照事实来拍,恐怕达不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即便有艺术加工的虚构成分,只要能感动人,教育人,观众同样还是可以接受的,当然,牵涉到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是非对错不在此列。南湖第三小学语文老师王丽也认为适当的“造假”未尝不可,毕竟这些名人小故事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材不是历史教材,它除了教授孩子知识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不能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语文教材。当然了,如果教材编者既能搜集到好文章,又能够进一步考证其真实性那就更好了,但是有时候考证的工作是很艰难的,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南京市莫愁湖小学宋运来校长说。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表示,语文是教学生真的语文,教学生学语文的真,所以教材本身不应该造假。如果有人从善良的角度出发,那也未置可否,但只能原谅他,不能原谅教材本身。
  争论 3
  教材能不能有自选动作?
  如今,中小学教材内容频受指责,有关人士也坦言教材编纂中难免出现瑕疵。教育部门不禁开始反思:既然教材存在瑕疵在所难免,学校对教材的使用可不可以有“自选动作”呢?在这样的创新思维之下,南京市的一些学校开始试验起了“生本教材”,并声称引入之后在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生本教材因为没有通过国家审订,面临被教育部叫停的尴尬局面。
  苏教版教材也有不足
  据了解,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都在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也存在不足。“教材不可能是完美的,苏教版的教材是以积累为主要内容,提倡学生多读、多背,平时积累好词好句,最终运用在作文中,这种阅读积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欣赏课文,用语言表达来促进积累,才能让学生摆脱‘阅读就是为了做题’的想法。”宋运来校长说。
  未经审定教材不得选用
  《义务教育法》早就规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去年11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将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编入目录,各地区和学校在选用教材时不得选用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对目前正在使用未经审定的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地区和学校要责令其在2010年秋季以前全部停止使用。生本教材并未通过国家审定,意味着生本教材今年秋季以前必须全部停用。
  “教材是必须经过国家审查才能进入学生手中的,教材具有科学性、政治性等等属性,一本成熟的教材不仅需要各类专家、学者的仔细推敲,还需经过学校实验才能投入使用,所以国家对待教材是十分谨慎的。”宋校长告诉记者。
  教育实验面临尴尬
  目前,生本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生本教材的停用却成为教育部门的一道难题。玄武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区内南师附小、同仁小学、逸仙小学等学校都在实验生本教育,学校在生本教育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引入“生本教育”实验三年来,其教学方法和取得的成绩都得到专家的肯定,教育部门依然鼓励该项实验。据悉,由于教材没有通过审批,学校已经采用苏教版教材与生本教材并行的模式,只能“偷偷”使用生本教材了。
  同时,南师附小阎勤校长说:“生本教材很好的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让参加教学的老师时刻体悟到这个理念,并且生本教材对老师有理念上的引导作用。目前的课堂上也只能以苏教版教材为主,生本教材为辅了。”
  教材自选风险很大
  “我孩子在生本实验班上学,当初看到教育部要求停用生本教材,我是吓了一跳,后来看到孩子在同时学习苏教版教材和生本教材我才放下心了。但是现在学生两本同时学,学习的压力也增大了,两本书的结构、知识点也大相径庭,会不会影响孩子升学考试呢?”二年级孩子家长李女士忧虑地说。
  一些亲自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老师也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也发现生本教材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本教材的内在逻辑性、科学性及严密性与“久经考验”的人教版还是有较大差距,生本教材对于基础知识普遍关注度不够,不少生本教育的孩子存在基础知识不牢现象。
  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选择经教育部审定外的教材本来就是不合法的,万一教材存在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生本教材的停用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是教育实验的需要,但还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见习记者 王燕)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