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王 宁 学术交流网创办人、主持人 黄安年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 董 琨 本报记者 丰捷 学术批评是什么?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学问人都深知“批评”之于学术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愈加忧心和遗憾的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界的学术生态园已经难见“批评”这株带刺的“玫瑰”,变异的“批评”却大行其道。 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让学术生态重现生机、活力,才能为中国教育奠基;理性的教育学术活动,才能造就中国教育界的健康风气。 没有批评 学术何以繁荣 记者:编辑部时常会收到一些书评。但延续多年的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那就是书评无论怎么评,基本都是只赞扬,不批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但凡批评之声泛起,不少学者在回应时也不是基于学术范畴的反驳争鸣,而是试图采取非学术手段压制、抗议,甚至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人身攻击。 我们的学界似乎忘记了批评的本义和价值,也失去了接纳批评的胸襟。 王宁:学术批评是学者应当具有的自觉的批判意识和自省意识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学术发展的规律证明,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更精确地观察同样或类似的事实,研究不同种类的材料以便进行比较,更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研究方法。学术批评愈有力,学术纪律也愈严格,学界风气也将愈端正。 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正当的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青的啄木鸟。 |
何光全 廖其发 正确的学术批评应该坚持辩证的批评或批判,即坚持肯定与否定、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的学术批评实践中,常常出现对批评的误解、误用现象,这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开展学术批评,不利于真正的学术争鸣。 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应该在通过对相关事物充分、全面的考察和思考,从而弄清问题的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性质、特点等进行相应的辨别、评判、评价。在人们对问题进行正确评判、评价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对相关问题的处置或实践的改进提供相应的意见或指南。学术批评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各种相关的现象客观、实际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价值方面的判断、选择或取舍,包括对观念、思想及其实践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等问题的区分、评判、选择与决定。因此,正确的学术批评应该坚持辩证的批评或批判,即坚持肯定与否定、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的辩证统一。 如何肯定与否定 在过去的学术批评实践中,人们往往将传统与现代、抛弃与继承、破与立等绝对对立起来。有些人已经习惯了将批评等同为否定,将否定与肯定对立起来。这种极端否定的思想在国外的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尔诺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认为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性的,“否定之否定”不会导致肯定。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的主旨之一原本是破除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然而他本人却在否定和肯定的问题上陷入将否定绝对化的泥潭里。这种片面的批判思维及方式至今在我国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人甚至认为宁可要“深刻的片面性",也不要“庸俗的全面性”,其实质要么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完全的否定,要么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完全的肯定,缺乏对事物辩证的或全面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批判的辩证法的本质特性是“扬弃”,但“扬弃”不是简单的、绝对的否定,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与肯定密切联系的否定。也就是说,批评或批判的辩证法既包括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性的理解,也包括对现存事物的否定性的理解。 “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 为了避免过去常见的不实事求是且否定一切的批判,对学术批评坚持实事求是无疑是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不清楚事物本身的状况,不实事求是,就无法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从这个角度说,有些学者提倡的“无原则批判”或“无原则批评”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如果既否定立场,也否定根据,只实行无立场、无根据的思想批判,是将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绝对地对立起来,显然也不是真正的学术批评。在学术批评中,“事实”的澄清与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有原则”的批判与“无原则”的批判应该辩证地统一起来。 针对过去实践中大量存在曲解或误用学术批评本义的现象,强调弄清事实真相或事物本来面貌,不曲解事实,不阿谀某种先在立场的“无原则的批判”,无疑有其意义。但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目的性、方向性,价值取向事实上贯穿于各种活动的始终,人类活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原则、标准、立场的指导。不对事物或事实进行价值分析,很难正确认识事物或事实本身。人类活动的这一特点,必然就有原则,故学术批评从总体上说也就是“有原则”的批评。 无论是思想的王国还是实践的王国,“事实”澄清与“价值”判断很难做到彻底分离,而且需要对事实进行价值分析。因此,我们不能因强调“无原则”批判的重要性而排斥“有原则”批判的必要性。对于人类的批判活动而言,不能够仅停留在孤立的事实阶段,还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分析或作出价值判断,并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人类的认识才可能有所发展,也才能够实现学术批评本来具有的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抛弃糟粕与继承精华的辩证统一。 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 有些学者认为,理论工作者只有可能对相关理论进行批评,而不可能对实践进行批评。这种观点对于那些不了解实际而又要对实际或实践任意地指手画脚的人来说,具有警示的意义。但是,如果说理论工作者就绝对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实践开展批评,就太过绝对。人类学术批评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认识与实践的进步。学术批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进而帮助人们改造世界。学术批评不仅是指向思想或理论世界的,而且也是指向具体的活动世界或实践世界的。因此,学术批评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变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必要性来讲,人类需要不断地向理想的境界迈进,需要不断加深对各种思想和实践的认识,这就为人类批评活动提供了必要性。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包含和渗透的,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如果我们不是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看成是一个抽象的逻辑关系的问题,而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理论与实践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绝对地优先于另一方。当一种不断发展的人类实践试图去理解自身时,理论与实践便以一种相互促进的方式而共同存在;当我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时,这种理解的企图既改变着实践,又为实践所改变。因此,思想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内在一致性又为人类批评活动包括对实践的批评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因此,学术批评要坚持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的辩证统一。学术批评者应尽可能杜绝天生判官的立场,避免缺乏对实践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却臆断是非、自定标准地对实际随意指手画脚地批评。与此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些人庸俗化的实践批评取向而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批评和反思的必要性。只要理论工作者端正为学旨趣,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抱着诚实虚心、探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地深入实际,就可能对实际有所了解,就可能获得对真理的局部认识,就能取得对实际的发言权。以此为基础,经过深刻的理论反思,就能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也就有可能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相关认识与实践作出相对正确的评判。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7日第4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