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应宁:翰墨丹青铸豪情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1 12:43
标题: 刘应宁:翰墨丹青铸豪情
刘应宁:翰墨丹青铸豪情
翰墨丹青铸豪情

--记市政协常委、应城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应城市书法家刘应宁



应城网12月22日讯:冬日的一个上午,在文峰书画社,记者第一次见到刘应宁时,几乎不能把他和他的书法作品联系起来:他的书法俊逸、端丽、清空、飞扬,而他本人却其貌不扬、言语不多,是那种走在街上很容许被人忽略的人。随着交谈和了解的逐步深入,记者发现,正是这种内敛的性格,造就了的刘应宁的今天。


1970年,刘应宁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性格内向不爱与同学交往,一个人时,刘应宁经常写写画画,把这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


凭着“对书法天生的亲近感”,家里的墙壁、门板、家具、床单都成了刘应宁练字的“作业本”。14岁那年,刘应宁开始临摹郑文公碑、张孟龙碑和北魏刻,他的字渐渐有了碑文式的凝重感。16岁那年,刘应宁在当地的一家新华书店看到了《王羲之传本墨迹选》,立刻被其神清骨秀,妩媚多姿的特点所吸引,从此决定学帖二王。
  

几年之中,刘应宁临摹了大量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并且对米芾的手札也临贴很多,并从中汲取了王字流畅,灵动的气韵,米芾纵横挥洒沉着痛快的用笔。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如醍醐灌顶,刘应宁开始有意识地研读大师的书论和书画,自费参加书法研讨会,拜著名书法家金伯兴为师。渐渐地,他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艺术境界也更上一层楼。
 

 宋朝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如此。刘应宁深知要让自己的书法有灵魂有特色,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他苦学诗词歌赋、研读诸子百家,学弹悠悠古琴,遍访名山大川。在艺术视野的开扩过程中,他的书法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字体豪迈峻峭,散淡奇崛,字形结体如风偃草,摇曳生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应宁痴心翰墨终成正果。1995年,他给《羊城晚报》题了刊头“书趣”,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书法作品。此后,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青少年书画报》、《书法报》、《羊城晚报》、《美术大观》、《书法导报》、《书法之友》等报刊上发表。到目前为止,他发表的书法作品已经多达三四百件。
  

为了给爱好书法的朋友一个更大的交流和推广平台,刘应宁于2003年,组织10个书法爱好者成立了文峰书画社。这些书法爱好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沉醉在金石翰墨之中,陶冶于黑白线条之间。书画社的成立不仅扩大了应城书画界的影响,而且丰富和促进了刘应宁的书法创作。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湖北省临书大展,第二届湖北省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等。


   今年,他又被评为我市首届十大文化名人。说起书法和未来,刘应宁心潮澎湃,他说:“今年我被应城市评为十大文化名人,我自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自身努力的结果。作为应城市十大文化名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将扎根本土,为我市书法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