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瑾璟 一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道尽了人间的离愁别绪;一曲“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憧憬着春天的盎然遐思。李叔同——弘一法师,中国近代“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艺家,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师心独运、锋颖精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成为近代中国文艺的典型代表。《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一书,将中国近代著名启蒙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置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背景中进行考察,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认识、肯定与批判结合的态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介绍。 先觉者的足迹、历史经验的积淀、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个体的凸显。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对历史进步的探究是“用实例进行教育的哲学”。该书基于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经验,将散落在这一过程里的个体思想和行为,收集、分析、归纳、整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并作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理论诠释。该书展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面貌,反映了人类认识和追求真理的曲折道路;记录了那一代人对祖国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倘要科学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就要立足于史学,审时度势,博采众长,以求生存;或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寻求出路。如仍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必将陷入困境……而这种创新是离不开先辈所提供的思想遗产的,或者说是对先辈思想遗产的批判与继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觉者的足迹》是为历史作总结,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是一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研究成果。 沿着先辈教育家的足迹,我们在历史流程中寻觅。解读先辈教育家的思想,我们在音乐教育行为中获取。于是,研究和探索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便具有了现实和应用的价值。20世纪初中国一直纠缠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命题,几近形成怪圈:似乎所有中国音乐理论家和实践者,对中国音乐语言进行品评或自我言说时,便会毫不怀疑地使用和纠结于这两个关键词。中国艺术精神的“文本位”是“雅言”,倡导“以技近乎道”的哲思和审美理想。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对抗,亦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遇之后产生的矛盾。当上世纪初近现代文化观念的介入,意味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说,清末文人们的失落造成其倡导革新而追求“现代”的话,那么,中国文人“传统”思想骨子里的抗争的确在一直压抑并释放。显然,无论继承或变革中国音乐教育,都必须在传统文化里寻找支持;他们也认识到只有依赖于“传统”,自身的“现代”才能够正统,才能够为中国固有的价值观所肯定。他们对于从西方而来的“现代”的接受在心理上是矛盾的,当猛然发现自己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时,标榜自身的“传统”质地似乎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由“传统”到“现代”,文人们在社会心理情境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安慰和满足,而他们所宣扬的现代可能与自身实践是脱节的。于是,百年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如今,人类社会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态势,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音乐教育同步发展的征途中,处处都有着先辈音乐教育家的身影和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创作理念、音乐实践和高尚的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后代音乐学子,引领着新时期我国音乐教育健康、科学、繁荣的发展。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