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通则》讲稿(上)
朱天运
《楹联通则》是由引言、基本规则、传统对格、词性对从宽范围、附则五部分组成。除引言外,一共14条。我认为,对初学楹联的同志们、或者对楹联规则不很熟悉的同学们而言,引言和基本规则这两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兩部分是基础,后面两部分是结合传统楹联讲一些技巧和提高性的东西;基础打好了,后面的东西就好掌握了。
鉴于这个原因,我今天讲读的重点,就是引言和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0章 引言
引言部分三段,除了介绍了通则的制定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对楹联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楹联的基本特征。
一, 楹联的定义
1. 什么是楹联?
楹者,柱子也;联者,对联也。合起来: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
2,对联的特征
对——词语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形对意联,这是对联的三大特征。
在中国文学史上,全篇要求对仗且声律协调的文体还有没有呢?没有。所以,对联是一种与诗、词、曲、赋、小说、散文都不相同的独立的文体。
定义——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和形对意联。
第一章——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
包含3层意思:
①一副楹联,由上联和下联两部分构成;
②上联与下联句数相等;
③上下联对应语句的字数相等。
例1,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例2,阮元:杭州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落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为什么要字句对等?一句话,对称,美观。视觉美。否则,长袍短褂,忒感别扭。
第二条 词性对品。
1,什么是词性对品?——粗略地说,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方位词对方位词……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一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诗中白对黄,都是形容词;日对河,都是名词;依对入,都是动词;山对海,都是名词;尽对流,都是动词。
杜甫《绝句》诗一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句中的“一行”与“两个”、“白鹭”与“黄鹂”、“上”与“鸣”、“青天”与“翠柳”,都是词类相同的词。
第三条 结构对应——相应句子的语法结构尽可能一致。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上联;定-主-状-谓
下联:定-主-状-谓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上联:主-谓-宾-状
下联:主-谓-宾-状
前言中说过,楹联的基本特点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和形对意联。前两条讲的词语对仗,是楹联的视觉属性;下面两条,我们讲声律协调,也就是楹联的听觉属性。
汉语言文学不仅讲意境美、视觉美,不少文体还讲究听觉美(声律音韵美)。如诗词曲赋。因此,我们还应了解一些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知识。一般说,文学作品讲声律,无外乎节奏、平仄和押韵三个方面。楹联不讲究押韵,只讲究节奏和平仄。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联句与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保持一致。
1,
什么是节拍?人说话(或朗诵文学作品),娓娓而谈,如潺潺流水,这种词语的衔接和连贯,习惯上叫语流。
语流进行快慢的变化——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说,节奏感就是音乐感。一匹马跑过,踏踏踏蹄声,会形成一种音乐美感。锣鼓,夜雨,小溪流水,踢踏舞都是如此。朗诵汉语时,快慢变化(节奏)也会形成一种美感,很显然,这种美感不是视觉方面的,而是听觉方面的,是音乐方面的。
因为许多人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先感受一下,什么是语流节拍。
感受节拍:红军不怕远征难。
念起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就是节拍。
2,划分节拍的依据。
声律节奏(二字一拍):红军/不怕/远征/难。
语意节奏(词组长短):红军/不怕/远征/难。
注意:两种划法,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
按声律为:五岭/逶迤/腾细/浪。
按语意为:五岭/逶迤/腾/细浪。
在这种情况下,用哪种都可以,但上下联标准必须一致。诗联中多用第一种。
3,楹联对节奏的要求——上下联节拍一致。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语意为2-2-1-2结构,一致。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2/2/2/1结构。一致。
注意一:节奏点——声律二字一节,第二个字为节奏点。节奏点后稍长。注意二:遇到不宜拆分的几个字,节奏点均在最后一个字。如社会主义 莫须有 恩格斯。四百八十寺,三万六千场。
注意三:注意词联中的“一字逗”,和领句等问题。如: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落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杭州贡院楹联)
历来/天下/是/一家,更难得/蒲坂/奇逢,竹窗/夜话;
此地/关河/雄/万古,何不就/高楼/更上,山寺/重游。(朱天运:西厢饭店楹联)
第五条 平仄对立。
这依然是楹联听觉美方面的要求,并且是更要紧的一条要求。
1,什么是平仄?
现代汉语中,汉字共分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一二两声读法较平,谓之平声;三四两声发音不平,谓之仄声。如:工人努力。
古代汉语中,字分平上去入四声。平谓之平,上去入谓之仄。
古人发现,平仄字发声不同,若有意安排,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音乐感。久而久之,古人总结出一套使用平仄字的规律,并固定下来——平仄格。所谓平仄格,就是什么地方该用平声字,就要用平声字;什么地方该用仄声字,就要用仄声字。不能错乱。
古人是按照古四声写诗填词写对联的。我们是现代人,提倡用现四声写诗词对联。年龄大的人学的是古韵,可以用古四声。但楹联界用一个规定:同一副作品中,你可以用古四声,或者用现四声,但不能混用。
2,什么是平仄对立?
这有四层意思:
⑴,上联末尾收于仄声,下联末尾收于平声。(上仄下平)
见前几例。以此确定上下;有无相反的?鲜也。
例:乾隆 怀抱观古今,身心托豪素。
⑵,一个句子中,按节奏实行平仄交替。(相替)
例14,白日/依山/尽; 1 1/ 一 一/ 1;
黄河/入海/流。 一 一/ 1 1/ 一。
至少节奏点上交替。
例15,金沙/水拍/云崖/暖; 一 一/ 1 1/ 一 一/ 1;
大渡/桥横/铁索/寒。 1 1/ 一 一/ 1 1/ 一。
⑶,上下联节奏点上用字平仄相反。(相对)
见前两例。
⑷,多句联,句脚字平仄轮换,最好是两两互换。(相轮)
每边一句:
江山千古秀; (仄)
天地一家春。 (平)
每边二句:
宝殿焚香,心到虔时神有眼;(平,仄)
西厢待月,情当钟处佛能言。(仄,平)
每边三句: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落后;(平,平,仄)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仄,仄,平)
每边四句:
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仄,平,平,仄)
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秦晋而凌浮载,华夏立雄威。且矫矫西行,我欲登楼追落日;(仄,仄,平,平,仄)
借诗文以傲古今,铭盛衰以鉴春秋,山川生壮慨。问滔滔东去,谁曾击柱俯黄河。(平,平,仄,仄,平)
依次类推。用字示之:
上联:……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图示之:
――○○――○○――○○―;
○○――○○――○○――○。
这象什么?竹竿?马蹄?所以叫竹竿格,马蹄格。为什么称马蹄格?就是像马走过的蹄印。
非这么写吗?不一定。交替就行。
第六条 形对意联——上下联形式对举,意义相关,从两个侧面描述同一个主题。
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写?——完整,立体感。人有两只手,左手右手,互相结合,事半功倍。用一只手做事,就很不得劲。人有两只眼,左眼右眼,两只眼睛看东西,才能真切准确,有立体感;一只眼分不清远近,也没有立体感。
见前几例。
例18,何绍基《岳阳楼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写岳阳楼发生的典故,提出问题;下联写形胜,回答问题。一问一答,形成一个完整概念。
例19,孙冉翁《昆明大观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下联叙事,珠联璧合。
注意,这里说两个方面,是指反差较大、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能过于相近,相似,相似了,没有补充性,还是一个侧面,就叫做“合掌”。合掌是楹联的大忌,一定要设法避免。婚联、春联中最容易出现这样的毛病。举两个合掌的例子:
玉堂浮瑞气;
金室耀祥光。(春联)
种就蓝田如意玉;
养成心地吉祥云。(婚联)
小结:楹联规则一共六条:
第一条——字句对等——字数——对称性——视觉美。
第二条——词性对品——词义——文学性——意象美。
第三条——结构对应——语法——文学性——意象美。
第四条——节律对拍——快慢——音乐性——听觉美。
第五条——平仄对立——高低——音乐性——听觉美。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内——哲学性——哲学美。
以上六条,是楹联写作的最低要求。用这样的规则去写联,中规中矩了,虽不能保证一定是佳联,但可以保证,一定不是病联。
病联同诊
1 远游观光大铁牛;
暂歇再登鹳鹊楼。
2 古韵新风醉西厢;诚信和谐漫神州。 (酒店)
3 河东蒲剧源远流长;蒲坂曲艺叶茂根深。
4 东倚高垣观丽境;西枕黄河听涛声。
5 黄河畔虞舜都,一街荟萃唐风古韵;
普救寺鹳鹊楼,两边犹传佳话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