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石洋的听课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3
标题: 刘石洋的听课笔记
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走好水路和山路,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三衢道中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写的是黄梅时节本是雨季,却天天放晴,这时春水初添,新绿润涨,诗人曾几泛舟小溪之后游兴未阑,又改为在山间步行。山里绿阴如画,丝毫不逊于来时溪行的景色,又听到黄鹂的叫声,就更加饶有趣味。读到这首诗,我总想起阅读和阅读教学。阅读只是走水路,而阅读教学是既要走水路,又要走山路。

    这是因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单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独立阅读。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主张: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像诗人曾几一样,要走完整个山三衢路途。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个来回”,首先就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然后,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回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体会文章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来路”,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一个是“回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个“来回”的线路就是:语言──思想内容──语言。这里涉及到的两次“语言”学习目标是不同的,第一次“语言”学习是循路入境,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语言”学习是“体境”、“悟神”,是把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阅读一般是只求“来路”──了解文章内容即可;而阅读教学既要有“来路”,也要有“回路”,既要走好水路,又要走好山路,否则,就无法圆满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张志公先生关于阅读教学“来路”和“回路”主张,形象而客观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流程。

弄清了什么是“来路”和“回路”,我们再来看看陈金龙执教《白鹅》时是怎样走“来路”和“回路”的:

  一、陈老师的“来路”----小溪泛尽却山行

    上课开始,导入新课之后,陈老师用了大约1分钟让学生自由读生字、生词,并将读会的生字生词读给同学听。之后,陈老师花了大约3分钟时间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等)用投影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鹅、脾等)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再如解释“净角”,当学生回答出“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之后,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教师除了介绍“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外还出示画面,让学生知道“净角”具有“浓重的色彩,夸张的形状,也是我们国萃之一.” 这个环节,显示了老师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进行词语教学,不仅解释了词语,而且还介绍了我国的京剧艺术,把释词和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接着,陈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点了7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在7名学生轮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进行了纠正。指导学生读字音(如“促”、“譬”等)、读词语(如“狗的狂吠”、“局促不安”等)、句子(如“竟伸出颈子来咬你一口”,等)。对学生的点滴错误毫不放过,真正做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当学生将文章读完之后,陈老师让学生谈读了文章之后的印象,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直到学生弄清文章主要写了一只“高傲”的白鹅。指导“聪明的孩子”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词,并解释了“高傲”的意思之后,这才走完了语文教学的“来路”,完成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路程。这个过程加上导入新课所用去的1分多钟,陈老师引导学生走“来路”前后共花去了大约15分钟。

    二、陈老师的“回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陈老师的“回路”上,加上了这四五声黄鹂的叫声,给人以美的享受。陈老师在“回路”上是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

    仅指导学生读“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就花去了约六分钟的时间。首先,陈老师指点了四句学生来读这句,当发现学生很难读出“鹅的步调从容”的感觉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谈看了净角出场的感受后,陈老师又指点了3名学生,分7次来读这名话,特别是一名女生,陈老师让她一共读了四遍,硬是让她改变了自己“形成的一个问题”。当学生读好之后,再让学生齐读。在教师一次次指导、一句句鼓励后,学生读出了白鹅的大模大样。接着,陈老师又出示“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这句,让学生同“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对比着朗读,教师又点了四名学生来读这句,而且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这句,最后把鹅不可一世的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前后11名学生,15次地读过这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还不包括学生的齐读、还不包括学生初读时的读)。花去了大约六分钟。这样的读书实践,这样有体验性地读、入情入境地读,学生对语境的感悟是真实、扎实和朴实的。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鹅是怎样吃饭,感悟“三眼一板”的用法时,也花去了约五分钟的时间。

    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读“附近的狗……空空如也”这一部分时,花去了大约10分钟时间。

    陈老师在“回路”的教学中,在品析语言,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剖析、感悟语言的神韵的过程中;在通过诵读,真切地体验课文情境、赏析课文语言这一过程中,花了大约二十分钟,占了一节课一半的时间。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告诫我们: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认识比一种感官效果好。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陈老师鼓励学生动脑、动情、动志,动手、动身,还不仅仅是用“口”读书,而且是用“心”、用“身”读书;不仅仅是用“脑”思考,而且是用“心”、用“身”思考。读书成了学生全部身心的活动,是身心全部能量总和的聚集、体现。如在指导学生读“鹅老爷吃饭”这一幕时,当学生将“狗在一旁窥伺”中“窥伺”一词语调读得较高时,陈老师就点拔学生:“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看见了。”学生马上心领神会,不仅读好了语调,而且还学会了做“窥伺”的动作。这样的指导,不仅读好了书,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再如“太慢了,你这狗太慢了,哪能吃得上饭啊?”这是学生将狗偷饭吃的句子读慢了之后,陈老师进行点拔的指令。这样的指令一出,学生马上加快了读书的节奏。陈老师并没有讲朗读的技巧,但学生能将书读好,这说明这样的朗读指导很有实效。

    在读书的过程中,陈老师时时提醒学生要带上动作读。

    如在指导学生读“鹅老爷吃饭”这一幕时,陈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指令:“都读好了,我刚才看见许多同学加上动作读,你们能加上动作读读吗?可以同位练练,你没有同位吗?我来陪你练。”

    听到这样的指令后,学生情绪高涨,乐滋滋地练了起来。

    当老师指名学生朗读时,有一名学生手舞足蹈地读了起来,学生边读边做出那狗、那鹅的动作,学生自己仿佛就成了那狗、那鹅,自身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之中。

    学生这样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伴随着体态读书,可以动员大脑多个区域参与活动。

    如果说读是言语思维的中心或中等兴奋点(区),而伴随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体态活动是边缘或微弱兴奋点(区),按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等兴奋点(点)集中、稳定,微弱兴奋点向外扩散,这样扩散的兴奋波扩散到中等兴奋点与其叠加时,就聚成兴奋加兴奋,就更兴奋,思维量增加,记忆力增加。在这个读书活动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读书效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看来,这四五声黄鹂的叫声,很有添得的必要,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我们的刀刃要架在“回路”这个地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4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我国古代就在“大道至简”的说法。“简”是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高品位的境界。因为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妙的,最困难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作为语文学习,简单的课堂结构,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语文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教程,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是、困惑。再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接下来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

    王玲湘老师就会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典型语言信息。

    《搭石》一课共五个自然段,连同空格,共计683个字,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够短了,如果我来上的话,可能会逐段逐段引导学生深究,每个自然段都可花上个6-7分钟,将这篇文章上完,40分钟的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如果每个自然段是一块搭石的话,那么这节课就会在小溪里,一块石接一块石块铺搭石,搭石之间就没有缝隙,那么水就无法流动,水就会漫过搭石。这样人们就无法走搭石了。

    那么应如何铺搭石呢?《搭石》一文告诉了我们方法:“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王老师深入了文本,对课程资源有敏锐的领悟,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所以她也就很会铺搭石了,她铺的搭石,学生走起来很是舒坦,很是协调有序。她只铺了三块搭石,学生就踏着她铺的这三块搭石过了小溪。真正是高质高效地走搭石。

    尽管文章很短,但王老师对文本还是进行了取舍,重点是抓住了下面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A板块: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对这个板块的学习,王老师约用了4分钟,其中对“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这一句的学习就花了2分钟。

    对重点词句,进行高密度的再现,这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王老师的语言课堂中,我们也见到了这样的经典: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来来去去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连用五个“脱鞋绾裤。”这么高密度地再现这个词语,学生烦不烦?但学生正是由此体会到“总要脱鞋绾裤”,“家乡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了”,“很辛苦了”,“很麻烦了”。这样高密度的再现,可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相当的好了。” “脱鞋绾裤”这么个生僻的词儿也像铬印一样铬在学生心里了,语言这把工具也被打磨得锃亮锃亮的了。

    叶圣陶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如果只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而不进行这样高密度地再现,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不会这么牢固。

    学语言,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寻找的,从这个经典片断中,我们找到了学汉语和英语的共性,把握了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搭石,你说呢?



B板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对这个板块76个字的教学,王老师用时13分钟。

    首先理解“协调有序”体会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第一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协调有序”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学生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之后,教师仍有满足,坚持将这个词词放到语言环境中,将体验情境和朗读结合起来: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学生在合作读书中,理解了这个词语,同时也感悟到了走搭石的美,

第二理解“人影绰绰”时,首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清“绰”的意思,同“绰绰有余”中的“绰”进行比较,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想象这个句子描绘的画面,感情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

    第三深情诵读这一段话,将这段话以诗行的形式、散文的形式通过指名读、齐读,真正将一行人走搭石的文字读成了一幅画。

  

C板块: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对这个板块39个字的教学,用时8分钟。

    1、出示“伏”的读音,指导学生在读中正音。

    2、出示“伏”的字理图,分析“伏”的结构,出示“伏”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让学生从先民的造字中感受到历史文化。

    3、在学生弄清“伏”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和学生表演,创设情境,理解“伏”的意思的同时,体验文章情境。

    4、通过想象挖掘出“伏”所蕴含的美,蕴含的人文性,体会“伏”蕴含了家乡人“尊老、敬老”的美好情感。

    这种立体的教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字、词、句、段、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伏”、“理所当然”这两个词,通过这39个字组成的句子,带领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实现读者、作者、教者、甚至编者的意愿都与文本的意境意蕴融合起来,全面对话起来,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没有多少人能记住整部电影详细的过程,但却能记住某一闪亮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示,看似简约,简约中蕴含深刻,灵动中折射有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5
给学生一百顶高帽
        ――陈金龙的帽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
  这是因为儿童是渴望得到赞美的,渴望高帽来消除疑心和得到正确的评价。如果我们能不辞辛苦地在孩子身上找到赞美的东西,那么就会发现他们的能力和作为会得到改善,取得明显的进步。因为经过赞美的鼓励是促使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最有效的处方。
  听了陈金龙的《白鹅》一课,发现陈金龙是一位很优秀的帽子工厂的厂长或者是一位很优秀的帽子批发商。
  将陈金龙送给学生的这一顶顶帽子拿在手上,反复掂量,觉得沉甸甸的。因为我的帽子生意实在太差了,一节课上,难得送出几顶帽子。且我的帽子的品种单一,布料也差,学生戴在头上,既不遮风、也不能遮阳,而且还不美观。
  而陈金龙的帽子五颜六色、形状各异,这些帽子布料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现将陈金龙的帽子攒几顶在手上,存几顶到仓库里,放几顶到货柜上,等学生需要的时候,来进行一次批发,进行一次倒卖,不知能否给课堂增添几许生机!?
  1、陈老师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词“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时,一男生“供”字的读音没读准,教师及时进行了更正,并让这名学生连读了2遍。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读正确了,陈老师也给了他一顶帽子“真好”。当一女生读这三个词语,一次性全读对了之后,陈老师的帽子是:“尤其是这个‘模’字读得好。”
  2、当一名学生回答出“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角色”时,教师也及时纠正了这个学生“角”的读音。也给学生戴上了一顶高帽子:“你的知识真丰富。”
  3、当一名学生读好了“好一个高傲的白鹅!”陈老师也给了高帽:“真好,尤其是感叹号,你注意了标点符号。”
  4、初读文章之后,陈老师让学生谈读了文章之后的印象,一个学生说“课文写了白鹅的三个特点。”陈老师也不吝惜自己的帽子:“你很会读书。”
  5、当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好了白鹅吃饭那一部分时,陈老师的帽子更大了:“叫我说什么好呢?就一个佩服。”
  6、一个男生边读鹅边做鹅的动作,边读狗边做狗的动作,当他手舞足蹈地读完这一部分时,陈老师的帽子竟大得比他自己还高出一大截:“我发现我再也不能读书了。”
  7、当陈老师总结全文,让学生谈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时,前面两个学生说是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欢。当一个同学说是喜爱之情时,教师也给了帽子:“不一样了,换了下个字,喜欢变成了喜爱。”当一个学生说表达了作者对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陈老师的帽子是:“深深多好!”
  据粗略估算,陈老师在课堂上4 次用了“真好”这顶帽子,另外还有“好多了”、“你真高”等帽子。再加上竖起的大拇指、哦等感叹词,陈老师可以说是一位精明的帽子批发商了。
  “戴高帽子”还得讲究技巧。最高超的“戴帽”技巧是在最难以“戴高帽”时恰到好处地戴上去,并且不露痕迹,浑然天成。
  教师要注意经常激励自己的学生,激励是学生心境愉悦的金钥匙。经常得到老师激励的学生,其学习表现优良,不但觉得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下次进课堂前,记住: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扣在学生的头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5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科还要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必须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和谐统一”,即“协调有序”,

    《搭石》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非常好的课例,可以说是学语言的经典实例。

    1、在识字教学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辨别字形、字音、字义的同时,传承了先民造字的文化。字的造型是了不起的文化,有了文字,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大大跨前了一步,它传达了思想、情感、意志。请看《搭石》中“伏”的教学: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或许我们的年轻教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就点到为此了。这年轻教师中当然也包括我,虽然我已不再年轻。)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讲清了字形,而且讲述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先民造字的文化,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渗透到了学生心里,从而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在词语教学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

    《搭石》一课中,王老师是这样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语的: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通过表演,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老师将学生带进了文本,学生已不是学生,而是那山村中的一个年轻人了,学生已入戏了。)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这里有语言的品味,有心灵的沟通,有情感的熏陶,有思想的升华。

    一个“伏”字,被美丽的王老师呵护得有血有肉,具有了鲜活的生命。从这个字能啼听到民族文化的心跳,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伏”一字的理解,王老师不满足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她把这个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联系中心思想,使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这个词语运用之妙才有了深刻的感悟。

    母语学习得益于语言环境,王老师深谙这一原理,她始终坚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这一词语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她让“伏”同下文:“不要老人谢”、“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位老人年轻时也一定伏下身子背过其它的老人”等都联系起来了;同主要内容“两人走搭石”联系起来了;同中心思想“尊老、敬老”、“家乡一道迷人的风景”联系起来了;将作者和学生和教师的心联系起来了。这样避免了语言文字训练上的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这样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得到了体现。因为没有了人文性,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段、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

    正是由于挖掘出了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这厚重,王老师将“伏”所蕴含的“道德传承”和“美好人性”渗透进了学生心田,这样的教学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纯工具性的,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文学上,衡量诗歌优劣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是这首诗的当代性和历史性,这要求诗人要有一种历史感,艾略特说:“这种历史感对于任何一个在二十五岁以后还想继续当诗人的人都几乎是不可少的。”同样对于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语文教师也是不可少的。“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语文教师只有对本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非常地熟悉和喜爱,并抱着深深的敬意,这样他才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才能将一个字,一个词放在整篇文章中,将一个字放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天平上来衡量,他才能将语文课上得很有深度,才能用民族文化的琼浆滋养学生的心田,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正是由于美丽的王老师具有这样的理念,所以他在解释“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时,也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如理解“协调有序”: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再如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意思: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3、读书的过程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懂道理,就达到了文道统一。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由散文,而诗歌,以更为优美的文学形式,导引着孩子去领略"一道风景",去感受"一方风情"。

  玲湘,你犹如一株玲珑的湘柳,婀娜在那铺满搭石的小溪边。)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4、在写作训练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如在《搭石》一课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想象,其它人来走搭石的情境,这一情境要表达出来,学生就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在表达过程中,情感已深深地铬印在学生心坎上了。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协调统一,学生才能在文本的小溪中走好语言文字的搭石。学生只有趟过了文本这块搭石,才能去攀登语文素养的高峰。否则,只注重工具性或只注重人文性,这种跛足的语文教学,是无法带领学生登上语文素养的山巅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6
热情的园子 精彩的生成
    流行歌曲《热情的沙漠》歌词很美:“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在诗化的语言中,热情的沙漠在燃烧,燃烧在我们的思维中。

  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的祖父的园子》的课堂中,“热情的园子”在把我们拥抱。

  深究完课文,整体回归课文时,薛老师提问:“在作者的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有的说是“乐园”;有的说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有的说是美妙、充满童趣、无拘无束的园子……

  当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热情的园子”时,我们感到为之一怔:园子能用“热情”来形容吗?

  听到这个答案,没多少文化底蕴的我等或许会眉头一皱、嘴角一撇、眼睛一瞪,随即从嘴里抱出几块砖头,砸向学生的头颅:“热情的园子,没听说过,你的回答不正确,请坐下……”

  但薛老师会抓住这个“热情”,生成出了一份精彩:“热情的园子,没听到过,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这个园子好像一个人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了我、拥抱了我,所以说她是热情的园子。”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想象能让语言生动,思维能让语言深刻,这样简单而合理的回答,不正如“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一样是精彩的生成吗?

  我们的老师呀,要从习惯性思维中跳出来,才能在别具一格的回答中,生成出那份精彩来。

  “热情的沙漠”能流行,能传唱,“热情的园子”也应像薛老师一样,在适宜的环境下,发给其“准生证”,这样学生创新思维才能找到生存的土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7
到武汉去听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一等奖展示课

              1、没到武汉先“捂汗”



    从石家河文化的发源地――土城出发,直奔到天门侨乡客运站,时间指向8点整。这是集合的时间,但还有很多听课的教师没来,带队的市教研室危老师叫我们先上车去看光碟,先坐在车上休息一会,放松一下。摊上替我们想得这么周到的领队,心就像冬天的阳光抚摸过的原野。

    司乘人员领我们上了一辆中巴。我和石河同去的李主任坐在了第一排的第1、2号座位上。这个座位能从左边、右边、前边看车窗外的风景,这样我的旅途就会有丰富的多彩了。虽然在单位没干过1号,没享受过当1号的待遇,但在车上坐坐1号,体验一下坐1号的滋味,那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那也是不屈此行了。

    一会儿,实验小学的万老师和同伴上了车,万老师看了看车上的座位,便向我后排的老师发出了心的呼唤:“您能到后面坐吗?我喜欢坐前排。”我后面座位上的老师将心中的“想法”通过脸上不悦的表情表达了出来。

    “你到我这里来坐吧,我到后面去坐。”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车厢后面走去,献出了我的爱心。“做男人,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特别是在照顾女同志方面。万老师是曾代表天门、代表湖北,在全国语文出版社召开的语文教学比武中获过一等奖、并上过展示课的老师。危老师也曾多次吩咐过:她今年到你们学校支教,千万不能给他压力,千万别让她晒黑了……给这样的老师让座,我心也甘情也愿。

    我离开1号座位,下沉到了车厢后面倒数第二排临窗的座位上。虽然这个位置让我丢失了看前方和右边风景的机会,但只要做人有心人,左边窗外的风景还是能解我饥馋,喂我双眼的。

    车出南站,路旁的建筑物串通落光了叶子的白杨,不再为我遮荫挡阳了,太阳便热情地光顾我了,千万只带着热浪的利箭,越过窗玻璃的阻挡,在我身上浇灌太阳的沸汤。

    曾还给我挡住半玻璃阳光的窗帘,也被我身后的女士拉过去了,而属于我这个座位上的窗帘被我前面的男士占用着,看到我的狼狈样,后面的女士曾温柔地提醒我:你可把你前面的窗帘拉过来,这窗帘是一个窗户一个的。如果这样的话,我前面的男士又要拉他前面的窗帘,他前面的人又要拉他前面的前面的窗帘,这样会给整个车厢带来不安定因素。安定团结第一,稳定和谐第一,国家如此,公共汽车这个小世界也不能例外,何况我们是到含有 “止”“戈”这两个字的地方去的人,更何况是到这个地方的象牙塔里去的人。于是,我只好把个光秃秃的脑袋扔在骄阳下了,当我实在招架不住太阳的这份热情,便脱下外套,顶在头上。

    记得10月12日,在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武太原赛区的课堂上,代表湖北参赛的武汉唐家墩小学夏绮云老师在进行课前活动时,曾让学生猜两个谜语:圆规画鸡蛋,打一城市,学生很快便猜出谜底是太原。而当要学生猜“夏天穿棉袄,打一城市”这一谜语时,学生猜不出了。老师于是告诉学生,这是由“捂汗”谐音成“武汉”了。

    别人是“夏天穿棉袄”才会捂出汗来,没想到在这深秋的汽车上,我身上薄薄的T恤衫,也将我的后背捂得汗涔涔的了。

    但我坚信自己:车上汉宜高速路后,汽车调头,我就会找到一九四九年的感觉。果然,汽车一扭腰,跃上了汉宜高速公路,我身后的女士一阵欢呼:“这下可到了好处了!”

    秋阳再也捂不出我身上的汗珠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7
2、吹毛求疵

    13日早上8点赶到中南财大会场,会场内,人不多,我选择好自己的座位坐下,同我一道来的李主任座位是十排十号,他也坐下了。

    8点15分之后,会场上人越来越多。这时,一位戴着眼镜,很文静的女士来到李主任身边,仔细打量了又打量李主任座位上的号码,然后很自信、很有礼貌地对李主任说:“同志,请你让一让座!”

    “让什么让?这是我的座位嘛!”李主任很肯定地回答。他拿出自己的入场券,入场券很精美,字迹很清晰,十排十号赫然映入人眼帘。女士纳了闷了,曾经很自信的脸上写满了疑惑?她把自己手中的入场券看了又看,那入场券也毫不示弱地报出了自家姓名:十排十号!

    两张一模一样的入场券,总不会有一张是假的吧?130元一张的入场券,谁会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示课这个象牙塔里造假?

    会是怎么回事呢?

    ①或许是印刷厂印重了?

    ②或许是11月11号用过的入场券流落到了今天?

    ③或许真有人造假?

    或许……?

    想象的铁锹只能让我深挖到这里?

    人民币经过那么多审核的关口,都会有错,或况一张入场券?

    但第一次举办全国这样大型阅读教学活动的湖北武汉是否积累到了经验呢?

    ①、11月11日,河北的陈玉玲授课时,突然断电8分钟,这或许是考验授课者应变能力的8分钟,据说,这位教师曾做过主持人,随机应变出了满堂的喝彩声和掌声。

    ②、11月13日早上上课前,只见工作人员在台上忙碌,观众在台下干坐,主席台两边的大屏幕寂寞得脸色发白。何不在这时播放一下湖北武汉的风光?播放一下湖北的民歌?向各位远来的客人感受一下武汉开放的胸襟?11月11日,对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的远客没有这样献这样的礼,11月13日面对省内的常客也不须客套,更不须讲什么的繁礼缛节了。

    河北沧洲据说是个很封闭的地方,“京津之南,渤海之边。盘古辟地开天,扁鹊消灾医患,徐福东渡求仙,汉武筑台挥鞭。一部《水浒》天下传,荒蛮越千年。”在沧洲开河北省教学研讨会的时候,在开会前和休息时,会场大屏幕上就这样播放过的历史文化,反响很好,我不禁感叹沧洲商人精明的头脑了。记得在我市渔薪小学开研讨会时,有过这样的展示。印象中效果不错,但在其它学校见到的不多。

    ③、课堂上,话筒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递来递去,很像是记者采访。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个话筒好像枪口抵在嘴边,一个老师站在你眼前,你能回答得流利么?好在会说话的想话说,不会说话的抢话说,学生都是经过“深思熟虙”之后回答的,很流利,很精彩。

    如果让学生“浅思生虑”地即兴回答,会是这样么?有的老师很细心,除教给学生用话筒的方法外,还送给学生一缕温馨:“会用话筒了么?”

    ④、11月11、12日的两个会场,能否同步。武汉的多媒体技术是很高的,能否让人在第一会场的人感受一下第二会场的气氛,哪怕只是短暂的,抑或的无声的。

    到武汉的第一天,我游玩过华中电子一条街,游玩过武汉光谷。如果让听课教师感受一下武汉的高科技,那么武汉便不会浪得“光谷”这一虚名了。

    13日的会场只见段宗平晃了一下,便放了“热铳”,不见了“平宗侠影”,只有李作芳坚守阵地,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或许就不错了。人要人帮,树要根帮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8
3、扑面而来的听课

    11月13日早上7:30分,没领到会议资料的我,急匆匆往中南财大礼堂赶,财大门前,拔地而出的一小截水管,绊住了我的右腿,我扑通一声,终于没有跌倒,但腿被撞伤了。这时我才知道赵本山在小品《功夫》中说的“我是带着诚意扑面而来的”含义了。走进会场,台上只有40多套桌椅和两台还未睁开眼的转播摄像机摆在那里。

    等到8:30分,一位批着长发,身着黑色连衣裙、身材修长的女主持人姗姗迟来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展示课就要开始了。虽然外面已是深秋,给人一股深深的寒意,但室内却是春意盎然,对小学语文的热爱,把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下面请欣赏来自台湾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林文宝的报告。”

    主持人深情地鞠躬之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等待和遐想:跨越时空的阻隔,听听台海那边专家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大陆语文教学之后的诤言,让两岸的阅读教学在观念上互动,那我长长的等待也是美丽的了。

    好一会儿,大屏幕上淡入的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南来的幻化成了北下的,这也不错。

    崔先生不愧是大家。一开口,便掀起了困惑着语文阅读教学的盖头:

    如课件,这次太原、武汉的展示课,都体现了实用的原则,绝大多数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方便实用,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把大量功夫花在课件制作上会得不偿失,花许多功夫找来的图片、声像,在教学中用不上,会很可惜,用多了,课就会脱离文本,课上得浮光掠影,如蜻蜓点水一般,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任何印象。功夫要花在吃透课标,吃透文本上,只有将文本心灵化了,作者的情感打动授课者,授课教师才能用自己被激活的情感点亮课堂,温暖学生。

    关于越位、错位、不到位这三位一体的问题,2002年我在市委党校听报告时听过,那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到位,不要越位和错位。这次崔老师将这用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他讲到,语文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真真切切地进行朗读指导;实实在在地感悟语文情境。如果低年级的学生采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方法来教,那是越位和错位,如果低年级教学中,字词句训练不落实,朗读训练不指导,那是不到位。我想这是在说我。昨天,我去听了我校一节一年级的阅读课,教师花36分钟时间在分析课文,指导学生读书。只用了快下课前的4分钟来让学生认、写生字词语。结果这位老师所带的语文在期中考试中考砸了,而且砸得头破血流。

    在我校,像这样被砸的事还有很多。2000年,我校到市里参加语文阅读教学比武的课是二年级的《画风》,由于执教的老师是教数学的,这次临阵磨一条枪来执教语文,结果那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很到位,对语境感悟也很到位,但对字词句的训练忽视了,结果被判刑为:课标把握不准,拿了个三等奖吧!

    2004年,我校到市里参赛的课是三年级的《七颗钻石》。为了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次的执教老师注意了字词句的教学,但由于过分的依赖课件,只注意让学生通过看课件来感悟文本,没有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来感悟文本,这节课又被判刑为:有脱离文本之嫌,再拿个三等奖回去想想吧!

    拿了两个三等奖,作为带队的我还很不服气,今天听了崔老师的报告,我像心脏病人吃了“速效救心丸”――心服口服了。

    所以,学习课标、感悟课标,是迫在眉睫的事,但课标理论性的东西多,读起来让人感觉硬梆梆的。只有经过这样的活动,经过专家这样的点拔,硬梆梆的课标才会被感悟得像依人的小鸟一样偎依在你的身旁,你才能像蜜蜂酿蜜一样,采撷到的是花粉,酿出的是醇香的蜜,否则,采撷到的是花粉,酿出的是花粉,那么这趟武汉之行便成了瞎子点灯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8
4、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原本小标题是“咱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课堂”。但仔细看了一下第一个给我们授课的王慧娥老师的简历,她是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的老师,所以小标题就改为“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了。在11月10日的太原赛区,来自西藏军区八一学校的韩英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曾获得了一等奖,这次在武汉赛区,西藏的王慧娥老师再获一等奖。不能不令人惊叹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我们带入美妙的课堂。

    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成都赛区,广东刘晓伟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也是获得了一等奖。那节课注重了整体理解,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今天再听西南边陲的王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同样也感受到教师朗读水平很高。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在学生通读了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把读懂、品味综合在一个教学模块里,整体推进;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因为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教师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学生这时的读是理解的读,就读出了句子的情感,也就是读出了神。

    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要理解重点字词句,二要读出古文的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但这节课除了读书之外,王老师还把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问题也提得过多过碎。因而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正如在英语教学中,对某些重点词语要进行高密度再现一样,对古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也要进行高密度地再现,使学生感悟到文言文的魅力。

    这节课,通过“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这样三个明晰的教学环节,领悟到了文盲文的教法。

    如果能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就好了,象她的老乡韩英老师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样,老师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学生就会学得主动、从容,自读自悟就会渐成风气,画批注不再形同虚设。

    由于是第一节展示课,兴奋的我和手中的DV摄像机一眼不眨地录下了这节课。由于距离主席台上的学生和教师较远,我是将DV对准主席台左边的大屏幕,以投机倒把、转手倒卖的方式拍摄下来的。坐在我身边的武汉市汉南区的一位女教师小声对我说:“今天她们是不是有点应付我们的味道。”我也点头,但不敢苟同。经过的11月11日和12日的紧张的决赛,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早已是归心似箭,家乡的庆功宴早已摆好了,哪还有心思在这里再紧张一次,能给湖北省教研室的老师这个面子就不错了。

    谁说西藏是西部最贫困的地区?两个一等奖至少说明在授课水平这一点上,不比沿海地区逊色。山东、浙江、江苏、广东都如愿获得了一等奖,但这些都是经济大省和强省,看来,最强的和最弱的省市都有不错的表现,那么作为中部的湖北呢?作为状元之乡的天门呢?

    前段时间,武汉市一位中学高级教师给省委书记写信,反映教师工作压力大,就他们学校,就有一位三十九岁的副校长英年早逝,许多五十多点的老师都身患重病。写信的这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每周都有16节以上的课,且每月工资只有一千五百多元,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的工作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的同时,搞好教研,如何做到边教边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9
5、花钟表为您报时

    执教第二节课的是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的女教师姜宁。这是一位在天津市“双优课”中获过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全国获奖、在全国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上过观摩课的教师,这些厚重的履历会让她人气指数飙升不少。

果然,上课开始,教师将各种花的照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体现了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结合。
    最有特色的还是她的朗读指导了,为了让学生体会好“欣然怒放”的含义,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再处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万寿菊没有开放)”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没有开放)”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没有开放)”

    “中午十二点左右,鹅鸟菜花开花了;(万寿菊还是没有开放)”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括号部分为教师所加,是姜老师深情的呼唤,在教师的千呼万唤中,万寿菊终于开放了,学生对“欣然怒放”有了深切的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了句子,理解了词语。

    等我醒过神来,准备用DV录下这一精彩细节时,这份精彩已从我的片刻稍息中悠然远逝了。

    但整节课教师只完成了第一自然的教学,教师对第一自然段的处理过于“细”了,这一“细”就会对整篇文本把握不够。

    姜老师的课,对识字很重视,但是音形义同步走,就有点顾此失彼了。

    教师一上课就出示课件,创设了和阅读有关的活动,接着是识字、写字等环节,写完字之后还要再“续上”前面的阅读,这样是否能体现阅读的整体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29
6、吉祥的白鹅

    骆宾王喜欢白鹅,那是水中的白鹅,丰子恺喜欢白鹅,那是陆地上的白鹅。广西的李肖莉喜欢白鹅,她执教的,《白鹅》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获得了一等奖,安徽淮北的陈金龙喜欢白鹅,他执教的《白鹅》在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上获得了第一名。

    这是一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的课,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难怪下课了,学生还不想走,这样的语文课是有魔力的。

    整节课,教师没有提学习方法,但每一处几乎都在渗透着学习方法。如净角,京剧中的一个人物,对学生来说,较陌生,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距离较远的一些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创造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让学生在理解这个词时,感受到了祖国的京剧艺术,感受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厚。这是不是做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这种搂草打兔子的妙法、这种一石二鸟的教法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解释。

    阅读教学应在文字、文学、文化这三者之间和谐“游行”,从而实现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思维的深度)的统一。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给我们的一个新的命题。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把纯粹的文字教学变成了文学教学,进而上升为文化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文化的课堂,培养了文化的教师,滋养了文化的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再如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是“三板一眼”。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急不躁,学生不懂没关系,这个词从句子中来,教师调动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甚至把音乐课的节拍结合到语文课中来,然后回到句子中,结合上下文来体会“三眼一板”是指白鹅的什么?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这叫三眼一板。当然,对于常用的一板三眼,教师也给予了提示。此外,陈老师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比如“窥视”,“大模大样”,教师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用动作语言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怎样把这样一篇幽默生动、让人忍俊不禁的文章读出“味道”来,或者把它的情趣读出来,陈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什么是从容、大模大样?什么是老爷?学生头脑中没有概念,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当然不是仅用口来读,而是用脑、用心,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白鹅那副老爷模样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通过陈老师丝丝入扣的点拔,通过示范,通过多种资源的整合(如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大模大样”;边看“视屏”边读“大模大样”;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最后学生的朗读让听课者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左手拍向了右手,这样指导学生读书,很有层次,很得法),学生一点点体会到了,读出味儿来了,这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

    入情入境的朗读,合情合理的指导,通过朗读感悟,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大模大样”,什么是“窥视”,什么是鹅老爷的派头,这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到位的解读,也取决于教师“读中悟”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

    一条金色的龙,骑着一只大白鹅,不对,应是紧紧偎依着大白鹅,畅游长江,蛟龙入水,在武汉赛区,在长江翻起了大浪,听了陈金龙的课,我们就知道崔永元、赵本山、牛群、冯巩是怎样上语文课的了。

    名字好,赛区好,课上得更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0
7、我是刘姥姥

    武汉是九省通渠的都市,但河北、江西、还有武汉本地的博客都说武汉不是一个好城市。我是湖北人,相对武汉来说是乡下人,每次到武汉来,就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除了长见识之外,更多地是受到王熙凤之流的戏弄。但没有王熙凤的戏弄,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折戏便不会成为精典了,刘姥姥也就成了祖姥姥了。

    11月13日晚7点,从广埠屯购物之后返回大东门新宜酒店,登上了开往大东门的公交车,公交车上电子报站系统发出温柔香甜的声音:“广埠屯到了,请在广埠屯下车的乘客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赶快下车。有到洪山、大东门方向去的乘客赶快上车。”

    声音真甜,为顾客着想的那份爱心像春风一样拂在身上,一车暖流。

    上车后,我赶紧掏出准备好的两枚硬币,非常虔诚地往投币箱投去。因为我们是两个人。

    “还要两块!”司机提醒道。“我们是两人,投了两块钱,不是一人一块吗?”

    “不是,每人得2块钱!”司机慎重地补充。

    哦,经验不是万能的,经验主义在这辆车上栽了个大跟头。我们从大东门到广埠屯是每人一元,而从广埠屯到大东门是每人两元钱。此一时,彼一时。我赶紧翻遍所有的口袋,又凑了两元往投币箱那张大豁嘴送去。车上人很少,我们便很惬意地坐在了司机后面的椅子上,由于从大东门到广埠屯是一路站着过来的,且是一路将心悬在嗓子眼过来的:担心手机被盗、担心口袋里的钱被掏、担心旅行包被划、担心汽车的一个急刹车,让本来就摇摇晃晃的自己感受牛顿的惯性定律……(在天门从汉北桥到杨林的16号公共汽车上手机被盗的那一幕如同勾践的苦胆,让我的神经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洪山广场到了,请大家……”

    “丁字桥到了,请……”

    “傅家坡到了……”

    车上播音员的声音和窗外武昌的夜景一样美丽,我沉醉在这都市的美丽之中了。有这位播音员女士的温柔的提醒,我便不用担心错过站了。

    猛一抬头,车已过了大东门的立交桥,我心中暗暗叫苦:“司傅停车,怎么到大东门没停车?”

    “大东门停了车的,是你们没下!”司机道,汽车仍一路狂奔。“大东门停车时,你们的广播系统根本就没提醒。”因为把播音员小姐甜甜的声音深深地藏在心窝,如果这时温柔的声音响起,我会条件反射般地注意到的。

    “你们自己不会看吧!”司机扔过来的一句话,像砖头一样砸在我的头上,汽车仍一路狂奔,根本没有采取补救我们的措施。司机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清楚地知道我投币时,只投了两元,难道他从我们的行头不能知道我们是外乡人么?看不出我们是刘姥姥么?

    谁叫你是外乡人,谁叫你像刘姥姥一样不识字,不会自己看?但广播系统为什么到这时又不叫了呢?经验主义在这里又栽了一个大跟头。这只能猜想:是广播系统坏了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是这样,我的心或许好受点。

    99年五月春暖花开之际,到湖北大学进行论文答辩,那次是携家带小。晚上10点多钟,从汉正街一朋友处打的到武汉市公安局一带找人。但目光锐利的的士司机把车开过武汉市公安局一点点,看到我们没有反应,司机心中便有数了。下车交的士费时,我看了看计程器:8元。我掏出8元零钱往司机手中塞,“还差4元。”“怎么还差4元?”我疑惑不解。“白天是8元,过了晚上12点,就得另加4元!”司机理由充分,解释得也清楚。无奈,我只得又掏出4元钱补上。

    等到了朋友处,将他家墙上的挂钟看了又看,把我的鱼眼揉了一遍又一遍,耳朵掏了一次又一次,然墙上挂钟“嘀答、嘀答”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现在是11点15分。我只好暗暗发出心的呼唤:谁能给刘姥姥卖块飞亚达手表?

    第二天早上,打的到司门口,的士司机不知是起床太早兴奋过了头,还是转街心转盘时转晕了头,汽车一下了转过了转盘,走过了道。这里不能停,不能倒,更不到往前走了。司机只好要我们下车。

    下车时,我们不肯出12元的全程的士费。只愿出大半程的士费8元。司机不干了,我们也不干了。双方争执起来了。“我要到司门口,是你不小心走过了头,没把我们送到目的的,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我们怎么能出全程的钱呢?”

    这时一群上班的人围过来,听口音就知道我们的身份,于是纷纷数落起我们这些坐车的外乡人,帮司机的腔,看到这阵势,我们也只能坐半程的车,付全程的费了。

    98年秋雨后的一天,我到汉口前进四路购电视机主板,站在街心,看到满街跑得正欢的麻木,我心痒了,站在这异乡的街上,摸到前进四路电子商城,不知还要多长时间?于是,我走近一麻木,司机貌似贾宝玉,眉清目秀,慈眉善眼,坐这样的人的车不用提防刀子。

    “到前进四路电子商城多少钱?”我为了防刀子,上前问。

    “2毛。”

    “便宜。”我一阵窃喜,毫不迟疑地上了车。

    麻木摇摇晃晃,在人群中七扭八拐,3分钟后,到了一僻静的胡同,司机回过头来:“把车费交了吧!”我说:“还没到目的地嘛!”

    “交了我把你拉到目的地嘛!”贾宝玉也有不耐烦的时候。

    我只得赶紧掏出2元钱,递给司机。“哈,你开玩笑吧!是20元。”我这才知道在武汉人的计量单位中,1毛等于10块。这知道,我被宰了,于是我说:“我不走了,就到这儿得多少钱?”“18元。”司机下了车,瞪出了王熙凤的杏眼,看到比我高一大块的司机,我顿时明白为什么有人把武汉想象成一个威武强壮、精力充沛的汉子的原因了;我终于知道“武”字里藏着的那把刀是多么的锋利了;我终于知道汉味语言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我捂住被宰的伤口,对司机说:“我给20元,你送我到目的地吧!”我和司机上了麻木,不到一分钟,车又停下来了,“到了”。我下了车一看,这是卖计算器、钟表之类的商店,根本不是卖电视机配件的地方,但我什么也不敢说,像躲避“非典”似的,赶紧逃走了。

    办完事之后,我从电子一条街沿原路返回,这次步行发现,麻木载我的路程不足500米。99年,我和一同事,也在这个地方乘坐麻木,走同样的路,坐车费只2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0
8、踩着搭石过长江

    南京市教研员王玲湘执教《搭石》印象。

    远亲不如近邻,江西和武汉是邻居。南昌市的教研员王玲湘踩着搭石,过了长江,在湖北武昌的赛场上,引领武汉中山路小学的学生踩着搭石,越过语言文字的溪流,走进文本,走进刘章爷爷的心灵。

    省市级教研员上公开课,而且是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的比赛场上上比武课,真正做到“看得出问题,想得出办法,做得出样子”。这个样子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样子做得“那是相当相当的好”。

    山含情,水含笑,教师深情的语言铺就的搭石,让学生踩着,走进文本。如揭题,教师出示课件,在轻音乐中,教师的一段动情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山、那水、那搭石构成的意境中,教师动情的语言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了。

    在课堂上,王老师舍得给学生独立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品味,想象那一幅幅画面,把语言读成了一幅幅画面,这是阅读的本质,这是语言的魅力,这是学生踩着语言的搭石走进文本的蹊径。

    王老师的教案也很实在、实用,就象一块块普通的搭石,让我们这些听课者踩着教案的搭石,就能走进王老师的课堂。

    对重点词句,进行高密度的再现,这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王老师的语言课堂中,我们也见到了这样的经典: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来来去去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连用五个“脱鞋绾裤。”这么高密度地再现这个词语,学生烦不烦?但学生正是由此体会到“总要脱鞋绾裤”,“家乡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了”,“很辛苦了”,“很麻烦了”。这样高密度的再现,可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相当的好了。” “脱鞋绾裤”这么个生僻的词儿也像铬印一样铬在学生心里了,语言这把工具也被打磨得锃亮锃亮的了。

    学语言,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寻找的,从这个经典片断中,我们找到了学汉语和英语的共性,把握了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搭石,你说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1
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内蒙古通辽市实验小学佐晓梅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

    这篇课文并不长,教师在一个课时里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是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句话是张志公先生说的,意思是学习课文要从整体感知开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的总体结构;然后深入品读课文典型段落,欣赏课文精彩片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回到整体,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这篇幅文章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在朗读感悟故事中懂得做事要新尝试的道理。然教师引导的学生好像在走火焰山一样,教师和学生是踮着脚走过了文本的火焰山,在走过火焰山时喝了一杯温开水。如果学生能在铺着白雪的洁白的大地上留下一串串像葡萄一样的脚印,就好了。

    由于教师指导的水平有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是很彻底。

    请看下面的片断1:

师:快捧起书让我们到葡萄架下去看看它们。首先遇到的是小狐狸,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小松鼠们,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小兔子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消息了吗?(知道了)
  师:让我们看二三自然段,把它们的想法读出来。
  生读:狐狸很聪明……
  师:哪个词告诉我们小松鼠相信了呢?
  生:一定
  师:哪只小松鼠把相信的语气读出来。
  生读
  师:小兔子把自己的想法读出来。
  生读小兔子的话。
  师:哪个词又告诉我们小兔子相信了。
  生:都
  师:哪只小兔子把相信读出来?
  生读
  师:所有女同学读。



片断2:

(师出示课文片断)

师:请你选择一段,反复读。
生读。
师:你有想说的吗?
生:小猴子很喜欢很喜欢吃葡萄,所以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葡萄架。
师:你看出了猴子喜欢紫红色的葡萄,你能读出喜欢的体会吗?
生读
师:我听出来有点喜欢了,谁还能读出小猴子的喜欢这种体会。
生读
师:你很认真再大胆一些就更好了。
生:葡萄很甜。
师:把甜读出来。
生读
师:真甜
生:我体会到葡萄不是很酸,很甜。
师:读出来。
生读
生:我读的是上面一幅画,觉得这样的情景很有趣,读句子。
师: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读的是下面一句,我觉得小猴子吃得很带劲。
师:什么是带劲。
生:就是吃得很香的样子。
师:哟,把香读出来 。
生读
师:吃得真带劲
生:我读的是下面的一句,我觉得小猴子对葡萄不是一般的喜欢
师:把你的不是一般读出来
生读
    这样指导,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够,学生读书出不来感觉,与学生紧张、学生的基础有关,但是与老师的引导的关系更大。

    另外,教师的评价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似乎有点问题。如把“香”读出来,把“甜”读出来,把“不一般”读出来。二年级的小学对这样的句子,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我说这话,或许是我书教得不好,无法参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我只好说这节课有点酸的原因吧。

但这节课也是酸中有甜的。这是本次活动中最低的一个年级的课,看来执教低年级需要勇气,或许是低年级的课本应如此吧!我没教过低年级,在这里像焦大一样胡诌,不知会不会招来砖块?

    我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发现没有扔砖头的,那我像贝利一样的乌鸦嘴还会继续张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1
10、黄鹤楼送马智华之龙江

    黑龙江大庆市直属小学马智华老师执教的人教课标四年级《古诗两首》印象

    马智华同王玲湘一样,都是教研员,王玲湘是专职的,是在做了6年专职教研员之后重上讲台的。马智华是兼职教研员,这个职兼得好。既能教,又能研,这样的教研员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研员。
    而我们的许多教研员往往只注重理论的研究,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但由于“只研不教”,对基层教师往往是口头指导,优点谈一点,问题指一堆,理论来一套。时间长了脱离了教学实践,成了旱鸭子游泳教练。

    斯腾豪斯曾经说过:“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理想的实验室。”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亲自上课,不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将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新思想、教学新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引领教学新方向,这样的教研才能让教师心服口服,学有方向,对教研员和教师都有是双赢。

    在11月11日的决赛课堂上,马老师和学生表现非常好,非常好。学生上课一开始用武汉话表达对马老师的欢迎,背诵古诗文,就很见功底。尤其是最后的结束环节,马老师从“分别”“送行”联系到了自己与学生的一面之缘,让学生用适当的方式与自己告别,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如送花,现场做诗,送画等,都很恰当。尤其是老师引导学生用了一些古诗句,这样就和本课的教学更贴切了。更亮的是最后一个孩子要唱歌,投入地唱起来,老师学生非常和谐,达到了语文融入人生的最高境界,这让这节课成了很触动人的课。

    师:正是有情,这首诗才会代代传诵。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你们想怎样送老师?
    生1:我这里有杯酒,祝我们和马老师的友情天长地久。
    生2:我想以画相送……
    生3:我想以诗相送——微笑着来,正如您微笑着去……
    ……
    齐唱长亭外。

    这节课会因学生而精彩,因学生的精彩而得了一等奖。

    教师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知诗音、明诗意、悟诗情”三大块。让人一目了然,体现了教与学的层次性。

    但在14日的展示课上,我们没有看到这份精彩,或许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缘故吧。

    学生对于诗意的把握太好、太突然了。这样斧凿的痕迹太明显了,让人觉得有点不够真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2
11、风景这(那)边“读”好

    11月13日下午第一节是浙江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校长张滔元执教的《开国大典》。这是一位从教18年的教师。掐指算来,即使是18岁开始教书,到今天也过了35岁吧。能在这个年龄段走上全国教学大奖赛的舞台,机会是千金难得啊。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校长“酒味”浓,有的校长“官味”浓,有的校长“霸气味”浓,而我们的张校长则“书生味”浓。

    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校园读书,社会才会读书。

    目前,中国社会读书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学校里真正的读书氛围还没有形成的缘故,而校长又处在这个读书“链”的起点上。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缺乏的民族,一个创造力缺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般人对读书对自己、对事业、对民族都这样重要,校长读书,小而言之,是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素质的需要,大而言之,是师生进步、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

    天门中学2006年高考创了辉煌,这与肖信斌校长是个读书人是分不开的。他在《天门日报》上那一篇篇文章,给给学生、给学生家长、给社会都带来了一份温馨,一份信心,字里行间澎湃着一颗求真务实的事业心。

    天门干一初中刘天红校长是个读书人,干一初中的校本教研才开展得红红火火,才会成为全市的继续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继续教育先进学校。原横林中学孟松华校长是个读书人,横林中学才在天门教育立于潮头。

    现净潭小学郭自力校长也是个读书人,或许不远的将来,净潭小学也会是全市的窗口学校。

    王夫之说过“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愈勤。”因此,一个校长只有多读书,思考得才会越远,思考得越远越深刻,那么这所学校才能做到“校长有思想,教师有素养,学生有素质,学校有品味。”才能营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是一座工业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但是他们却在举办读书节,通过读书节来唤醒市民的读书意识,以此达到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的目的。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城市。缺少文化底蕴的学校,也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个校长一定是一个既懂管理又懂教学的校长。张校长高瞻远瞩,在感悟新课标方面也不逊色。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举行的开国大典同这节课开始的时间不知是否同步?课文内容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差距。张校长通过引导学生谈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时的感受;出示课件,听《义勇军进行曲》谈感受;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谈感受。想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但效果并不好。教师一味慷慨激昂地用高分贝的声音,挖掘文本的人文性,以提升学生的认识度,几乎抛弃了课文在语言上的长处,这样的处理效果并不好。仅上课开始学生在排列开国大典的顺序时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变没有了依附;忽视了工具性,人文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语文课文是学生读明白、悟明白的,而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看明白、听明白、议明白的。

    但这节课,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A、B两大片版块,教学环节让人一目了然,对这两个版块,指导学生读书也很到位。

    叔同实验小学我没到过,但有了书生味很浓的张校长,那里的校园一定芳草凄凄,那里的校园一定书声朗朗,那里的教师一定气质高雅,那里的学生一定彬彬有礼。

    朗朗书声浸校园,风景那边“读”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3
13、看课看什么?

    看课,一看教师的素质;二看教学设计;三看教学细节。这次组委会很细心,将每位教师的简历和教案及执教的课文都刊印了出来。

    看课的间隙,我留了一下心,将每位执教教师的简历都浏览了一遍,这次获一等奖的16位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本科毕业生,而且很多第一学历就是大学本科。即使第一学历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也都通过各种渠道,或函授、或脱产进修将自己的文凭提升到了本科的高度。且都有教研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在省市级刊物发表,且都有在省级以上教学大赛中获奖的经历。没有一位是坐直升飞机到全国大奖赛的舞台上来的。

    虽然文凭只能说明教师的学历,但学历也能从侧面反映教师的素质。一个学历低的人,至少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

    学历高,说明其书读得多,读得系统,书读得多,他对文本的感悟也会敏感一些,透彻一些。“胸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气质也佳,举手投足都能洋溢着一种魅力,一种睿智、一种成熟。书读得多,语言丰富,能将语言的香味烹调出来,能让学生将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悉收心底,让学生谛听到本民族语言成长的声音。

    然看看我们身边的小学语文教师,年老的多是民办、代课转正的,年轻一些的多是初中毕业后升入师范学校学习后毕业分配的。这样的教师成长过程,使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学学习,大多数文学功底单薄,解读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尽管现在的教师培训为断,无论是教师职务培训还是学历培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技能,而真正为提升素养而学习的教师少之又少。原本文化功底薄弱的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足够的文化滋养,显得底气不足,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还只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产“教书匠”,课堂教学就像文字游戏,只注重文字的解读和训练,缺乏视野和高度,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语文传播文化、滋养文化、创造文化的历史使命。如此看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视野,已是刻不容缓的事,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师,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诞生的前提是尽快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升自己文化修养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谈到了教师要多读书的问题,“人要想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多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品”,要想保持内存的魅力,读书就是最好的“身心保健品”。

    小学语文教师要做象林黛玉一样,对文本特别敏感的人。

    林黛玉经历过的挫折多了,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周遭的一切都具有特别的敏感性。看到花谢花落,她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世,一篇《葬花词》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作者和林黛玉一起痛苦、一起经历了一次沉甸甸的人生。也会让读者自己不止活过一回,而是和书中的男女一起,活上百回、上千回,获得的是生命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人生也丰富多了,内心健康丰富多了。

    只有通过反复的读书实践,多读好书,多感悟好书,才能锻炼自己感悟语言的能力。感悟好了新课标,感悟好了文本,那么上起课来,就“像在草原上行驶,只要方向不错,都能到达目的地。”

    其次,我惊叹于教师们的写作水平了,这些教师都有有省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作品的经历。因为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一定能上好课。

    写一篇文章无非是确定主题,选择材料,运用写作技巧,运用语言。

    而上一节课也无非是透彻地确定教学主题(同写作的确定主题),选择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所依托的材料(同写作的选择材料),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活动(同写作的运用写作技巧布局谋篇),提炼课堂语言(同写作的运用语言)。如果你有读书、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满足于浏览书籍,你会研读,你会事事留心,那么你的阅读就会有质量,有收获。

    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那么这些擅长写作的教师能将自己的课上得“精确”起来。真诚的文字,也能够将你平淡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另外,这次获一等奖的还有省市级的教研员,如南京市的教研员王玲湘,我们为其勇气击掌。教研员不能只研不教,只有通过亲自上课,亲口尝尝梨子的味道,这样获得的第一带着露珠芳香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研究,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通过自己亲自感悟到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这样的指导才会科学的,也才是符合认识哲学上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的。

    不是吗,有的教研员,文章写起来,那是狗赶鸭子――呱呱叫,但上起课来却不敢恭维,“理论一大套,实践尽碰灰”。

    王玲湘做教研员六年之后,重返教学舞台,荣获全国一等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作风,我们的教研员应当效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徐州鼓楼区教研员于永正在担任教研员之后,还担任一所学校六年级的语文课,因而他的教研水平、理论水平,是许多教研员们望尘莫及的。

    “勇于实践”,这温家宝总理对北京景山小学五年级学生说的。温总理肯定了学生的认真学习课本,思考,和查资料。“但是还缺一条。”话锋一转,温家宝向学生们发问,“除了查资料外,自己还看过什么新型玻璃没有?哪位同学能回答?” 温总理把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视线、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纯书本”,引向了实际的“生活世界”,引向学生自己亲见亲历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有研究者说,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就是要最终回到生活世界(《光明日报》2006-07-10《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6 14:33
14、泉水叮咚响

    “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中响,跳下了山冈,走过了草地,来到了第六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课堂”,江苏李伟忠是一所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在他执教的《听泉》课堂上,我们听到了泉水叮咚声。

    上课一开始,教师便用音乐来“掏”学生的耳朵: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听大提琴、小提琴、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声音,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获得以上声音的感性材料,为理解下文文本中的比喻作铺垫,这个铺垫很有必要。

    但教师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泉水和小提琴的声音,让学生把泉声和小提琴声联系起来。

    同样地,在学习“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在学习这几句时,教师也播放了泉水的声音,然后播放了“琵琶、大提琴、铀管”这三样乐器演奏的声音。要学生将这两种声音联系起来,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我们知道,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太相似,不是比喻,如他长得像他妈妈一样漂亮;太不相似,也不成比喻,如他像地球一样好看。

    比喻讲究的是“远距离交易法”,“远距离交易”就是在貌似最不合理、最反常的事物中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共同点,经过联想的点化,使之奇趣横生,出奇制胜。刘勰说:“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比兴》)。胡天越地彼此毫不相关,但一经拈合,却有肝胆一样的紧密联系。这就叫做不似之似、不类之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出示泉水的声音时,再紧接着出示大提琴、铜管这些实实在在的声音,这声音阻塞了学生联想的空间,学生想像的翅膀一张开,就会被教师播放的这些萦绕在脑际的声音折断,学生的耳中只有乐器的声音。

方抉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称为古今“摹写声音至文”。这三首诗虽说在声音上各在所长:《琵琶行》以声喻乐;《听颖师弹琴》以形喻乐;《李凭箜篌引》以神奇之物喻乐。但从想象的角度看,李贺的诗独占鳌头,因为他诗中的比喻神幻莫测,联想破空而来,独辟蹊径,句句争胜。“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美妙的琴声似昆山玉碎的声音那样清脆,似凤凰的欢叫那么嘹亮,又象荷花泣哭的露珠那样圆润,香兰竞放的笑那样轻快。

    这四种声音在人间地上都是无法听到的。谁听到过昆山玉碎的声音、凤凰叫的声音?这完全是诗人的想象飞腾于六合之上,幻无形于真实,以不似为似、以不类为类,创造出魅力无穷的艺术真实。

    那么我们欣赏这样的句子也只能靠想象,如果按照李老师的思路来学李贺的诗,那还得捉只凤凰到课堂上?

这样做,想象全无。

    想象,是一种联想,是唤起甲事物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过程,是唤醒记忆的一个过程。

    如果急时抱佛脚,出示两种声音,而且这两种声音也不是很像,要学生在这两者之间建起联系,那有点难为学生了。强行要学生给泉水声和乐器声办“结婚证”,这有点太牵强了,也有悖于“婚姻法”。

    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在自己的脑子里储备的各种各样的丰富表象是滋养创造性想象的最可靠的土壤,这或许就是我认为李老师在上课开始播放各种乐器的声音很妙,而在课中边学句子边播放各种乐器的声音不是很妙的理由。

    在学习这部分时,大量的时间还是要花在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上,而听泉水声、乐器声这些非语文的东西要尽量少一点,否则背上脱离文本的罪名是不好的。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而非麻子上讲台――群众观点。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