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传奇异论名家(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 15:23
标题: 刘传奇异论名家(一)
刘传奇异论名家(一)


刘传奇



     今天得阅《范曾自述》,中有一篇《大隐吴玉如》。提到“隐”在现当代还说谁是“隐” ,我总觉得是怪怪的。过去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些我们似乎都耳熟能详了,因而对于古人的“隐”我们似乎也就都好理解了。提到“隐”,这里就涉及到“隐”的针对性问题,他是对谁“隐”。陶渊明是对于要他做官的人的隐,竹林七贤也是类似如此。那吴玉如先生是对谁的隐呢?假如忽略了对谁“隐”的问题,认为没做官的有点学问的就是“隐”,那这个社会是太多了。因为对于学问的多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学问而别人认为是草包一个,假如这个人没做官,或者很想做官,但没有机会,那他也许就自认为自己是隐士了。另一种是别人认为自己很有学问而自己认为自己很一般,但很想做官,可别人又不给,没办法只有“隐”了,别人也许就认为此人是“隐”了。吴玉如老先生是否属于这两类人中哪类人呢?或许都不是。
对吴玉如先生的书法,我非常喜欢。可范曾先生记述了吴玉如的一件难忘的小事,我想提出我的“异论”。说是在1963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礼堂,邀请吴玉如先生讲《书谱序》,吴先生到了会场,面对“老少济济”吴先生只讲了三句话:“今天教我来讲《书谱序》,讲了诸位也听不懂,还是不要讲了吧。”站起来径自往台下走。主持人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这个台下就有如今的“大师”范曾,讲了真的没人听懂?我想问:吴先生事先知道要讲的内容吗?他准备了吗?没准备他干嘛还来,是为了说那三句话吗?是对谁不满吗?是真的没人懂吗?范曾先生的文中后来评述了此事:因为后来对先生理解较多,才理解这件事的合理性。他并不是轻慢听众。
××同志有个特点,就是能把非常深刻的道理,通过浅俗的故事讲给让最没有文化的人懂。这叫真有文化。吴玉如先生看样是不能的,他甚至不可以从中抽出几句进行通俗化的讲解,我觉得他也许真的不能讲好《书谱序》。对待学问,不懂就是不懂,不能深刻理解就是不能深刻理解,不能讲好就是不能深刻讲好。所以吴先生不讲,这是他对学问的精神,这是我赞同的。不过过于把经典理论神秘化,不是一个真学问家的本色,不知同仁们如何看!
                                          2011.1.15.7:35于散花书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 15:24
刘传奇异论名家(二)
                                    刘传奇

    现在很多名人都有了“画传”,古代的当代的,不论其人遗留的史料是否丰富,为了“满足读者强烈的阅读需求”,好事者总能写出很“动人”的传来。
   《八大山人画传》作者在占有资料极少的情况下,在短短五十三天的努力后就完成了。是很使人欣喜的吗?是很使人欣喜的!传是有很多虚构成分的,我们对于虚构到底有多少容忍度呢?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不敢随便发表议论。对于伟人的传记,读者也许也都和作者一样,对于一些事情不甚明了含糊的情况,伟人的做法我们都喜欢和伟大的做法联系起来,不这样很怕以自己的卑微而有损于伟人的伟大。所以这样伟人就越来越伟大了。《八大山人画传》作者在做传时也是如此的吧。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和网友们讨论一下,也许也是蛮有意思的。
   八大“山隐”了,削发为僧了。他的性命得以保存,据说他那一大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八大怎么就能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而他的妻儿呢?《八大山人画传》给了我们一个令我们非常满意的答案,且完全不损于伟大的人物的伟大。他是这么说的:“八大(朱耷)搀扶着“妻儿”逃难,在其妻贾氏饿的”感觉头晕目眩的情况下,八大把他扶到一座破败的大宅院的门口,然后他去找吃的,结果吃的没找到,回去找妻儿的路也迷失了,最后弄得妻离子散。我不知道这儿作者的记述是否有确切的史料依据,即使是八大留下的诗作为依据就一定是可靠的吗?记得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人为了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主动和自己最亲的人划清界限,甚至有极少数不惜反手一戈,以求自保。当然这种情况的因素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难来时人性的各各不同。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的时候,八大是怎么样的呢?完全如传记作者之所述之伟大吗?难道八大就一定不会是抛弃妻子以求生吗。但八大在患难中遇到他的红颜知己“翠屏”的时候,《八大山人画传》作者记述“翠屏”在临死前都在保护着八大(朱耷),我们不禁为此情所感动。然而对于“翠屏”的死,八大难道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对于“翠屏”的跟随八大而最终死去,假如从八大的性格来看,她的死是否有某种必然性呢?
   当事情过去了,八大定然从人性的角度去忏悔,也许他作诗作文微有所述,那是否我们就可以作为依据定论其人格的伟大呢?记得文革中多少表现极差的人,当文革结束之后,他也表示了他的忏悔,似乎这样我们很多人就认为这就无损其伟大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就是值得谅解的。我们对于八大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吗?
   对于今天《传》的创作,是否我们该采取有比无好。假如我们真的想了解其人,传的作者假如把其史料的来源做一个大汇编,让读者自己去研读是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呢?网友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大家可以切磋一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