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孔子像在问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 13:22
标题: 孔子像在问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孔子像在问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作者:林明杰  
  







  



  孔子曾经被圣化,也曾被妖魔化。从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到今天孔子塑像被树立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大门前,这是中华民族反省自身文化,寻求振兴发展之路的过程。“打倒”不容易,“重树”也不容易。



  在当今部分同胞心目中,孔子似已成了“保守”“腐朽”的象征,但放在2500年前去看,孔子可是个思想前卫者。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孔子正是推动中华文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思想家。试想在春秋战国这样的奴隶社会环境中,那是个没有谁觉得殉葬制度残忍的时代,群雄争霸,列国诸侯为了日益膨胀的私欲发动战争,涂炭生灵,而孔子竟然向统治者提出了“仁”的要求。仁者爱人也。



  他也主张“忠”,但不主张“愚忠”,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中国文人风骨作了奠基。他的后继者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口号。难怪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受欢迎,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落魄得“累累如丧家之犬”。



  但孔子是个“和平主义”的社会改革思想家。他的改革思想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他的学说没有空泛的说教,都是贴近人心、人性的大白话,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不就是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吗?“孝”正是孔子推行其“仁爱”主张的着手点。一个人连最有恩情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



  孔子的超前思想直到奴隶社会结束后才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正是由于孔子思想的超前性,使得中华民族在随后的千年历史长河中,无论在文化、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屹立在人类文明的前沿。



  有人认为孔子主张“复辟周礼”就是主张倒退。这是严重的误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也主张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其实质是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教会抗衡,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一些崇尚自由、理性的思想也被新兴资产阶级所认可,所以他们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号,实际上宣扬资产阶级的文化主张。孔子也是以复辟周礼为旗帜,伸张自己“仁”的政治、文化主张。



  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统治阶级总是实用主义地利用孔子,不断抽离孔子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教条,桎梏人们思想。尤其满清皇朝,在西方世界正随着文艺复兴而迅猛发展的时候,它却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扼制科学,进一步将孔子思想演变为八股应试取仕的文字游戏以及压抑人性的枷锁。最终,中国落后挨打了,孔子成了封建腐朽势力的替罪羊。



  正如孔子号称复辟周礼实质是主张仁政,“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的目的也不是针对孔子,而是另有所指。



  这种被封建统治者建立起来唬人并严重阻碍中华文明进步的“孔家店”,如果孔子活着,想必也会带着弟子们一起“鼓而攻之”。



  今天,孔子像出现在天安门广场这样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地方,似乎在问我们,一个超前的思想家让中华民族辉煌了两千年,我们如何面向未来,重振中华文明的辉煌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 13:22
我决定与孔子划清界线
作者:林明杰   


  我吃饱了撑的发表了《孔子像在问我们如何面对未来》一文后,引发了一些网友“批林批孔”的激情。这“林”已不是过去的“林副统帅”,而是在下草民了。



  我很幸运,因为文章在网上被“批判”大致仅有两次,上一次是惹了“行为艺术”。



  我不想借2500年前孔夫子的光,特声明如下:



  一、我没有对天安门广场是否应该树孔子像发表过意见;



  二、我没有对这座孔子像的艺术水准发表过意见;



  三、我不认为孔子应该为他身后的中国历史负主要责任。他无权无势,一教书匠而已,更应该负责的是那些有本事把他奉为圣人的中国人;



  四、我更不认为孔子应该为今天的中国承担责任,而应该是还活着的每一个中国人。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孔老二其实已经与我们划清了界限。他没挤过地铁,没坐过飞机,没上过网,没炒过股票,没获过文凭,没评过职称,没被强迁过,也没被双轨过……他根本搞不懂当今世界。2500年来,他不是“被圣人”,就是“被批判”,其实阴阳两界,毫不相干。



  没出息的孩子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喜欢埋怨父母,另一则是什么都依赖父母。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命运不济归咎于2500年前的祖先,或者试图依赖2500年前老祖宗的锦囊妙计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祖先在天有灵,也会长叹一声。



  所以,我决定与孔子划清界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 16:08
创作者谈天安门广场东侧立孔子像:远非塑像意义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 南方日报

孔子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模样,吴为山说,他只能突出孔子的儒雅之气。左图为天安门广场的孔子像,右图为清华大学内的孔子像。CFP供图


  ◆我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令人失望,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相。倒是冯友兰、匡亚明身上有这种影子,特别是冯友兰由内到外的一股儒气,浓密丰茂的胡须,匡老饱满的天庭,这是儒家精神熏陶出来的。

  ◆我的压力很大,如果只是做一个孔子像,就像大家曾经在很多地方参观时见到的,那就不难。这不是室内雕塑,难题就在于如何让雕塑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协调,也要考虑造型和风格,要和以往做的孔子像有所不同。

  ◆今天立孔子像远非塑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立意既定,形式天成。故而,孔子的造型便在人的生理结构与山体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孔子面含春风,满怀慈爱,智者仁相,巍然山巅。这种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得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这是自然之法。

  1月11日,总高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亮相。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是重要的观众出入口,它面向著名的长安大街,并与故宫面对,其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孔子雕塑创作者吴为山,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雕塑家,代表作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等,其作品广为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收藏。近10多年来,吴为山先后塑造过多尊不同造型的孔子塑像,立于英国菲兹威廉博物馆及世界许多文化教育场所。

  昨日,南方日报记者就雕塑的创作过程对吴为山进行了采访,他表示,立孔子像远非塑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

  不是要还原孔子真实的外貌

  南方日报:创作历经多长时间,辛苦吗?

  吴为山:这尊雕塑创作历时8个月,当时我整个人都扑在雕塑上,最长每天工作9个小时。因为雕塑体积巨大,需要在脚手架上进行创作,光铸造用的铜就有17吨,非常辛苦。然而雕塑的每平方毫米都留下了我的指纹。现在大家看到的孔子不是我唯一的作品,只是不同创意稿中的一个,也是最终定稿。

  南方日报:谈谈这个雕像的基本创意吧?

  吴为山:新落成的孔子青铜像整体为绿色,人像高7.9米,石头基座高1.6米。为了与周围的国家博物馆建筑融合,塑像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几何状构成。整体上以山体的形象作为造型参考,意在表现孔子的正大气象;其次,在人物姿态上又借鉴了孔子的写实性造型,通过人物造型的谦恭、和善、仁义、智慧气质来表现孔子的内在文化精神。

  南方日报:创作的挑战和难度在什么地方?

  吴为山:其实,我的压力很大,如果只是做一个孔子像,就像大家曾经在很多地方参观时看到的,那样就不难。然而只是单纯让孔子穿着古代服装站在长安街上,在国家博物馆的前面就不是很协调。这不是室内雕塑,难题就在于如何让雕塑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协调,也要考虑造型和风格,要和以往做的孔子像有所不同。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生活的时期也没有照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所以我不是要还原孔子真实的外貌,这个谁也还原不了,而是要突出这个人的内核和精神。

  面对长安街雕塑要大气

  南方日报:因为是室外作品,所以孔子的形象才更高大更抽象吗?

  吴为山:室内雕塑与室外雕塑有别,不仅仅是尺度差异。关键在于室外雕塑的参照对象是天、是地,这约8米高的孔子像背靠雄伟高大的国家博物馆,面对众生川流的长安街,它应当元气淋漓、壁立千仞。故雕塑必须大,所谓大,不只是尺度的概念,更多是气象、气度。它体现在雕塑自身各部分造型的体量对比关系以及轮廓线的角度、线面交接关系的塑造。当然本质是孔子的胸襟,胸纳乾坤,天地为塑。否则,尺度再大,也只是小模型而已。

  南方日报:您有没有想过从孔子后人的身上去找出孔子的特点?

  吴为山:我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令人失望,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相。倒是冯友兰、匡亚明身上有这种影子,特别是冯友兰由内到外的一股儒气,浓密丰茂的胡须,匡老饱满的天庭,这是儒家精神熏陶出来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的源流、渗透是何等的潜移默化,甚至影响到人的长相。仔细回味,我所熟悉的大文化人,几乎或多或少有孔子的影子,未必全在长相,有的体现在举止言谈中,即我们所说的“儒雅之气”。

  让孔子满含春风笑迎四海宾朋

  南方日报:您所说的“儒雅之气”是正好和国家博物馆交相辉映的吗?

  吴为山:可以这么说,虽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符号为代表的文化丰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的气象就要很大。另外,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背景,它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一个积聚体,其中收藏着100多万件文物,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像需要与之对应起来,但是这种对应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对应,也体现在胸怀上。

  南方日报:孔子像立在天安门广场这样现代都市广场的一侧,可是他仍然是古代衣装打扮,会显得突兀吗?

  吴为山:立于现代都市广场的孔子像,倘以相对写实的形体衣纹表现,则在视觉语言上格格不入于现代建筑。古代衣冠是古代文化的样式,它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将封建文化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而孔子的概念已超越作为古人的孔子,它是跨时空的精神坐标,当是一座文化泰山。

  今天立孔子像远非塑像的意义,更在于立碑。立意既定,形式天成。故而,孔子的造型便在人的生理结构与山体之间找到了结合点。这种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得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这是自然之法。

  外国人看孔子像莎士比亚

  南方日报:现在世界各地都流行“孔子热”,孔子的雕塑也是无论中外都有一大批,对此您怎么看?

  吴为山:孔子像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手的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塑像要以大方淳正为造型基调,形体的线面变化在敲塑、压塑中呈现。创作的快捷和感觉的敏锐成为二重奏,在拍、削、切、揉等手法的交响里锤炼出平实、大方、温和、仁慈的孔子形象。体量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

  南方日报:您的很多孔子雕塑都为国外艺术家所熟悉,他们是如何评价孔子雕塑的呢?

  吴为山: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在南京博物院吴为山文化名人馆观看了一尊孔子像后写道:“现在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觉得他就是那样,越看越觉得是那样,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放在中心是非常好的设计,似乎所有这些雕像都源于孔夫子。”安东尼的评论阐述了“中心”问题,不仅是空间中心,也是精神中心,这可能也是西方城市公共广场中心理念的延展。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杨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