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呼唤教研传统的回归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2 18:55
标题: 呼唤教研传统的回归
呼唤教研传统的回归[转]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

      一位教研室主任在学校调研的时候,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看守型的校长抓安全,维持型的校长抓常规,有思想的校长抓课题,聪明的校长抓质量,想发展的校长抓教师的校本培训。” 表面看来,这句话内容丰富,对校长的工作思路不无启发,但是细细分析,却有不少值得“回味”之处:安全是学校头等大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哪个校长敢置之脑后?教育教学常规要不要抓,关键是看常规的科学性,很多学校的成败不在其它原因,就在于常规是否得以落实;最佩服的就是“聪明的校长抓质量”这句话,一语中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利益生死攸关,善抓质量的校长就是绝顶聪明;学校发展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在教师肩膀上,校本培训就是教师的发展之道,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共识;三句不离本行,既是教研室主任,自然最为推崇科研型校长,所以将“有思想的校长”这顶帽子送给了善抓科研课题的校长,希望校长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这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漫天纷飞”的年代,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一线教师面临着不少困惑和问题,科研似乎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和方法,随便走进哪一所学校,都可能挂着国家级、省市级实验校的牌子,至少也是个县级实验学校。教研员跑课题,争项目,指导学校课题的研究,或者完成自身的教研课题,忙忙碌碌、不亦乐乎。

    然而,追踪一下这些“课题”,就会发现课题研究中的“失范”现象非常突出。有些学校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要素控制方面没有多大差别,实验中间教师和学生换来换去,失去了研究的依据。有些试验教师做不出实验设计方案,对于“自变量”、“因变量”之类的概念不太清楚,具体的实验操作更是一塌糊涂。有些学校课题研究初期有个方案,最后有个结题报告,中间没有过程管理,所有数据都系闭门造车。这样的实验“成果”,难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花”,更不会“结果”。

    对此,教研部门抱怨教师“缺乏研究精神”,“缺乏敬业态度”,“不愿做专家型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说法,学校教育教学任务本身已经非常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课题研究“华而不实”,是“为了课题而课题,为了利益而课题,为了职称而课题”,对教学实践没有多少实际作用;何况,我们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每天忙于搞各种研究,岂不是荒废正业。教研部门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却并不领情,甚至提到课题就“头皮发麻”、“心生厌恶”。一边是教研员的满腔热忱,一边是教师的冷眼旁观,这样的对立使得教研员的角色地位尴尬。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教研课题问题上可见一斑。





教研要关照教师生命状态

    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科研同样要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不是研究工具,不是只有“利用”价值。教育科研短期内具有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从长远来看,更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不只是教育科研的“参与者”,也要成为“受益者”,教师要通过教育科研享受到教育的乐趣,教育科研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丰富了教师的生命状态,使得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发展。

    这些应该成为对教育科研价值的一种期待。这个期待包含着对“工具论”的否定,教师不是学校的工具,不是教育教学的工具,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人,也是教育科研的主人。把教育科研等同于教研课题研究,“只见课题,不见教师”,把教师当作了教育的工具,教研的工具,抹杀了教师的尊严和价值。很多教师之所以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就是因为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没有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连同教育科研课题一道成了一种手段。这个期待包含着对教研价值的重新界定,教研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是为了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科研也是为教师服务的。教育是个特殊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会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有了合适的温度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是学生的事情,教育的事情。如何让教师获得更多幸福感,让教师更具人格魅力?这也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目标。这个期待包含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肯定,教育不像医学、建筑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它是一个似乎人人都懂,都可以发表意见的行业,但是这些意见又是空泛的,如果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很容易受到一些不成熟意见的干扰,从而使得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教师不是仅仅依靠娴熟的技术就可以胜任,所以,教育科研就要为提高教师职业的内涵服务,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得教师职业趋向于专业化,教师因为教育而崇高,受到社会的尊敬。

    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把教师从“工具化”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尊严,这些都是当前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研员要树立服务思想,明确教研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关照教师生命状态,提升教师生活质量,最应该纳入教研员的研究视野。



寻找生命的连接点

    如何关照教师生命状态?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答。比如提倡阅读,通过阅读改变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倡“人文关怀”,强调对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以“文化”弥补制度的缺陷。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出发,也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寻找与教师生命的连接点。最终我们发现,这个连接点就是课堂。

    教育是什么?内涵丰富,我们不好用一两句话来界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教育更多时候是通过课堂这种形式来表达的。课堂上,人类几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被浓缩、被传递、被继承,并由此开创新的文明。然而,知识并非接力棒,只要简单的转交,就可以由教师这个“中介”传到学生手中,很多时候,传播知识的方式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文化。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学活动的组织,这些也是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其教“化”作用更为显著。所以,我们不仅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要说什么,更要关注教师是怎么说的;不仅关注教师要做什么,还要关注教师是怎么做的。课堂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关注对象。

    课堂还是是教师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人生就是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连缀起来的,虽然课堂不会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但是教师的宿命就是为了一节完美的课程准备着。肖川教授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过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主场,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就可以增加教师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宽度,教师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研员经常来听课,然后手把手的指导,甚至还会“下水”上课,给新教师示范引领。回想当时的这种教研方式,虽然朴实,但是这样的听课指导对于一个新教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然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教研员的身影了,除非到学校检查工作。教育科研 “升华”到了课题的研究,教研员已经顾不上课堂,顾不上深入教室,也没有闲暇认真地听上教师的几节课了。学校离开了课堂,不成其为学校,教师离开了课堂,就有负于“教师”称号了,研究离开了课堂,还能算是教研吗?

    所以,今天重新给教研员定位的时候,我倒是更愿意呼唤教研传统的回归。着眼点放在教师发展上,着力点放在课堂上,深入课堂,通过观课议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体验到乐趣,体会到幸福。总之,教育科研与教师生命的连接点就是课堂教学,教研要关照教师生命状态,为教师的幸福感而努力。

《青年教师》杂志2009年第一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