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周平健:读·做·思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5 15:27
标题: 周平健:读·做·思
周平健:读·做·思
作者:周平健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6(15)



    我从教八年,教龄虽不长,却与乡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八年来,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沿着“研读——实践——反思”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研读,与书籍为友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我自认为属于专业发展起点低的人。一是“先天智力不足”。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在少年时代的底片上,我永远记着那没有书的日子。学生时代,我错过了读书的“黄金期”。二是“后天营养不良”。1998年8月。我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小学工作。村小里,可用资源少,信息通道不畅,学习机会不多。在这段“灰色”的日子里,伴随我的是无尽的苦涩、烦恼和迷惘。工作第二年,我被调至堡河小学。在一次“忘年交” 活动中, 一位老校长把“读书”归结为“助他成就事业”的“成功秘诀”。他的忠告、曾经的苦闷经历,激发了我勤奋读书、读书改变人生的愿望。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七年来,我很少休过节假日、双休日。在同龄的教师中,我显得不太合群,既不会“娱乐”,又不善交际。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写作。不知多少次,听着子夜的钟声敲响最后一下,我还沉浸在学习思考的兴奋与激动中,不忍睡去。近几年来,我每年花费一千五百多元用于订阅报刊和购买教育书籍。购书成了我生活中最主要的消费项目。我通过剪贴、摘录、复印等多种途径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并逐渐养成了边读边评(对精彩的语句、精辟的论述进行评论,并记在旁边)的习惯。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因评论走向深刻。这也使得我后来写文章时,能够融会贯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如今,我正实践着“让读书成为习惯”这一格言。“购书,读书,评书,藏书” 成了我的嗜好。书如同生命的挚友一样伴随着我。

实践,和行动作伴

有一段时期,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仅有理论的指导远远不够,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在“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 的信念支配下,我踏上了课题研究之路。

我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行动研究。当时,我校承担了县教科研课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从方案的起草到计划的制订,从活动的谋划到总结的撰写,我都全身心地投入。我校确立了“双主体”育人思路。在教师培训方面,积极引进“项目管理”的方法。比如,围绕主课题确定相关的专题培训内容,由教师分块承包。让每位主讲人准备得更充分、研究得更深入,随时接受课题组成员的咨询;在心得交流方面,不说套话、空话、假话,多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或实践的困惑,力求让每个教师表达真情实感;在学生培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体验活动,使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现在想来,当时的有些认识很肤浅、有些做法很牵强,但师生们还是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

搞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结题后,学校暂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我想:“不是课题校,一样搞课题。” 经过重新思考,我决心把自己置身于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自选课题。针对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效率低这一现状,我进行了《运用“导学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利用担任教导主任的便利,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工作,经常组织现场观课议课活动。同时要求教师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各种活动中,我也总是尽力指导并和他们一道研究教学。后来,该课题被县教研室列为“滚动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海安教育研究·教研成果集》,并获得县教研课题优秀成果奖,成为全县村小里唯一获奖的课题。

通过上面两项课题研究,大大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虽然自己研究的课题尚属浅层次,形成的点滴经验也难登教育科研“大雅之堂”。但几年的“蹒珊学步” 却使我养成了较强的教改意识,并成为省级教研课题《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的课题组骨干成员,同时还主持了县教研课题《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进入了课题研究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反思,跟写作同行

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者,必然是肤浅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许多感触。经历了不断的反思和否定的“阵痛”,我不断超越自己,把所感、所思、所悟、所得记下来。我把日积月累的点滴学习收获倾注于笔端,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四十多种报刊上发表了两百七十多篇文章,还有多篇文章在征文中获奖。

同时,我也逐渐领悟到写作的“窍门”:要在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上下功夫,要在理解、融化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有个性的东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让读者阅读“鲜活”。

写作,帮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每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发表的新作,都惊奇不已,不少学生以我为榜样,也试着开始写作。写作,帮我攻克教学中的难点。在写作中我发现,数学教材中有些知识在结构上有类似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去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写作也帮我提高了管理质量。不少老师的文章经我润色后,得以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这使得我在管理中“政令”通畅。

回眸我的人生经历,我努力把两项劣势变成了优势:一是家底穷,所以我发愤读书;二是基础差,所以我加倍工作。在村小工作的八年里,我曾一度羡慕那些在“好学校”工作的教师,他们有聆听专家讲座的机会,有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有竞赛活动的反复磨砺。而这一切,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美好的遐想。可是,我失去了鲜花,却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多年来,我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县数学竞赛获奖三十多人次,培训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竞赛有二十多人次获奖。同时,我还独自承办了《辅导员》、《小学生数学报》的专版组稿,多次在县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回顾自己八年的村小之路,我悟出了一条真谛:“研读、实践、反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坚持走下去,我相信:前面会有更迷人的风景。”我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自信、更坚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堡河小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