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媒体中的评论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5 21:12
标题: 媒体中的评论家
媒体中的评论家

文学报 李敬泽

    文学和艺术,过去曾有一词,叫“殿堂”,但现在,殿堂不复存在。网络和大众媒体饥渴地寻求一切公共性话题,而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与人的直接经验密切相关,注定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公众兴趣的区域,现在,它不是“殿堂”,它是红尘滚滚、众声嘈杂的地方。
    网络使得对文艺作出评论和判断的权利大规模扩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评论者——发出声音,产生影响。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的联动,这种影响可能迅速形成主导性的公众舆论。
    这是文化的民主。如果我们尚未实现彻底文艺的大众化,那么我们可能已经迎来了文艺评论的大众化。
    媒介即信息,媒介对信息进行筛选、编纂,它们不仅仅是“反映”大众,也不仅仅是“迎合”大众,它们实质上是在“引导”大众。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媒体自身的利益与公众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媒体也并不总是能对这种冲突做出负责任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判断和处理。
    但这并不妨碍媒体径自确定文艺议程,并在其中反映媒体自身的利益和偏见。
    在这样的语境中,评论家的声音是微弱的。媒体需要评论家,不过是因为他是千万个评论者中有名有姓的那个。评论家被认为具有话语权力,这种权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幻觉。实际上,评论家已经很难有力地确定议程、作出判断,他可能常常不得不艰难地进行自我辩护,而这种辩护通常无人倾听。
    对文艺评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评论家除外。就好比现在的“红学”昌盛却是很多“红学家”的噩梦。
    在网络的时代、大众媒体的时代做一个评论家,这是一个难题。
    评论家需要思考自身的文化身份。他是一个裁决者吗?他有这个权力和能力吗?他是一个批评者吗?敢骂街的人吗?那他在这个时代可是有无数竞争者。
    评论家应该成为创造者,在阐释中想象、冒险和创造。评论家自身成为评论的对象。?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