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对一座城市的追问——读肖复兴的《蓝调城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5 21:23
标题: 对一座城市的追问——读肖复兴的《蓝调城南》
对一座城市的追问——读肖复兴的《蓝调城南》
  2007年08月27日
西安日报 俞大铨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北京城南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友人把肖复兴的近著《蓝调城南》送到我的手里时,我便对它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是一位“老北京”,他除了在“文革”中有六年是随政策群涌到北大荒接受再教育外,上学、工作乃至成长为一名作家,都没有离开故土对他的浸润。近年来,他在《人民文学》副主编的位子上耕耘,内心却时刻关注着北京的变化。他用两年多的时间走访了上百条街巷和几十座行将消失的老宅。他深深感到,建设现代化城市和保护历史遗产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的棘手问题。作者坦言:当他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已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或正在被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让记忆不随风飘散,无可追回。  
  作者以蓝调的笔触抒写了许多城南往事,传达的却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这份心情会引导着你去思考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对待一座城市的历史和保护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从内容看,这本纪实性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城南会馆和名人故居的追访;二是对戏园、寺庙历史的再现;三是老字号的兴衰史。因为这三个部分不仅反映了北京城南的特色,也造就了这一地区特殊的城市地位。  
  会馆是北京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据统计,仅城南地区就有300余处。这些会馆大都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可谓是名人荟萃之地。譬如位于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曾是鲁迅的故居。从1912年5月至1919年11月,鲁迅曾在这里住了七年半。在此期间他抄录了大量的古书和古碑帖,并写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划时代的小说《狂人日记》。两年前我借探亲之机再次走访了它,这里已经成了大杂院,只有那棵陪伴着鲁迅度过“寂寞悲哀”岁月的老槐树还在。至于那些抱鼓石门墩和红漆斑驳的老木门,早已被堆放在不起眼的旮旯角落里。  
  其实,受到破坏的不仅仅是绍兴会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故居浏阳会馆,也被后来者乱搭乱建的小屋挤压得不成了样子。1898年9月25日,33岁的谭嗣同就是从这里被带到菜市口斩首的。生前他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名句。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拒绝了梁启超一起出逃的劝说,充分表现了一个变革者的从容与决绝,豪气与坦荡。对于这样一个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地方,是应该更好地加以保护的。在城南有相同命运的名人故居还不少。诸如纪晓岚住过的阅微草堂;龚自珍故居番愚会馆;康有为故居南海会馆;林则徐故居蒲阳会馆等等,至今都已面目全非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林海音住过的晋江会馆。由于专家的呼吁和几户居民的悉心保护,这里将修建成林海音故居。我想,林女士若九泉之下有知,她或许会再写一篇《城南旧事》,感谢故乡人对她的那片真情。  
  城南也是老北京繁华的商业区,当前也面临着拆迁与保护的问题。以大栅栏为例,这条只有275米长的小街却集中了80多家店铺,而且家家都是老字号。除因《大宅门》而叫响全国的“同仁堂药店”外,瑞蚨祥绸布店、张一元茶庄、长盛魁干果店、天蕙斋鼻烟铺、聚文斋扇庄、步瀛斋鞋店以及达昌眼镜行等也是京城百姓熟悉的老店铺,但由于多年来屡屡改建或迁移,从结构到门脸都完全变了样,过去的历史已随风飘散得难以觅踪。  
  读罢此书,我不禁在想:一座古都,如果没有了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老街巷、老房子,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宽敞的马路和簇新的楼房,那么这个古都和别的大都市还有什么区别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