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刘长允:盛世作赋乐担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7 16:53
标题:
刘长允:盛世作赋乐担当
刘长允:盛世作赋乐担当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人都知道,他们有位酷爱读书、精通文史、善于策划、谙熟《易经》、《道德经》的局长——他就是《大中华赋》的作者刘长允先生。
2009年11月4日,《大中华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歌》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引起关注。随后香港《大公报》、《中日商报》等海外华文媒体全文刊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策划完整朗诵播出,网络转载数百次。2010年3月,一向以严谨著称的中华书局出版《大中华赋》单行本,辅以注释和插图,至今已发行近两万册。
究竟是一篇怎样的赋文能引起如此关注呢?《大中华赋》全文不过5000字,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简明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涉及诗文、阴阳、五行、算术、中医、建筑、工艺、科技等方方面面;不避讳近代百年民族屈辱,直书大跃进、“文革”当代苦难;挖掘民族精神内核,微言大义;体悟古老国度里的人间至情,细致入微;用典不晦涩,童蒙诵读无碍;辞章扬文采,屡见神来之笔。
刘长允先生说,恰如书的副标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歌”所示,此篇赋文确是一首奏响“主旋律”的盛世颂歌,而且他要用心把这首旋律谱得“好听”,让人“爱听”。
所歌虽是“人人心中有”之事,却写得如此之“正”,令人毫不生倦:“商汤革命,已知民听即天听;周虽旧邦,更感维新事方成”,“火药虽烈不为暴,只向天边生彩霞”,展卷读来口齿生香。恰如一曲雅乐,令人听得入耳,且深受教化,在灿烂的文明长河和民族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激情与向上的力量。对于眼下略显浮躁的转型社会而言,竞争的危机意识让人们愈加理性,却也有些敏感;锱铢于现实,反而健忘了作为常识的历史;在迷茫中病急乱投医,反而忘了到经典中洗耳恭听。适当地听到些悦耳的“雅乐”,以文学的独特形式来唤起民族自信,倍增盛世豪情,何乐而不为呢?
古人常说,“言为心声”。雅乐之正,非有“正”心之人不可为之。而最难得的,作赋之人还要兼备深厚的古文功底、专业的历史知识、涉猎广泛、阅历丰富,且对当下的社会思潮与政策大局有准确把握。这些条件,刘长允先生一个也不少。
刘长允先生自幼酷爱古书,十多岁背《楚辞》,天长日久,连跟他一起睡的弟弟都能出口成诵了。55年出生的刘长允经历了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曲折磨难和人生轨迹:童年跟随父母闯关东、13岁辍学打工、青年从事赤脚医生,当过“三不脱离干部”,1977年恢复高考时凭借多年自学积累考取了山东大学历史系。
刘长允先生公务繁忙,读书创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对他来说,读书、学习、创作是爱好,更是习惯。《大中华赋》是他的第三本书,此前的两本是研究“周易”和“老子”的学术专著,分别为《步入神秘的殿堂》和《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刘长允说:“我出书有两个原则:一是书中要有大量独创思想,二是语言一定要美。”有一次他担任主编的一本书都到了出版社做好清样的阶段,硬是被他撤了下来:“浪费纸张的书坚决不出!”
“《大中华赋》从酝酿到成文花了将近10个月时间,但实际上是积40年之功”,刘长允颇为感慨,“我们这一辈人,吃了这么多苦,为什么现在还是这么有激情?那就是心中有所坚守,对时代有所担当。我写《大中华赋》,就是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昂的激情鼓励着我。这个时代来之不易,盛世要有大赋来配。”
谈及作品取得的社会影响,刘长允说:“做人一定要走正路,要有所担当,私心杂念写不出《大中华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下工夫磨出精品,是会受到欢迎的,虽然业余时间写作比较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