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姿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22 15:03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姿态
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姿态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小学/孟远珍


第一种姿态:预设----蹲下去

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要蹲下去,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高度,时刻要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首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文本。我们知道: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固然要以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不应忽视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和生活去解读课文。

用童心的视角捕捉语言。我们小学课文中的语言大多都能接近儿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

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用童心的眼光链接生活。要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教材中很多的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柳树醒了》、《荷叶圆圆》;有更多的课文是表现儿童的生活的,比如,《两只鸟蛋》、《失物招领》;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的心愿的,比如,《棉鞋里的阳光》、《四个太阳》,还有更多的课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童思。

用童心的思维思考问题。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只用成人的眼光读,就会把课文读得深,如果常常将自己当作一个儿童,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与此同时,便可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

解读教材,需要教师具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只要童心不老,他就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眼力是需要磨砺的,一要练就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看课文的能力,从内容、情感和写法等诸方面去揣摩儿童的所思所想,科学把握文本教学的起点;二要练就用童心的眼光解读文本的能力。由此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喜欢的方式预设教学流程。笔者从识见中体会到:这样的预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种姿态:对话----走进去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从而导致进行着没有观众表演,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它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剥去自己的知识权威的面具,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进而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随地地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不存在谁高谁低、谁控制谁的现象。师生双方通过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知识与经验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获得沟通和共享。体验就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和情境中生成的,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将广阔的对话环境、愉悦的对话氛围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师生的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

阅读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其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即:学生-文本、教师-学生、教师-文本、学生-学生,内隐的,还有教材编者的参与。在这一结构中,笔者认为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因为读书就是对话,是人的第一生活与其第二生活的对话,这样的读书才是灵动的,读来令人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对话会丰富人的第一生活,触动人的思想和灵魂,实现人性回归,既品读课文,也品读人生。

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平等,而且要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充分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这样的课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所顾忌,不假掩饰,说真话,抒真情。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倾听,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真实,有激情,也有灵性。这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第三种姿态:评价----爬上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站起来,甚至是爬上去。评价要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着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甚至于想超过老师。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教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教师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教师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胸怀都要宽一些,境界要高一些,视角要广一些。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要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诚意。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深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方向不断发展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