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评卧龙中学刘敏老师的课《乡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22 16:02
标题: 评卧龙中学刘敏老师的课《乡愁》
评卧龙中学刘敏老师的课《乡愁》

文/陡岗中学刘老师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之一,诗中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诗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家国的思念,情感步步深入,摇撼人心。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深入的解读文本,注重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感情充沛,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体现了如下亮点;

一、              教师注意了营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在文章所特有的氛围中,诗歌教学尤为如此。教师始终饱含激情,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一直和诗人一起沉浸在凄婉的愁绪中。

1、       让学生听费翔的歌《故乡的云》导入,学生听出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浓浓的思乡情中。

2、       恰到好处,巧选时机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和诗人一起抒发不同时段的乡愁。

3、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再现了第一诗节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画面中;少年余光中坐在窗前,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在月光和灯光的辉映下,写出思乡家信,小心翼翼贴上一枚邮票。

4、       老师在让学生体验思乡苦时,设置了一个父母打工外出,你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



二、教师注重了诗歌教学的教学要点。诗歌的主要教学手段就是诵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感知性的初读,有名家的范读,小组的赛读,学生的评读,老师的对比读,配乐齐读,这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诵读诗歌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同时学生也像文火煨汤一样慢慢把诗中的情感悟出来。



三、教师把握了诗歌的文体特点。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人将自己自己的情感通过凝练的语言,简单的意象为载体融入其中,成为纸上之诗,读者读诗,就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品位诗情画意,感悟诗中的情感,使纸上之诗成为读者心中之诗。教师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第一诗节的图景,诠释了诗歌的内涵,并由此引导学生想象其余的三个诗节,使学生能体验到诗人在船上对妻子甜蜜的思念;体验到儿子站立母亲坟头,子欲孝而亲不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体验到诗人站立海滩,海峡相隔,对祖国母亲深切的呼喊。

正是因为教师把握了这些,采取的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成功之处不乏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导入时听歌完毕,学生已经入到浓浓的思乡情中,老师让学生读诗,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就恰到好处了,但老师让学生读诗完成导学稿,导致情感中断。而且,导学稿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反映。在这样的一首简短的诗歌教学中,导学稿没有运用的必要。

2、  诗歌的朗读技巧是根据情感需要来决定的,如果学生对文本理解不透,对情感感悟不深而过分的探究朗读的重音停顿语速语调,显得架空。如果在第二环节感悟诗歌的情感后再反复诵读,效果会更好。特别是第三捶胸顿足泣不成声的哭喊、第四诗节遥望家国深情的呼唤始终没有把诗味读出来。

3、  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要建立在对字词的分析上,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湾”“矮矮”“浅浅”的分析,“矮矮”是母亲去世多年而他竟然没有为母亲烧一张纸钱,一弯浅浅的海峡是诗人美好的想象,就像郭沫若想象天上的街市中的银河浅浅的,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即便如此,诗人还是不能成行。正是老师分析不深入,所以情感体验就不透彻。

4、  教学的细节还需注意。如两次掌声没有必要,破坏了氛围;教学课件要简单化,不能让老师受束缚;注意提问的艺术,两次是不是多余,浅浅的相对什么而言的太突然,太难;要淡化诗歌的专业术语,如物象、意象意境等概念。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